瑜为“瑕”时“瑕”亦瑜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ang2009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与鉴赏(教研)》(2008年第1期)刊出了刘方老师《(烛之武退秦师)注释指瑕》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对苏教版该文的几处注释提出了质疑。细读之余。笔者实不敢苟同:文中所举五例,除一例“指瑕”值得肯定之外。其余四例实“无瑕”可指,且听笔者一一道来:
  1 敢以烦执事刘文认为课文把“敢”译作“冒昧地”不够妥帖,不如译为“不敢、岂敢”更为合理;并对前半文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作了这样的翻译: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好处,那么我们郑国早就投降了。笔者不禁为刘方老师此等“凿凿之言”而汗颜,纯属一派穿凿之语。文言翻译讲究一个“信”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此句中“敢”为表敬副词,应是毋庸置疑的。而在文言中,作为表敬副词的“敢”译作“冒昧地”比比皆是,如《觳之战》“敢犒从者”(冒昧地犒劳您的部下)、《汉书·杨敞传》“敢略陈其愚”(我就冒昧地简单陈述自己的愚昧看法)等,何错之有?何至于牵强地译成具有疑问语气的“岂敢”呢?至于前半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的译文。无端地多出“那么我们郑国早就投降了”一句。其“添油加醋”更是让人捧腹!试问:该处凭何故可“平添”此译句呢?与关联词语“若”(如果)相照应的又该是哪一句呢?显然,是下文“敢以烦执事”一句。如此一来,上下文前后勾连,可译为:如果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好处,那么我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
  2 越国以鄙远对此句中“鄙”字的用法,教材(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一直以来都给定的是一个确切的说法:“鄙”为意动,译作“把……当作边邑”。然而也一直以来冒着“争议”的声音,认为“鄙”是使动,应译作“使……成为边邑”(刘文亦持此观点)。要辨清此用法,先需弄清使动与意动的区别:诚如刘文所言,使动“就是使某事物产生或变成某种情况”,具有“使宾语怎么样”之意;意动“是把事物看成某种状况”。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之意。联系下半句语境“君知其难也”(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如若“鄙”为使动之意,此句则是强调“秦如果想越国灭郑(使郑为秦边邑),这是何等之困难”!显然与实情不符。“秦要灭郑”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此语倒成了烛之武“恫吓”秦王之言(郑难灭,你还是抽身袖手吧)。料必身负“退秦师”重任的烛之武。不至于“弱智”如斯!如若把“鄙”视作意动。此句则是突出“秦如越国灭郑(把郑作秦边邑),守住它是何等之不易”!这与事实相合,秦郑之间隔有虎狼之心的强晋。此语则是烛之武提醒秦王“灭郑与秦无益”之意。借此来游说说动秦王。依据谈话语境,课文以“鄙”为意动应当被采信。
  3 东封郑 刘文不认同课文对“封”的注解(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以为“封”本为一介动词。何来活用?感到疑惑的是,刘方老师居然以“《说文》的释义‘封,爵诸侯之土也”’为佐证,来说明“封”本为动词,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说文》释义中的“封”应为名词是确切无疑吧)。诚如刘文所言,“封”在文言中有时的确释为动词,如《大戴礼·保傅》“封泰山而禅梁父”(筑坛祭天)、《战国策·齐策四》“封书谢孟尝君”(封闭,封合)等。但据此不能断言“东封郑”之“封”本为动词。殊不知,“封”在文言文中还有“界域。疆界”一义。如课文中“又欲肆其西封”一句;也正因此,后代有“封疆大吏”的说法;也正由此,“封”才如刘方老师所言有“列土分疆”的动词义。显而易见。“东封郑”中的“封”应是本义“疆界”活用后的动词义(成为疆界),且具有“使动”之用法,整句可译为“在东面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可见,课本注释并无不确。
  4 惟君图之刘文提出课文对“之”的指代内容所指不确,应为“伐郑(是否得当)”这件事,而非“阙秦以利晋”这件事。笔者仍认为课文的注释亦是“无瑕”可指的。试以课文原句“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作一细析。刘文认为前句是“因”,后句是“果”,笔者也是认同的:刘文叉说如若“之”指“阙秦以利晋”。岂不是“果”就是“因”?笔者则不敢苟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中“之”复指上句内容,并无不当之处。再联系语境。烛之武为秦王分析了“联晋亡郑”的严重后果——“阙秦以利晋”,藉此希望秦王能对此“三思”。显然。“图”对象就是“阙秦以利晋”这件事。即是让秦王深思刚才“我”(烛之武)的一番肺腑之语是否言之成理。当然,如若秦王想通了“阙秦以利晋”这件事,也就想通了“伐郑(是否得当)”这件事。因此,课文的注释实际也隐含了“伐郑(是否得当)”之意。故而,此处质疑并元多大“商榷”意义。
  5 秦伯说,与郑人盟刘文认为“说”宜译作“服气、悦服”之意,此处“指瑕”笔者倒是赞同的:《教师教学用书》把“秦伯说”译为“秦王很高兴”,确是不妥!笔者试再作一番补充赘述。首先,从词的渊源来看。“说”为“悦”的古字,其义除“高兴、喜欢”之外,尚可译为“悦服”之意,如除《尔雅·释诂》注解(“说,服也”)之外,至今仍保留的成语“悦近来远”(见《魏书,杨椿传》)便可为一佐证。其次,从语言环境看。烛之武对秦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利后。使之明白了“退兵利秦”之理。于是乎,“秦伯说”。这个“说”。是为对方的言辞所折服,是“心悦诚服”,而非简单的“高兴”。如果把“说”译为“高兴”,那么。“秦伯说,与郑人盟,乃还”,“乃还”便成了“高兴”的结果,则说明先前的“围郑”可能就是秦王不明就里。碍于晋侯情面被迫而为了,显然悖情。而译成“悦服”,则说明先前的“围郑”行动,是秦伯主动与晋侯合谋而为了,显然合理。
  以上是笔者的疏见,亦是略陈己见,以求教于方家。
其他文献
提问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无论是教材里面的课后习题,还是课堂实用的教案,或者是实际进行的课堂教学。都有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的大量的提问。由于文本内容、教育对象、教学目的、设题角度、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针对同一课文设计的提问往往各有不同,千差万别,具有个别性、即时性的特点。这样的局面,造成一种现实就是,似乎阅读教学的提问方式、方法不具有普适性,什么样的提问是合适的、恰当的,似乎没有具体的要求
期刊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惆怅。缤纷的落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伤春主题的核心。而这片片落英中,杨花却有些特别。别的花只有盛开枝头,绿叶相扶,才会格外妖娆。杨花却是要离开枝头飞起来,才能给春天增添一种况味。古人把柳絮称作杨花,本身就有感情色彩。把这样一种絮状物叫做花,至少有一种喜爱的表示。  晏殊的“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潆乱扑行人面
期刊
以悼念亡妻、表达伉俪情深为题材的悼亡词,在中国古代词史上,虽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皆有撼人心旌的艺术魅力。其中。以记梦形式写就的悼亡词。更具凄美色彩。常令人潸然泪下,不忍卒读。迷离恍惚的梦境往往不受时空限制,能曲折变形地反映最真实最隐微的情感。从而有哀婉凄绝之姿,倍受词人青睐。北宋的苏轼,清初的纳兰性德就是以梦境抒写哀思的卓越词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悼亡词之先河,千载而下,广
期刊
1774年莱比锡秋季博览会开幕时,《少年维特的烦恼》面世了,它像一块巨石扔进当时一潭死水似的沉寂的社会,激起层层波澜。一代人的心翻腾了。千千万万人的心里燃起炽烈的热情,许多人对小说中美妙的爱情描写大为赞叹。也有些人忧心忡忡。认为这种狂热的激情将导致道德沦丧。爱情,这种既具有审美形式的感官愉悦和激情浪漫,又具有相磨相厮的血肉慰藉和情感交汇。同时更赋予生命和世界意义和价值的美好事物,由于其具有了多层面
期刊
“咬文嚼字”一词,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它真的不好吗?读了《咬文嚼字》这篇文章后,口齿生香,不仅为朱光潜先生的独到见解拍案叫绝,更能深刻地领悟什么叫“言之有物”,什么叫“言之有序”。  一、文笔灵活,法度谨严。议论文的写作通常多用“开门见山”之法,在文章的开篇树立观点。然后作者再根据自己树立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论。但本文却充分地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期刊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相当一部分师生重视课堂教学。忽略课外阅读。以传授知识、应付考试为轴心,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课外阅读能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创造智力的背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
期刊
“导语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为进入新课而讲述的一段简要的、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思维浪花的、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话。”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指明学生思维的方向。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语虽占时间不长,但能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掌握新知识,探索新问题,起到
期刊
有人“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锤炼打造的是语言精华;有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垂手而得的亦是妙作佳篇。无论“锤炼”或“天成”的都是在生活阅历的厚积下、审美意趣的触发下、时代思潮的冲击下自主创作而成的。而如今要在短短的初中三年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师该怎样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
期刊
现今的职校生语文基础知识普遍差,平时对基础课不重视,一提到写作文更是叫苦连天,对应用文写作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是应用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的一个症结。要解开这个症结,应先让学生产生学习写的应用文兴趣。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它很有用”。  兴趣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当主体产生某种需要的时候。就会对周围环境中能满足其需要的事物优先注意。美国心理学家和教
期刊
“批注法”作为一种阅读方式,在中国古今有之。谓之评点,是将自己的疑问、点评、心得等用精炼的语言写在原文的“天头”、“地脚”、“行间”、“旁空”处。“批注法”在语文教学领域很受推崇。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哪种学习方式更适合学生呢?  目前学生听惯了教师的“满堂灌”,习惯了“洗耳恭听”,要改变现状。让学生主动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