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点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4soph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受人责备谈起,接着介绍文章的观点: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要抓住备课中精心设计的提问点提问,然后从六个“抓住”进行举例分析,最后指出提问点应成为课堂提问的中心与首选。
  【关键词】中学 语文 课堂 提问点
  
  常听人责备: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点子是什么?点子就是关键的地方,而把用于提问的点子运用到课堂上就叫提问点。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就是没有问到关键的地方,问偏了,问散了,问的是废话。怎样问才算问到点子上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就是要抓住备课中精心设计的提问点提问。
  一、抓住精彩点提问
  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各自的亮点,即精彩点。如课文《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提出了领导权归谁的问题;课文《再别康桥》:开头都连用三个“轻轻的”,读起来给人轻盈秀美完整和谐的感觉,诗歌真正体现出它的韵律美、建筑美;课文《致橡树》: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等等。课文中的精彩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精彩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它设计为提问,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留下美的印象。
  二、抓住疑难点提问
  这种提问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若干个小问题:(1)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2)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3)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这种提问的好处在于能统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抓住发散点提问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教学《项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法外,你能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吗?你设想的这种结尾和课文的结尾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教师也设想好几种结尾法,供学生讨论比较,让其感到课文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的举动,那么他们可能有什么结局?以此提问给学生思考。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这种提问以抓住课文中的“矛盾”提问,从而引导学生“生疑”“揭疑”,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正揭示了鲁迅先生写作该文的目的,也是解读该文的一把钥匙。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可设计以下提问:纪念的目的是为了忘却,那么题目中“为了忘却”与“纪念”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为了忘却”与“纪念”的含义?又如,《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既说孔乙己大约死了,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五、抓住“空白”点提问
  所谓“空白”点的提问,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中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如《曹刿论战》:“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可见,从庄公下令追击齐军到战争取胜,这中间的战争经过没有记载,留有一段“空白”。课文《荷花淀》中水生嘱咐女人:“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捉住了”为什么要拼命呢?这里也留有“空白”。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教材中写到的内容来推测构想没有写到或写得简略的内容,把“空白”补充出来,加以理解。
  六、抓住模糊点提问
  由于学生欣赏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白杨礼赞》一文,开篇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杨树!”可是,接下来并没有解释白杨树是怎样地不平凡,却是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这样写会把学生弄糊涂。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模糊点提问,让学生明白设置高原背景对衬托白杨树的作用。
  抓住提问点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把握这个环节,并使提问点成为课堂提问的中心与首选。要通过提问点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重要的提问可以说是“发动机”或“催化剂”。
   (湖南湘阴县教师进修学校;414600)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在如何有效地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问题上,现代数学教育理论首倡“过程化教学”原则,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协调完善的双边活动过程,即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节课的思维过程。听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  【关键词】过程化 数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数学能力    一、提倡“过程化教学”的必要性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期刊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数学知识系统抽象概括,数学学习没有语文、美术等其他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富有趣味。面对这样的情况,激励性教育尤其重要了。  【关键词】激励 热情 欲望 显得    激励性教育是指:用激
期刊
【摘 要】课堂是不可预设的,面对一个个意外生成的“亮点”,教师应耐心倾听,用心处理,适时引导,巧妙点拨,促进课堂动态生成,使课堂呈现“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  【关键词】生成 引导 点拨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精心设计好的一个问题,学生却答非所问,致使教师都很困惑。面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我们既要精心预设,更要耐心倾听,用心处理,让每节课都有实效,达到“无心插柳
期刊
【摘 要】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由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儿童对直观的、形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据此,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比较丰富的生活,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获得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兴趣 新思维 快乐作文    作文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学生普遍厌烦。因此,我认为归根结底应该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培养
期刊
【摘 要】平面几何的知识作为工具应用于“线、面、体”问题之中,平面定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以,在“线、面、体”教学中,在避免平面定势之“短”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平面定势工具性之“长”,化消极为积极,正确处理好干扰与促进的关系。  【关键词】线 面 体 平面定势 语言 干扰    思维定势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将新的学习情景归化为旧的学习情景;②扩大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应用范围。因此在“线、面、体”初始
期刊
【摘 要】函数思想贯穿高中数学的始终,特别是复合函数单调性与最值问题是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本文以实例试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设中间变量 分析一致    对于求解复合函数的单调区间、单调性及最值问题,学生往往觉得无从考虑,难于分析。本人通过对大量复合函数题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此类问题可以设置中间变量,再根据基本函数图象的单调性,利用数形结合能准确快捷地解决有关复合函
期刊
【摘 要】正确使用词语,主要是指要正确理解和使用好近义词语,包括近义实词和近义虚词的辨析选用。一般来说近义词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是“同中有异”或“大同小异”的,只要考生能准确把握词义,结合实际语境,再根据词语的具体功能,做到“求同”、“辨异”,即找出近义词的“共性”和“个性”来,就能选出那个使句意表达更确切、更细致、更生动的选项。笔者以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为例,例析怎样解答此类题目的六字功夫。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传统教学是教师把教材中的既定知识与技能单项传授给学生,学生单项接受讲解与训练,以此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课堂上显得单调、沉闷。新课程要求我们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大力推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构建 生机 活力 语文 课堂    一、構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课堂上要显现出亮色,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形成平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学生因接受不正确的教育模式,一直处于感觉被剥夺的病态发展中,传统的秧田型课堂空间形态使学生的本性发挥被忽视,缺乏刺激的不均衡环境使教育者往往只注重个体,使刺激信号不能全方位传至每个学生,或者不能长期稳定地输送刺激源。因此,我们应积极建构一种科学、有效的课堂时空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优化。  【关键词】课堂结构 课堂时间 课堂目标    一、科学的课堂结构  1.平均分配
期刊
【摘 要】本文从中澳中文高考比较的角度,获得澳洲vce中文考试带来的四点启示:建立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多元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力避“一考定终身”的偶然;重视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设立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关注语文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力求试题的开放性、情境性和综合性,考查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过程性评估 言语能力 语文素养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