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受人责备谈起,接着介绍文章的观点: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要抓住备课中精心设计的提问点提问,然后从六个“抓住”进行举例分析,最后指出提问点应成为课堂提问的中心与首选。
【关键词】中学 语文 课堂 提问点
常听人责备: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点子是什么?点子就是关键的地方,而把用于提问的点子运用到课堂上就叫提问点。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就是没有问到关键的地方,问偏了,问散了,问的是废话。怎样问才算问到点子上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就是要抓住备课中精心设计的提问点提问。
一、抓住精彩点提问
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各自的亮点,即精彩点。如课文《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提出了领导权归谁的问题;课文《再别康桥》:开头都连用三个“轻轻的”,读起来给人轻盈秀美完整和谐的感觉,诗歌真正体现出它的韵律美、建筑美;课文《致橡树》: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等等。课文中的精彩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精彩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它设计为提问,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留下美的印象。
二、抓住疑难点提问
这种提问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若干个小问题:(1)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2)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3)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这种提问的好处在于能统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抓住发散点提问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教学《项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法外,你能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吗?你设想的这种结尾和课文的结尾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教师也设想好几种结尾法,供学生讨论比较,让其感到课文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的举动,那么他们可能有什么结局?以此提问给学生思考。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这种提问以抓住课文中的“矛盾”提问,从而引导学生“生疑”“揭疑”,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正揭示了鲁迅先生写作该文的目的,也是解读该文的一把钥匙。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可设计以下提问:纪念的目的是为了忘却,那么题目中“为了忘却”与“纪念”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为了忘却”与“纪念”的含义?又如,《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既说孔乙己大约死了,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五、抓住“空白”点提问
所谓“空白”点的提问,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中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如《曹刿论战》:“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可见,从庄公下令追击齐军到战争取胜,这中间的战争经过没有记载,留有一段“空白”。课文《荷花淀》中水生嘱咐女人:“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捉住了”为什么要拼命呢?这里也留有“空白”。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教材中写到的内容来推测构想没有写到或写得简略的内容,把“空白”补充出来,加以理解。
六、抓住模糊点提问
由于学生欣赏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白杨礼赞》一文,开篇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杨树!”可是,接下来并没有解释白杨树是怎样地不平凡,却是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这样写会把学生弄糊涂。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模糊点提问,让学生明白设置高原背景对衬托白杨树的作用。
抓住提问点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把握这个环节,并使提问点成为课堂提问的中心与首选。要通过提问点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重要的提问可以说是“发动机”或“催化剂”。
(湖南湘阴县教师进修学校;414600)
【关键词】中学 语文 课堂 提问点
常听人责备: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点子是什么?点子就是关键的地方,而把用于提问的点子运用到课堂上就叫提问点。提问没有问到点子上,就是没有问到关键的地方,问偏了,问散了,问的是废话。怎样问才算问到点子上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就是要抓住备课中精心设计的提问点提问。
一、抓住精彩点提问
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有各自的亮点,即精彩点。如课文《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词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提出了领导权归谁的问题;课文《再别康桥》:开头都连用三个“轻轻的”,读起来给人轻盈秀美完整和谐的感觉,诗歌真正体现出它的韵律美、建筑美;课文《致橡树》: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等等。课文中的精彩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精彩的东西就是美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它设计为提问,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留下美的印象。
二、抓住疑难点提问
这种提问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鲁迅小说《药》,它揭示了辛亥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弱点这一严肃的主题,为了弄清这个主题,教师可设计若干个小问题:(1)刑场一节的环境描写,揭示了哪一个时代的特征?(2)夏瑜的“血”没有治好华小栓的病,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3)小说明写华家,暗写夏家,构成小说明暗两条线索,最后在坟场交汇,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文章的主题该如何归纳?这种提问的好处在于能统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
三、抓住发散点提问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因素,抓住教材中最能引起发散思维的发散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对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教学《项链》时,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法外,你能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吗?你设想的这种结尾和课文的结尾相比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教师也设想好几种结尾法,供学生讨论比较,让其感到课文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又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如果没有“举身赴清池”和“自挂东南枝”的举动,那么他们可能有什么结局?以此提问给学生思考。
四、抓住矛盾点提问
这种提问以抓住课文中的“矛盾”提问,从而引导学生“生疑”“揭疑”,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个题目正揭示了鲁迅先生写作该文的目的,也是解读该文的一把钥匙。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可设计以下提问:纪念的目的是为了忘却,那么题目中“为了忘却”与“纪念”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为了忘却”与“纪念”的含义?又如,《孔乙己》中有这样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既说孔乙己大约死了,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
五、抓住“空白”点提问
所谓“空白”点的提问,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中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如《曹刿论战》:“ ‘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可见,从庄公下令追击齐军到战争取胜,这中间的战争经过没有记载,留有一段“空白”。课文《荷花淀》中水生嘱咐女人:“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捉住了”为什么要拼命呢?这里也留有“空白”。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教材中写到的内容来推测构想没有写到或写得简略的内容,把“空白”补充出来,加以理解。
六、抓住模糊点提问
由于学生欣赏能力的限制,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有片面性。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白杨礼赞》一文,开篇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杨树!”可是,接下来并没有解释白杨树是怎样地不平凡,却是写了西北高原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显然,这样写会把学生弄糊涂。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模糊点提问,让学生明白设置高原背景对衬托白杨树的作用。
抓住提问点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把握这个环节,并使提问点成为课堂提问的中心与首选。要通过提问点的提问,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重要的提问可以说是“发动机”或“催化剂”。
(湖南湘阴县教师进修学校;41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