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是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反映出个人道德,道德影响着社会生活。德育教育融入了包括幼儿园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是为了幼儿提高幼儿参与社会活动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以及提高教学德育教学的科学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生活;道德实践
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指南针,带领着学生向正能量靠拢,教会学生如何创造幸福的未来。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离不开广泛的生活实践和个人履历。正因如此,日常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合适的场所,幼儿园的课程集中在德育教育上,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让幼儿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凸显德育的社会实践性,让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思想情感自然地成为孩子生活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的影响。
1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从多主体、多角度展开,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还涵盖学校、社会、家庭及与幼儿有着紧密关系的人,德育教育的范围不局限在幼儿园内部,更多的是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主要抓住现实生活进行德育的引导,最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活化德育教育体系,奠定幼儿的道德基础。
1.1 德育生活化能增强幼儿社会化的适切性和生态性
国家的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育儿理念。其一,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中间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家庭对幼儿过度宠爱,达到了溺爱的地步,往往是多代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而另一种家庭的年轻父母,存在“只生不养”的情况,没有尽到父母基本的抚养责任和义务。其二,在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差,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老人的育儿中只照顾得到孩子的基础生存,而幼儿应该受到的教育是基本没有的,幼儿应具备的一些自理能力就比较缺乏。除此之外,随着多年来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进入了每个家庭,幼儿沉迷于电子产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给孩子与社会的适应增添了很大的阻力,如今幼儿的童年变成了被手机支配,这不是一种好习惯,长此以往,会制约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容易造成情感上的障碍。在德育教育生活化中,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回归幼儿的淳朴自然,培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常该有的观念,在强调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关注幼儿与社会相适应。
1.2 德育生活化能增强教师德育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的模式主要都是两三个老师带一个班级的孩子,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一些资源不足的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较欠缺,教师实际专业能力不够,对幼儿德育的认识粗浅,如果无法做到透彻的理解,德育教育的方向就会存在误差,比如教师对“家园共育”这一理念的认知不足,在开展家庭德育工作指导时是通过一些命令性的任务,使家长单纯认为这只是一项“作业”,而没有把它当作责任。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幼儿教师逐渐迈向了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赋予幼儿德育教育课程生活化的色彩。
1.3 德育生活化能增强家园共育的针对性和一致性
在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之下,道德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停留在口头教育上,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道德表现缺少关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发生了口角甚至打架斗殴,家长往往站在自己孩子这一边,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对错。幼儿本来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行为观念容易模仿家长,所以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深刻影响孩子,比如在幼儿园内孩子不会随手丢垃圾,但出了幼儿园的门,回到家里就可能乱扔。这种反差能够反映出幼儿在园内接受的道德教育是不足够的,只有在不同环境下接受到一致的良好道德熏陶,才能真正规范自身。这就需要家长肩负起一份责任,家校双方形成合力。
2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支撑
第一,德育课程支撑,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德育体系。我们整合了几个方面,包括德育教育的主题建构、环境建构和实践,来丰富德育体系,这些都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展开。其中环境的建构是重点,也非常相像,举例来说,可以设置班级的德育“文化角”,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表演展示,教孩子们唱文明歌曲。实践方面,主要是课外实践的部分,倡导幼儿教师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可以从打扫我们的城市出发,让孩子参与到公益中去。丰富的室外活动开展能够促进孩子们融入所在的社会。
第二,重塑教师的形象,育人者必须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了提升教师的师德,幼儿园要以规范教师道德为基础工作,明确幼儿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教师道德行为培训。
第三,重新明确家园融合。幼儿园不再单方面要求家长如何配合学生完成任务,而是要设计出一套家庭中可以操作的家庭德育课,可以从让幼儿承担一些家务开始做起,也可以亲子配合完成一顿丰盛的饭菜,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感恩父母的意识。
比如说,通过课程改革,我们教师策划了“逛庙会,品年味,润童心”的特色庙会活动。深入社会实践,将教育融入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去,通过赶集的形式寻找年味儿。教师摆好摊位,我们将小孩子手工制作的物品作为这次庙会的商品,这些精美的物品都来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孩子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精挑细选,合理规划;由大班学生带领小班学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学会了相互关怀;本次活动的出售所得,以捐献的形式给与我园的对接园,也体现了本园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冬日里的温暖气息。
3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维度
德育的真实意义,不是在于用一些規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其核心在于一个自觉性,是在不受强迫的前提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符合道德的行动,为孩子构建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帮助其内在品质的养成。
3.1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主题、环境和实践三大课程的构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一个系统的过程帮助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第一,主题课程:帮助幼儿生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包括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自制力的培养,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简单辨别事情的对错,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将心中的尺度践行在生活中。第二,环境课程:通过氛围的营造感染幼儿的情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绘画和音乐,情景剧表演,向幼儿展现真善美的存在,让幼儿接受良好的氛围的熏陶,在孩子心中埋下美德、文明的种子。第三,实践课程:主要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让幼儿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德落实到生活实践中,让德育真正的生根发芽,产生实际的影响力。在实践中要强调每一个人的参与,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还要注意持续性,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阶段,要坚持下去。
3.2通过文化重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将言传和身教放在一起,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幼儿教育事业,为人师要有师表,同时避免落入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中,重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大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自己带领的一批孩子。
3.3通过同步实施促进家长共同参与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以外,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一些互联网教育平台,让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及时沟通孩子的情况。
4 结束语
生活化的幼儿德育要从几个方面切入,引导幼儿、鼓励幼儿、促进幼儿实践,将重点放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的德育后,家庭和幼儿园要做出阶段性的评价,才能够做到齐参与、互监督、促提升。
参考文献:
[1]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66.
[2]廖唐兰,成云.幼儿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结合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0):185-187.
[3]陈玉霜,邹颖.幼儿园开展人文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6(5):64-66.
关键词:道德教育;幼儿生活;道德实践
德育教育是幼儿成长的指南针,带领着学生向正能量靠拢,教会学生如何创造幸福的未来。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离不开广泛的生活实践和个人履历。正因如此,日常的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最合适的场所,幼儿园的课程集中在德育教育上,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让幼儿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凸显德育的社会实践性,让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思想情感自然地成为孩子生活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发挥德育的影响。
1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意义与价值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从多主体、多角度展开,不仅仅是幼儿教师对孩子的教育,还涵盖学校、社会、家庭及与幼儿有着紧密关系的人,德育教育的范围不局限在幼儿园内部,更多的是孩子们生活的环境,主要抓住现实生活进行德育的引导,最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活化德育教育体系,奠定幼儿的道德基础。
1.1 德育生活化能增强幼儿社会化的适切性和生态性
国家的政策,经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环境和父母的育儿理念。其一,我国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中间有两种极端现象,一种家庭对幼儿过度宠爱,达到了溺爱的地步,往往是多代人的眼光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而另一种家庭的年轻父母,存在“只生不养”的情况,没有尽到父母基本的抚养责任和义务。其二,在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差,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由祖辈抚养,老人的育儿中只照顾得到孩子的基础生存,而幼儿应该受到的教育是基本没有的,幼儿应具备的一些自理能力就比较缺乏。除此之外,随着多年来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进入了每个家庭,幼儿沉迷于电子产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给孩子与社会的适应增添了很大的阻力,如今幼儿的童年变成了被手机支配,这不是一种好习惯,长此以往,会制约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容易造成情感上的障碍。在德育教育生活化中,要给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童真的世界,回归幼儿的淳朴自然,培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常该有的观念,在强调幼儿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关注幼儿与社会相适应。
1.2 德育生活化能增强教师德育行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幼儿园的模式主要都是两三个老师带一个班级的孩子,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教师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一些资源不足的地区,幼儿园师资力量较欠缺,教师实际专业能力不够,对幼儿德育的认识粗浅,如果无法做到透彻的理解,德育教育的方向就会存在误差,比如教师对“家园共育”这一理念的认知不足,在开展家庭德育工作指导时是通过一些命令性的任务,使家长单纯认为这只是一项“作业”,而没有把它当作责任。通过长期工作实践,幼儿教师逐渐迈向了开放式的德育教育,赋予幼儿德育教育课程生活化的色彩。
1.3 德育生活化能增强家园共育的针对性和一致性
在我国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之下,道德教育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停留在口头教育上,家长对孩子在幼儿园的道德表现缺少关心,如果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孩发生了口角甚至打架斗殴,家长往往站在自己孩子这一边,而不是理性的分析对错。幼儿本来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行为观念容易模仿家长,所以家长的一举一动都会深刻影响孩子,比如在幼儿园内孩子不会随手丢垃圾,但出了幼儿园的门,回到家里就可能乱扔。这种反差能够反映出幼儿在园内接受的道德教育是不足够的,只有在不同环境下接受到一致的良好道德熏陶,才能真正规范自身。这就需要家长肩负起一份责任,家校双方形成合力。
2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支撑
第一,德育课程支撑,丰富课程内容,完善德育体系。我们整合了几个方面,包括德育教育的主题建构、环境建构和实践,来丰富德育体系,这些都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中心展开。其中环境的建构是重点,也非常相像,举例来说,可以设置班级的德育“文化角”,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表演展示,教孩子们唱文明歌曲。实践方面,主要是课外实践的部分,倡导幼儿教师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可以从打扫我们的城市出发,让孩子参与到公益中去。丰富的室外活动开展能够促进孩子们融入所在的社会。
第二,重塑教师的形象,育人者必须自身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为了提升教师的师德,幼儿园要以规范教师道德为基础工作,明确幼儿教师的责任意识,加强教师道德行为培训。
第三,重新明确家园融合。幼儿园不再单方面要求家长如何配合学生完成任务,而是要设计出一套家庭中可以操作的家庭德育课,可以从让幼儿承担一些家务开始做起,也可以亲子配合完成一顿丰盛的饭菜,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感恩父母的意识。
比如说,通过课程改革,我们教师策划了“逛庙会,品年味,润童心”的特色庙会活动。深入社会实践,将教育融入丰富的民俗活动中去,通过赶集的形式寻找年味儿。教师摆好摊位,我们将小孩子手工制作的物品作为这次庙会的商品,这些精美的物品都来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亲手制作,孩子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还学会了精挑细选,合理规划;由大班学生带领小班学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也学会了相互关怀;本次活动的出售所得,以捐献的形式给与我园的对接园,也体现了本园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到冬日里的温暖气息。
3 幼儿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维度
德育的真实意义,不是在于用一些規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其核心在于一个自觉性,是在不受强迫的前提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符合道德的行动,为孩子构建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帮助其内在品质的养成。
3.1通过课程建设促进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成长
主题、环境和实践三大课程的构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通过一个系统的过程帮助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第一,主题课程:帮助幼儿生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包括生活中的自理能力,自制力的培养,学会通过观察和思考简单辨别事情的对错,形成简单的是非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将心中的尺度践行在生活中。第二,环境课程:通过氛围的营造感染幼儿的情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绘画和音乐,情景剧表演,向幼儿展现真善美的存在,让幼儿接受良好的氛围的熏陶,在孩子心中埋下美德、文明的种子。第三,实践课程:主要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让幼儿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德落实到生活实践中,让德育真正的生根发芽,产生实际的影响力。在实践中要强调每一个人的参与,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还要注意持续性,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个阶段,要坚持下去。
3.2通过文化重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将言传和身教放在一起,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幼儿教育事业,为人师要有师表,同时避免落入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中,重新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既是孩子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大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自己带领的一批孩子。
3.3通过同步实施促进家长共同参与
除了传统的家长会以外,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一些互联网教育平台,让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及时沟通孩子的情况。
4 结束语
生活化的幼儿德育要从几个方面切入,引导幼儿、鼓励幼儿、促进幼儿实践,将重点放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在每一个阶段的德育后,家庭和幼儿园要做出阶段性的评价,才能够做到齐参与、互监督、促提升。
参考文献:
[1]印小青,李娟.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意蕴、误区与实施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2):64-66.
[2]廖唐兰,成云.幼儿园隐性德育与显性德育相结合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10):185-187.
[3]陈玉霜,邹颖.幼儿园开展人文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6(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