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地佐辛、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预防牵拉反应效果。方法:共纳入62例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麻醉+地佐辛镇痛,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芬太尼镇痛;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min、牵拉阑尾时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牵拉反应评价结果。结果:两组牵拉阑尾时患者心率、血压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牵拉反应评价优良率为96.8%,较对照组(83.9%)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的预防牵拉反应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牵拉反应;地佐辛
阑尾切除术是临床普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持续硬膜外麻醉则是该手术主要的麻醉支持方式。由于其阻滞平面多在T6以下,术中常出现心率、血压下降等牵拉反应表现,因而术中常需同时使用镇痛药如地佐辛、芬太尼等。本研究比较分析地佐辛、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预防牵拉反应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7±9.8)岁;ASA麻醉分级I级19例,II级1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9±10.3)岁;ASA麻醉分级I级20例,II级11例。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具体方法:患者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选择T12-L1椎间隙进行穿刺;向头侧置管3cm,置患者平卧位;常规予3ml 2%利多卡因并观察有无脊麻症状;再次注入10ml利多卡因,测试麻醉平面,确认麻醉效果。
1.2.1观察组 手术开始时即依次给予5mg地佐辛、2mg咪唑、3mg托烷司琼,并给予乳酸林格氏液静滴。
1.2.2对照组 手术开始时即依次给予0.1mg芬太尼、2mg咪唑、3mg托烷司琼,并给予乳酸林格氏液静滴。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min、牵拉阑尾时心率(HR)、血压(MAP)变化情况;②牵拉反应评价: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3级,其中牵拉阑尾时患者表情安静,无痛苦反应为优;牵拉阑尾时患者有轻微皱眉及体动、上腹部出现轻度不适及鼓肠为良;牵拉阑尾时患者出现痛苦表情并伴有呻吟、剧烈体动,上腹部恶心、呕吐、鼓肠等不适较明显。优良率(%)=(每组总例数-差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min、牵拉阑尾时HR及MAP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牵拉阑尾时患者HR、MA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牵拉反应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牵拉反应评价优良率为96.8%,較对照组(83.9%)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阑尾手术中牵拉反应是指手术者牵拉患者腹膜、阑尾时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胸闷、鼓肠及腹肌紧张等表现,严重者可影响手术操作,甚至出现麻醉意外。由于提高麻醉平面有增加麻醉风险,干扰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缺点,因而在硬膜外麻醉后采用超前镇痛的方法预防术中牵拉反应成为临床主流方法。
本研究对两种镇痛药物地佐辛、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预防牵拉反应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牵拉阑尾时患者HR、MA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地佐辛较芬太尼更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为手术提供更好支持;观察组牵拉反应评价优良率为96.8%,较对照组(83.9%)有显著提高,表明地佐辛预防术中牵拉反应效果优于芬太尼,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车艳华等的研究认为地佐辛作为阿片受体混合激动一拮抗剂,具有对k受体、u受体均有激动作用但无受体依赖性的特点,因而其镇痛效果较佳,同时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已广泛应用于经腹子宫切除手术中牵拉反应的预防。
综上所述,地佐辛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的预防牵拉反应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牵拉反应;地佐辛
阑尾切除术是临床普外科常见的手术之一,持续硬膜外麻醉则是该手术主要的麻醉支持方式。由于其阻滞平面多在T6以下,术中常出现心率、血压下降等牵拉反应表现,因而术中常需同时使用镇痛药如地佐辛、芬太尼等。本研究比较分析地佐辛、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预防牵拉反应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7±9.8)岁;ASA麻醉分级I级19例,II级12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9±10.3)岁;ASA麻醉分级I级20例,II级11例。两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具体方法:患者入室后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选择T12-L1椎间隙进行穿刺;向头侧置管3cm,置患者平卧位;常规予3ml 2%利多卡因并观察有无脊麻症状;再次注入10ml利多卡因,测试麻醉平面,确认麻醉效果。
1.2.1观察组 手术开始时即依次给予5mg地佐辛、2mg咪唑、3mg托烷司琼,并给予乳酸林格氏液静滴。
1.2.2对照组 手术开始时即依次给予0.1mg芬太尼、2mg咪唑、3mg托烷司琼,并给予乳酸林格氏液静滴。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min、牵拉阑尾时心率(HR)、血压(MAP)变化情况;②牵拉反应评价: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分为优、良、差3级,其中牵拉阑尾时患者表情安静,无痛苦反应为优;牵拉阑尾时患者有轻微皱眉及体动、上腹部出现轻度不适及鼓肠为良;牵拉阑尾时患者出现痛苦表情并伴有呻吟、剧烈体动,上腹部恶心、呕吐、鼓肠等不适较明显。优良率(%)=(每组总例数-差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5min、牵拉阑尾时HR及MAP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牵拉阑尾时患者HR、MA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牵拉反应评价结果比较 观察组牵拉反应评价优良率为96.8%,較对照组(83.9%)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阑尾手术中牵拉反应是指手术者牵拉患者腹膜、阑尾时引起反射性迷走神经兴奋,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胸闷、鼓肠及腹肌紧张等表现,严重者可影响手术操作,甚至出现麻醉意外。由于提高麻醉平面有增加麻醉风险,干扰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缺点,因而在硬膜外麻醉后采用超前镇痛的方法预防术中牵拉反应成为临床主流方法。
本研究对两种镇痛药物地佐辛、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预防牵拉反应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牵拉阑尾时患者HR、MAP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表明地佐辛较芬太尼更有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为手术提供更好支持;观察组牵拉反应评价优良率为96.8%,较对照组(83.9%)有显著提高,表明地佐辛预防术中牵拉反应效果优于芬太尼,与其它研究结果相一致。车艳华等的研究认为地佐辛作为阿片受体混合激动一拮抗剂,具有对k受体、u受体均有激动作用但无受体依赖性的特点,因而其镇痛效果较佳,同时对呼吸、循环影响较小,已广泛应用于经腹子宫切除手术中牵拉反应的预防。
综上所述,地佐辛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的预防牵拉反应效果较理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