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形:有看似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教学成绩却很好;也有大家公认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学生成绩却不及他人。这是为何?众所周知,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在于学生的学,学生学得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得有效。而影响教学质量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有教师的爱心,有教师的责任感,有教师的职业追求,还有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教学亦然,我亦然,想一探究竟,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师。
关键词:有效准备 意义 有效教学
【正文】
也许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围绕教学内容,我们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学生似乎学得热闹,可临近下课,我们会发现效果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等到略有小得后,也许要到六年后才能在同年级的课堂上实践。到那时,不同的孩子,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点滴的反思又能有多大的用处呢?因此,我想:“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前对本堂课提出问题,采用自问的方法,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
一、问的意义
我想说,我们不能老在课后进行反思,做些“亡羊补牢”之举,而更应该在课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
二、怎么问?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的目标要明确——我带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导演、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还应是教案剧的编剧,不仅要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
在《麦哨》这一课中,大明老师确定了要给学生的是:
1、“呜——卟,呜——卟”——让学生练习麦哨的吹法,体验不同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2、通过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让城里的孩子体会乡下儿童的快乐生活。
这样的给予是能给孩子带来思考和收获的。
(二)问的预设生成要互动,我应该怎样上这堂课。
每一个35分鐘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要学、会学、乐学。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是活跃的,为了得到大明老师的“茅茅针”棒棒糖,孩子们在课堂上个个卯足了劲,纷纷展现自己。
当大明老师问得到棒棒糖的孩子:“这棒棒糖什么味道?”
学生说:“甘甜清凉。”
其实,这不过是一根普通的草莓味的棒棒糖。多么淳朴的孩子,多么“配合”老师的孩子,多么容易“受骗”的孩子。可是,课堂上的孩子们无疑是快乐的,在老师制造了这样一个快乐的根源后,他们愿意配合老师说这棒棒糖是“甘甜清凉”的。
没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哪来的精彩!
(三)问的内容要灵活,我应该如何运用教材。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一种载体,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的,是实践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个体的千差万别,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建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实属必然。
教师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对教材进行仔细解剖,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搞清楚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重点难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教法得当、避免照本宣科。
三、问谁?
(一)问自己
1、教学知识是否生活化?
以现实生活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引子,但并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它要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教学《麦哨》一课时,大明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谁能把尝茅茅针棒棒糖的动作模拟给大家看?在试着尝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快乐,尝茅茅针棒棒糖快乐,集茅茅针也很快乐。这样的“问”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是让孩子们欢喜的,是高于孩子们现有的城市生活的。
2、是否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教学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4、教师提问是否合理?是否是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为了使预设的场景得以顺利进行,课前问课中,还必须要求教师做到:
⑴、要充分钻研教材。
⑵、要注意寻求知识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得以融洽的结合。
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是否,问得多,才想的细,才会出现课堂上精彩纷呈的画面。
(二)问学生
问学生即在上该课之前,教师要先了解学情(例如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这能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
(三)问同行
在上课之前,请教同年级段的老师对该课的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者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请同行指教。
师者知在先,老师只有在课前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如何、怎样,不停地解答为什么、如何、怎样,才能讲出精彩至极的课堂教学。
总之,对孩子们来说,教科书是沉睡的巨人,要使教材这个“例子”充盈着鲜活的知识气息、跃动的生命活力走近孩子,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经历去完成,用毕生的时间去问课。
参考文献:
[1]《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 宋运来
[2]《有效教学》 —— 崔允漷
[3]《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 吴松年
关键词:有效准备 意义 有效教学
【正文】
也许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围绕教学内容,我们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学生似乎学得热闹,可临近下课,我们会发现效果似乎不那么尽如人意。等到略有小得后,也许要到六年后才能在同年级的课堂上实践。到那时,不同的孩子,飞速发展的时代,这点滴的反思又能有多大的用处呢?因此,我想:“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前对本堂课提出问题,采用自问的方法,做好自己的课前准备工作。
一、问的意义
我想说,我们不能老在课后进行反思,做些“亡羊补牢”之举,而更应该在课前做好“未雨绸缪”的工作。
二、怎么问?
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说明我们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一)问的目标要明确——我带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还要引导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师不仅是一部教案剧的导演、参与者、伙伴、参谋、鼓动者、裁判,还应是教案剧的编剧,不仅要思考把什么给学生,还应思考把什么东西不给学生,什么东西用什么方式给学生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思考和收获,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可以给学生带来激励性的评价。
在《麦哨》这一课中,大明老师确定了要给学生的是:
1、“呜——卟,呜——卟”——让学生练习麦哨的吹法,体验不同的童年生活的乐趣。
2、通过这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让城里的孩子体会乡下儿童的快乐生活。
这样的给予是能给孩子带来思考和收获的。
(二)问的预设生成要互动,我应该怎样上这堂课。
每一个35分鐘都是学生生命的一个旅程,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要学、会学、乐学。
虞大明老师的课堂上,孩子们是活跃的,为了得到大明老师的“茅茅针”棒棒糖,孩子们在课堂上个个卯足了劲,纷纷展现自己。
当大明老师问得到棒棒糖的孩子:“这棒棒糖什么味道?”
学生说:“甘甜清凉。”
其实,这不过是一根普通的草莓味的棒棒糖。多么淳朴的孩子,多么“配合”老师的孩子,多么容易“受骗”的孩子。可是,课堂上的孩子们无疑是快乐的,在老师制造了这样一个快乐的根源后,他们愿意配合老师说这棒棒糖是“甘甜清凉”的。
没有课前精心的准备,哪来的精彩!
(三)问的内容要灵活,我应该如何运用教材。
教材是学科知识的一种载体,知识是实践者的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的,是实践思维的火花留下的永恒的闪光。个体的千差万别,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修建一条传递知识的绿色通道,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再创造实属必然。
教师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对教材进行仔细解剖,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搞清楚教材的知识体系、编写意图、重点难点……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教材,做到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充实、教法得当、避免照本宣科。
三、问谁?
(一)问自己
1、教学知识是否生活化?
以现实生活为引子,引导学生学习。课堂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引子,但并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它要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引领学生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教学《麦哨》一课时,大明老师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活动:谁能把尝茅茅针棒棒糖的动作模拟给大家看?在试着尝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了快乐,尝茅茅针棒棒糖快乐,集茅茅针也很快乐。这样的“问”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是让孩子们欢喜的,是高于孩子们现有的城市生活的。
2、是否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教学是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氛围,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4、教师提问是否合理?是否是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为了使预设的场景得以顺利进行,课前问课中,还必须要求教师做到:
⑴、要充分钻研教材。
⑵、要注意寻求知识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得以融洽的结合。
真正的一节好课需要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是否,问得多,才想的细,才会出现课堂上精彩纷呈的画面。
(二)问学生
问学生即在上该课之前,教师要先了解学情(例如了解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等),这能使上课更加有的放矢。
(三)问同行
在上课之前,请教同年级段的老师对该课的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者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请同行指教。
师者知在先,老师只有在课前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如何、怎样,不停地解答为什么、如何、怎样,才能讲出精彩至极的课堂教学。
总之,对孩子们来说,教科书是沉睡的巨人,要使教材这个“例子”充盈着鲜活的知识气息、跃动的生命活力走近孩子,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些工作,需要我们用毕生的经历去完成,用毕生的时间去问课。
参考文献:
[1]《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 宋运来
[2]《有效教学》 —— 崔允漷
[3]《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 —— 吴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