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一线语文教学,让我深感习作教学实属一个难见成效的内容。面对于每一次的习作练习,教师即便是有着精心的课前准备,然而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耐心指导之后,一些学生写出的文字依旧是有着众多的瑕疵,甚至于词不达意、文不成篇。面对于这种现象,笔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主要的原因无外乎是学生缺少对生活的留心与思考,没有足够的阅读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有就是平时缺少必要的文字训练。
要想让学生具备高水准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注重有效提升学生平日的习作训练,即增加练习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笔者以为“随文练笔”是学生习作练习的优质资源。如果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并利用,那么将对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插图,丰富文本内涵
图文结合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供更为广阔的直观感触以及对思维的触动。因此,但凡遇到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智慧地选择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然后通过文字来细细描述,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并言之有序。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来丰富诗歌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并且在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到精炼、优美,适当地选择一些修辞手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文字优美丰富了许多。如,有学生写道“……几个悠闲调皮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追赶着黄蝴蝶,跑呀跑呀,来到了对面柳树下的油菜花田边。这盛开的油菜花远望去如同一片黄色的海洋,聪明的黄蝴蝶想了一个办法,立刻飞进菜花中,与这一大片菜花融为一体。见此情景,这几个孩子无奈地站立在那里,不知所措。”通过类似的文字,我们感受到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描写的内容,还在描述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与思考,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使画面感更加生动。
二、句式仿写,技能缓坡提升
学习是一个由模仿到积累与掌握的过程,写作同样如此。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文本中的具有写作特色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将对夯实学生的写作技能起到重要影响。
如,在与学生欣赏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之后,教师就抓住了文中出现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引导学生来进行仿写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学生写道“我国的旅游胜地数不胜数。不必说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雄伟壮观的北京故宫,直插云霄的安徽黄山,神奇的西双版纳,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也不必说天然地质博物馆——嵩山,革命圣地——井冈山,度假胜地——三亚,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的颐和园,佛教圣地峨眉山,道教圣地武当山;单是‘人间仙境’桂林的山水,就有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魅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美丽的祖国而感到骄傲、自豪。”
三、个性补白,解读创作共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多方的互动,沉静的文字在课堂上活跃出生命的光影,情感的浸染以及智慧的灵动,并且很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绪得到无限的飞扬与舒张。因次,找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补白也是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远的、带有个体生命经验地去解读文本,还能让学生的文字在有的放矢的情形下,得到更自然的流淌与表达。
在教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就有意地挖掘出文本的一个留白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及再创造。文章结尾处写道: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进行了追问:“洪教头在众人面前败给了林冲,走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随即说出了各自心中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相机引导学生回顾了故事的整个过程,结合刚才几位学生的回答,安排了一个续写的小练笔,创设一个情境,根据洪教头离开时的心理活动,想象一下,当洪教头与林冲第二次见面时,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对文本这样的挖掘,教师不仅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生由读者到创作者之间的转换,实现了有效练笔的目的。
四、直抒胸臆,深化文本解读
随文练笔还可以就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当学生在多遍阅读文字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倾诉,情感的流露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再加之教师的引导,课堂对话中各自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等,很容易产生切身感悟。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讲述了史学家谈迁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两次撰写《国傕》的经历,表现了谈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针对于文本强烈的感染力,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我心目中的谈迁”。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许多学生笔下的谈迁都充满了血肉。如,“谈迁,你牺牲了二十年宝贵的青春时光,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世人看一本翔实、可信的历史巨著。这二十年,你不停地奔波于各个地方,在野外考察,历尽了千辛万苦,然而,谁曾想你的心血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被可恨的小偷偷去。痛苦之后,你没有就此趴下,而是选择重新站立起来……”这样的文字,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谈迁不被厄运所打垮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还让他们体验到用文字来直抒胸臆的快感。
写作教学要贯穿于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解读文本,吸收文章显著的写作特色,并引导学生进行落到实处的练习,不仅能帮助他们内化文本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一定会让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显著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东莱小学)
要想让学生具备高水准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注重有效提升学生平日的习作训练,即增加练习的数量,提高练习的质量。基于这一方面的考虑,笔者以为“随文练笔”是学生习作练习的优质资源。如果能充分有效地挖掘并利用,那么将对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巧用插图,丰富文本内涵
图文结合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提供更为广阔的直观感触以及对思维的触动。因此,但凡遇到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智慧地选择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插图,然后通过文字来细细描述,做到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并言之有序。
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来丰富诗歌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并且在描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发挥想象,突出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在语言的表达上做到精炼、优美,适当地选择一些修辞手法。在这样的指导下,学生的文字优美丰富了许多。如,有学生写道“……几个悠闲调皮的孩子气喘吁吁地追赶着黄蝴蝶,跑呀跑呀,来到了对面柳树下的油菜花田边。这盛开的油菜花远望去如同一片黄色的海洋,聪明的黄蝴蝶想了一个办法,立刻飞进菜花中,与这一大片菜花融为一体。见此情景,这几个孩子无奈地站立在那里,不知所措。”通过类似的文字,我们感受到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描写的内容,还在描述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与思考,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使画面感更加生动。
二、句式仿写,技能缓坡提升
学习是一个由模仿到积累与掌握的过程,写作同样如此。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文本中的具有写作特色的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这将对夯实学生的写作技能起到重要影响。
如,在与学生欣赏了鲁迅先生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之后,教师就抓住了文中出现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引导学生来进行仿写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学生写道“我国的旅游胜地数不胜数。不必说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号称‘中华一绝’的龟山汉墓,雄伟壮观的北京故宫,直插云霄的安徽黄山,神奇的西双版纳,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也不必说天然地质博物馆——嵩山,革命圣地——井冈山,度假胜地——三亚,水平如镜的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的颐和园,佛教圣地峨眉山,道教圣地武当山;单是‘人间仙境’桂林的山水,就有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的魅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为美丽的祖国而感到骄傲、自豪。”
三、个性补白,解读创作共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通过多方的互动,沉静的文字在课堂上活跃出生命的光影,情感的浸染以及智慧的灵动,并且很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绪得到无限的飞扬与舒张。因次,找寻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补白也是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远的、带有个体生命经验地去解读文本,还能让学生的文字在有的放矢的情形下,得到更自然的流淌与表达。
在教学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我就有意地挖掘出文本的一个留白点,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以及再创造。文章结尾处写道: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了。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进行了追问:“洪教头在众人面前败给了林冲,走的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随即说出了各自心中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我相机引导学生回顾了故事的整个过程,结合刚才几位学生的回答,安排了一个续写的小练笔,创设一个情境,根据洪教头离开时的心理活动,想象一下,当洪教头与林冲第二次见面时,会发生什么故事?通过对文本这样的挖掘,教师不仅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生由读者到创作者之间的转换,实现了有效练笔的目的。
四、直抒胸臆,深化文本解读
随文练笔还可以就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体现出的思想感情来进行。当学生在多遍阅读文字之后,对于文章内容的倾诉,情感的流露定会有独特的感受,再加之教师的引导,课堂对话中各自智慧的碰撞,情感的共鸣等,很容易产生切身感悟。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讲述了史学家谈迁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两次撰写《国傕》的经历,表现了谈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针对于文本强烈的感染力,我安排了这样一个写话练习“我心目中的谈迁”。因为是有感而发,所以许多学生笔下的谈迁都充满了血肉。如,“谈迁,你牺牲了二十年宝贵的青春时光,不为别的,就为了让世人看一本翔实、可信的历史巨著。这二十年,你不停地奔波于各个地方,在野外考察,历尽了千辛万苦,然而,谁曾想你的心血竟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被可恨的小偷偷去。痛苦之后,你没有就此趴下,而是选择重新站立起来……”这样的文字,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让谈迁不被厄运所打垮的精神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还让他们体验到用文字来直抒胸臆的快感。
写作教学要贯穿于整个的语文教学之中,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解读文本,吸收文章显著的写作特色,并引导学生进行落到实处的练习,不仅能帮助他们内化文本知识,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一定会让他们的写作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显著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东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