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起自喂猫弶鼠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7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园子里种了一棵月季一棵腊梅,长得很茂。我常把吃剩的肉、鱼等隔夜菜当作“荤肥”埋进两棵树的根部想让它们腐烂了给植物补充营养。可每次,第二天就发现树根的土被挖出了深深的洞,“荤肥”被偷盗一空。几次以后,我晓得一定是猫们干的。杜区里有很多流浪猫,它们也需要生存呀。我就不再把剩下的荤菜当肥料施,干脆把它们放在盆子里供作猫们的免费自助餐。果然,翌日,盆子里的剩菜“销售”一空,我很开心。
  社区里有业主讨厌猫。要求物业把野猫抓走。我急了,说,猫们不碍事的,也是一条伞。放它们一马吧。反对者说,不是弄死它们,是让收容了去由愿意养猫的人领养而已。不久真的不见猫了。我想又可以把喂猫的食物用来为花树施肥了。
  好,叙述到这里,我是个“爱护小动物”的善人形象是否已经确立?对,不错。
  别忙着下结论。接下来,我埋进花树根土中的“荤肥”第二天照样被挖出了深洞,拖走啦!这下我恼火了:这肯定是老鼠干的!我问弟弟(两棵花树是他给我种的)你好不好帮我弄只老鼠掠(liang捕鼠、鸟的工具)来。一向热心帮我的弟弟却甩过来几句话:“猫也好,鼠也好,都是有生命的,它们又没有到房间里偷东西吃,为何要去捕杀它们!只要不扰乱人的正常生活,让它们生存着也是种生态平衡。随它去吧!”
  如果把我企图弶老鼠的要求单独搬将出来,就颠覆了我“善人”形象而成了“虐殺小动物”的嫌犯啦。
  由此蓦然想起,这不正好给我一贯的想法作了注脚嘛!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是不太可信的。
  为啥?就因为选择的原始材料不同:假如给我立传。选“喂猫”或选“弶鼠”,都是真实的材料,但由此显示的形象却完全是对立的。
  恰似盲人摸象。不也证实了各人摸到的“原始材料”不同而得出各异的答案:说大象似墙、似棍、似柱、似绳,无法统一。但他们没有人在捏造事实。
  希特勒是极其残暴的杀人狂魔。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但希特勒的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任女秘书特劳德尔.琼格说他仁慈、善良、父亲般的体贴。他的贴身保镖罗胡斯.米施说他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人”;他和善、有教养、多愁善感、对狗深情厚谊、为孔雀死亡掉眼泪,甚至不忍心看花的凋谢……你惊讶吧!他们没有美化希特勒,说的都是他们真实的感悟。只因为他们选取了另一块材料而与大家所认知的大相径庭。
  这。说明“真实”不一定是实质性的真实!
  据此情况写下的回忆录或传记就难以说是真实的(只可说是“另一侧面”)。
  当然。因美化或丑化造成的不真实是大量存在的。比如,慈禧太后让荷兰画家华士.胡博为自己画像,命令必须眼睛画大些、嘴唇丰满些、嘴角往上翘些、脸孔不能有阴影,总之,画年轻漂亮些。结果胡博呈上去了那幅美丽而不真实的,把面露专横的真实的那幅带了回去。
  历史上某些有权势的人常常叫作家、艺术家反映真实,实际上真正反映了却并不一定受欢迎。那个大家知晓的故事不是说,从前有个国王是个驼背、独眼、瘸腿,相貌奇丑。他要画家为他画一幅描摹他真实形象的肖像。第一位画家想,把他画得帅一些总不会错。结果国王一看画得这么漂亮岂不存心讽刺我吗?一怒。就下令把画家杀了。接替的画家吓坏了,赶紧按国王的真实相貌画,国王一看又勃然大怒把画家杀了。第三个画家极其聪明,他让国王把一条腿搁在大石头上,让他哈着背,举起猎枪。眯起一只眼睛做瞄准状。按这姿态画好了肖像,国王大为满意,重重地奖赏了他。
  国王要求画家真实地为自己画像,这是“场面上”的话,其实他哪里愿意真让人把他的丑态展示与众。第一位画家当然深知奥妙。但他没想到离真实万里地美化,实际上是高级的丑化,国王是聪明人。怎不火冒三丈?!所以画得美的和真实的画家都遭了灾。唯有第三位画家用“客观的姿势”巧妙地掩盖了真相恰到好处得以重赏。
  我扯到哪去啦?赶快收住。
其他文献
人们为什么往往发生认识偏差或认识错误?是因为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或者缺乏思考,或者经不起利益诱惑,却又坚信自己的判断力。  最常见的是被利益诱惑的思维。以自己为例,前几年经常接到号称福建某茶叶公司的中奖电话。告诉我可以领取几十万元的“奖励”,他们后面的套路不用听就会明白。过些日子这样的电话又打过来了,我只是回问了一句“天上可以掉馅饼吗”?对方那个温柔的声音马上挂断了。可没过多久,我拖起行李箱刚
期刊
评价一个人的美丑,除相亲外,余者更多看心灵。心灵美丑虽隐藏在灵魂深处,他人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人的言行举止,都会自动曝光。笔者试举两例:  镜头一,某日傍晚,我骑自行车在马路上,见一位衣冠楚楚、模样俊俏的小伙子,叼着香烟骑着摩托从我身后掠过。见他在一辆装满废品的人力车后停下,像是在车上找什么。突然回过头来,冲我食指遮唇坏笑,继而扬长而去。我加速赶到人力车后,发现装满旧书报的编织袋被烧了一个洞冒出烟
期刊
不知始自何时,“中年油腻”“中年焦虑”等说法风靡一时。对此,本人深不以為然。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自然排序中,中年是人生下半段的开始。相对少年的无知、青年的生涩和老年的衰朽,中年应该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怎么就成了“中年油腻”了呢?当然,要说一点焦虑都没有,那不是事实。但相对青年的迷茫、老年的寂寞,中年的焦虑不是严重的问题。适当的焦虑,还正好刺激自己保持进取的心态,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而且,中年
期刊
一位富有的父亲带儿子去农家,原本是为了让儿子明白自家是多么富有,而儿子却爱上农家的田园美景,感叹自家是多么贫穷。哑口无言的父亲一定也陷入了沉思:真正的富有,到底是拥有更多的钱,还是更多的“风景”?  诚然。生活中没钱是不行的。然而,人对金钱或物质的需求实际上却是十分有限的。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今天,
期刊
“最后一招”等十四則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是据《明史。海瑞传》所说的:“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万历年间,张居正当了十年首辅,因为害怕海瑞的严厉正直,尽管朝廷内外都推荐海瑞出山,但终于没有召见他。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在乡闲居了16年的海瑞,才被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新起用,可惜海瑞此时已是72岁的老翁,两年多后就病死在南京任上了。张居正闲置海瑞不用,这是清官海瑞的悲哀,也不能不说
期刊
不少职业,靠年龄吃饭,又常有截然区别,有的行当因年老而兜得转(资历贵重),有的营生因年轻而吃得开(青春值钱)。  姑姑婚后数年未育,同我生父商量:“你已有两个娃娃,给我一个吧?”生父兄弟六人,唯我姑一妹,当即应允:“你挑。”姑喜爱圆脸孩儿,我恰恰脸圆,遂入法眼。  两岁进了姑家,成为独子,成天吃香喝辣,幸运的肠胃,填满万般宠爱。就人生“起步”而言,我是否也可算作“靠了脸蛋儿吃饭”呢?  1960年
期刊
人类的文明和历史,靠漫长的时间积淀;形成和毁灭,相距多远?无数案例回答:须臾之间。  巴黎时间4月15日晚18时50分,巴黎圣母院屋頂冒出火焰和烟雾,火势很快蔓延,从教堂两座钟楼间窜出,烈火熊熊,浓烟滚滚,96米高的塔尖轰然倒塌。  塞纳河西堤岛上,作为城市地标、欧洲历史见证的巴黎圣母院陷入火海。巴黎民众悲痛欲绝,不少居民失声痛哭。各国游客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圣母院遭此劫难。当晚,数百民众在圣
期刊
单位办公室的年轻人小侯,是同事们公认的聪明人。  吴小丁分管办公室,经常使唤这个年轻人,有时不得不承认小伙子脑瓜活络办法多。  比如。吴小丁叫小侯去复印一份文件,不巧的是,文印室的复印机正忙着,一时排不上队。换了一般人,也就先等等再说了,小侯却很快把复印件交过来了。原来,为了省事,他直接就在自己办公室的传真机上把文件给复印好了。又比如,有一阵子,大家流行用手机记录行走步数,小侯在微信上晒出的步数却
期刊
阳春一日,橘树对桃树说:“别看你姹紫嫣红,出尽风头,有道是‘三月桃花满树红,风吹雨打一场空’。”  桃树不以为然地回答道:“这你就不懂了,我虽然花期短暂,可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啊!”  橘树不无讽刺地说:“什么千金、万金。桃子采摘完了之后,你就只剩下一副瘦筋了。”  桃树盈盈一笑说道:“看事物不要只看表象,要看本质。古往今来,赞美桃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如唐朝诗仙李白的‘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