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纳河畔圣母泪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3622229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文明和历史,靠漫长的时间积淀;形成和毁灭,相距多远?无数案例回答:须臾之间。
  巴黎时间4月15日晚18时50分,巴黎圣母院屋頂冒出火焰和烟雾,火势很快蔓延,从教堂两座钟楼间窜出,烈火熊熊,浓烟滚滚,96米高的塔尖轰然倒塌。
  塞纳河西堤岛上,作为城市地标、欧洲历史见证的巴黎圣母院陷入火海。巴黎民众悲痛欲绝,不少居民失声痛哭。各国游客目瞪口呆,难以置信地看着圣母院遭此劫难。当晚,数百民众在圣母院附近跪地祷告,痛心啜泣,噙着泪花,喃喃吟唱《圣母颂》。
  灾难面前,人类的悲伤是相通的。4月16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向全体法国人民表示诚挚的慰问。习近平主席指出,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人类文明的杰出瑰宝。中国人民同法国人民一样,对此次火灾深感痛侧。相信在法国人民努力和国际社会支持下,巴黎圣母院一定能顺利修复、再现辉煌。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哥特式基督教堂建筑,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法文原意为“我们的女士”,指的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
  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1345年建成,历时180多年。正面双塔高69米,后塔尖96米,一座有代表性的哥特式教堂,法国首都的标志性建筑。
  856年历史,巴黎圣母院经历无数悲喜事件:1430年,亨利四世加冕,婚礼在这里举行;1455年,民族英雄贞德平反,在此举行仪式,竖立贞德雕像,尊称圣女贞德;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献祭;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和密特朗去世,举行安魂弥撒
  1831年,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出版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怪人》)。小说凄美的故事,围绕吉卜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和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展开。小说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和音乐剧,使这座教堂更加闻名遐迩。
  圣母院主体建材是石头,庄重大气,高耸挺拔。雨果小说称其为“石头交响乐”。小说反响很大,希望整修残旧的圣母院,并发起募捐,引起当局关注。整修20多年,巴黎圣母院得以重现光彩。那一次修缮至今,时光荏苒,巴黎圣母院垂垂老矣,又在进行修缮,为期两年。
  巴黎圣母院汇集建筑、雕塑、绘画、文化艺术精粹,每年迎来1300万游客。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都没有摧毁它,而人间四月芳菲天,春风沉醉的寻常下午,却陡生意外,着火了,而且是大火,过火面积超过2/3。法国人常说“这就是生活”,此时,分外悲凉和无奈。
  忆念巴黎圣母院之美,万里遥寄心香一辦。曾经震惊于它的恢弘气势:几排大圆柱,直径5米,将内部分为5个殿;十字交叉堂和唱诗堂周围,两个回廊环绕;并排两列长柱,高24米,直抵穹顶;长柱间距不足16米,穹顶却高达35米,空间狭窄高耸,向蓝天升腾的雄姿。
  圣母院的主立面,建筑美妙和谐,水平与竖直比例近乎黄金分割率1:0.618,立柱和装饰带把立面分为9块小的黄金比矩形,匀称悦目。这个设计,为后世许多教堂仿效。
  主殿四周,是带双层窗户的走廊,之上是玫瑰花状大圆窗,阳光宁静地透人。侧殿的礼拜堂,17至18世纪艺术作品满目琳琅。教堂严谨肃穆,无数垂直线条引入仰望,穹顶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充满遐想。
  主殿翼部有富丽堂皇的彩绘玻璃。北边是著名的“巴黎圣母”像,铸造于14世纪。南侧玫瑰花形圆窗,刻画耶稣基督在童贞女簇拥下行祝福礼。色彩绚烂,玻璃镶嵌细密,如灿烂群星闪烁。
  大厅可容纳9000人,1500人座前设有祈祷桌。讲台后面置放三座雕像: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注目中央的圣母哀子像。耶稣横卧圣母膝上,圣母神情悲痛哀伤。排排烛台,白烛荧荧,氛围柔柔。满目壁画、雕塑、圣像,驻足流连,凝神忘返。
  大管风琴也属珍稀,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圆润,适合演奏圣歌和悲壮乐曲。上到圣母院第三层,最顶层,雨果笔下的南侧钟楼,卡西莫多所在。13吨重的大钟,钟声远播,全城可闻。北侧钟楼,登387级阶梯,俯瞰巴黎如诗如画,塞纳河岸风光迤逦。
  世界大同,美美与共,超越国界。巴黎圣母院火灾,不仅是法国的痛楚,地球人都为之惋惜。主体结构幸存,大批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大难无恙,转移到了罗浮宫,当属不幸中的万幸。
  马克龙总统表态,5年时间,使巴黎圣母院重现辉煌;他呼吁各界捐款,短短几天,已获捐资7亿欧元……应当拭去圣母泪,唱响安魂曲。21世纪,一座宗教建筑,叩动了地球人心弦共鸣,这是全人类对世界文明杰出瑰宝的共同精神期念。养花与养娃
  。张志明
  有天在某家手机直播平台上看到一个养花专业人士介绍养花经验时说:大部分爱花又常常把花养死的人,90%都是浇水浇死的。看了那段视频。就突然联想到另一个异曲同工的有趣问题,也仿造变成一段话就是一一大部分爱孩子又总是养不好孩子的人。90%都是溺爱爱坏的。
  作为中国的孩子,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家庭都早已进入衣食无忧的小康时代,小胖墩的大量涌现就是很好的例证。可是如今我们一个个锦衣玉食、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娇气,越来越爱闹病了呢?现在的年轻父母大概都知道,我们今天的孩子生病70%都是风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孩子常常过饱过暖!
  我国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同时他还劝诫人们:“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我们的曾先祖立场鲜明地主张让孩子经常保持七分饱和一种微寒状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化研究所。曾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和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他们将猴子分咸两组。一组让其日日吃饱。一组天天只让吃七分饱。15年后,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猴子的一半。这个实验。有力而确凿地证明了适度地保持少食习惯对健康长寿的有益保证。
  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日益提高,养花爱花的人越来越多。没事逛逛花卉市场,是许多爱花人的业余爱好。厅堂里摆上几盆花花草草,顿时满室生辉。生机盎然。茶余饭后,晨昏闲暇。看看这个花,摸摸那个盆。总会忍不住担心花长不好,草受了委屈,于是,不由自主地拿起水壶,这个喂一点,那个喷一会儿,似乎成了不知不觉的习惯。可是。与殷殷爱花的愿望背道而驰的是,花花草草们不是越来越旺盛、兴旺,而是越来越蔫软,愈来愈枯黄。最终,心爱的花花草草们没有枝繁叶茂、花团锦簇,而是在主人无比的心疼和无奈中,一天天低到了尘土里,化作了枯枝败叶,一捧花泥。
  凡事有度,凡过则损。溺爱孩子的总觉得孩子饿,孩子冷,结果撑出病,捂出病。溺爱花的总觉得花草渴,花草早,结果泡死花,淹死花。
  无论是养花养死还是溺爱孩子爱出病,说到底都是一个度的问题一一过度的爱与过度的水,总结成一个词,就是过度关爱。
  爱,会将一个生命爱死,这真是一个令人深思又无比残忍的事情。难道爱一个生命还会是错吗?难道爱一个生命还成了罪吗?
  不幸的是,有时候,爱,真是一种错。
  那就是一一溺爱。
  王青/图
其他文献
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从不同角度来看,观感大不一样。有一个段子说:如果有一个不幸流落风尘的女子,还在坚持上大学深造,那么,这是一个励志故事;但如果说一个女大学生,却暗地里操着皮肉生涯,那么,这就很伤风败俗。对于“流浪大师”、上海52岁的流浪拾荒者沈巍而言,同样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是“流浪汉读书”,还是“读书人流浪”?  本人以读书人自诩。最先在微信上看到沈巍与人侃侃而谈的影像,是一位读书人朋友发给我的
期刊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标语大国。此说内容宏阔,见仁见智,本文不去探讨,只对近年来标语里的糗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谈点感受和看法。  下面有三个例子:一、西南某地一家公安分局制作标语牌,把“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有奖”分作两行,横排,成了“举报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有奖”(斜杠系笔者所加,下同)。二、也是西南某地,一家公安分局和一工商分局联合制作的标语牌上,将“指望传销致富生活没有出路”分作两行。竖排。成了“生活
期刊
忝列于江南一所普通高校。每年有一个固定的任务: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我发现对待毕业论文,学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态度非常认真,文字、标点都很讲究。开题报告、论文初稿发过来,你提了意见,他会不折不扣地落实。老师不小心遗漏的问题,他也顺便改正了;一种是敷衍塞责,他不在乎材料、论文本身的质量,一切以老师是否同意定稿为转移,你提出问题,他总是改得不到位,一份材料可以让你反复看上九次、十次。  人本质上是向往舒
期刊
人们为什么往往发生认识偏差或认识错误?是因为自己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或者缺乏思考,或者经不起利益诱惑,却又坚信自己的判断力。  最常见的是被利益诱惑的思维。以自己为例,前几年经常接到号称福建某茶叶公司的中奖电话。告诉我可以领取几十万元的“奖励”,他们后面的套路不用听就会明白。过些日子这样的电话又打过来了,我只是回问了一句“天上可以掉馅饼吗”?对方那个温柔的声音马上挂断了。可没过多久,我拖起行李箱刚
期刊
评价一个人的美丑,除相亲外,余者更多看心灵。心灵美丑虽隐藏在灵魂深处,他人看不见摸不到,但通过人的言行举止,都会自动曝光。笔者试举两例:  镜头一,某日傍晚,我骑自行车在马路上,见一位衣冠楚楚、模样俊俏的小伙子,叼着香烟骑着摩托从我身后掠过。见他在一辆装满废品的人力车后停下,像是在车上找什么。突然回过头来,冲我食指遮唇坏笑,继而扬长而去。我加速赶到人力车后,发现装满旧书报的编织袋被烧了一个洞冒出烟
期刊
不知始自何时,“中年油腻”“中年焦虑”等说法风靡一时。对此,本人深不以為然。在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自然排序中,中年是人生下半段的开始。相对少年的无知、青年的生涩和老年的衰朽,中年应该是人生的黄金时段。怎么就成了“中年油腻”了呢?当然,要说一点焦虑都没有,那不是事实。但相对青年的迷茫、老年的寂寞,中年的焦虑不是严重的问题。适当的焦虑,还正好刺激自己保持进取的心态,具有正面和积极的意义。而且,中年
期刊
一位富有的父亲带儿子去农家,原本是为了让儿子明白自家是多么富有,而儿子却爱上农家的田园美景,感叹自家是多么贫穷。哑口无言的父亲一定也陷入了沉思:真正的富有,到底是拥有更多的钱,还是更多的“风景”?  诚然。生活中没钱是不行的。然而,人对金钱或物质的需求实际上却是十分有限的。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今天,
期刊
“最后一招”等十四則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是据《明史。海瑞传》所说的:“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万历年间,张居正当了十年首辅,因为害怕海瑞的严厉正直,尽管朝廷内外都推荐海瑞出山,但终于没有召见他。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在乡闲居了16年的海瑞,才被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新起用,可惜海瑞此时已是72岁的老翁,两年多后就病死在南京任上了。张居正闲置海瑞不用,这是清官海瑞的悲哀,也不能不说
期刊
不少职业,靠年龄吃饭,又常有截然区别,有的行当因年老而兜得转(资历贵重),有的营生因年轻而吃得开(青春值钱)。  姑姑婚后数年未育,同我生父商量:“你已有两个娃娃,给我一个吧?”生父兄弟六人,唯我姑一妹,当即应允:“你挑。”姑喜爱圆脸孩儿,我恰恰脸圆,遂入法眼。  两岁进了姑家,成为独子,成天吃香喝辣,幸运的肠胃,填满万般宠爱。就人生“起步”而言,我是否也可算作“靠了脸蛋儿吃饭”呢?  196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