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她推动了美国亚裔文学热,并促进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影响。她的处女作《喜福会》(1989)获得巨大成功。该小说出版后不久便获得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评价,成为全美最畅销小说长达九个月之久,并先后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海湾区书评最佳小说奖、洛杉矶时代周刊的图书奖及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1]作家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将自我经历放大,将家庭矛盾、母女冲突提升到文化冲突的层面。随着全球经济的交流和美国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年轻一代对自身身份的重新认知,她们母女间的文化结合又永远不会中断,“复乐园”由此孕育而生。
(一) 不可避免的种族歧视
虽然这些ABC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典型的西方环境中,其思维模式、穿戴举止都与美国白人相差无己,然而由于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宣扬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对东方固有的偏见无形中将他们与白人区别对待,他们作为东方人的客观生理特征是永远无法根除的。无论华裔青年美国化到什么程度,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依然把他们看作是少数民族,是中国人。他们从未被西方主流文化真正接纳并完全融入白人社会,也时常被文化边缘人的归属感所困扰:“第二代美籍移民既不被祖先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因此,尽管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式教育,想做美国人,但却由于他们的“他者”身份和昭示与主流文化迥异的外表而被排斥在边缘地位。”[2]
在美国人眼中,黄种人不配做白人医生的妻子,而且无论中国人还是越南人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区别,这集中反映了典型的东方主义思维模式[4]。说到底,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在本质上是由西方制造出来的,作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柱。一方面,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常常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是美国的少数民族。
(二)与身俱来的中国血统
自小生长在大洋彼岸的ABC身上还维系着不可否认的与身俱来的中国血统和父母潜移默化中传授给他们的中国文化,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丽娜·圣克莱尔“经常目睹到许多吓人的场面。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恐怖,这种基因,得之于我的妈。”[3] 薇弗莱·龚的貂皮大衣被母亲挖苦一通后,向好友诉苦,好友建议她叫母亲不要再管她的闲事,让她闭嘴,可薇弗莱苦笑道“你不能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那几乎与犯谋杀案一样被视为大逆不道。”[3]许安梅是以中国生活方式长大的,虽然她完全采用另一种相反的方式教育女儿露丝,可她身上还是显示出那种东方女性的优柔寡断。吴精美不太喜欢吃蟹,但又不能拒绝母亲送上来的食物,因为她明白那是中国母亲表现爱的一种方式。精美年少时虽然知道自己像中国人,但否认她内心深处还有中国人的基本特征。可母亲却坚持说只要生来是个中国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按中国方式去感受去思考。精美第一次来中国就感到母亲的话的确有道理——“总有一天你会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融化在你的血液中,等着沸腾的时刻。”[3]——她本身存在的某些东西使她在中国有了归属感。
(三) 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
虽然小说中的女儿们的基因是中国的,而且她们大都在中国家庭中长大(只有莉娜除外,她只是半个中国人),但她们却认同现代美国文化,对现代美国文化更熟悉。她们都有英文名。薇弗莱、露丝和莉娜的丈夫或男朋友都是白人。她们把母亲的习惯和品味当成过时的东西,甚至觉得可笑。她们小时候大都极力想脱离她们的中国身份,但当女儿长大成熟的时候她们才开始感到自己的身份是不完整的,并且有了“我是谁”的困惑。她们抑郁,迷茫,处理不好与丈夫的关系,而只有当她们最终接纳了祖先文化和自己的中国血统时,一个完整的文化身份才得以构建,她们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激烈的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民权运动唤醒了美国华人的少数民族意识。它极大的改变了美国华人移民的社会地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增强了华裔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美国亚裔运动添砖加瓦,是加强美国华裔身份感的催化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美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最突出的是由“文化熔炉”转向“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为过去受排斥的边缘文化带来了一个好机会,华裔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美国社会的承认,并且也尽力表现自己。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美国社会对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移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具有双重文化的人对自身的弱势文化也开始重视起来。以前他们切身感到在强势文化的社会中,任何表现或影射本民族弱势文化的举动和行为都会遭到嘲笑,而现在,当全球形势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时,他们才感到曾经需要竭力掩饰压抑的东西现在却成了众人的青睐之物,于是努力发挥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的特点并使之大放光彩。
正如作家谭恩美,她曾耻于做一个华人,希望自己从内心到外表都与美国人毫无二致,只是经历了三十五年心灵的搏斗之后,她才能坦然说出“我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并且华裔的双重身份和特殊经历也为她走上文学的成功之路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Snodgrass,Mary. Amy Tan: A Literary Companion[M]. McFarland &Company, Inc., Publishers, 1998.
[2] Huntley, E.D.. 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 [M].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8.
[3] [美] 谭恩美著, 程乃珊等译. 《喜福会》[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Said, Edward. Orientalism [M]. London: Peguin Books, 1978.
(一) 不可避免的种族歧视
虽然这些ABC出生并一直生活在典型的西方环境中,其思维模式、穿戴举止都与美国白人相差无己,然而由于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宣扬文化霸权主义,西方对东方固有的偏见无形中将他们与白人区别对待,他们作为东方人的客观生理特征是永远无法根除的。无论华裔青年美国化到什么程度,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依然把他们看作是少数民族,是中国人。他们从未被西方主流文化真正接纳并完全融入白人社会,也时常被文化边缘人的归属感所困扰:“第二代美籍移民既不被祖先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因此,尽管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式教育,想做美国人,但却由于他们的“他者”身份和昭示与主流文化迥异的外表而被排斥在边缘地位。”[2]
在美国人眼中,黄种人不配做白人医生的妻子,而且无论中国人还是越南人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区别,这集中反映了典型的东方主义思维模式[4]。说到底,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在本质上是由西方制造出来的,作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认识体系,始终充当着欧美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柱。一方面,他们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但另一方面,社会现实又常常使他们意识到他们是美国的少数民族。
(二)与身俱来的中国血统
自小生长在大洋彼岸的ABC身上还维系着不可否认的与身俱来的中国血统和父母潜移默化中传授给他们的中国文化,使得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丽娜·圣克莱尔“经常目睹到许多吓人的场面。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待这种恐怖,这种基因,得之于我的妈。”[3] 薇弗莱·龚的貂皮大衣被母亲挖苦一通后,向好友诉苦,好友建议她叫母亲不要再管她的闲事,让她闭嘴,可薇弗莱苦笑道“你不能对一个中国母亲说闭嘴,那几乎与犯谋杀案一样被视为大逆不道。”[3]许安梅是以中国生活方式长大的,虽然她完全采用另一种相反的方式教育女儿露丝,可她身上还是显示出那种东方女性的优柔寡断。吴精美不太喜欢吃蟹,但又不能拒绝母亲送上来的食物,因为她明白那是中国母亲表现爱的一种方式。精美年少时虽然知道自己像中国人,但否认她内心深处还有中国人的基本特征。可母亲却坚持说只要生来是个中国人,就会情不自禁地按中国方式去感受去思考。精美第一次来中国就感到母亲的话的确有道理——“总有一天你会体会到的,这种感觉融化在你的血液中,等着沸腾的时刻。”[3]——她本身存在的某些东西使她在中国有了归属感。
(三) 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
虽然小说中的女儿们的基因是中国的,而且她们大都在中国家庭中长大(只有莉娜除外,她只是半个中国人),但她们却认同现代美国文化,对现代美国文化更熟悉。她们都有英文名。薇弗莱、露丝和莉娜的丈夫或男朋友都是白人。她们把母亲的习惯和品味当成过时的东西,甚至觉得可笑。她们小时候大都极力想脱离她们的中国身份,但当女儿长大成熟的时候她们才开始感到自己的身份是不完整的,并且有了“我是谁”的困惑。她们抑郁,迷茫,处理不好与丈夫的关系,而只有当她们最终接纳了祖先文化和自己的中国血统时,一个完整的文化身份才得以构建,她们才能积极坦然地面对人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激烈的反对种族歧视和争取社会正义的民权运动唤醒了美国华人的少数民族意识。它极大的改变了美国华人移民的社会地位。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增强了华裔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为美国亚裔运动添砖加瓦,是加强美国华裔身份感的催化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特别是在八十年代,美国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变化,最突出的是由“文化熔炉”转向“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为过去受排斥的边缘文化带来了一个好机会,华裔要求自己的文化得到美国社会的承认,并且也尽力表现自己。在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美国社会对具有双重文化身份的移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些具有双重文化的人对自身的弱势文化也开始重视起来。以前他们切身感到在强势文化的社会中,任何表现或影射本民族弱势文化的举动和行为都会遭到嘲笑,而现在,当全球形势和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时,他们才感到曾经需要竭力掩饰压抑的东西现在却成了众人的青睐之物,于是努力发挥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的特点并使之大放光彩。
正如作家谭恩美,她曾耻于做一个华人,希望自己从内心到外表都与美国人毫无二致,只是经历了三十五年心灵的搏斗之后,她才能坦然说出“我既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并且华裔的双重身份和特殊经历也为她走上文学的成功之路提供了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Snodgrass,Mary. Amy Tan: A Literary Companion[M]. McFarland &Company, Inc., Publishers, 1998.
[2] Huntley, E.D.. Amy Tan: A Critical Companion [M].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Press, 1998.
[3] [美] 谭恩美著, 程乃珊等译. 《喜福会》[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Said, Edward. Orientalism [M]. London: Peguin Book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