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来,车往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ebbs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哐啷哐啷”,木车的轮子一圈一圈地转,车速很慢,路途也依然遥远而艰辛。
  先秦的思想者们便乘着辆这样缓慢的牛车,在通往各国的大道上往复奔走,在触手可及的时间的流逝中沉思,在清晰可见的车辙上播下理想的种子。
  那时,心是跳动的;那时的车来车往,来得慢,去得也慢,但车子上澎湃燃烧的激情却从未熄灭。它在历史长河的彼岸熊熊地燃烧,然而隔着激荡的川流,远远地,却只看得见一星半点的火光摇曳。
  而今,木车、牛车、马车都早已绝迹于城市交通,乡村野路上也鲜有露面,那“哐啷哐啷”的赶车声也终是逐渐匿身于遥远的记忆,取而代之的便是刺耳的鸣笛,是奔驰而过的漫天尘土。而这就是新时代的速度,也是新时代所标榜的激情。
  坐在昏暗的电影院,看着银幕上的赛车手烧胎起步,扬起阵阵浓烟;继而又像抓不住的过眼流星,绝尘而去;以上百码的车速竞技,在弯道重重的盘山公路,在笔直延伸的荒野大道,一场场惊心动魄的视觉盛宴,伴着肾上腺素的一路飙升,满足了观众席上一颗颗追求速度与激情的心,一时间,热血沸腾,激情四射。
  只是,在这狂歡的盛宴过后,余留下来的不过是阵阵的头晕目眩和眼泛金光。当短暂刺激的激情如潮水般退去,跳动的心一如既往地沉入现实的“深渊”,无法自拔——累于奔波,累于生计,囚于名利,又困于无数个相似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而今的驱车奔走,是近乎痴狂的疲于奔命,是不假思索的;所谓“激情”,也不过是忙里偷闲时的小憩,用他人的热血片刻地点醒麻木的自己。车,似乎不再是诞生激情的地方,似乎只是一副空有华丽外表的皮囊,在机械地来来往往。
  当木车上的沉思者用自己的思想引领着小车承载着万千人事,充满激情地驶向未知的远途时,脱胎于现代科技的车来车往却似乎显得格外迷茫:终日,人心惶惶,不知归处。
  科技的进步固然引领着时代的进步,速度的提升固然缩短了往返两地的时间,但与此同时,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还有漫漫征程中对远方的激情。而远处曾经是理想的天堂,是一展宏图的蓝天。
  那是曾经,而未来仍旧茫茫无踪。
  车来,车往;隔岸火光依旧否?
  点评
  文章的过人之处在于思想的深刻与内容的厚重。为什么“车”对于先秦的思想者来说,是诞生激情的地方,而对于脱胎于现代科技的当代人来说,只是一副空有华丽外表的皮囊?我们可以从麦家的话中探寻答案。他说:“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因为先秦的思想者深明自己肩负着要“用自己的思想引领着小车承载着万千人事”的历史使命,故而能在木车上点燃起生命的激情,“驶向未知的远途”。而疲于奔命的当代人因为不明使命,故而“不假思索”;因为思想空虚,故而只能追求速度带来的短暂刺激,而不能勃发起自己生命的真正激情;他们为生活所困,已经沉入现实的“深渊”,无法自拔。文章能在性命、生命、使命三个维度上烛照先秦的思想者与当代的迷茫者之差异,故而能高屋建瓴、举重若轻地为当代人拨开迷雾,指明未来——“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得分:68
其他文献
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灵之书。我认为这三者间是存在渐进关系的,好比一个人的成长,由浅入深,是个不断上升、臻于完善的过程。  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有字之书是我们的启蒙书。从教科书到教师推荐读物,我们广泛地涉猎,饥渴地汲取。与此同时,我们的视野由一个小屋子扩展到山河大地,三观不断被塑造与巩固,坚固到支撑起了无数独特的思维与个体,由此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跨越,方称作独立的人
期刊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过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辨明善惡是格物,为善去恶致良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致良知”。  人生来于世,未曾携带任何东西。因此,学习,在这个世界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读书,便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首先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读“有字之书”。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将往圣的绝学继承下来,理解并吸收他们的精髓,这才使原本的“童子之身”逐渐
期刊
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生的目的不在于达到完善,而在于越来越接近完善。”在卷帙浩繁的人生之书里,人有了力量,也更接近着生命的完善。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此言得之。人虽是独立的个体,但却不孤立。人要从外在的世界中获得生命的体验而充盈自己的人生。依我之见,生命当有向外观察学习和向内的自省,并从中汲取力量,读人生之书,完善自我的生命。
期刊
“无论人的一生是多么的漫长复杂,他终将反映于一个时刻,那就是他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时刻。”博尔赫斯如是说道。确然,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要学习那些由具体知识构成的有字之书,继而阅读由世事阅历垒砌的无字之书,最终读懂那本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心灵之书。这一过程其实正如哲人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  人的一生不是一场盲目的追逐,相反地,那应是不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马斯洛曾提出“需求理论”,
期刊
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之父曾出此语:“布衣暖,菜根香,詩书滋味长。”诚哉斯言,“诗书”作为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食粮,古往今来,无人不识其重要。然而当今人们亦产生了“读书焦虑”,仿佛踏出校门便停止了学习的脚步,而以一张张微信朋友圈上的“读书照”自我标榜。殊不知,学习绝不是标签式的阅读与简单的浏览,而是恒久的、伴随生命每个角落的向外发现、向内探索。  有人说,人的一生要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以及“心
期刊
书者如灯,“是知灯者,破愚暗而明斯道”。有人说,人生须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本大书。吾与之也——有字之书为传承,知识在其中;无字之书为体悟,阅历在其中;心灵之书为本然,我能读我,方成大我。  少年之时习句读,或观古今之言,有字之书为师为友。以文字为媒介,书籍带着我们走向新的世界,教会我们许多知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虚幻的欢笑与泪水,令我们沉醉、助我们成长。“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的古
期刊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生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辟,但我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的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基础,另
期刊
今年浙江省的高考作文,由于材料中“三书”没有明确的解释,因此考试中心专家统一意见,认为凡是考生对“三书”的概念有所阐释,尤其是对“心灵之书”进行多样化的解读,都算切题。因为没有和去年一样明确的文体限制,尽管有隐性的指向(思考、评说),引导考生写成论述类文体,但阅卷时按照考试中心的“考生写成其他文体,只要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根据作文分项分等的评分办法,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这一原则,凡是有所思考、有所
期刊
老李盼了这么些年,终于盼来了儿子娶媳妇,硬是请了大半个村的人喝喜酒,黝黑的脸上仿佛都能看出酒醉的酡红。村西口热闹了一整天,一辆接一辆的婚车开进来,停满了老李自家修的水泥场。小李挽着新娘从车里下来,围了一圈的村里人都起哄似的拍手,奶奶挤在人群里,像是羡慕。  奶奶18岁结的婚,和如今的我一般大。结婚前连爷爷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是高是矮,是胖是瘦,都是自己脑子里胡思乱想的。爷爷家五个兄弟,他是老幺,轮到
期刊
人生必读书目中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而我却言人生只需“有字之书”。  歌德曾有言:“有读书经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东西,一只眼睛看到紙背后的东西。”对待读书问题,先贤早有预见。“无字之书”“心灵之书”早已刻在“有字之书”的背后,只待有经验有智慧之人前去寻觅。  在我的理解之中,读三本大书的观点似乎显得刻意与褊狭。其余两本书早已融入“有字之书”的骨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