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方克明,男,1964年9月生,本科学历,曾任初中、高中语文教师,现为浙江省宁波市郑州四明职业中学教师。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要求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体性意识有待发掘和培养,必须夯实主体性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改;主体性;培养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可以归结为两点:一、由关注教到关注学。二、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具体到职业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注重人文精神教育,注意职业素养的养成,体现专业教学的要求,即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注学生主体性,语文课改往往围绕一个“动”字来进行,即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个“动”如何理解,我以为应该是眼动、耳动、嘴动、手动、脑动、心动,归根到底是心动,只有让学生心动了,他们才能学到什么,悟到什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来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时下时髦的中职语文实践活动课很热闹,课堂上,学生各个有“任务”,“你方唱罢我登场”,真的“动”起来了,可谓不亦乐乎。学生固然需要展示,需要表达,但这个展示、表达必须是在学到什么,悟到什么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低级的表演、热闹的过场而已,这样的“表演”一两次可能新鲜,时间长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曾看过一个叫《静女》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录象,我总怀疑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训练。因为《静女》是《诗经》中的名篇,如果学生连这首诗都读不懂,意境、含义都理解不了,又如何去正确地解读文本、展示自我呢?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必须是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展示、去表演。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可以的,但要完全取代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语文课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而不是要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对“动”的理解应该是我前面所说的眼、耳、口、手、脑、心的“动”,而不一定是形体和肢体的动,否则对“动”的理解就大表面和片面了。
如今所有的语文教改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假定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所有的一切教改方案和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逻辑出发点。但问题是,这个出发点,这个假定,这个前提,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是否存在,是否现实,这是很让人怀疑的,尤其是象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中考成绩大多在1-2百分,无论是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乏善可陈,又何来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对牛弹琴。从哲学上来说,只要是人都有主体性,但我们的职高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就象牛,它的主体意识往往是要吃草,而非要听音乐一样,我们的职高生的主体性表现往往是要玩,是要混,而非要主动学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夯实学生主体性这个基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意识,在此基础上,一切才有可能。孔子的教育方针是不到学生真正产生求知欲望的时候,是用不着苦心孤诣地强行灌输的,因为猴子不是一个早上就变成人的。这里得有一个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呢?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又应如何进行呢?
1 尽可能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教师所上的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是创设情境,还是大语文教学等等都可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一切以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可不必为了顾及他们的所谓主体性而让他们自发地盲目地“动”起来要好。因为他们才不要自觉地主动地学呢。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谈得上对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其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2 尽可能多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这与眼下教改中提出的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是一致的。职高生作为中考的失败者,内心深处是很自卑的,对学习也是提不起兴趣的。作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都要给以积极肯定的评价,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丁点进步,呵护好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基本方法,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
3 尽可能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
对中职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主体性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容忽缺,教师应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去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将听说读写能力对应转化为学生眼耳口手的运用,让学生这些感官动起来,最终达到动脑动心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学到什么,悟到什么。这样一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语文的工具性有了,人文性也有了,学生的主体性便也就体现其中了。
4 尽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职高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查字典识生字生词,词句的理解记忆,篇章结构的把握,阅读习惯、写作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培养,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地去学语文,才能有助于养成职业素养,并对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好的教学方案和设想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就没有了生命力。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要求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主体性意识有待发掘和培养,必须夯实主体性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改;主体性;培养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可以归结为两点:一、由关注教到关注学。二、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具体到职业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本位,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中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注重人文精神教育,注意职业素养的养成,体现专业教学的要求,即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注学生主体性,语文课改往往围绕一个“动”字来进行,即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这个“动”如何理解,我以为应该是眼动、耳动、嘴动、手动、脑动、心动,归根到底是心动,只有让学生心动了,他们才能学到什么,悟到什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在这个基础上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来达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时下时髦的中职语文实践活动课很热闹,课堂上,学生各个有“任务”,“你方唱罢我登场”,真的“动”起来了,可谓不亦乐乎。学生固然需要展示,需要表达,但这个展示、表达必须是在学到什么,悟到什么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否则只能是低级的表演、热闹的过场而已,这样的“表演”一两次可能新鲜,时间长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曾看过一个叫《静女》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录象,我总怀疑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和训练。因为《静女》是《诗经》中的名篇,如果学生连这首诗都读不懂,意境、含义都理解不了,又如何去正确地解读文本、展示自我呢?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必须是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去展示、去表演。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可以的,但要完全取代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语文课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而不是要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对“动”的理解应该是我前面所说的眼、耳、口、手、脑、心的“动”,而不一定是形体和肢体的动,否则对“动”的理解就大表面和片面了。
如今所有的语文教改几乎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假定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所有的一切教改方案和活动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展开的。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逻辑出发点。但问题是,这个出发点,这个假定,这个前提,对我们中职学生来说是否存在,是否现实,这是很让人怀疑的,尤其是象我们学校这样的学生。他们的中考成绩大多在1-2百分,无论是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乏善可陈,又何来的“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只能是对牛弹琴。从哲学上来说,只要是人都有主体性,但我们的职高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就象牛,它的主体意识往往是要吃草,而非要听音乐一样,我们的职高生的主体性表现往往是要玩,是要混,而非要主动学习。因此,要使语文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必须夯实学生主体性这个基础,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培养他们学习的主体性意识,在此基础上,一切才有可能。孔子的教育方针是不到学生真正产生求知欲望的时候,是用不着苦心孤诣地强行灌输的,因为猴子不是一个早上就变成人的。这里得有一个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呢?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又应如何进行呢?
1 尽可能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如果一个教师所上的课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方法,是创设情境,还是大语文教学等等都可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一切以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可不必为了顾及他们的所谓主体性而让他们自发地盲目地“动”起来要好。因为他们才不要自觉地主动地学呢。只有学生有兴趣了,才谈得上对主体性的尊重和发挥,其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
2 尽可能多地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这与眼下教改中提出的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是一致的。职高生作为中考的失败者,内心深处是很自卑的,对学习也是提不起兴趣的。作为教师一旦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都要给以积极肯定的评价,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丁点进步,呵护好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的基本方法,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
3 尽可能让学生眼耳口手并用
对中职语文教育来说,学生的主体性固然重要,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容忽缺,教师应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学生去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应将听说读写能力对应转化为学生眼耳口手的运用,让学生这些感官动起来,最终达到动脑动心的目的,让学生真正学到什么,悟到什么。这样一来课堂才能活起来,语文的工具性有了,人文性也有了,学生的主体性便也就体现其中了。
4 尽可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职高生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查字典识生字生词,词句的理解记忆,篇章结构的把握,阅读习惯、写作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培养,对中职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了,学生才能更好地主动地去学语文,才能有助于养成职业素养,并对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有所帮助。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只有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改措施才能落到实处,好的教学方案和设想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也就没有了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