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信息化服务主要体现在各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水平。本文介绍了智慧校园的发展现状,然后提出智慧校园的建设思路,最后明确了智慧校园最终要达到的建设效果。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数据挖掘;数据中心
1引言
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有关政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建设能力和水平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
2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的数字校园建设,各高校已经普遍具有一定的基础,建成了诸如覆盖教务、学工、综合信息发布、一卡通、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等一批信息服务系统。各高校网络基础平台已具相当规模,数字化资源建设初见成效,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发展瓶颈,缺乏各业务系统全面融合,缺乏大数据治理与实时分析,可供决策的实时数据不足,智慧化校园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智慧校园建设迫在眉睫。在以智慧校园为基础的网络学习、网络科研、校务治理、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投入与建设。
3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通过数据集成平台将学校已建业务系统的数据全量集成数据中心,数据集成过程中需经清洗转换和标准统一,构建统一数据中心,打破高校各独立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为高校展开分析工作和智能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服务[2]。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学校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资源和IT基础设施,完善学校涵盖各类业务数据的大数据中心[3]。基于移动互联模式为学校相关教学部门和全校师生提供管理信息、教学应用与数据服务,建设覆盖教学部门、课程团队、教师、学生等教育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多层次、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教学信息化体系系统,打通信息化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形成教学、诊断、监管、反馈和改进的闭环,提升教学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全面提高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对接现有业务数据,构建校本数据中心
通过现有数据集成交换平台,提供数据中心与学校已建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打破各业务领域间数据孤岛现象,同时提供各类业务资源数据的积累。在现有数据集成基础上增补数据集成接口、Word以及Excel形式的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可以满足80%至90%的数据支撑要求,也为学校后续智能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支撑。
3.2逐步构建挖掘应用,加快迈入智能校园
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质量的不断改善,逐步构建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挖掘系统和展现平台,以不同主题(学生工作、教学活动、人事主题、科研主题、资产、图书、一卡通等主题)和层次(校、院系、专业、班),为校领导、各级管理机构和教师,提供一个实时、全景式的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现渠道,及时发现管理与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规律,为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院的决策提供辅助和依据,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数据与应用整合的优势,在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与作用,进一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为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建设,起到真正的促进和助推的作用。
4智慧校园建设达成效果
4.1奠定信息化基础,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通过门户、认证、数据中心三大平台的建立,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彻底解决业务系统分散、登录校验繁杂、数据孤岛频出的问题,为高校的数据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4]。
4.2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夯实学校数据资产
通过对学校各项核心业务数据集的数据治理,使高校各方数据达到的全面、准确、可用、可信的要求,将数据治理落在实处,为高校信息化向服务化、泛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4.3转变部门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从为师生服务的角度出发,从建设理念上改变管理的思维方式逐渐提高业务部门的服务意识,增加师生对业务部门的满意度[5]。打造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横向打通已有业务系统,连接“流程孤岛”,纵向贯通各个职能部门,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端到端流程自动化,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
4.4物联网接入,提供AI赋能
建立高校统一人脸身份认证系统,并通过按需下发至各个应用场景,从而建立了底层统一数据支撑,顶层应用驱动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高校保卫处、后勤处、学工处等各业务部门提供宿舍管理、会议签到、迎新管理、门禁考勤等多个业务应用,为更多校园管理和服务提供AI 赋能。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已经普遍形成了建设智慧校园的共识。通过智慧校园建设,高校能够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打破高校各独立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的高效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化;数据挖掘;数据中心
1引言
在国家教育行业信息化有关政策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建设能力和水平不仅体现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也反映了决策者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高瞻远瞩的水平,更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1]。
2智慧校园建设现状
经过多年的数字校园建设,各高校已经普遍具有一定的基础,建成了诸如覆盖教务、学工、综合信息发布、一卡通、教学仪器设备管理等一批信息服务系统。各高校网络基础平台已具相当规模,数字化资源建设初见成效,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发展瓶颈,缺乏各业务系统全面融合,缺乏大数据治理与实时分析,可供决策的实时数据不足,智慧化校园建设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智慧校园建设迫在眉睫。在以智慧校园为基础的网络学习、网络科研、校务治理、校园文化、校园生活等方面还需要大力投入与建设。
3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通过数据集成平台将学校已建业务系统的数据全量集成数据中心,数据集成过程中需经清洗转换和标准统一,构建统一数据中心,打破高校各独立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为高校展开分析工作和智能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服务[2]。
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学校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资源和IT基础设施,完善学校涵盖各类业务数据的大数据中心[3]。基于移动互联模式为学校相关教学部门和全校师生提供管理信息、教学应用与数据服务,建设覆盖教学部门、课程团队、教师、学生等教育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多层次、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的教学信息化体系系统,打通信息化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促进教与学的互动和良性循环,形成教学、诊断、监管、反馈和改进的闭环,提升教学监管能力与服务水平,促进教学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服务网络化,全面提高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1对接现有业务数据,构建校本数据中心
通过现有数据集成交换平台,提供数据中心与学校已建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打破各业务领域间数据孤岛现象,同时提供各类业务资源数据的积累。在现有数据集成基础上增补数据集成接口、Word以及Excel形式的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可以满足80%至90%的数据支撑要求,也为学校后续智能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支撑。
3.2逐步构建挖掘应用,加快迈入智能校园
随着数据的不断积累、数据质量的不断改善,逐步构建跨部门、跨系统的数据挖掘系统和展现平台,以不同主题(学生工作、教学活动、人事主题、科研主题、资产、图书、一卡通等主题)和层次(校、院系、专业、班),为校领导、各级管理机构和教师,提供一个实时、全景式的数据分析挖掘和展现渠道,及时发现管理与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和规律,为学校、各部门和各学院的决策提供辅助和依据,充分利用高校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数据与应用整合的优势,在数据到信息,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所带来的益处与作用,进一步提升管理质量和管理效率,为学校的长远规划与建设,起到真正的促进和助推的作用。
4智慧校园建设达成效果
4.1奠定信息化基础,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通过门户、认证、数据中心三大平台的建立,为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彻底解决业务系统分散、登录校验繁杂、数据孤岛频出的问题,为高校的数据资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化综合治理能力[4]。
4.2全面提升数据质量,夯实学校数据资产
通过对学校各项核心业务数据集的数据治理,使高校各方数据达到的全面、准确、可用、可信的要求,将数据治理落在实处,为高校信息化向服务化、泛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4.3转变部门职能,提高服务效率
从为师生服务的角度出发,从建设理念上改变管理的思维方式逐渐提高业务部门的服务意识,增加师生对业务部门的满意度[5]。打造端到端的业务流程,横向打通已有业务系统,连接“流程孤岛”,纵向贯通各个职能部门,实现跨部门、跨系统的端到端流程自动化,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办事成本。
4.4物联网接入,提供AI赋能
建立高校统一人脸身份认证系统,并通过按需下发至各个应用场景,从而建立了底层统一数据支撑,顶层应用驱动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为高校保卫处、后勤处、学工处等各业务部门提供宿舍管理、会议签到、迎新管理、门禁考勤等多个业务应用,为更多校园管理和服务提供AI 赋能。
5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已经普遍形成了建设智慧校园的共识。通过智慧校园建设,高校能够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打破高校各独立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提高管理效率,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科学化的高效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松柏.基于NFC移动终端的智慧校园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0(14):14-15.
[2]覃飞.面向智慧校园的情景感知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04.
[3]王阳.基于Android的室内WiFi定位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大学,2016,05.
[4]黄立威,江碧涛,吕守业等.基于深度学习的推荐系统研究综述[J].计算机学报,2018,041(007):1619-1647.
[5]王兴建,符佳佳,田小萍,陈金焘.虚拟校园卡在高校应用探索与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S1):114-117.
作者簡介:李静(1981-),女,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