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信息技术将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并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小学生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局限,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时机,使学生从观察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延伸,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使用时机
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给传统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我觉得,在常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简明扼要并幽默的语言把某个复杂问题讲解得清楚透彻,能用充满情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能用洒脱而不是太随意的教态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任何信息技术都不能代替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必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探索“时机”的道路上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动态演示,强化学生感知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过于严肃和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能从文字、声音、动画等方面全面地展现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器官,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感知。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认识》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次闪动,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出现“高”、“底”的字样。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强化他们的感知。
二、启迪思维,延伸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也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既活现教材内容,又能使知识发生发展。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平形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单元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平形四边形和梯形,并知道它们的特征。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是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兴趣。为了将我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实践的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四边形、梯形以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动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三、调整误差,形成科学认识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实验,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弄懂知识,建立正确的表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那么一帆风顺,有时因为多种原因使学生操作失败或操作实践遭遇障碍,影响学生的认识,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学生汇报环节因为测量误差导致不能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正确结论,这种误差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几何画板”,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绘画、测量功能帮助学生探索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最终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从而在学生操作误差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我们年轻教师要在重视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的基础之上,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我认为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顾万春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3] 孙忠杰编.《探究教育新理念》.远方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信息技术;使用时机
随着时代的进步、素质教育的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推进实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从技术和文化等多角度一起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作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给传统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我觉得,在常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用简明扼要并幽默的语言把某个复杂问题讲解得清楚透彻,能用充满情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传达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能用洒脱而不是太随意的教态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是任何信息技术都不能代替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必须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学习,切实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探索“时机”的道路上的一些实践和体会。
一、动态演示,强化学生感知
数学学科比较抽象、逻辑性强,很容易使小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过于严肃和枯燥,学习起来平淡无味。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教学,给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它能从文字、声音、动画等方面全面地展现教学内容。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器官,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强化学生的感知。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让数学学习更贴进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认识》时,学生回答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三角形物体后,计算机将红领巾、三角板的颜色去掉,只留下其外框,教师指着这些外框让学生数一数这些三角形有几条线段围成,这样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随后计算机屏幕上三条边依次闪动,对三角形是三条线段围成的这一意义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弥补了语言描述的不足。再如,在建立三角形高这一概念时,屏幕中的三角形一个顶点及它的对边闪过后,由这个顶点慢慢下来一条垂线,垂足落在它的对边上,并且随着出现“高”、“底”的字样。这样通过对屏幕上图形移动的变化,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意义和高的意义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而且吸引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强化他们的感知。
二、启迪思维,延伸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是新教材极力体现的一种理念,也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机整合,既活现教材内容,又能使知识发生发展。基于这一思考,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平形四边形和梯形》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单元的知识目标是认识平形四边形和梯形,并知道它们的特征。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是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兴趣。为了将我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活动实践的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四边形、梯形以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动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再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三、调整误差,形成科学认识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即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实验,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弄懂知识,建立正确的表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手操作都那么一帆风顺,有时因为多种原因使学生操作失败或操作实践遭遇障碍,影响学生的认识,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学生用测量的方法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在学生汇报环节因为测量误差导致不能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正确结论,这种误差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也是正常的。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几何画板”,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绘画、测量功能帮助学生探索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最终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从而在学生操作误差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认识。
总之,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的成功体验和乐趣的有效捷径。我们年轻教师要在重视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思维互动的基础之上,把握好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时机,这样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价值。我认为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学生想要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顾万春主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中国出版集团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3] 孙忠杰编.《探究教育新理念》.远方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