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但这一环节却容易被老师们所忽略。本文对导入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几种常用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就这些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心得。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开篇。同样如此,一节好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就是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老师们有时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俗语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对待导入,精心设计导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起到这样几个作用:
一、引起学生的注意
普通心理学认为,对于某一事物,人们会产生有意或是无意的注意。“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经过了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课间十分钟的玩耍休息,到了打铃,学生其实很难立即把注意转移到新的一节课上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第一个环节,以使学生的注意快速转移。所以,有的教师就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刚上课时,就投影出本节课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目标,采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注意迅速转移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让学生掌握,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与你配合,而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的保持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则是长期保持学习动机的一个良好方法。我曾经观摩过一节阅读公开课,课的题目是《童趣》。这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作者儿时的一些趣事。老师很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部分,老师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在童年时所玩过的游戏名称,并且进行竞赛。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说出了很多游戏,积极性非常高。这个环节结束后,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老师也很自然地转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调动学生的积累
《论语》中的第一章《学而》对于学习方式,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在学习中,对于习得知识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部分,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复习一下以前的知识。我曾经上过一篇课文,题目是《雨说》。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诗中将春雨拟人化,向孩子们诉说心声。于是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让学生回忆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很多名句,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既起到复习的作用,也使学生对春雨产生亲近感,能更好地去倾听雨的诉说。
四、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或是形成自己的思想。在导入新课部分,有时不妨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去想一想,然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敬业与乐业》是初三语文教材所收录的一篇课文,论述的是如何对待职业的问题,对尚在求学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就可以以一连串的问题来开始课文的学习。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生大都回答律师、医生、公务员等令人羡慕的职业。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有没有人想成为环卫工人或是修车师傅等?”很多学生都会说不愿意。然后再问:“为什么不愿意?”学生说出各种理由。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所从事的职业与你的设想相去甚远,或者你虽然从事了自己理想的职业但却非常辛苦,该怎么办?”学生各有不同的想法。到了此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做到了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再顺理成章的带领学生一起去看作者的论述,学生就更加容易接受。
五、唤起学生的共鸣
有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内化,从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在学习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学生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有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曾经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学习一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在课的开头,老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静谧的夜空欣赏星星时的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由此再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作者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减少了课文学习的难度。
对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来说,以上所述的导语的作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糅合在一起。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累,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这些也必定引起学生的注意。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重视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我们的导语。我认为导入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简介导入法
简介导入法是指在课的开始就简单地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者介绍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介绍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向,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可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该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而有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古文以及五四时期的一些文章,在课的开始就把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除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外,也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举个例子来说,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这主要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有很强的思想性,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那么当我们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就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产生明确的认识。
二、设疑导入法
在课的开头,我们有时会设计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疑问无疑能够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创设某种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比如说,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参观过苏州园林?知道苏州有四大园林吗?对苏州园林,你有多少了解?通过这几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也激起学生学习《苏州园林》的兴趣。再如,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遭遇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通过设计这几个悬念,学生自然愿意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寻求解答。
三、直观导入法
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使用一些教具来导入课文。这些教具,包括视觉型教具和听觉型教具。视觉型教具如挂图,实物,影像资料等;听觉型教具如朗读录音,乐曲等。这些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直观,可以首先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去,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具有美育的作用。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教的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课的开始,老师用大屏幕投影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并且配上背景音乐。图片中的父亲,面色黝黑,面容苍老,但他的眼神、手势无不展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令人尊敬。以此,老师引入到课文中对父亲背影的学习。再比如说,我们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以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导入新课,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趣味导入法
我们的语文课,要牢牢抓住学生,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学、历史、美学等等都会涉及在内。在课的开头,我们不妨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谜语、歌谣、故事、游戏等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比如说,在上《故宫博物院》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提出一些关于故宫博物院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抢答,事先可让学生做些准备,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再如,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杨修之死》。老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几个谜语。谜底是三国中的几个人物,其中最后一个人物就是杨修,老师顺势进入课文的学习。课堂气氛完全给调动起来了。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对于这一环节,我们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到先声夺人,在课的开头就牢牢抓住学生。我们要精心设计好这个环节,使我们的语文课鲜活起来。
【参考书目】
[1] 王雁 主编. 普通心理学.
[2] 闵卫国、傅淳 主编. 教育心理学.
[3]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桃红初级中学)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写道:“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开篇。同样如此,一节好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开头。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就是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老师们有时却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俗语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对待导入,精心设计导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导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起到这样几个作用:
一、引起学生的注意
普通心理学认为,对于某一事物,人们会产生有意或是无意的注意。“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经过了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以及课间十分钟的玩耍休息,到了打铃,学生其实很难立即把注意转移到新的一节课上来。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第一个环节,以使学生的注意快速转移。所以,有的教师就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在刚上课时,就投影出本节课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的教学目标,采用这样的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的注意迅速转移到本节课的内容上来。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让学生掌握,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愿意与你配合,而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的保持是促进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则是长期保持学习动机的一个良好方法。我曾经观摩过一节阅读公开课,课的题目是《童趣》。这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写的一篇文章,内容是作者儿时的一些趣事。老师很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导入新课部分,老师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说出自己在童年时所玩过的游戏名称,并且进行竞赛。学生们一个个争先恐后,说出了很多游戏,积极性非常高。这个环节结束后,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老师也很自然地转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调动学生的积累
《论语》中的第一章《学而》对于学习方式,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见在学习中,对于习得知识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在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部分,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复习一下以前的知识。我曾经上过一篇课文,题目是《雨说》。这是一首现代诗歌,诗中将春雨拟人化,向孩子们诉说心声。于是在导入部分,我就设计让学生回忆一些描写春雨的古诗词。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很多名句,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等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既起到复习的作用,也使学生对春雨产生亲近感,能更好地去倾听雨的诉说。
四、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需要思考,思考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观点,或是形成自己的思想。在导入新课部分,有时不妨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去想一想,然后再进入文本的学习。举个例子来说,《敬业与乐业》是初三语文教材所收录的一篇课文,论述的是如何对待职业的问题,对尚在求学阶段的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就可以以一连串的问题来开始课文的学习。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大家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生大都回答律师、医生、公务员等令人羡慕的职业。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有没有人想成为环卫工人或是修车师傅等?”很多学生都会说不愿意。然后再问:“为什么不愿意?”学生说出各种理由。最后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所从事的职业与你的设想相去甚远,或者你虽然从事了自己理想的职业但却非常辛苦,该怎么办?”学生各有不同的想法。到了此时,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于本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其实做到了充分的准备,这个时候再顺理成章的带领学生一起去看作者的论述,学生就更加容易接受。
五、唤起学生的共鸣
有研究者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将接收到的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内化,从而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在学习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学生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有时也要考虑到这一点。曾经听过一节课,内容是学习一首朦胧诗《星星变奏曲》。在课的开头,老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静谧的夜空欣赏星星时的感受,学生们畅所欲言,由此再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作者的感受。这样的设计,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减少了课文学习的难度。
对于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来说,以上所述的导语的作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糅合在一起。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唤起学生的共鸣;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累,也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这些也必定引起学生的注意。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重视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认真思考,精心设计我们的导语。我认为导入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简介导入法
简介导入法是指在课的开始就简单地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或者介绍关于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介绍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方向,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可以快速地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该节课的学习内容上来。而有的课文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比如说古文以及五四时期的一些文章,在课的开始就把作者的基本情况和写作背景介绍给学生,除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外,也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课文。举个例子来说,鲁迅的文章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这主要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有很强的思想性,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那么当我们在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就可以直接向学生介绍当时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产生明确的认识。
二、设疑导入法
在课的开头,我们有时会设计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疑问无疑能够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创设某种情境,将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比如说,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我们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参观过苏州园林?知道苏州有四大园林吗?对苏州园林,你有多少了解?通过这几个问题,自然而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课文中去,也激起学生学习《苏州园林》的兴趣。再如,于漪老师在教学《孔乙己》时,这样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遭遇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答案。通过设计这几个悬念,学生自然愿意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寻求解答。
三、直观导入法
在课堂上,我们有时会使用一些教具来导入课文。这些教具,包括视觉型教具和听觉型教具。视觉型教具如挂图,实物,影像资料等;听觉型教具如朗读录音,乐曲等。这些教具,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直观,可以首先使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中去,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具有美育的作用。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老师教的是朱自清的名篇《背影》。课的开始,老师用大屏幕投影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并且配上背景音乐。图片中的父亲,面色黝黑,面容苍老,但他的眼神、手势无不展示出他对生活的热爱,令人尊敬。以此,老师引入到课文中对父亲背影的学习。再比如说,我们在教学《观潮》一课时,可以以钱塘江大潮的录像导入新课,这样就能使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趣味导入法
我们的语文课,要牢牢抓住学生,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学科特点。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哲学、历史、美学等等都会涉及在内。在课的开头,我们不妨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谜语、歌谣、故事、游戏等导入新课,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比如说,在上《故宫博物院》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小的知识竞赛,提出一些关于故宫博物院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抢答,事先可让学生做些准备,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再如,我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杨修之死》。老师在导入环节,设计了几个谜语。谜底是三国中的几个人物,其中最后一个人物就是杨修,老师顺势进入课文的学习。课堂气氛完全给调动起来了。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导入新课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可以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对于这一环节,我们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要做到先声夺人,在课的开头就牢牢抓住学生。我们要精心设计好这个环节,使我们的语文课鲜活起来。
【参考书目】
[1] 王雁 主编. 普通心理学.
[2] 闵卫国、傅淳 主编. 教育心理学.
[3] 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语文).(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桃红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