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狞厉面具背后的变迁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uy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傩,是中国戏曲史、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面具在傩祭仪式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面具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也更易于达到人与神沟通的效果。笔者试图对傩面具的起源、作用、审美意象和变迁等问题进行耙梳,让人们对傩面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傩面具;面具
  一般人对傩的认识,不是来自傩坛,不是来自傩祭仪典,而是来自傩面具。只有那各式各样多彩的面具,它能让人感兴趣,让人收藏,让人怀着好奇心去将它戴上……笔者试图对傩面具的起源、作用、审美意象和变迁等问题进行耙梳,让人们对傩面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面具的起源
  面具是世界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虽然没有发现很多的面具实物,但是面具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基本同步。世界五大洲的岩画上,留下了人类使用过面具的痕迹。人们常说:中国是世界上面具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这些面具以其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之深邃,在世界面具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汉字形成的甲骨文时期,有个象形文字就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形。《卜辞通簨考释·第四九八》中的这个字,郭沫若认读为“倛”字,也可写为“魌”。古人有“四目为方相,两目为倛”之说;“方相”为戴面具的祭师,“倛”也应是戴另一种面具的祭师。
  同时,面具的起源与神像的起源有很大关系。在原始的思维当中,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人类敬奉神灵,必须有个看得见的对象,但是神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谁也没有见过,所以只有靠自己的想象去“塑造”了,是太阳神,它便具有太阳的外形,是雷神,它便具有雷的形象。它们的形象只有靠人去“创造”。因此,面具便应运而生。
  二、面具在祭祀中的作用
  脸部,常常是化妆修改的主要对象,而面具则是一中改变身份的毫无痛苦的方式。它是通过掩盖脸部来实现这种改变的。“戴上了面具,人们就变成本来他绝不可能成为的个体:男人变成女子,老人变成青年,人变动物;凡人变成神仙;死人变成活人。面具成了身会和认知生活中本质的对立面之间的媒介。”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面具在傩祭仪式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面具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也更易于达到人与神沟通的效果。
  三、面具上的奥秘——狞厉之美
  为什么面具常常是一幅幅狰狞的面孔?这与面具的起源以及它在祭祀仪礼中的作用有关。
  面具在原始人那里,与驱除灾难有关,所以面具就必须要对这些妖魔鬼怪具有一种威慑力。在狩猎经济时代,人们期望狩猎获得收获,因此面具必须对兽神具有威慑力。在农业经济时代,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因而免不了要发生战争,为了战争的胜利,在战争的准备和结束阶段都要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典,如:《龙河鱼图》记载黄帝起兵,“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蚩尤的面像能“威天下”,面貌必须要有震慑力。
  那么为什么狰狞面像就能产生震慑的力量呢?这是人类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心理积淀过程。在早期的人类的想象中,只有自己不愿意见到的形象,如像人一样丑陋的、像猛兽一样凶残的、像自然一样怪异的形象,才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有力的反应,引起人的恐惧感。只要把这些感觉印象集中到一起,就能产生一种狰狞的面像。
  由于这种狞厉之像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能够有效的抵御敌人,使自己生存安全和心理安宁……),长此以往,便感觉到了它的“美”。
  四、面具的蜕变历程
  实物的面具比起文字的记载,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期的面具,在崖刻、岩刻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已发现的遍布中国的岩画上出现的大量造型怪诞的人兽面像、骷髅像和假形等,大多都是对祭祀仪式中面具的摹绘,这些都是原始人使用过面具的印迹。通过当今许多专家的考究,发现人兽面像与狩猎巫仪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说明。
  在中国傩文化悠悠历史长河中,最早开始有了面具的文字記载是从周代开始的。我们在周代驱傩仪式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其具象的扮饰表演:“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矛……以索室殴疫。”(《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是傩祭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他的作用除了驱疫以外,还在发丧时驱除恶鬼。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方相氏是蒙熊皮的。
  到了唐代,方相氏“蒙熊皮,玄衣朱裳”变成了“戴冠及面具”(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从唐代古籍记载看来,方相氏由以前的皮制头套变革成了冠状和木质以及皮革质的面具了。到晚唐时,傩舞的假面具多取鸟兽形。晚唐人罗隐《市傩》云:“傩之为名,著于时令矣。自宫禁至于下俚,皆得以逐灾邪驱疫疠。故都会恶少年则以是时鸟兽其形容,皮革其面目。”可知晚唐傩舞面具的大致特征。
  受到民间的影响,宋代把驱傩完全融入大批戏剧里去,行傩者戴面具,这是从方相氏蒙熊皮开始形成的传统,宋代长足的发展了,因此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形形色色的傩戏面具。
  面具进入戏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傩”从祭祀发展到审美的过程,当审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时候,面具也向中国戏剧的脸谱开始过渡了。
  只要傩祭没有消失,面具就能在祭祀中保存下来。但是,傩本身的发展,也使面具的功能有所发展,当傩祭演化为戏剧,面具也就简化为了脸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今中国戏剧的脸谱也是由傩祭仪式经历千百年的变迁而演化来的。
  五、结束语
  面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面具进入戏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傩”从祭祀发展到审美的过程,当审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时候,面具也向中国戏剧的脸谱开始过渡了。
  参考文献:
  [1]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第247页,岳麓书社,2006年版。
  [2]克劳克.《庆典中的面具》,引自《庆典》,第9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其他文献
近百年前,中国军事战略家蔡锷说,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迈过日本这道坎。今天看来,这句话依然没有过时。认识日本、了解日本、研究日本,是中国人的一种生存必修课。  西进中国之心根深蒂固  在世人印象中,日本是善模仿而不善思考的民族。但自100多年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不仅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全面变化,其思维方式也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领导这一社会变革的青年武士,提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的口号
期刊
十年前的一个傍晚,袁总在东大街给我打电话,说大差市十字西南角的人行道上有一支盲人乐队在演唱,可以拍照片。袁总叫秋乡,是我在三秦都市报时的老总,是西安城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她常给我描述一些她曾经碰到过的瞬间,诙谐而幽默。  当我赶过去时,盲人乐队还在演出。那些怀旧的流行歌曲带着淡淡的忧伤触动着我的思绪,加上这个组合特殊的群体以及他们表演时忘情的神情,四周的听众还真不少。有个衣着朴素的女人坐在旁边看场子
期刊
[释文]  马河声先生一直书报亭里购买本刊。昨夜相逢于饭局,他说:“每买回刊物,先翻看你的‘废纸拾趣’。就算字不错,内容也有意思,但是你作为主编,每期刊登自己的东西,就没意思了!”我说不会吧,不时接到表扬电话,也有当面夸奖的嘛。河声说好老哥哩,如今人都能了,谁吃撑了当面批评你!夜里细想,马爱卿说的是诤言哈。身任主编、自发作品,无异于担当评委、亲自获奖啊。厚颜无耻么。所以“废纸拾趣”就此过去,戛然终
期刊
摘 要:出版社选题策划的重要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日益显著,也引起了许多学界和业界人士的研究讨论,而编辑会议作为筛选选题、最终决定选题命运的“过滤器”,其重要性不亚于选题策划,其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也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发展。而群体思维作为影响群体决策的重要因素,对编辑会议决策的科学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群体思维产生的前提条件、症状及其对编辑会议决策的影响等方面,从而提出避免编辑会议中的群体思维的五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党和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重点培育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未来要承担社会中绝大多数的重要岗位和责任。所以,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德育,逐渐成为学工系统和两课教育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生活空间内的行为、集体活动的参与,辅导员的评价几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等进行多方面的考评,力求制定出科学的、客观的德育评价方法。  关键词:道德大学生;德育评价  一
期刊
摘 要:为更好地发挥环境监督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本文从多方位比较,以环保机构、企业内部、党机机关以及公众四个层面,按照各种监督在空间和时间的特点比较,充分说明公众监督在环保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为环保工作的及时有效性保驾护航。  关键词:环境监督;环保部门;公众监督  一、环保机构的监督  环境监察、環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部门的三大职能部门,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排头兵。  环境监察、环境管理机
期刊
摘 要:前人对于市场比较法的研究已数不胜数,并且已在各种具体资产评估中应用,对于市场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本文以房地产评估实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市场比较法在其中的应用,并为以后企业进行房地产等单项资产评估时提供具体评估过程依据。  关键词:市场比较法;房地产;资产评估  市场比较法是指将被评估对象与评估基准日近期交易过的相似房地产进行比较分析,对这些可比交易房地产的过去成交价格进行
期刊
摘 要:八十年代中国文艺重接五四,开始对人进行关注。《人到中年》提出的中年知识分子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提出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及对社会问题敏锐的观察度。导演孙羽围绕作为第四代导演的杰出代表,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与艺术追求表达了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准确的传递着中年知识分子深层精神世界。本文以小说与电影的对接为主要研究主线,解读《人到中年》的现实性与精神深度。  关键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是我国人才结构中十分重要的构成,其毕业后是否能顺利就业,除了与青年大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外,还是社会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稳定的大局密切相关。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体制的大潮下,大学生就业陷入越来越艰难的形势,社会各界不得不开始将促进大学生就业视为当前焦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高校学生就业现状出发,对高校共青团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及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摘 要:李贽是我国明朝末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同时也是“泰州学派”的宗师级人物,李贽一生中重视对历史和传统的重新考虑,集中体现了我国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出现变革的特点。李贽思想中着重体现了社会价值导向的作用,崇尚商贾功绩,反对重农抑商,因而具有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李贽思想对日本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体现的日本政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明末李贽思想内容、特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