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普惠金融视角下的金融扶贫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金融扶贫是指使金融扶贫对象享有所需金融服务的权利,其金融需求能得到满足和尊重,并实现金融“造血”功能。普惠金融视角下金融扶贫效率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衡量:一是金融扶贫目标人群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二是扶贫贴息精准度①提高,财政和信贷政策组合效用发挥;三是达到减贫效果,促进农民增收。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民族文化差异等因素,农村金融需求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具有层次低、单一化的特征。一是对农户小额贷款的需求,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具有单户需求小,总量规模大的特点;二是对储蓄和支付服务的需求,贫困人口需要安全便利的储蓄服务来将其少量的资金余额、小额交易款存储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方便的提取。除了储蓄的需求,大部分农村贫困家庭都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资金和外出务工家庭成员的汇款补给生活,因此便捷的存储支取服务对农村人口较为重要;三是保险需求,保险能降低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抵御灾害和恢复生产的能力。普惠金融概念宽广,除上述金融需求外,还应包括理财、网络金融、金融资讯等丰富内容,这些金融需求在边疆欠发达地区市场有待培育,因此我们重点讨论农户小额贷款、储蓄和支付服务、保险三方面的有效需求。
二、普惠金融视角下西双版纳州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分析
没有现有的确切统计数据表明多少比例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有效金融需求得到了满足,为此我们对州内三县(市)9个乡镇8个村委会11个村小组的194位村民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通过数据的比较对西双版纳州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有效供给情况和扶贫贴息精准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农户小额贷款投入与农民增收的线性回归模型,对西双版纳州农村金融扶贫减贫效果进行评价
从样本基本情况看,人均收入在7000元②以下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68.04%,其中收入低于2700元的人口占比30.41%。样本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遍情况,数据分析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金融需求满足情况
1.贫困农户开户、储蓄、支取/转账等金融需求基本已能得到满足。调查显示,92.27%的农户选择银行储蓄方式积存多余资金,农户银行卡持卡率为90.07%,贫困农户的持卡率低于样本总体水平5.29个百分点。仅有35.11%的贫困农户知道惠农支付服务点,6.87%的贫困农户到惠民支付点办理过业务,分别低于样本总体水平1.49个百分点和11.17个百分点。90%的调查对象表示仍习惯到乡镇和县城银行网点柜面办理业务。调查表明,惠民支付体系建设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距离逐步缩短,但由于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金融消费意识和技能落后,金融服务获得成本仍较高。
2.贫困农户小额贷款需求旺盛,但获贷率、获贷金额均低于样本总体水平,且获贷手段单一、资金成本较高。调查显示,贫困农户小额贷款获贷率为79.38%,低于样本总体水平3.89个百分点,贫困农户平均获贷金额为3.6万元,比样本总体水平低3.1万元,农户小额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以内。有贷款需求的贫困农户占比72.51%,需求金额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居多。农村贷款证普及面较广,194人中有167人核有贷款证,持有率达86.08%,贫困农户持证率83.96%,低于样本总体水平2.12个百分点。小额信用贷款在贫困农户贷款中的比重为65.65%,高于样本总体水平28.53个百分点,62%的贫困农户表示贷款证核定金额已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农户小额信贷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0%,融资成本较高。调查表明,贫困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可抵押物少、获贷手段单一,且资金成本较高,农村贫困人口融资环境依然有待改善。
3.以“新农保”为代表的社保体系在农村已初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基本实现了广覆盖。调查显示,87%的适龄农民参加了“新农保”,82%的农户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选择性购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
(二)扶贫贴息精准度
扶贫贴息贷款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降低贫困农户融资成本,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精准度能提高瞄准式政策性金融扶贫效率。调查显示,年收入低于2700元③的132名贫困调查对象中,有104人获得过贷款,其中有35人获得过财政贴息贷款,占获贷人数的56.25%。获得贴息的35人中,13人获得少小民族(基诺族)整村推进④建房专项贴息,22人获得到户扶贫贴息,到户贷款贴息精准率为62%。2013年西双版纳州采取将农户小额贷款数据库与全州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库配对筛选瞄准式贴息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扶贫贴息政策的精准度和透明度,政策性金融扶贫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减贫效果
定义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到户扶贫贴息贷款为解释变量x1、农户小额贷款为解释变量x2。建立的一元线性回歸的模型为:Ly=β0+β1Lxi,运用R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Ly=1.84812+0.47668Lx1,表示在到户贴息贷款余额增长1%的时候,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长0.47668%;Ly=1.05012+0.49134Lx2,模型表示农户小额贷款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长0.49134%。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户小额贷款、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对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减贫增收具有显著效果,发展农户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减贫的有效途径,对农户小额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显著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减贫效果的结论。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边疆贫困地区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消费技能落后
许多农村地区配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虽逐步完善,但由于农户金融消费意识和技能不到位,只用存折不用卡、只相信柜台服务不相信移动机具和只认现金不认转账的落后金融思想还普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不匹配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且发展不平衡
边疆欠发达地区涉农金融机构单一,且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在边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在缺乏竞争机制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产品创新活力不足、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贫困县域农户小额信贷需求难以满足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合意贷款增量不能满足农户需求,个别农村信用社的合意贷款数甚至不能满足县域年度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投放考核达标所需的年度新增贷款规模,2013年西双版纳州贫困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低于全州、全省水平。此外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单户金额小、总体需求量大,对信贷规模收缩敏感的特点,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受到抑制,使农户小额贷款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四)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运行效率低
扶贫贴息贷款由于贴息名单确定流程繁琐、贴息款项需逐级划拨、银政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贴息资金很难按时到位,极大挫伤了承贷机构和农户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扶贫贴息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其事前激励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政策建议
(一)对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金融政策倾斜
加大对边疆欠发达地区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定向降准力度,对其实施更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使边疆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充分享受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对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奖励性再贷款限额配套给予新增贷款指标支持,使奖励性再贷款限额政策能真正发挥支农功效;通过适当降低考核达标农村信用社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计算公式中的稳健性参数值,充分发挥稳健性参数的差异化正向激励作用,使财务稳健、支农突出的农村信用社获得新增贷款指标倾斜;建议将涉农票据再贴现业务的办理权限下沉至地市级中心支行,簡化程序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
(二)构建、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型商业的作用,如农行“三农”事业服务部改革、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或支行等,使大银行(全国性银行)也成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加快农村金融和社区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引导和规范好民间金融的发展,完善农村和社区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弱势群体融资需求。
(三)积极培育农户金融消费观念和金融技能
以农村银行网点和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柜面宣传为基础,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宣传为补充,充分利用集市、喜事、节假日等大型集会机会进行一些喜闻乐见金融宣传;同时,定期组织对惠农支付服务点商户和村干部的金融知识培训,发挥其带动作用,提对高惠农支付网点使用效率;保护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消费权益。
(四)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用好“两库”资源、积极争取贴息指标、将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金额上限调升至10万,使贴息期限与农户小额贷款期限相匹配,不断扩大到户扶贫贴息贷款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其次充分加强金融与政府扶贫项目的合作,加大农户改善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银行向涉农信贷资金不足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资金批发,或通过州内同业拆放的形式均衡州内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间存贷比不均衡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积极促进农户小额信贷与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相结合,降低信用风险,提高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加大农户小额信贷方式创新,以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提高农户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
注 释
①扶贫贴息精准度是指贴息政策瞄准贫困人口的准确度。
②2013年西双版纳州农民人均收入7107元。
③州扶贫办贫困人口数据库入库标准为年收入低于27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
④整村推进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模式。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金融扶贫是指使金融扶贫对象享有所需金融服务的权利,其金融需求能得到满足和尊重,并实现金融“造血”功能。普惠金融视角下金融扶贫效率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衡量:一是金融扶贫目标人群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二是扶贫贴息精准度①提高,财政和信贷政策组合效用发挥;三是达到减贫效果,促进农民增收。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民族文化差异等因素,农村金融需求还停留在基础阶段具有层次低、单一化的特征。一是对农户小额贷款的需求,小额信贷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具有单户需求小,总量规模大的特点;二是对储蓄和支付服务的需求,贫困人口需要安全便利的储蓄服务来将其少量的资金余额、小额交易款存储起来,并在需要的时候方便的提取。除了储蓄的需求,大部分农村贫困家庭都要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资金和外出务工家庭成员的汇款补给生活,因此便捷的存储支取服务对农村人口较为重要;三是保险需求,保险能降低贫困人口的脆弱性,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抵御灾害和恢复生产的能力。普惠金融概念宽广,除上述金融需求外,还应包括理财、网络金融、金融资讯等丰富内容,这些金融需求在边疆欠发达地区市场有待培育,因此我们重点讨论农户小额贷款、储蓄和支付服务、保险三方面的有效需求。
二、普惠金融视角下西双版纳州农村金融扶贫效率分析
没有现有的确切统计数据表明多少比例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有效金融需求得到了满足,为此我们对州内三县(市)9个乡镇8个村委会11个村小组的194位村民进行了随机入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通过数据的比较对西双版纳州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有效供给情况和扶贫贴息精准度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农户小额贷款投入与农民增收的线性回归模型,对西双版纳州农村金融扶贫减贫效果进行评价
从样本基本情况看,人均收入在7000元②以下的调查对象占样本总数的68.04%,其中收入低于2700元的人口占比30.41%。样本符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遍情况,数据分析结论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金融需求满足情况
1.贫困农户开户、储蓄、支取/转账等金融需求基本已能得到满足。调查显示,92.27%的农户选择银行储蓄方式积存多余资金,农户银行卡持卡率为90.07%,贫困农户的持卡率低于样本总体水平5.29个百分点。仅有35.11%的贫困农户知道惠农支付服务点,6.87%的贫困农户到惠民支付点办理过业务,分别低于样本总体水平1.49个百分点和11.17个百分点。90%的调查对象表示仍习惯到乡镇和县城银行网点柜面办理业务。调查表明,惠民支付体系建设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距离逐步缩短,但由于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金融消费意识和技能落后,金融服务获得成本仍较高。
2.贫困农户小额贷款需求旺盛,但获贷率、获贷金额均低于样本总体水平,且获贷手段单一、资金成本较高。调查显示,贫困农户小额贷款获贷率为79.38%,低于样本总体水平3.89个百分点,贫困农户平均获贷金额为3.6万元,比样本总体水平低3.1万元,农户小额贷款期限一般为3年以内。有贷款需求的贫困农户占比72.51%,需求金额以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居多。农村贷款证普及面较广,194人中有167人核有贷款证,持有率达86.08%,贫困农户持证率83.96%,低于样本总体水平2.12个百分点。小额信用贷款在贫困农户贷款中的比重为65.65%,高于样本总体水平28.53个百分点,62%的贫困农户表示贷款证核定金额已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农户小额信贷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50%,融资成本较高。调查表明,贫困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充分满足,可抵押物少、获贷手段单一,且资金成本较高,农村贫困人口融资环境依然有待改善。
3.以“新农保”为代表的社保体系在农村已初步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基本实现了广覆盖。调查显示,87%的适龄农民参加了“新农保”,82%的农户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选择性购买了农业政策性保险。
(二)扶贫贴息精准度
扶贫贴息贷款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降低贫困农户融资成本,提高扶贫贴息贷款精准度能提高瞄准式政策性金融扶贫效率。调查显示,年收入低于2700元③的132名贫困调查对象中,有104人获得过贷款,其中有35人获得过财政贴息贷款,占获贷人数的56.25%。获得贴息的35人中,13人获得少小民族(基诺族)整村推进④建房专项贴息,22人获得到户扶贫贴息,到户贷款贴息精准率为62%。2013年西双版纳州采取将农户小额贷款数据库与全州农村贫困人口数据库配对筛选瞄准式贴息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扶贫贴息政策的精准度和透明度,政策性金融扶贫的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减贫效果
定义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y、到户扶贫贴息贷款为解释变量x1、农户小额贷款为解释变量x2。建立的一元线性回歸的模型为:Ly=β0+β1Lxi,运用R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Ly=1.84812+0.47668Lx1,表示在到户贴息贷款余额增长1%的时候,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长0.47668%;Ly=1.05012+0.49134Lx2,模型表示农户小额贷款增长1%,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长0.49134%。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农户小额贷款、到户扶贫贴息贷款对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减贫增收具有显著效果,发展农户小额贷款是农村金融减贫的有效途径,对农户小额贷款需求的满足程度,显著影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金融减贫效果的结论。
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边疆贫困地区农户金融意识和金融消费技能落后
许多农村地区配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虽逐步完善,但由于农户金融消费意识和技能不到位,只用存折不用卡、只相信柜台服务不相信移动机具和只认现金不认转账的落后金融思想还普遍存在,农村金融服务“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不匹配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且发展不平衡
边疆欠发达地区涉农金融机构单一,且发展不平衡。农村信用社在边疆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在缺乏竞争机制的农村金融市场中,产品创新活力不足、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金融服务质量差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三)贫困县域农户小额信贷需求难以满足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县农村信用社规模小,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合意贷款增量不能满足农户需求,个别农村信用社的合意贷款数甚至不能满足县域年度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投放考核达标所需的年度新增贷款规模,2013年西双版纳州贫困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低于全州、全省水平。此外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单户金额小、总体需求量大,对信贷规模收缩敏感的特点,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增长受到抑制,使农户小额贷款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四)扶贫贴息贷款政策运行效率低
扶贫贴息贷款由于贴息名单确定流程繁琐、贴息款项需逐级划拨、银政沟通不畅等原因,导致贴息资金很难按时到位,极大挫伤了承贷机构和农户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扶贫贴息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其事前激励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金融扶贫政策建议
(一)对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实行金融政策倾斜
加大对边疆欠发达地区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定向降准力度,对其实施更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使边疆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充分享受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支农再贷款优惠利率,对县域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奖励性再贷款限额配套给予新增贷款指标支持,使奖励性再贷款限额政策能真正发挥支农功效;通过适当降低考核达标农村信用社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计算公式中的稳健性参数值,充分发挥稳健性参数的差异化正向激励作用,使财务稳健、支农突出的农村信用社获得新增贷款指标倾斜;建议将涉农票据再贴现业务的办理权限下沉至地市级中心支行,簡化程序加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
(二)构建、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型商业的作用,如农行“三农”事业服务部改革、商业银行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部门或支行等,使大银行(全国性银行)也成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加快农村金融和社区金融改革,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引导和规范好民间金融的发展,完善农村和社区金融服务体系,满足弱势群体融资需求。
(三)积极培育农户金融消费观念和金融技能
以农村银行网点和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柜面宣传为基础,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宣传为补充,充分利用集市、喜事、节假日等大型集会机会进行一些喜闻乐见金融宣传;同时,定期组织对惠农支付服务点商户和村干部的金融知识培训,发挥其带动作用,提对高惠农支付网点使用效率;保护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消费权益。
(四)大力发展农户小额信贷业务
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投放。用好“两库”资源、积极争取贴息指标、将到户扶贫贴息贷款金额上限调升至10万,使贴息期限与农户小额贷款期限相匹配,不断扩大到户扶贫贴息贷款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其次充分加强金融与政府扶贫项目的合作,加大农户改善性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鼓励政策性银行向涉农信贷资金不足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资金批发,或通过州内同业拆放的形式均衡州内涉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间存贷比不均衡问题,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积极促进农户小额信贷与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相结合,降低信用风险,提高资金安全性和效益性;加大农户小额信贷方式创新,以更加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提高农户小额信贷的可获得性。
注 释
①扶贫贴息精准度是指贴息政策瞄准贫困人口的准确度。
②2013年西双版纳州农民人均收入7107元。
③州扶贫办贫困人口数据库入库标准为年收入低于27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
④整村推进是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