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明月照亮语言的归途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A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引子B
  月亮在外面
  刚才我去提水的时候
  看见了这个伟大而简洁的东西。
  我应该看得再久一点,
  我是个可怜的月亮爱好者。
  我突然就看见了它
  对我和月亮
  都是这样
  ——莱昂纳德·科恩《月亮》
  一、有一种归来仿佛从未离去
  月亮悄悄潜入卧房
  床上起伏着乳白的山峦
  趁着月色刚入梦乡
  我静静的搂着一轮沧桑
  ——梁尔源《搂着月亮入睡》
  在返回语言的途中,月亮是一个诗人的身份证。此刻的诗人有着双重身份,他同时意味着在与不在。一个游子归来,在进门的那一刻,他看见梦乡中的自己正睡得深沉。这既是现实也是超现实。有些沧桑,也有一些忧伤,床上起伏着乳白色的山峦。在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山峦里,有鸡鸣,有溪流,有星星和卵石,有庄稼粗犷的呼吸和隐约的情歌。啊,一切仿佛归来又仿佛从未离去。诗人在这里,既有对人类自身的怜悯和祝福,也有着对故乡山川风物的深爱与眷恋。诗人在返回故乡的途中,也既在返回语言的途中。他抛弃了所有华丽的词藻,像一个亿万富翁抛弃了所有财产,了无牵绊地回归到本真。灵魂是大地上陌生的某物,梦游的人,踩着天上的云朵和地上的棉花回家。乳白色的山峦起伏在地平线上,在床上,在诞生诗人的摇篮里。摇篮的上空,有一轮永恒的月亮。
  二、被黑夜谅解的灯和当代比喻
  四周的房间一片漆黑
  天上的月亮显得嫩白
  好似瓦蓝色天花板上
  吸附着那乳白色顶灯
  ——梁尔源《古井月影》
  对于童年来说,黑夜是漫长的。如果没有光,就意味着他们将要过早地结束游戏,像飞鸟归巢,收拢幻想的翅膀沉入黑甜的梦乡。在那个时候,四周的房间一片漆黑,月亮咕咚一声掉进古井里,一只青蛙也以同样的姿势,跃入不甘沉沦的寂寞水塘。每一个童年,都睡在他自己溺爱的迷藏里,当他睡着了,就没有人能再找到他,他白天的小小过失,也随之被黑夜谅解。黑夜是宽容的,他包涵着善和隐忍。当一个诗人在无数隐喻上躺下来,他看见天花板上的月亮如吸附在宇宙肚脐眼上的嫩白的顶灯。这是李白和苏东坡时代不可能产生的联想,这是无数关于月亮的比喻中,一个独具慧眼的梁氏贡献。
  三、纯洁的诗人和诗歌语言
  月光抹白了青石码头
  涟漪泛起 波光
  一个女人扬起棒槌
  在敲打沉睡的故乡
  ——梁尔源《月下浣衣》
  在那些万籁俱寂的旧日时光,岁月的河流边总是会出现一个女人的身影,她肩挑水桶,另一只手则挽着竹篮,她集清凉和优雅于一身,穿过夜岚弥漫的?胧烟柳以及小路和瓜田,在白帆思念的月光码头,开始她诗意的劳作。无论粗布或丝绸,靛蓝或洁白,都会被如水的月光浣洗一新,重获洁净的生命和朴素的尊严。这个女人也许是一个初恋的少女,因为她偶尔会歇息片刻,让涟漪渐渐止息,河水顷刻之间会变成一面宁静的镜子,映照出她新月初出的羞涩和憧憬。这个女人也许是一个光彩洋溢的年轻孕妇,她偶尔停顿下来,是因为她忽然听到了,从她腹部深处传来了孩子的啼哭声,她相信,天上的月亮也听见了。这个女人也许是一个母亲,哦,不是也许,在这里我们的言说应该是肯定的,要毫不犹豫地去掉,“也许”这个不确切的词语,这个在月光下浣衣的女人,无疑就是诗人的母亲,她扬起手中的棒槌,敲打着沉睡的故乡。仿佛从来也不知道疲倦。诗歌的语言和一个真正的诗人一样,都应该是纯洁的。因为在月光下浣洗岁月的母亲,不喜欢看到她的孩子肮脏的样子。
  四、诗歌中的回眸与旁白
  那夜的月亮
  被云彩绑架了
  头上蒙着厚厚的纱
  我无法看清她的脸
  ——梁尔源《月光往事》
  当月亮在乌云里急促奔走,那是往事在逃离言说的现场。当月亮像玲珑的轿子被狂风抬去,那应该是电影里的一个场景,它需要叙事以外的娓娓旁白。虽然是旁白,但它的任务却需要抵达故事的核心。旁白是一种言说姿态,意味着更多的延伸空间和自由表达,在诗歌的语言系统中,它意味着一个诗人更广阔的视野和无限的想像力。写作即回忆,当一个诗人偶尔回眸,那最美好的爱情已恍若朦胧前世,世界尽头薄雾如纱,已然看不清她的脸。那最美丽的脸,不是世俗红尘的说明书,而是朝霞漫染的青春封面。那么明媚又那么暧昧,就像我们在果园收获季节里,所见过的最绚烂最美好的灵魂。暧昧是诗歌语言形态中一种高级状态,它不仅仅是朦胧而已,它是人与人以及人与万物之间,那种最复杂最迷人却无法判断边界的微妙关系。暧昧是滋生,是无穷,是语言的沼泽地。也如月落西山的诗意栖居,乡村风俗中那些听壁脚的耳朵。
  五、天真的诗人提着萤火虫的小灯笼
  山村的夏夜
  一片蛙声把蟋蟀喊哑
  把老宅子喊得漆黑
  把月亮喊得贼亮贼亮
  ——梁尔源《童年的蛙声》
  座落在山脚下或者田垅中央的老宅子,在夏天的夜晚是缄默的,它就像一个耳背的老人,已听不见遍地的蛙鸣和远山的呼唤。天真的诗人提着萤火虫的小灯笼,穿过稻穗低垂的祝愿和渠水奔波的迎接,回到梦中的老宅子。如果不曾亲身经历,你永远也不会懂得,为什么那一片如潮的蛙声,会把老宅子喊得漆黑,把月亮喊得贼亮贼亮!那是一种怎样奇异的感觉,诗人和他的诗歌语言,听觉和视觉已浑然一体。那是一篇有原生态录音的回忆录,每次回放都会失眠。每次失眠都会看见,月亮就像一个多情的侠客,骑在老宅子的墙上。夜深时它会带走那坛陈酿的桂花酒,撒下遍地诗歌传单。当喉咙嘶哑的蟋蟀在乡村医院输液的时候,青蛙仍在寂寞的夜空下歌唱,你听或者不听,它们一如既往地浩荡响亮。而当一个诗人选择了沉默,他就获得了博大,他就获得了秩序和结构。他就是一个庞大的交响乐团。
  六、当明月照亮语言的归途
  今晚大山的色彩好单调
  没有绿色,没有秋红
  只有月亮脱下的外衣
  披在山上
  ——梁尔源《大山里的月亮》
  诗人的国度是宁静的,不欢迎过多的形容词。形容词总是争先恐后地想炫耀自己,它们是那么地喧哗和骚动。诗人的影子是孤独的,在银灰色的月光下,它与诗人悲喜相随。群山辽阔,浩如烟海,诗人的感官世界此刻如月光下的水晶建筑群,掉下一根针也会引起长久的回音。诗人需要宁静,是因为他需要倾听。他有一颗既敏感又炽热的心,在大山上在月亮下,此刻他听见了嫦娥的心跳!从未谋面却无比亲切的嫦娥啊,她是否就是诗人青梅竹马的故乡的姑娘?而月亮,是否就是那遥远而又神秘的他乡?一切皆已消逝,宛如花谢宛如晚霞,只有月亮脱下的外衣,披在山上,也无限温柔地,披在诗人的身上。当诗人抬头仰望,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仿佛一个神的设计伟大而又简洁!所有多余的话,到此都应该终结了。朴素和极简,是大象无形,是诗歌语言的终极境界。这是一种乡愁的哲学原初冲动,无限爱,无法言说。当明月照亮语言的归途,一个诗人他听见自己的心跳!请原谅,他不是衣锦还乡者,他只是一个质朴的诗人,在月明之夜,与真善美一起归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作家协会)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韵波
其他文献
谈到曾景祥先生在花鸟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田园的意趣,诗人自有的情怀、诗境,这方面我赞成。但是仅仅这一方面还不完全够,曾景祥先生毫无疑问就有他自己花鸟画的艺术语言,我个人认为,他的工笔画可以用“真切的简约”来概括。  “真切”就是说明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非常注重写生和观察。因为仅仅画我们所熟知的松竹梅兰菊,同样也能够画得很好,但是缺少个人对这个花卉生命体的一种独特的感悟,或者很难把花的质感转移到工笔花鸟画
期刊
湖南是工笔画的大省。从湖南走出来的曾景祥先生不仅是风格鲜明的工笔画家,而且是很有建树的美术教育家,同时也是很有文采的、修养全面的学者。他不断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修养,围绕着教学著书立说。他的著作不仅有《工笔画技法理论研究》,而且有《水彩画基础教程》和《中国书画与现代平面设计》,还做了很多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等。  他的工笔花鸟画,有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诗情浓郁,而且是有新
期刊
近年关注文学的人不难发现,作家王跃文开始中年“变法”了——试图在文学创作题材方面实施转向。2012年,王跃文的中篇小说《漫水》因为“小说叙事娓娓道来,散淡家常,古老的乡村、纯净的心灵相得益彰,诗意的乡愁在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中跃然纸上”①, 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2014年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他的长篇小说《爱历元年》,精致的包装,雅致的封面,月的阴晴圆缺中附有年历背景,既象征着孙离和喜子的感
期刊
近些年,我先后读到丁杰先生的多部山水画集,同时读到不少美术界理论名家对他的山水画艺术评论。丁杰先生2011年5月28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湘江行》盛大的山水画展。在此之前,他已在中国美术馆、江苏、上海、安徽等省美术馆及港澳台地区举办多次个人画展。今年春天我再次读到他的新作,使我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背景、所思所想和艺术研究目标及其成果,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沉稳的艺术之行  艺术人生亦如旅行。丁
期刊
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周明全: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选择,你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讲到父亲年轻时是“文学青年”,对你志趣的养成有很大影响。你喜欢上文学,并最终走上文学批评这条路,应该是不只冥冥之中注定的吧,可能也有替父亲完成他年轻时代未竟的文学梦的因素吧?  金理:肯定有的,就像我的血管中流淌着父亲灌输的血液一样。我记得高考填报志愿,当时对于文科生来说,经济、外语、法律等
期刊
何建明是我国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曾多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全国性报告文学奖项。文学评论家何西来评价说,研究中国20世纪末和新世纪的报告文学,无法绕开“何建明现象”。因此,2010年1月,湖南理工学院创办“何建明研究所”可谓情理之中,四年之后,该所又隆重推出余三定和周淼龙主编的《何建明评传》可谓水到渠成。  一、慧眼独具的选题  何建明有一篇短篇报告文学作品,名为《永远的红树林》
期刊
编者按:  无论从中国电影发展的立场,还是站在世界电影史的高度,侯孝贤电影都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因为侯孝贤为华语电影首次赢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荣誉,也不仅仅是因为侯孝贤是台湾新电影的一面旗帜,更为重要的是侯孝贤“任性”般地、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对于艺术理想的不断追求和探索。最近,侯孝贤凭借电影《刺客聂隐娘》获得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殊荣,让“侯氏电影”又一次成为人
期刊
6月6日,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在张家界学院召开。来自省内各大高校,以及新疆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兄弟单位的100多位比较文学界同仁出席了会议。与会者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跨文化与跨学科视野中的文学研究”“湘西文化与文学研究”三个话题展开讨论,体现了“湘西情怀”“湖南特色”“世界眼光”三大特点。  一、湘西情怀  表述湘西,展现湘西,体味湘西情怀,有三位学
期刊
湖南骄子谭嗣同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悲怆的一生,更是光辉的一生。由湖南省湘剧院创作的湘剧高腔《谭嗣同》,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充分展现了国家级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湘剧高腔迷人的舞台艺术魅力。  谭嗣同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典范式人物,湘剧艺术独有的沉郁感和苍凉感,最能反映谭嗣同的精神内涵。用湘剧艺术的舞台形式去演绎他的伟大事迹,可谓天作之合。该剧讴歌了为推翻腐朽的清王
期刊
“想象中国的方法”是王德威先生的提法,但是对于当代作家来说,要讲述中国的故事,仅仅有叙事层面的“想象”是不够的。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对于现实的考察,都是用文学表现中国所不必可少的储备,对于表现宏阔历史篇幅的长篇小说尤其如此。如何表达中国这一现代民族国家不断更新的经验,与此同时公正地处理历史,不仅仅关乎作家个人的眼光与能力,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民族自我认识和自我表述的智慧与自觉。近年来文坛涌现了不少反思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