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明代开始,大同城设有左辅和右辅,左辅即城东的聚乐堡,右辅即城西的高山堡,它们共同构成对大同城的拱卫犄角之势。这里要说的就是大同城左辅——聚乐堡。
亦“堡”亦“城”
聚乐堡位于大同城东三十公里处,北依采凉山脉,南面平原沃野,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沛,是大同镇重要的产粮区,现属云州区。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149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突显出大同镇在抵挡北方“边患”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同城也随作进一步的扩建。兴建了三关,即北、东、南三座小城,像卫星城一样环列在大同镇城的三面,成了明建大同的“定式”。又因为“镇城孤峙,旁无辅卫”,所以又于天顺年间,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了聚乐、高山二堡。正因聚乐、高山二堡的存在,大同镇城才可以说是城高壕深,壁垒森严,配套成龙,固若金汤。
鉴于此,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聚乐堡加以扩建,明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砖包。该堡呈正方形,设东西两门,东为镇安门,西为怀远门,敌楼垛台一应俱全。堡周长三里三分,高三丈一尺,内驻守备等官,另有官军千余人,管9座火路墩。从大同城到聚乐堡之间,每隔十里路还有军铺,今天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等村庄地名仍然存在,在四十里铺还有小型堡垒,起着通信联络的作用,用今天的话说,那里驻扎的就是“通信连”。
有明一代,大同镇下长城的堡寨隘口从东到至西共分为四道统辖。四道即阳和道、大同左卫道、分守冀北道和分巡冀北道。其中分巡冀北道下辖两路,一路是北东路和不属路,聚乐堡归不属路管辖统领。大同的军堡分官堡和乡堡,军堡顾名思义,是由朝廷出资维护、派官吏驻守,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堡内居者以军人为主。而乡堡则是由商人招流民垦种,自筑台堡,自相聚保。作为官堡的聚乐堡内,曾有佛寺道观达三十三座之多,最具典型的为城隍庙。由于聚乐堡的地理位置,东可支援阳和卫城,西可呼应大同镇城,起到中转枢纽的作用,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从规模上看,聚乐堡是大同府界内最大的堡城,至今还有人称“聚乐城”。
作为前哨阵地,历来战火燃起首先烧到这里,从鞑靼入侵,到清朝进入大同城,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里经歷过多少战争洗礼,据有关考证是不少的。几多胜仗、几多败绩,一批批战士倒下,又一批批战士站立起来,他们勇敢地抗击着外来入侵者,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利益,那些城墙记载着,这片土地记载着。又有多少皇亲国戚来这里驻跸,留下几多故事。
现在这一带人烟稠密集镇繁华,早些年人们对古迹并未刻意保护,现场的景象是,距离火路墩不远的地方,就是林立的高楼,旁边是无线通信铁塔,这景象都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但也让我们内心纠结,那么多古迹哪里去了呢?
“曰”型城堡
我们是从南侧进入聚乐堡的,城堡已荡然无存,也看不出堡门的位置,村子南侧刻意留有几十米长的一截城墙,那城墙傲然挺立着,在那里窥伺着人间,堡子西面的城墙还留有残垣断壁,向世人述说着过往的一切。
这个城堡并非四边形,而是一个“曰”字型。城堡北面另有一道城墙横贯东西,形成封闭严密的小天地,内墙中间有一个气势恢弘的砖券大门贯通南北,往里走几步,一道铁栅栏大门上着生锈的锁子。大门里边有个巨大的场地,堆积着木头和杂物,有破损的大棚,地上长着荒草,破破烂烂,没有一点生气,走访中得知是原先囤积粮草的军需库。南面则是众多民居,像聚乐堡这样把城堡修成个“曰”字型格局的,站到城墙上就可外防敌寇、内守粮库,非常罕见。据看守城隍庙的王姓老者说,聚乐城原先佛庙道观众多,如今俱废,只留下一座城隍庙,也是2006年在原址上依原样重建的,只有一只石狮子是原城隍庙的物件。庙对面有一座戏台,已有500多年历史。
慈禧西行驻跸地
公元1900年8月,慈禧偕光绪西逃到山西。农历八月初四,慈禧一行驻跸于聚乐堡。慈禧西行留下许多故事,但最典型的还是关于“吃”的故事。
传说这天晚上,行营官为了献殷勤,从山上采了蘑菇、香草等时新土特产。做成异样素食,把山鸡熬成鸡汤,亲自送到慈禧和光绪面前。光绪早已肚饥,拿起象牙筷只管吃着。慈禧坐在当间,舒展双眉,看看这盘菜,瞅瞅那盘肴,肚里虽饥,却不愿开口。半天才从盘中撮起一枚山果,刚一咬开,满肚是蛆,吓得浑身直冒冷汗。
慈禧把脸一沉,身子向后一靠,索性不吃了。冷冷地呼唤锦衣官道:“唤御膳官,快些拿携带的素食!”只见一个留长辫子的胖老头儿,端来丰盛素食,十香素菜、百味珍馐,好不奢侈。正在这时候,忽听门外一群人吵吵嚷嚷,要冲进院里告御状。闹事的人们喊道:“行营官夺咱们的钱,杀咱们的人,今天这个账非清算不可!”门外人声鼎沸,闹得沸反盈天。
慈禧听见老百姓说贪官,骂脏官,与北京城义和团的口号一模一样,气得脸都发白了。对跪在地上的行营官愤怒地骂道:“你还不起来,把那些刁民震住。”行营官赶紧从地上爬起来,出了房间,匆匆打开大门,跪在地上向百姓苦苦哀求。可是,众怒难犯,谁听他的,早把行营官打翻在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趁着门外一片混乱,匆匆忙忙从后门溜走了。传说归传说,慈禧是不会被几个村民吓住的,况且这家本就没有后门。这个故事只是记载了慈禧不管人民死活,即使在逃难途中也要贪图享受的本性。
当年接待清王室的王大户为如今房主人的祖爷爷。我仔细观察了这座大宅,正在主街道上坐北朝南,临街是崭新的一排房子,里面住着人,当天屋里有王大户的重孙媳妇,那女人慈眉善目,述说了慈禧太后当年住在她家的情形,但年代久远,她也只是模糊地复述着老人们的传说。
进到院子里,可以看出宅子当年的气势。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早已被王家子孙分成了两部分,中间用城砖垒起隔墙。东房残留的码头上有非常精美的砖雕,显然也没珍惜保护,随时都会被毁掉。原先大门正对着的砖雕照壁精致非凡,照壁四周雕成荷花,中间是个硕大的“福”字,照壁前堆着煤炭杂物,顺煤炭长出几簇新花半遮着照壁,那照壁羞羞答答地被隐在煤堆和花丛中,面容憔悴,肢残体破。门上曾有清朝皇家所赐之匾额,住家说在文革中烧毁了。
大门正对的堂屋,就是慈禧太后曾经下榻过的卧室,门上着锁子,屋内落满灰尘,破败不堪,地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的方砖。内屋是两层的门,一百多年来,就再没动过的大炕上面堆着杂物,显然已不能居住了,主人遵照祖爷爷的意见保持原样,然而未做任何护理和维修,眼见的不知道在那一天,一场大雨或大风之后,那房子就将支撑不住,而伤心地倒下。
璀璨宝石
聚乐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依然是万里长城沿线一颗璀璨的宝石,历史沧桑抹杀不了昔日的辉煌,反而更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怀古。聚乐乡境内风景名胜较多,西北部的采凉山,山势峻险,风景秀丽;火山群连绵起伏,气象万千;还有慈禧西逃民居等,彰显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聚乐乡地理气候独特,交通便捷,历史上素有“花果乡”之称,每年四月杏花开放时节,聚乐古城完全掩映在一片淡粉色胭脂之中。所产哈蜜杏以汁多、汁浓、汁甜、口感滑爽、外形圆光、营养价值丰富为特征,享誉塞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灿烂的阳光洒落,几朵白云汇聚成云团,在空中惬意地飘荡着。田野上茂密的庄稼,与不知名的野草鲜花共生共长,散发出勃勃生机。极目远眺,远方连绵的山脉染满绿色,显得宁静而圣洁。
亦“堡”亦“城”
聚乐堡位于大同城东三十公里处,北依采凉山脉,南面平原沃野,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沛,是大同镇重要的产粮区,现属云州区。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149年,发生的震惊朝野的“土木堡之变”,突显出大同镇在抵挡北方“边患”的重要地位,因此,大同城也随作进一步的扩建。兴建了三关,即北、东、南三座小城,像卫星城一样环列在大同镇城的三面,成了明建大同的“定式”。又因为“镇城孤峙,旁无辅卫”,所以又于天顺年间,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了聚乐、高山二堡。正因聚乐、高山二堡的存在,大同镇城才可以说是城高壕深,壁垒森严,配套成龙,固若金汤。
鉴于此,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十三年即公元1500年,聚乐堡加以扩建,明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砖包。该堡呈正方形,设东西两门,东为镇安门,西为怀远门,敌楼垛台一应俱全。堡周长三里三分,高三丈一尺,内驻守备等官,另有官军千余人,管9座火路墩。从大同城到聚乐堡之间,每隔十里路还有军铺,今天的“十里铺”“二十里铺”“三十里铺”“四十里铺”等村庄地名仍然存在,在四十里铺还有小型堡垒,起着通信联络的作用,用今天的话说,那里驻扎的就是“通信连”。
有明一代,大同镇下长城的堡寨隘口从东到至西共分为四道统辖。四道即阳和道、大同左卫道、分守冀北道和分巡冀北道。其中分巡冀北道下辖两路,一路是北东路和不属路,聚乐堡归不属路管辖统领。大同的军堡分官堡和乡堡,军堡顾名思义,是由朝廷出资维护、派官吏驻守,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堡内居者以军人为主。而乡堡则是由商人招流民垦种,自筑台堡,自相聚保。作为官堡的聚乐堡内,曾有佛寺道观达三十三座之多,最具典型的为城隍庙。由于聚乐堡的地理位置,东可支援阳和卫城,西可呼应大同镇城,起到中转枢纽的作用,其战略地位尤为重要。从规模上看,聚乐堡是大同府界内最大的堡城,至今还有人称“聚乐城”。
作为前哨阵地,历来战火燃起首先烧到这里,从鞑靼入侵,到清朝进入大同城,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里经歷过多少战争洗礼,据有关考证是不少的。几多胜仗、几多败绩,一批批战士倒下,又一批批战士站立起来,他们勇敢地抗击着外来入侵者,用血肉之躯捍卫着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利益,那些城墙记载着,这片土地记载着。又有多少皇亲国戚来这里驻跸,留下几多故事。
现在这一带人烟稠密集镇繁华,早些年人们对古迹并未刻意保护,现场的景象是,距离火路墩不远的地方,就是林立的高楼,旁边是无线通信铁塔,这景象都给人心平气和的感觉,但也让我们内心纠结,那么多古迹哪里去了呢?
“曰”型城堡
我们是从南侧进入聚乐堡的,城堡已荡然无存,也看不出堡门的位置,村子南侧刻意留有几十米长的一截城墙,那城墙傲然挺立着,在那里窥伺着人间,堡子西面的城墙还留有残垣断壁,向世人述说着过往的一切。
这个城堡并非四边形,而是一个“曰”字型。城堡北面另有一道城墙横贯东西,形成封闭严密的小天地,内墙中间有一个气势恢弘的砖券大门贯通南北,往里走几步,一道铁栅栏大门上着生锈的锁子。大门里边有个巨大的场地,堆积着木头和杂物,有破损的大棚,地上长着荒草,破破烂烂,没有一点生气,走访中得知是原先囤积粮草的军需库。南面则是众多民居,像聚乐堡这样把城堡修成个“曰”字型格局的,站到城墙上就可外防敌寇、内守粮库,非常罕见。据看守城隍庙的王姓老者说,聚乐城原先佛庙道观众多,如今俱废,只留下一座城隍庙,也是2006年在原址上依原样重建的,只有一只石狮子是原城隍庙的物件。庙对面有一座戏台,已有500多年历史。
慈禧西行驻跸地
公元1900年8月,慈禧偕光绪西逃到山西。农历八月初四,慈禧一行驻跸于聚乐堡。慈禧西行留下许多故事,但最典型的还是关于“吃”的故事。
传说这天晚上,行营官为了献殷勤,从山上采了蘑菇、香草等时新土特产。做成异样素食,把山鸡熬成鸡汤,亲自送到慈禧和光绪面前。光绪早已肚饥,拿起象牙筷只管吃着。慈禧坐在当间,舒展双眉,看看这盘菜,瞅瞅那盘肴,肚里虽饥,却不愿开口。半天才从盘中撮起一枚山果,刚一咬开,满肚是蛆,吓得浑身直冒冷汗。
慈禧把脸一沉,身子向后一靠,索性不吃了。冷冷地呼唤锦衣官道:“唤御膳官,快些拿携带的素食!”只见一个留长辫子的胖老头儿,端来丰盛素食,十香素菜、百味珍馐,好不奢侈。正在这时候,忽听门外一群人吵吵嚷嚷,要冲进院里告御状。闹事的人们喊道:“行营官夺咱们的钱,杀咱们的人,今天这个账非清算不可!”门外人声鼎沸,闹得沸反盈天。
慈禧听见老百姓说贪官,骂脏官,与北京城义和团的口号一模一样,气得脸都发白了。对跪在地上的行营官愤怒地骂道:“你还不起来,把那些刁民震住。”行营官赶紧从地上爬起来,出了房间,匆匆打开大门,跪在地上向百姓苦苦哀求。可是,众怒难犯,谁听他的,早把行营官打翻在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趁着门外一片混乱,匆匆忙忙从后门溜走了。传说归传说,慈禧是不会被几个村民吓住的,况且这家本就没有后门。这个故事只是记载了慈禧不管人民死活,即使在逃难途中也要贪图享受的本性。
当年接待清王室的王大户为如今房主人的祖爷爷。我仔细观察了这座大宅,正在主街道上坐北朝南,临街是崭新的一排房子,里面住着人,当天屋里有王大户的重孙媳妇,那女人慈眉善目,述说了慈禧太后当年住在她家的情形,但年代久远,她也只是模糊地复述着老人们的传说。
进到院子里,可以看出宅子当年的气势。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早已被王家子孙分成了两部分,中间用城砖垒起隔墙。东房残留的码头上有非常精美的砖雕,显然也没珍惜保护,随时都会被毁掉。原先大门正对着的砖雕照壁精致非凡,照壁四周雕成荷花,中间是个硕大的“福”字,照壁前堆着煤炭杂物,顺煤炭长出几簇新花半遮着照壁,那照壁羞羞答答地被隐在煤堆和花丛中,面容憔悴,肢残体破。门上曾有清朝皇家所赐之匾额,住家说在文革中烧毁了。
大门正对的堂屋,就是慈禧太后曾经下榻过的卧室,门上着锁子,屋内落满灰尘,破败不堪,地上仍然是一百多年前的方砖。内屋是两层的门,一百多年来,就再没动过的大炕上面堆着杂物,显然已不能居住了,主人遵照祖爷爷的意见保持原样,然而未做任何护理和维修,眼见的不知道在那一天,一场大雨或大风之后,那房子就将支撑不住,而伤心地倒下。
璀璨宝石
聚乐堡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它依然是万里长城沿线一颗璀璨的宝石,历史沧桑抹杀不了昔日的辉煌,反而更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怀古。聚乐乡境内风景名胜较多,西北部的采凉山,山势峻险,风景秀丽;火山群连绵起伏,气象万千;还有慈禧西逃民居等,彰显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聚乐乡地理气候独特,交通便捷,历史上素有“花果乡”之称,每年四月杏花开放时节,聚乐古城完全掩映在一片淡粉色胭脂之中。所产哈蜜杏以汁多、汁浓、汁甜、口感滑爽、外形圆光、营养价值丰富为特征,享誉塞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灿烂的阳光洒落,几朵白云汇聚成云团,在空中惬意地飘荡着。田野上茂密的庄稼,与不知名的野草鲜花共生共长,散发出勃勃生机。极目远眺,远方连绵的山脉染满绿色,显得宁静而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