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而技工教育作为全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业培养主力军的重任。在当今中国急需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质和中华文化修养的“大国工匠”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只是简单地增加课内教学内容明显不适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因此,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将国学经典、孝诚仁爱教育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甚至是课外实践、企业实习、家庭教育中,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领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近年来,济宁市技师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依托“孔孟之乡”独特传统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涵育家国情怀、中华美德、工匠精神、综合素养為重点,根据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全方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四工程六融入”,即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孝诚仁爱教育、综合素养提升、校园氛围营造四工程,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课外实践、企业实习、家庭教育六环节,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大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
让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构建课程体系。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德育教研、文化课程、校本课程、班团活动、素质拓展等课程实施,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组织编撰《蒙学经典诵读》等校本教材,《传统文化“每课一语”〈论语〉经典解读》,作为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教材,已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行。精选《弟子规》《千字文》《诗经》《礼记》等经典读本,购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资料,每学期制订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各年级分学段有序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搭建教育平台。完善教室多媒体建设,成立视讯传媒中心,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云平台,发布青听和线上“微课堂”。丰富诵读载体与形式,组建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开辟“第二课堂”“道德大讲堂”,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进班会、进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着力营造“学经典、诵经典、爱经典”的浓厚文化氛围,提升思政教育的鲜活力、吸引力。
深化诵读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语文课等课堂主阵地作用,每节课前教师利用五分钟讲授一句传统文化经典;每天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一刻钟”,每周晚自习组织观看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每月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师生阅读国学经典书籍,开展“品味国学书香·悦读美好人生”读书月活动,举办“读千古美文·诵国学经典”“诗词大会”“优秀传统文化大赛”系列活动。形成“每课一语、每日一诵、每周一赏、每月一讲、每年一赛”的一体化思政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塑造“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优秀师资。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艺术体育课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适合学院工作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团队,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学院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积极聘请一批社会人士兼职客座教授,帮助与指导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同时,建立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打造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学院被评为“山东省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已先后举办8期师资培训班,来自省内外112所技工院校的510名思政课骨干教师参训,力争3年内对全省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师轮训一遍,打造一支业务精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实施“孝诚仁爱教育工程”
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家庭教育
让感恩永驻心间。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和“爱我中华”主题教育,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为契机,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中华传统节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积极开展感恩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文化的内涵,深切感受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社会·不忘初心”“感谢师恩·铭记教诲”“感恩同学·携手同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无私的关心爱护与教诲;促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友谊。让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培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公德。
让诚信指引成长。讲好诚信故事、弘扬诚信文化、树好诚信榜样。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完善学风、班风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班级个人诚信档案,利用宣传栏、网站、板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诚信政策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导向示范作用,营造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以“弘扬中华美德、践行工匠精神、争做诚信公民”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诚信仪式”“诚信征文”“诚信演讲”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将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文体活动,引入家庭、引向社会,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让诚信深入学生思想、指导学生行为、促进学生成长。 让文明蔚然成风。持续开展“文明礼仪”“我爱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和“十大文明学生”“四德之星”等各类评选活动;举办“十八岁成人礼”,組织学生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成人礼”示范活动,感受儒家文化精髓;每年举办入团仪式等仪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广大学生懂礼仪、知荣辱,明辨是非、情趣高雅,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不断培养文明意识、践行文明行为、提升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积极构建“人人有礼貌,处处讲礼仪”、文明和谐的特色文化校园。
实施“综合素养提升工程”
在课外实践、企业实习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
培育精品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安排专业艺体教师加强教学指导,通过社团活动月、优秀社团节等各类活动,让广大学生培养爱好特长、施展自身才华、增强协作精神、锻炼综合能力,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技能人才。
拓展素质教育。打造户外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将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军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用军魂铸造校魂,用军事化管理铸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用拓展式教学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激励学生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爱心传递温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开展“牵手关爱”“金晖助老”“阳光助残”“美丽城市我添彩”“筑梦乡村”等一系列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倡美德、做表率,让“学习雷锋精神,争做好人好事”的精神风貌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让爱心走进学生思想与心灵,成为引领学院内涵发展的新风尚。
实施“校园氛围营造工程”
将传统文化浸润于校园文化中
建强文化阵地。强化对校园网、广播站的管理与使用,每周安排校园广播播放国学经典音乐、诗歌等;重视并创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定期推送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强大宣传和育人功能。
丰富校园文化。举办非遗“第二课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将书画、汉服、舞蹈、戏曲、剪纸、泥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技艺与3D打印、三维动漫、幼儿教育等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职业素养、践行工匠精神。
优化育人环境。根据学院自身发展特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要素,深入开展对校园景观、楼馆场所的命名、挂牌工作;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室、进公寓、进餐厅、进实训车间;建设校园儒家文化长廊,展示学院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和工匠精神践行成果,挖掘模范典型,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设计并印制、悬挂国学经典章句或箴言语录,处处彰显“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特色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通过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浸润式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明理修德的“大学问”,促进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只是简单地增加课内教学内容明显不适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因此,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需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浸润式”教育。将国学经典、孝诚仁爱教育等传统文化精髓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日常管理甚至是课外实践、企业实习、家庭教育中,才能让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传统文化内涵,领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近年来,济宁市技师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依托“孔孟之乡”独特传统文化资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涵育家国情怀、中华美德、工匠精神、综合素养為重点,根据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全方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四工程六融入”,即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孝诚仁爱教育、综合素养提升、校园氛围营造四工程,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日常管理、课外实践、企业实习、家庭教育六环节,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式教育,大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
让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相融合
构建课程体系。从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德育教研、文化课程、校本课程、班团活动、素质拓展等课程实施,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组织编撰《蒙学经典诵读》等校本教材,《传统文化“每课一语”〈论语〉经典解读》,作为山东省技工院校统编教材,已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发行。精选《弟子规》《千字文》《诗经》《礼记》等经典读本,购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视资料,每学期制订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各年级分学段有序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
搭建教育平台。完善教室多媒体建设,成立视讯传媒中心,完善传统文化教学云平台,发布青听和线上“微课堂”。丰富诵读载体与形式,组建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团,开辟“第二课堂”“道德大讲堂”,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进班会、进活动,贯穿于日常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着力营造“学经典、诵经典、爱经典”的浓厚文化氛围,提升思政教育的鲜活力、吸引力。
深化诵读活动。充分发挥思政课、语文课等课堂主阵地作用,每节课前教师利用五分钟讲授一句传统文化经典;每天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一刻钟”,每周晚自习组织观看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每月开展一次国学经典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师生阅读国学经典书籍,开展“品味国学书香·悦读美好人生”读书月活动,举办“读千古美文·诵国学经典”“诗词大会”“优秀传统文化大赛”系列活动。形成“每课一语、每日一诵、每周一赏、每月一讲、每年一赛”的一体化思政教育新模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塑造“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培养优秀师资。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艺术体育课教师等师资力量,组建适合学院工作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团队,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培训纳入学院教师培训总体规划;积极聘请一批社会人士兼职客座教授,帮助与指导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同时,建立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打造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学院被评为“山东省技工院校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培训基地”,已先后举办8期师资培训班,来自省内外112所技工院校的510名思政课骨干教师参训,力争3年内对全省技工院校思政课教师轮训一遍,打造一支业务精良、数量充足、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传统文化师资队伍,为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实施“孝诚仁爱教育工程”
让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家庭教育
让感恩永驻心间。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和“爱我中华”主题教育,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和五一、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为契机,结合清明、端午、中秋、重阳、春节、元宵等中华传统节日,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和中华历史名人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积极开展感恩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习俗文化的内涵,深切感受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积极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社会·不忘初心”“感谢师恩·铭记教诲”“感恩同学·携手同行”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的辛勤劳动与付出、无私的关心爱护与教诲;促进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友谊。让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培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良好公德。
让诚信指引成长。讲好诚信故事、弘扬诚信文化、树好诚信榜样。健全班级管理制度,完善学风、班风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班级个人诚信档案,利用宣传栏、网站、板报、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大力宣传诚信政策和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导向示范作用,营造优良的校风、班风、学风;以“弘扬中华美德、践行工匠精神、争做诚信公民”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诚信仪式”“诚信征文”“诚信演讲”等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将诚信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主题班会、文体活动,引入家庭、引向社会,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氛围,让诚信深入学生思想、指导学生行为、促进学生成长。 让文明蔚然成风。持续开展“文明礼仪”“我爱校园”系列教育活动和“十大文明学生”“四德之星”等各类评选活动;举办“十八岁成人礼”,組织学生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成人礼”示范活动,感受儒家文化精髓;每年举办入团仪式等仪式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育人功能。教育广大学生懂礼仪、知荣辱,明辨是非、情趣高雅,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不断培养文明意识、践行文明行为、提升文明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积极构建“人人有礼貌,处处讲礼仪”、文明和谐的特色文化校园。
实施“综合素养提升工程”
在课外实践、企业实习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
培育精品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安排专业艺体教师加强教学指导,通过社团活动月、优秀社团节等各类活动,让广大学生培养爱好特长、施展自身才华、增强协作精神、锻炼综合能力,不断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技能人才。
拓展素质教育。打造户外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将军队的优良传统和军队文化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用军魂铸造校魂,用军事化管理铸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用拓展式教学训练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纪律观念和团队精神,激励学生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让爱心传递温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传统美德教育向纵深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开展“牵手关爱”“金晖助老”“阳光助残”“美丽城市我添彩”“筑梦乡村”等一系列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带动全体学生倡美德、做表率,让“学习雷锋精神,争做好人好事”的精神风貌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让爱心走进学生思想与心灵,成为引领学院内涵发展的新风尚。
实施“校园氛围营造工程”
将传统文化浸润于校园文化中
建强文化阵地。强化对校园网、广播站的管理与使用,每周安排校园广播播放国学经典音乐、诗歌等;重视并创建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定期推送内容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强大宣传和育人功能。
丰富校园文化。举办非遗“第二课堂”,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将书画、汉服、舞蹈、戏曲、剪纸、泥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艺术和技艺与3D打印、三维动漫、幼儿教育等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职业素养、践行工匠精神。
优化育人环境。根据学院自身发展特色,融合传统文化内涵要素,深入开展对校园景观、楼馆场所的命名、挂牌工作;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室、进公寓、进餐厅、进实训车间;建设校园儒家文化长廊,展示学院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和工匠精神践行成果,挖掘模范典型,宣传先进人物事迹;设计并印制、悬挂国学经典章句或箴言语录,处处彰显“以文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特色传统文化育人氛围。
通过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浸润式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明理修德的“大学问”,促进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增强“四个自信”,实现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