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容主体思维意蕴的艺术形象。秋作为写作人惯用的一种典型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对抒发写作人独特的内心感受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表现出内蕴深厚的审美意趣。
关键词:秋意象 古典诗词 审美
所谓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骚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因此,在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内涵,对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意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秋”这一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
一、秋意象意味着恬静、闲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间的“绝妙恒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二、秋意象意味着离别怀人、羁旅思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描写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
三、秋意象意味着时光易逝、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此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王绩面对“树树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野望》)。
四、秋意象意味着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无自由。可贵的是,李煜接着不再对周围的环境做具体逼真的描绘,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李煜词从一己遭遇出发,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扉、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却“又概括出、升华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来多少读者的共鸣”。
五、秋意象意味着奋发进取、豁达乐观。
[赏]宋人苏轼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析]荷花枯了,荷叶凋零,菊花也谢了,但即使冬天快要到了,仍然有果实累累的丰收。苏轼以此来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壮年,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请朋友不要妄自菲薄,应该乐观向上。
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运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驿站。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意象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聚物”,“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参考文献
[1]杨艳梅 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陆玉林 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郑张清 词人与秋的不解之缘——解读悲秋词.读与写杂志,2008,(1)。
[4]辛衍君 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探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周吉本 悲秋的解读——古典诗词悲秋的一种透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3)。
关键词:秋意象 古典诗词 审美
所谓意象,是情与景、心与物的统一体,即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有机融合。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骚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因此,在初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秋意象文化的内涵,对于学生更好地领会诗词意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重要的意义。“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秋”这一意象非常深广,在不同作者的笔下有不同的内涵:
一、秋意象意味着恬静、闲适。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妙手偶得之笔,是不经意间的“绝妙恒辞”,可谓浑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诗人所见之“菊”,是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范成大说:“名胜之士未有不爱菊者,到渊明尤甚爱之”(《范村菊谱序》)。陶渊明爱菊,是爱菊之美丽,所谓“秋菊有佳色”;更是因为菊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正如兰之于屈原、梅之于陆游一样,都有着特殊的机缘。“悠然见南山”句中,“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至此,“秋菊”意象就寄寓了诗人弃官归隐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
二、秋意象意味着离别怀人、羁旅思乡。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因而也是他们常咏的对象。
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借描写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并以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气氛,反衬出沦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
三、秋意象意味着时光易逝、仕途失意、怀才不遇。
多愁善感似乎是诗人的本性,就是极平常的秋景也时常引发他们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此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王绩面对“树树秋色,山山唯落晖。牧童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田园牧歌式的晚秋之景,却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在归隐后从田园生活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明自己身处乱世、前途黯淡的孤独抑郁之情(《野望》)。
四、秋意象意味着对人生认识思考的承载。
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这样刻画深秋月夜独处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述囚居生活像幽闭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毫无自由。可贵的是,李煜接着不再对周围的环境做具体逼真的描绘,而抽去了意象和时空的特定内涵,对时空和个人情感进行了超越,慨叹“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把个人的“身世之戚”普泛化,从人生悲欢的角度对自我无法排遣的苦痛进行了抒发。李煜词从一己遭遇出发,清秋意象熔铸的是个人痛彻心扉、长歌当哭的亡国之恨。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同时,这首词却“又概括出、升华到人生悲欢离合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从个人情感中提炼出人类社会整体的情感价值,引起了历来多少读者的共鸣”。
五、秋意象意味着奋发进取、豁达乐观。
[赏]宋人苏轼有诗曰:“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析]荷花枯了,荷叶凋零,菊花也谢了,但即使冬天快要到了,仍然有果实累累的丰收。苏轼以此来安慰他的好友,人到了壮年,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请朋友不要妄自菲薄,应该乐观向上。
古代诗词作品中,诗人常借助于一些原型意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原型意象是民族普遍命运和文化心理的凝聚物,是民族心灵发展历程中的驿站。原型批评的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原型意象是“无数同类经验的心理凝聚物”,“每一个意象中都凝聚着一些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因素,渗透着我们祖先历史中大致按照同样的方式无数次重复产生的欢乐与悲伤的残留物”。
参考文献
[1]杨艳梅 论宋词意象的文化品格.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
[2]陆玉林 传统诗词的文化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
[3]郑张清 词人与秋的不解之缘——解读悲秋词.读与写杂志,2008,(1)。
[4]辛衍君 唐宋词意象的符号学探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5]周吉本 悲秋的解读——古典诗词悲秋的一种透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