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幼儿智能的火花

来源 :读与写·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不同的建构材料,通过思维和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文分析归纳大班建构游戏开展的不良现状与原因分析,提出以分解主题模式来帮助教师在幼儿建构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以引导观察、适宜选择、适时介入并采取分层投放、有效评价的指导,进而实现建构游戏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大班 建构游戏 分解主题模式 有效策略
  建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是通过拼搭、构造、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建筑物和各种物品的自主创造性活动。建构游戏接近幼儿的天性,是落实“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之教育理念的切入口。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无变化的材料、单一玩法等原因逐渐让幼儿对建构游戏丧失兴趣。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自身作用,让幼儿真正自主地参与活动呢?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大班建构游戏的有效指导策略。本文将从不良现状与原因分析、开展分解主题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指导策略等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1.建构游戏开展的不良现状与原因分析
  例1:
  涵涵在搭飞机,嘟嘟看着涵涵说:“飞机不是这样的,它有两个翅膀还有尾巴。”涵涵不同意嘟嘟的想法,“飞机没有尾巴的。”同伴听着涵涵和嘟嘟的话也议论起来:飞机到底长什么样?身上有什么?飞机场里除了飞机还有什么呢?
  例2:
  活动一开始,大宝就兴奋地拿着积木搭了起来,搭着搭着大宝发现没有可以用来搭柱子的材料便去积木柜找了起来,但没过多久就失望地回来了,他只好拿起并不满意的长方形积木继续搭着……第二次游戏,大宝发现没有增加任何材料,便离开了。
  例3:
  游戏结束,教师简短点评了这次活动便组织孩子们去盥洗。点点、小果相互谈论着刚才搭造的房子兴奋地手舞足蹈。教师发现后,催促他们赶快去盥洗,他们一脸失望走进了盥洗室。
  以上三案例在园内随处可见,由此能够看出:
  1.1游戏前缺少引导观察,幼儿对事物缺少经验
  建构游戏是反映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印象,是依靠表象进行的。例1中孩子在活动开展前对飞机没有充分的认识,不清楚飞机的外形和基本机构,因此在拼搭的过程中显得无从下手。
  1.2游戏区没有相应的环境,材料投放缺乏层次
  有些教师为了便于整理和收藏,每次只提供一种积塑甚至大小形状完全一致。这些影响了幼儿建构的质量和效果。例2中大宝的表现正是如此,随着游戏活动的深入,不变的材料让他逐渐失去兴趣。
  1.3游戏后教师缺失评价或评价不到位
  幼儿通过教师与同伴的评价,来提炼出有用的经验,提升游戏水平。但在活动中,常因时间或其他因素缺失评价环节。例3中教师不认真倾听幼儿的交流,不帮助提炼有用的经验,让幼儿对下次游戏毫无期待。
  2.开展分解主题模式的建构游戏可行性分析
  2.1分解主题模式的概念界定
  分解主题模式是指预设好一个主题内容,再根据这个主题内容进行细化,形成多个小主题的游戏内容。小主题之间可相互独立、关联,将主题中各个部分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可持续的游戏主題。
  2.2开展分解主题模式的意义
  2.2.1幼儿兴趣点的不断保持
  大班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为幼儿选择形象、富有趣味性的实物为对象,如周围生活中的建筑物都可以作为幼儿建构的主题,这样的建构作品简单、幼儿常见,对幼儿来说容易完成。
  2.2.2幼儿感性经验的不断丰富
  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进行细致地观察,深入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才会有建构物体的愿望,有放手建构的能力。
  2.2.3幼儿建构能力的不断提升
  无论选择怎样的主题,目标都不能是单一的快乐,同时还要提高幼儿的建构技能。因此在一个建构主题中,能同时让幼儿的多种建构技得到提高才算是个完美的主题。
  3.分解主题模式背景下建构游戏指导的有效策略
  3.1引导观察丰富经验是游戏的前提
  大班幼儿对建构游戏的兴趣不该仅限于单纯的摆弄操作,指导重点应放在对建构活动的内在兴趣上,充分熟悉材料是幼儿开展建构活动必经的阶段。
  3.2创设环境分层投放是游戏的基础
  幼儿往往是在现有玩具或操作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和创造愿望的。教师首先要和幼儿商量需要什么材料,引导他们去创造自己所需要的道具。当然,随着游戏开展的需要,教师应及时增添建构材料和辅助材料,如:用废旧纸盒搭建楼房的时候,幼儿选择宽大的积木盒做楼房的楼面,而楼房的柱子则使用不稳定的养乐多瓶,结果楼房往上搭两层后总是倒塌。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我们的楼房为什么会倒呢?”这时,幼儿不再重新搭建,而是仔细观察,“用什么做楼房的柱子更好呢?”于是幼儿在教室内找开了,有的拿薯片罐,有的拿奶粉罐,经过尝试大家一致同意用牛奶罐立在四角。这样,不仅使幼儿知道了如何选择材料做楼房的柱子,还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尝试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3.3有效评价交流分享是游戏的保障
  幼儿通过评价,提炼出有用的经验,为下次游戏留有余兴。游戏评价包括主题建构中的合作与分工、技能的掌握、材料运用、游戏常规等方面,教师可运用集体、小组、个别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让幼儿将游戏中有效的游戏经验相互分享。
  总之,幼儿园的建构游戏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地支持和指导幼儿进行建构游戏,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建构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意义,更进一步分析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与建构游戏的关系,运用正确的游戏指导方法,以全新的游戏观审视建构游戏,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渔红,大班幼儿创新结构游戏的研究 [J].黑河教育.2010
  [2]周红梅,当前幼儿园结构游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J].课程教学.2012
  [3]杨黎珍,浅谈幼儿结构游戏的评价策略[J].随笔杂谈.2008
其他文献
可以说,一篇小说的产生是由叙述来实现的,没有叙述便没有小说。小说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叙述的艺术,因而采取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及策略,便成为作家写作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鲁迅先生的小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小说优秀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吸收、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表达手法,从而创造出多姿多态、独具一格的叙述范式。作为其小说代表作之一的《祝福》,便是一篇突出展现其精湛的叙述艺术的经典作品。  
期刊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文章是写作主体的社会人生认知、内在精神和个性特质等人文素养的折射;人文素养是文章写作的基础动力,它决定了作者的作品内容格调、表达形式运用水平。所以,人文素养对于作者和文章来说极为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应是写作教育的基础内容和核心内容。  然而,人文思想与精神缺失,人生、
期刊
在愈发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培養,注重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建构与运用水平的中学语文教学中,那种对每篇课文精讲少练的单篇阅读教学法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了。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单元教学闪亮登场。笔者认为,进行单元教学,应走好三个环节,下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  一、确认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结构体,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全局观。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学习该单元的目标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情感体验。《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会成为我们难以磨灭的记忆,也许会给我们的心里多少都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成千上万个逆行者远离家人,冲锋前线,保护了我们的安然无恙。作为战“疫”参与的普通人,我们亦有责任教育孩子感恩国家,感恩一线的战 “疫”英雄,感恩每一双传递温暖的援助之手……。  钟南山、李兰娟,在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在疫情中不分昼夜地战斗在前线;白衣天使们与病毒做着殊死搏斗,在争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杰出的风俗画家,他用暖色调的文字描画了“济南的冬天”,他用温暖和慈爱的情怀抒写了《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冬天》是一篇集景物美、情感美、生命美于一体的精美散文,老舍先生是当之无愧的散文家中的丹青高手!  此文节选于老舍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亦能独立成篇,是老舍于1931年春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安排在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
期刊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抒情散文,是作者对童年生活中的一个片段的美好回忆。走月亮是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指的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出去散步、游玩。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的月光下散步的场景,给人幸福温馨的感觉。细读课文便会发现文章结构十分巧妙,每段的结构都是先写“我”和阿妈一起看到的美景,然后由此联想起美好的回忆,最后再
期刊
【教学背景】  “以历史为客体抒写主体情志”的咏史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而《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中的三首咏史诗之一。高一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品读能力,但对于咏史诗还不能从人物形象感知、作者寓意解读和自我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整体把握。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现与文本、作者、自我的三重对话,同时在理解探究中自觉地输入人物形象、炼字方法、情感寓意等相关知识,对于教师的文本解
期刊
【教材分析】  《十二章》是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汲取文化的力量。显然,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论语》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其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古代教育中蒙童的必读书目。近几年来,社
期刊
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就提出了“共情”的概念。他认为,共情是“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1]。随着后人的不断探索和完善,心理学家们赋予了“共情”更加完整、丰富的涵义,而教育家们也逐渐关注并重视它。从教育的视角上看,教育过程中的“共情”要求教师不仅能够正确地了解学生的感受,同时还要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感受,由此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感受能有更深的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