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表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
在数学课堂上应尽量保持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带来兴趣。教师可通过实施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方法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被积极带动。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没有对一样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那么即使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技术,也难有优秀的创新作品。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简单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性格魅力、思想深度、品德修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就需要首先对教师的综合要求很高,敢与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认同你的人格的魅力、教学的艺术,使学生在对教师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再生出对数学课程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善思善问的数学品质
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 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三、努力学生的数学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教会学生“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引导学生“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几、解几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质感、美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旋转体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据课堂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增强他们的创新热情。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摆脱单一式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社会中,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新知识,引导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和创新,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多启发他们想象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要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过程将会是长远的,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
一、营造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
在数学课堂上应尽量保持和谐欢快的气氛,给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问题带来兴趣。教师可通过实施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方法来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被积极带动。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一切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学生没有对一样事物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那么即使学生掌握了很多的学习方法和技术,也难有优秀的创新作品。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简单也是最持久的方法,就是教师的性格魅力、思想深度、品德修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这就需要首先对教师的综合要求很高,敢与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对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认同你的人格的魅力、教学的艺术,使学生在对教师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再生出对数学课程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善思善问的数学品质
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大多表现在记忆和解题上,缺乏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分析,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反思的少。
如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窃窃私语,哄堂大笑——以偏概全)。问题2: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n2-5n+5)2,计算得a1=1,a2=1,a3=1,可以猜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1(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声——默认,有一学生突然说:当n=5时,an=25,a 5≠1,这时一位平时非常谨慎的女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上述三个问题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学生茫然,不敢质疑)。合理地利用材料,提出好的问题,引出课题,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必要性。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三、努力学生的数学创新技能
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四、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钥匙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在教学中,我主要在读、议、思等几个方面给以指导。
教会学生“读”,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材料的直观判断力,这种判断包括对数学材料的深层次、隐含的内部关系的实质和重点,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在预习和课外自学中尤为重要。
鼓励学生“议”,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没有把握的结论、疑问,就积极引导学生议,真理是愈辩愈明,疑点愈理愈清。对于学生在议中出现的差错、不足,老师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得到正确的结论。
引导学生“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尤为重要,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
五、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优化教学结构,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增强学生兴趣,激发探索精神。比如在学习函数、立几、解几等内容时,能做到静动结合,给学生以质感、美感。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旋转体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演示旋转体的形成过程,这样,就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三维动画。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效果好。如果能根据课堂内容,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等,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六、教师必须具备数学创新意识
不同的学习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增强他们的创新热情。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摆脱单一式书本知识的束缚,置身于社会中,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去研究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些新知识,引导他们大胆的进行创新。让学生主动地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思考和创新,教师应尽量给学生创设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多启发他们想象思维,让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被动转为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应该要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个过程将会是长远的,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探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