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欣赏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文章指出,要想上好美术欣赏课,避免让美术欣赏课变成教师的“讲”赏课,教师首先要采取情感策略,建立积极、合适的教师期望,建立欣赏教学的磁场,让学生对美术欣赏课产生兴趣;然后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做到“搜集资料,有备而赏”“引导观察,创境激趣”“师生互动,自主释疑”“各抒己见,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主体不同,观点也可能不同。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一般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介绍画家,讲解美术作品。这对没有美术专业知识,尚处在感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而且,这种忽略学生参与的教学,课堂上會出现教师投入,学生茫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事实上,只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做解剖式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某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第一感觉,真实想法,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的“讲”,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拓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所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师生互动,上好美术欣赏课?我们采取情感和教学两大策略。情感策略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做好铺垫。教学策略是完成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获得深刻的体验、发挥其创新潜能的保证。
一、情感策略
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是情感。具有优秀人格品质的教师对学生会产生无形的感召力,关爱学生和善解人意,为学生的成功而感到欣慰,熟知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愿意倾听学生的经历和故事,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向导。所有这些都能为师生课堂交往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
(一)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作为学生状况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良性和恶性循环。教师的高期望直接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也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要求和较高的期望,并最终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最终导致消极的教育后果。积极的教师期望,并不是过高的期望,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运用奖惩手段,要保证评价和惩罚的公正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尤其要注意后进生的反应,当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提示;当他们做出好的回答时,要给予充分的表扬。
(二)建立起欣赏教学的磁场
在教学活动中,避免掺杂“个人情感”,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潜在品质,不能只看到学生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以免对学生抱有偏见。对学生的回答、讨论多鼓励、多表扬,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注重非语言交流。课堂上,教师往往重视言语交流,而忽视非言语行为。其实,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中能获得许多来自教师的信息。如果说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有所区别的话,那么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则更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通过非言语行动增加亲近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策略
教师与学生在情感领域的互动奠定了课堂交往的基础,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一)搜集资料,有备而赏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浓厚兴趣,为学生自主参与做好铺垫。
(二)引导观察,创境激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欣赏课在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与要欣赏的画面第一次接触时,让学生说说对这一艺术品的感受、印象。学生这时的印象往往是真实感受,不同的观点会引发许多的讨论,有利于师生互动,开展教学。
(三)师生互动,自主释疑
其实,学生对每一幅画的欣赏,总有许多不解和疑问。在一些美术欣赏课上,学生之所以没有说出心中的疑问,是因为教师主宰着课堂,他们没有太多畅所欲言的机会。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然后和学生一起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问,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各抒己见,自主创新
学生因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以至对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门可以到达同一个房间。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感受,他们最初的感受实际就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教师需要做的是搭建互动的平台,运用可行的手段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快乐中分享作品。
美术欣赏的互动教学,会形成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自由地评述作品,自由地创造。学生能够在欣赏评述中重塑自我,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验。教师进一步明确美术欣赏不是对美术史的重复学习,而是通过互动式的欣赏活动,使儿童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彭赛虹.美术欣赏教学之浅见[J].教育艺术,2004(05).
[2]汪洋.互动式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法探究[J].上海艺术家,2006(04).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时代南阳里小学,广州510000)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颇有点“纸上谈兵”的味道。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主体不同,观点也可能不同。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往往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一般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介绍画家,讲解美术作品。这对没有美术专业知识,尚处在感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很难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而且,这种忽略学生参与的教学,课堂上會出现教师投入,学生茫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事实上,只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做解剖式的理解。甚至有些教师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某种观点,通过不断的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第一感觉,真实想法,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的“讲”,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认知、实践、拓展主体的特殊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人际沟通、交往的过程。所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师生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实现师生互动,上好美术欣赏课?我们采取情感和教学两大策略。情感策略用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做好铺垫。教学策略是完成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获得深刻的体验、发挥其创新潜能的保证。
一、情感策略
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是情感。具有优秀人格品质的教师对学生会产生无形的感召力,关爱学生和善解人意,为学生的成功而感到欣慰,熟知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愿意倾听学生的经历和故事,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向导。所有这些都能为师生课堂交往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础。
(一)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
教师期望是影响课堂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作为学生状况的实际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良性和恶性循环。教师的高期望直接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也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要求和较高的期望,并最终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最终导致消极的教育后果。积极的教师期望,并不是过高的期望,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运用奖惩手段,要保证评价和惩罚的公正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尤其要注意后进生的反应,当他们遇到学习困难时,应及时给予帮助、提示;当他们做出好的回答时,要给予充分的表扬。
(二)建立起欣赏教学的磁场
在教学活动中,避免掺杂“个人情感”,充分认识每一个学生潜在品质,不能只看到学生消极的一面,还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以免对学生抱有偏见。对学生的回答、讨论多鼓励、多表扬,美术欣赏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注重非语言交流。课堂上,教师往往重视言语交流,而忽视非言语行为。其实,从学生的非言语行为中能获得许多来自教师的信息。如果说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有所区别的话,那么非言语行为的含义则更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我们通过非言语行动增加亲近感,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策略
教师与学生在情感领域的互动奠定了课堂交往的基础,在教学中运用有效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一)搜集资料,有备而赏
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浓厚兴趣,为学生自主参与做好铺垫。
(二)引导观察,创境激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欣赏课在一开始就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学生与要欣赏的画面第一次接触时,让学生说说对这一艺术品的感受、印象。学生这时的印象往往是真实感受,不同的观点会引发许多的讨论,有利于师生互动,开展教学。
(三)师生互动,自主释疑
其实,学生对每一幅画的欣赏,总有许多不解和疑问。在一些美术欣赏课上,学生之所以没有说出心中的疑问,是因为教师主宰着课堂,他们没有太多畅所欲言的机会。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疑问,然后和学生一起借助各种手段,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问,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四)各抒己见,自主创新
学生因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以至对作品的感受是不同的。我们要相信:不同的门可以到达同一个房间。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感受,他们最初的感受实际就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教师需要做的是搭建互动的平台,运用可行的手段在学生与作品之间架设桥梁,让学生在快乐中分享作品。
美术欣赏的互动教学,会形成教师、学生、作品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氛围,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参与活动,自由地评述作品,自由地创造。学生能够在欣赏评述中重塑自我,形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体验。教师进一步明确美术欣赏不是对美术史的重复学习,而是通过互动式的欣赏活动,使儿童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彭赛虹.美术欣赏教学之浅见[J].教育艺术,2004(05).
[2]汪洋.互动式儿童美术欣赏教学法探究[J].上海艺术家,2006(04).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时代南阳里小学,广州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