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脏六腑当中是统摄脏腑的,是十二官之主。“心”字非常有意思,其他的“五脏六腑”,比如大肠的“肠”字,是有“肉月”旁的,唯独“心”字没有这个偏旁。西医谈到“心”,指的是心脏,而中医谈到“心”,是指神明的一个象。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我们五脏六腑当中,就相当于一个君主,所谓君主的概念,如果我们经常看史书的话,就是帝王之相,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象。“君主之官”这个名词,一下子就把心的重要意义给烘托出来了。
心的功能
心主血脉
现在一说到“血”,我们都认为鲜红的液体就是血,但是在中医里,关于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指脾胃,“受气取汁”指人吃下食物的精华可以变化出一种东西,“变化”指一个运动过程,“赤”相当于动词,赤原本是红颜色,在这里红颜色就代表输布之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吃下饭以后,产生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发散出去,这就叫“是谓血”。这个“血”有动词的含义,即人吃下去东西,水谷精华还能够输布四方,才是血。
心藏神明
人体的神明是藏在心里的,所以古时人们不说“心脏”,只说“心”。那什么叫“神”?《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关于“神”的定义:“两精相搏谓之神。”所谓“两精”就是指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功能才被称为“神明”。即人的心气足了以后,外散出来的才是神明。
心主喜乐
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就会悲,但如果心气特别实,人会喜笑不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这是心的一个特性。痒是一种很细微、很细腻的生理反应,这么细腻的生理反应是由心来感知的,所以人们身上出现痒这种症状的时候,实际上是由心来取决的。
常见心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主血脉”的病
心得病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心主血脉的层面。西医认为心得病了就是得了心脏病,认为全部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会有不同的分析,中医认为,所谓心病的问题,可能跟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肾经等都有关。
中医中有关于时辰的问题,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养成一个习惯——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比如说上午九点多发的心脏病和下午两三点或四五点的心脏病,根源是很不同的。西医会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心梗。可是中医认为,上午九点多发作的心脏病,有可能是由脾胃的问题造成的,而下午两三点发作的,可能是小肠经的问题,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有的人中午吃过午饭以后,脸通红、胸闷,这实际上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前兆。如果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发病,是膀胱经的问题,那是阳气大虚的象。如果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发作,就和肾经相关。
首先,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心脏病人有便秘情形,会对他的心脏非常不利。很多心梗病人都是倒在厕所里的,因为人在大便的时候,会用到心肺之气,如果这个时候人特别使劲去排大便的话,就有可能会过度耗散自己的心肺之气,底下空了,上边的气可能“哗”一下子就散掉了。所以凡是在厕所里犯病的人都是心气已经很空了,再加上下面一泻,心肺之气就彻底没了。
同样,在《经脉》篇里,也提到了肺经的表现,“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就是人会呈胸口憋闷的象,但如果到医院去检查,心脏的各项指标却都没问题。这种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象,就是喜欢长出一口气,没事就调一口气上来,这其实是肺经的病,是肺经表现的心脏上面的一个问题。
其次,如果心梗病人倒在厕所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吃饭吃得过多。中医把气分成胸中大气、营气、卫气等,但是实际上人就活一口气,死也死在这一口气上,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这一口气”是最重要的。如果吃饭吃撑,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我们知道,火生土,火指心火,土指脾,火和土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即心是脾胃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儿子缺钱了,会去找谁要钱?在关键时刻,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在消化过程当中,如果脾胃需要多一点的气,就会从心那里“夺气”,中医里叫“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发心脏病。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医生会经常嘱咐他们:第一,最好别有便秘的情形;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少吃多餐都行,不然儿子一下子盗母亲那么多气,心脏肯定会出现问题。
在《经脉》篇里,也讲到胃经和脾经得病对心的影响。如果胃经得病,会“心欲动”,就是指心总会有点儿慌,比如饿的时候,人就会心慌;人吃撑了有可能“子盗母气”,也会造成“嘭嘭”乱跳的象。如果脾经得病,会“烦心,心下急痛”等。
再次,心经对心病表现为心痛,心血虚会造成心痛,心血虚就是心脏缺血。在人体当中有几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血,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心,一个是肾,这三个脏器只要一缺血,身体马上就会启动元气及时补给。所谓的高血压也是由于大脑缺血或者心缺血时,身体通过加压的方式满足它们对血的需求。
“心为君主之官”,中国古代被称为“君主”的人,也被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也就是说君主是有天管的,他是代天行令。“天”指什么,其实,天就是气数。在历史上,崇祯皇帝很勤劳,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生存的那个年代,明朝气数将近,他无论多么努力,天灾人祸全都会有。这是一种比方,就是气数会管天子。
心在五脏六腑当中也是君主之象,那么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自然也会被管,管它的就是元气。所以如果一个人元气大伤,也会造成心脏病。元气藏于肾,如果肾精大伤,心就会很不舒服。这种情况下,人如果去把脉,可能会有两种脉象,一种是西医所说的“早搏”,就是跳,自己都能感觉到;还有一种是“间歇”,自己也能感觉到。早搏和间歇都是由肾精不足即元气不足导致的。早搏,是元气尚可的象,间歇,是元气大伤的象。
早搏是一种什么情形?我们打一个比方,比如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有的人很使劲,每打一下都会把气筒按到底,每打一下都是足够的,就像脉动一样,正常有序。但有的人很无力,他打气的时候,一下按不到底,他就会通过增加频率的方法来把车胎的气打足。这个加快频率的方法,就是早搏。早搏相当于你通过努力的方式完成任务,再比如一天拉一车煤就可以完成任务,但是现在我没劲了,一次只能拉半车,所以我必须通过多跑一趟来把这件事完成。
间歇是一种什么情形呢?间歇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指元气已经很不够了,中间得给它努把力,抽它一鞭子,它才往前走,就像马车一样,如果你不抽马,马能歇就歇,所以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
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
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憺憺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心脏会“扑通扑通”往外跳。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由于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心主神明”的病
心是藏神的,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叫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交疯狂。这些病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霁,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专家。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人类学。
近年来,曲黎敏不仅在大学里主讲“中医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致力于传统医道的推广,经常受邀到各大机构演讲。她的演讲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听众既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学到切实好用的养生智慧,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中华养生智慧》等,该文选自于曲黎敏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该书已于2008年7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脏六腑当中是统摄脏腑的,是十二官之主。“心”字非常有意思,其他的“五脏六腑”,比如大肠的“肠”字,是有“肉月”旁的,唯独“心”字没有这个偏旁。西医谈到“心”,指的是心脏,而中医谈到“心”,是指神明的一个象。
“君主之官”,是指心在我们五脏六腑当中,就相当于一个君主,所谓君主的概念,如果我们经常看史书的话,就是帝王之相,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这个象。“君主之官”这个名词,一下子就把心的重要意义给烘托出来了。
心的功能
心主血脉
现在一说到“血”,我们都认为鲜红的液体就是血,但是在中医里,关于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中焦”指脾胃,“受气取汁”指人吃下食物的精华可以变化出一种东西,“变化”指一个运动过程,“赤”相当于动词,赤原本是红颜色,在这里红颜色就代表输布之象。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吃下饭以后,产生了一种能量,这种能量能够发散出去,这就叫“是谓血”。这个“血”有动词的含义,即人吃下去东西,水谷精华还能够输布四方,才是血。
心藏神明
人体的神明是藏在心里的,所以古时人们不说“心脏”,只说“心”。那什么叫“神”?《黄帝内经》里有一个关于“神”的定义:“两精相搏谓之神。”所谓“两精”就是指阴阳,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功能才被称为“神明”。即人的心气足了以后,外散出来的才是神明。
心主喜乐
心在志为喜,心气虚就会悲,但如果心气特别实,人会喜笑不休。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这是心的一个特性。痒是一种很细微、很细腻的生理反应,这么细腻的生理反应是由心来感知的,所以人们身上出现痒这种症状的时候,实际上是由心来取决的。
常见心病及其中医对治
“心主血脉”的病
心得病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心主血脉的层面。西医认为心得病了就是得了心脏病,认为全部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会有不同的分析,中医认为,所谓心病的问题,可能跟肺经、胃经、脾经、心经、肾经等都有关。
中医中有关于时辰的问题,它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养成一个习惯——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看一下时间。这个时间很重要,比如说上午九点多发的心脏病和下午两三点或四五点的心脏病,根源是很不同的。西医会认为这些都是因为心梗。可是中医认为,上午九点多发作的心脏病,有可能是由脾胃的问题造成的,而下午两三点发作的,可能是小肠经的问题,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有的人中午吃过午饭以后,脸通红、胸闷,这实际上是心脏疾病的一种前兆。如果是下午三点到五点发病,是膀胱经的问题,那是阳气大虚的象。如果是下午五点到七点发作,就和肾经相关。
首先,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心脏病人有便秘情形,会对他的心脏非常不利。很多心梗病人都是倒在厕所里的,因为人在大便的时候,会用到心肺之气,如果这个时候人特别使劲去排大便的话,就有可能会过度耗散自己的心肺之气,底下空了,上边的气可能“哗”一下子就散掉了。所以凡是在厕所里犯病的人都是心气已经很空了,再加上下面一泻,心肺之气就彻底没了。
同样,在《经脉》篇里,也提到了肺经的表现,“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就是人会呈胸口憋闷的象,但如果到医院去检查,心脏的各项指标却都没问题。这种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一个象,就是喜欢长出一口气,没事就调一口气上来,这其实是肺经的病,是肺经表现的心脏上面的一个问题。
其次,如果心梗病人倒在厕所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吃饭吃得过多。中医把气分成胸中大气、营气、卫气等,但是实际上人就活一口气,死也死在这一口气上,人养生养的也是这一口气,“这一口气”是最重要的。如果吃饭吃撑,脾胃运化时,就会需要多用一点儿气来把食物消化掉。我们知道,火生土,火指心火,土指脾,火和土之间就形成了“母子关系”,即心是脾胃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儿子缺钱了,会去找谁要钱?在关键时刻,都会去找自己的母亲要。所以,在消化过程当中,如果脾胃需要多一点的气,就会从心那里“夺气”,中医里叫“子盗母气”,就是儿子会到母亲那里“夺气”,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引发心脏病。所以对于心脏病患者,医生会经常嘱咐他们:第一,最好别有便秘的情形;第二,吃饭最好吃七八分饱,少吃多餐都行,不然儿子一下子盗母亲那么多气,心脏肯定会出现问题。
在《经脉》篇里,也讲到胃经和脾经得病对心的影响。如果胃经得病,会“心欲动”,就是指心总会有点儿慌,比如饿的时候,人就会心慌;人吃撑了有可能“子盗母气”,也会造成“嘭嘭”乱跳的象。如果脾经得病,会“烦心,心下急痛”等。
再次,心经对心病表现为心痛,心血虚会造成心痛,心血虚就是心脏缺血。在人体当中有几个脏器每时每刻都不能缺血,一个是大脑,一个是心,一个是肾,这三个脏器只要一缺血,身体马上就会启动元气及时补给。所谓的高血压也是由于大脑缺血或者心缺血时,身体通过加压的方式满足它们对血的需求。
“心为君主之官”,中国古代被称为“君主”的人,也被称为“天子”,即天的儿子。也就是说君主是有天管的,他是代天行令。“天”指什么,其实,天就是气数。在历史上,崇祯皇帝很勤劳,很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生存的那个年代,明朝气数将近,他无论多么努力,天灾人祸全都会有。这是一种比方,就是气数会管天子。
心在五脏六腑当中也是君主之象,那么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自然也会被管,管它的就是元气。所以如果一个人元气大伤,也会造成心脏病。元气藏于肾,如果肾精大伤,心就会很不舒服。这种情况下,人如果去把脉,可能会有两种脉象,一种是西医所说的“早搏”,就是跳,自己都能感觉到;还有一种是“间歇”,自己也能感觉到。早搏和间歇都是由肾精不足即元气不足导致的。早搏,是元气尚可的象,间歇,是元气大伤的象。
早搏是一种什么情形?我们打一个比方,比如给自行车打气的时候,有的人很使劲,每打一下都会把气筒按到底,每打一下都是足够的,就像脉动一样,正常有序。但有的人很无力,他打气的时候,一下按不到底,他就会通过增加频率的方法来把车胎的气打足。这个加快频率的方法,就是早搏。早搏相当于你通过努力的方式完成任务,再比如一天拉一车煤就可以完成任务,但是现在我没劲了,一次只能拉半车,所以我必须通过多跑一趟来把这件事完成。
间歇是一种什么情形呢?间歇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指元气已经很不够了,中间得给它努把力,抽它一鞭子,它才往前走,就像马车一样,如果你不抽马,马能歇就歇,所以会出现脉动上的停顿。
早搏和间歇,实际上都是很严重的心脏病。但是间歇比早搏更加严重,因为元气已经大伤了,如果早搏、间歇都已经存在,那就是更加严重的病。
其他,如肾经、心包经、胆经出问题时,也会影响心脏。比如肾气大虚会造成心梗。因为肾精不足,所以表现为烦躁、发怒,就是因为敛不住虚火,肾精已经严重亏失了。肾虚的人,心总是空空荡荡地悬在那儿,容易受到惊吓,而且比较容易烦躁。肾精不足还会表现为心痛。
心包经是心脏的外围,如果心包经出现问题,心脏自然也会出现问题,会出现“心憺憺大动”的象,比早搏、间歇都严重,心脏会“扑通扑通”往外跳。但这个病症在中医看来反而不严重,因为它是在心的外围,不是在里边。在治疗心脏病时,我们会看到一种现象:有的人心脏病已经很严重了,但是不间断吃药的时候,会突然出现“咚咚”跳的现象,其实,这是把心脏里边的病往外赶的一个象。
胆经出现障碍,表现出来的象是“心胁痛,不可转侧”,即转身都难受。有的病人躺着的时候,就会觉得心脏特别憋闷,而且不敢翻身,这就是由于胆经出现障碍所造成的。
“心主神明”的病
心是藏神的,在中医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的病,一般来讲是指精神的疾患。很多人认为,所有的精神疾患都是心脏的问题,但是中医有不同的看法,中医里有一句话,叫做“心之官为思”,实际上心所表现出来的官能,是用于思索的,如果人们大脑昏沉、思虑不清,就说明心气不足。如果神明特别清爽,就说明心气特别强大,心的输布功能也会特别强大。
在“心主神明”这个层面,经常会涉及另外两条经脉,一条是胃经,一条是肾经。
胃经之脉如果得病,会出现好几个象,一个是“病至则恶人与火”。“恶”是讨厌,人会有一种心理疾患,就是特别讨厌生人,所有的人都不愿见。这个人还会畏于火,火就是光亮,如果人的胃病严重到影响“心主神明”这个层面,这个人就会很怕亮的东西,会有“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的象,愿意在屋子里待着,把门关得很严,窗帘也得拉上,让屋子里保持着昏暗,这样他才觉得安全。还有一个象,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即听到响动就很恐惧,这是胃经的虚证,也会造成心理疾患或是精神疾患。它的实证会造成人“甚则欲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人肚子里老是“咕噜咕噜”乱叫,然后腹部胀痛。
那么胃经为什么会和“心主神明”这个层面产生关联?其实,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做“如环无端”,就是经脉彼此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是分割的。胃经有一条线,胃经走的时候,自然就和心经联系上了,它们彼此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胃经的病,也会造成心的疾病。
心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元气大伤,而元气藏于肾,所以肾经如果出现病变,首先会出现“目如无所见”的象,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总是一种恍惚状态;其次,会出现“心如悬”的象,心老是悬空的、害怕的;再次,“心如悬若饥状”,就好像饥饿一样,心里慌慌的,可是“饥又不欲食”,饿了也不太想吃东西,总是心慌,手脚冰凉,就像人低血糖时的症状。还会“气不足则善恐”,如果肾气不足,人特别容易恐惧,叫做“心惕惕如人将捕之”,心里总是慌慌的,总觉得后面有人想抓自己。这些都是属于肾经的病变。
这两种病变,都涉及一个层面,就是人的精神疾患的问题。现代人的压力比较大,得精神疾患的人越来越多,这一方面和社会背景,工作压力有关,另一方面和自己的生活习性有关。一个人如果不好好养生,老处在一种过度消耗自己元气的境地,就会对胃和肾造成伤害,工作压力大,人就会出现木克土的情形,得胃病的人就会很多;如果胃寒过重,整个胃经不通,人就会形成抑郁,最后就发展成狂证,会有点交疯狂。这些病现在一般归属精神病这个层面,但是中医认为归根结底还在于胃和肾的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霁,西方人遇到这种病,一般会去找心理医生,先通过心理辅导来治疗。但是中医就认为要先在生理上解决,比如把他的胃寒去掉,把他的肾寒去掉,有可能经脉通畅以后,这些病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心主神明”的层面,人的心气如果特别足,神明就会昌明;如果心气大伤,肾气大伤,或者胃气衰败,神明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曲黎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天人医易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山东教育电视台《名家论坛》专家。有深厚的国学素养,精通文字学、传统医学、人类学。
近年来,曲黎敏不仅在大学里主讲“中医文化”、“周易与中医学”、“道家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经典导读”等课程,还致力于传统医道的推广,经常受邀到各大机构演讲。她的演讲举重若轻、深入浅出、生动活泼,让听众既能领略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玄妙,又能学到切实好用的养生智慧,实现对自身生命切实的人文关怀……
主要著作有《黄帝内经·养生智慧》、《曲黎敏养生十二说》、《中华养生智慧》等,该文选自于曲黎敏著《黄帝内经·养生智慧Ⅱ》,该书已于2008年7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