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教学分析中音乐主题形成与发展

来源 :教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ge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贝多芬《春天》小提琴奏鸣曲音乐主题为主要线索,结合贝多芬音乐创作思想,试着探索、研究音乐作品中关于主题音乐的几种处理手段,从主题的形成、构建、进程与发展等方面,分析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理念,寻找主题音乐创作和写作规律,从而挖掘音乐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主题构建;双乐器主题呈示;主题变奏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17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20-0114-02
  音乐主题是音乐作品中常见的概念,是作品的主旨。音乐主题的创作是作曲家重要的创作技术之一,是乐曲的主要乐思。音乐主题的创作对音乐作品的完成来说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主题的形成进程中,不同的作品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但又始终统一围绕主题音乐的形象与性格,集中体现作品主旨。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是贝多芬十首小提琴奏鸣曲之一,这首作品的第一主题表现出了浓郁的春天般的气质,让人如沐春风,心情舒畅。这首作品的创作手法大胆,值得去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对贝多芬这一经典音乐作品的分析,并结合和声课程教学来了解主题形成与发展的技法以及作曲家要表达的音乐核心思想,从而促进和声课程教学。
  一、主题的形成与构建
  主题可以以多种方式形成,可以从人类语言音调中形成,可以从自然界或者社会生活的各种有特点的音响中形成,还可以形成人的内心感受。内部的结构可大可小,简单而又很复杂,可以是一个动机,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曲式结构。贝多芬《春天》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采用了双乐器主題呈示。小提琴先于钢琴陈述,钢琴以分解和弦的琶音作为背景,随后互换角色,形成互动,小提琴地位提升,在F大调之下,以小提琴绵长的连奏(legato)表达对春的渴望。其内部结构为双句体非方正型乐段,前乐句二分音符A音做迂回式级进下行,前乐节四五度模进,后乐节旋律继续级进下行,探底后八度跳进至主音半终止与调性的下属二级和弦三音。后乐句前乐节紧紧咬住第一句的二级和弦三音的尾巴继续向上攀爬,后乐节咬尾式四度模进至最高音后回落,通过属二和弦不完满终止于主六,乐句扩展两小节复式全终止完满收束主部主题。这一主题的形成正是源自作曲家内心的感受,这一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即刻便将整首作品抒情而愉悦的精神气质完美地勾勤出来。从这一主题4 4 2的结构划分来看,体现出贝多芬不囿于传统的决心,浪漫主义思想逐渐显露。在小提琴主题铺陈后,钢琴与小提琴对调,角色的互换不代表无意义的重复,钢琴右手旋律的十六分音符以及六连音华彩性旋律的加入,以及和声序进由全音符到二分音符再到四分音符和声节奏的逐渐加快,有力地渲染了主部主题双乐器的互动关系,29至31小节连接部分在通过降A大调迂回式的主部动机音阶往G大调上过渡,双方形成幽默的对话后,再通过G和声大调完全进行至G大调主和声,36、37小节成功汇流及其自然地引出C大调的副部主题。副部主题在C大调上以一种孔武有力的上扬装饰音开始,sf的力度和速度的加快给人明快的感觉,和主部主题的抒情性形成鲜明对比,另一种形象由此构建。开始在两个重复的平行乐句之后调性对置进入c小调,主题先后二度严格下行模进通过k46-D-T后小提琴奏出昂扬的断奏,46至50小节小提琴用清脆的断奏试图勾勒出小鸟的啁啾,这一动机正是来自自然界的音响,极具灵动性。而此时的钢琴将呈现出C大调与c小调对置的副部主题,小提琴与钢琴交替重复主题,这里采用了模进与模仿的技法,钢琴和小提琴双主题交替呈示别具匠心,叹为观止。通过模进换位,和声k46-D-T进入结束部。副部主题的构建因素既区别于主部主题,又采用与双主题统一的呈示作曲技法,形成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主题的形成与构建正是运用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声音,从主观臆想与客观情境中孕育出春天之声。因此在和声课程教学中,通过和声教学分析了解作品主题的形成与构建,了解音乐作品内容最核心的部分,可以让学生把握作品的内在本质,领略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主题进程与发展
  李贞华在他的《音乐分析与创作接触教程》中提到“主题的进程音乐内容随着时间进行而展开,作品的结构和形式也随着这个进程而形成,因此音乐的进程,是一个不间断运动和发展着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着自己严密的逻辑,中断了这个过程或打乱这个逻辑程序,必将妨碍内容的表达,有损形式的完整”。音乐的进程是一个复杂的成长过程,主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程序展开,主题的发展可以按正常的顺势而为的轨道进行,也可以以一种转折的方式进行。由于主题的转折,音乐有可能进入另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分化使整个音乐阶段的发展逻辑发生变化,因此音乐的进程基本可以分成以下阶段:呈示—展开—对比—再现。虽然看起来是四个阶段,但实际是三个阶段,呈示是主题的初步陈述,展开和对比属于音乐的第二个变化阶段,再现为音乐的三个阶段,属于结束部分。这里所说的进程与发展就是指主题的成长过程。主题的发展可以是结构式的,也可以是脱离结构原则的,结构由内容决定,大小均可,是对立而又统一完整的。
  主题的发展方式极其丰富,手段也多种多样,主题的变化可以是无限的,变化方式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终极界限不确定。但是变化都要遵循和围绕主题音乐的形象和性格,集中体现作品的中心主旨,变与不变体现矛盾运动的这一辩证规律,是所有主题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
  (一)重复法
  贝多芬《春天》第一乐章在用小提琴勾勒出主题后,为了保持原始主题材料,前所未有地运用了主题展开的重复法。重复的作用主要是:巩固、强调原主题材料,在原有基础上充分挖掘主题的可能性。关于重复的方式,第一是原样重复,第二为变化重复,贝多芬的重复并不是照搬原始主题材料的重复,而是在紧跟原材料之后,中间没有间隔,第一乐句是原样重复,第二乐句开始在原主题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变化性重复。钢琴重复部分在原主题材料上增加一定的装饰性旋律,15小节和17小节用十六分音符和六连音做旋律的华彩性处理,乐段收尾处用属调持续重复终止式,扩展乐段,用以补充巩固新调上的终止,钢琴的属调终止与10小节小提琴主调正格终止产生对比,并开放属和弦,同时预示副部主题调性,调性在终止时由突如其来的强烈sf上转入C大调。音乐的展开正是用了最为常见的重复和装饰性的变化重复的手法,加深了主题的印象。   (二)变奏法
  变奏法也是对主题乐思的变化重复,变奏就是自始至终的整体变化,在整体变化中必须采用统一的方式。这是发展主题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法,通过变奏法把主题中能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从各个侧面逐一展现出来,使音乐形象更加完美。变奏可以在给乐思带来更大的变化的同时,保持原来乐思的总体布局和结构特点。在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展开部的引入部分便采用了主部主题动机的调性变奏,86小节—88小节从高到低分别在三个八度的位置进行调性变奏,调性由主部的F大调进入展开部的A大调,其后90—96小节将副部主题的小鸟啁啾的断奏材料转移至降B大调变奏,随后断奏材料节奏加密,形成三连音的新的节奏形态。三连音和切分材料紧跟八小节副部主题材料后进一步发展,和声以F大调那不勒斯和弦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变化至属和声,调性通过F-C-G-D五度调性模进的变奏方式将展开部以一种“模型式”和序进发展有机的结合,用以逐步增强展开部的层次,这里用到了大量的主题材料和各种变奏方式,变奏所带来的持續的变化和加快的步伐让人感觉到春天马上到来的急迫感,使展开部极具冲击性。
  (三)模进法
  模进法是一种更具展开意义的手法,保留主题旋律中的音高关系,包括旋律的方向以及节奏形态,将其整体移动到另一个高度。模进也是一种重复,这种重复是乐思在新的音程高度或者新的调性上做模仿性重复,所以模进带来的就是移动,移动就会产生动力性。模进种类有上下行模进、严格模进、自由模进、守调模进、移调模进等。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展开部90小节—116小节在展开部的中心部分便采用了大量的移调模进, 98到112小节按五度循环的规律将同一材料在不同位置进行展示,一步步深化音乐的层次。第二乐章的第一迭部的主题乐段在钢琴左手的十六分音符的引入下,小提琴主题乐句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自由模进在降B大调上拉开了春天诗歌般的序幕,宁逸而又深刻。这一乐章的结束部分又采用了三度的严格模进,在一串静默的三十二分音符之后,寂静的春之声悄然结束在这田园般旖旎而又宁静的画面里。第三乐章的三声中部的两个乐段又分别以五度的转调模进与首部形成有趣对比,由于在调性上的不同高度,三声中部两个乐段明显呈动力性特点,音乐也更为连贯,小提琴与钢琴声部徐徐涌入的八分音符极好地融汇了首部带来的愉悦心情,形成一次次有趣的回响,在欢乐的气氛下结束这一乐章。模进手法的运用基本贯穿全曲,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音乐的局部还是整体上来说,模进这一展开手法都很重要。在和声课程教学中,模进是必然需要掌握的极为重要的和声技法之一,音乐的模进能够增强音乐发展的动力与和声的紧张性,起着加强声部伴音作用,丰富声音色彩。模进在贝多芬以后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结语
  主题是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主题是意义突出、性格鲜明、极具概括性的音乐部分,音乐作品的主题,凝聚了重要的素材,体现出音乐最根本的构思材料,在和声课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音乐主题形成与发展,对掌握音乐风格、体裁,感受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形象,领略音乐总体特征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我国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在和声教学分析中融入音乐主题形成与发展的教学来构建合理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2]洛 秦.小提琴艺术全览[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4.
  [3]王宇歆.贝多芬钢琴与小提琴奏鸣曲OP. 24“春天”音乐分析和演绎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
  课题项目:湖南文理学院教学改革课题“和声主题分析在高校和声课教学中的运用”(JGYB1868)。
  作者简介:蒋笑一(197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文理学院艺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与和声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对于小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学校要遵循内生外化的教育原则,落实对学生全方位育人理念。文章以德育为范本、规则为示范,结合“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从活动的主题内容、细节安排、学生参与等方面,细谈小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让文明的种子植根于学生纯洁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从小事开始展现自己的文明行为。  关键词:文明学生;主题活动;内容丰富;细节真实;学生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
“闲”繁体写为“閒”,是在门里望见月亮。让人想起有月亮的晚上,晚风清凉,秋虫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绮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门前,抬起头见皓月当空。  古代的月亮,是最诗意的一枚。它被诗人别在衣襟上,被画家描绘在宣纸上,被女子纤纤玉手绣在素绢上。闲,原来和月亮有着扯不断的情思。  作家董桥先生说:“爱书爱纸的人等于迷恋天上的月亮。”原来,好文字就是天空的一轮满月。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言:“少年读书
一边明亮,一边暗淡;一半明媚,一半忧伤。  所有的事物  我都要看上两遍  一遍让我欢欣  一遍令我忧伤  树木在绿冠中  发出朗朗的笑声  一顆硕大的泪  却悄然落进树根  太阳十分年轻  在光束的顶端  可那光束却困于无边的黑夜  世界完美的闭合  在两页封面之间  那里  我聚拢起所有的事物  并将它们爱上两遍
从门缝看塔是扁的。塔后高耸的院墙是扁的。围坐塔下的昆门徒是扁的。香炉和烟是扁的。嗡嗡的诵经声响起来,声是扁的,像浮尘像雾,裹着昆塔一层层攀升,升到金灿灿的塔尖时,整个昆塔被诵经声包裹。那声音经过昆塔有了形,在塔尖上又塑起一层塔。一座声音的塔高高渺渺立在裹金的昆塔之上。诵经声又上升,往声音的塔尖上再层层塑塔。越高处的塔就越扁,越缥缈。  她每天站在门后看,这扇从未打开的木门上裂了一个缝,像一只扁长眼
像在空中撩一条绳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道人生抛物线。  譬如跨世纪前后十年里,我一直处于人生低谷,处处碰壁,照我老师说是“自开张以来就不曾发市儿”。我一直是一介寒酸书生,形容猥琐,目光迷瞪,年年要抠算着一枚硬币过日子。想靠写诗养家糊口,天下诗人皆腰瘦一圈。  我累计获过台湾《联合报》新诗奖三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是三次,但没生万物。这例子放到中国文坛不算事儿,放在我们村里显得少有
儿时的乐趣总是那样单纯,无非是一朵花,一片叶,甚至一个小水洼。我蹦著,跳着,远远一阵甜腻的香味,日复一日地,牵引着我上前去……  本不是玉盘珍馐,为何有它独特的魅力?一则孩子天性喜糖味,二是小贩的吆喝也是一种艺术。“糖画嘞!现熬现画嘞!三块由天,五块由你嘞!”  日日听,再小的娃也记得了。至于他口中的“三块由天,五块由你”自有说法。卖糖画的有个规矩,三块钱,可以随意拨一下摊子上的转盘,指到什么图案
菖蒲临水,与荷清喜;冉冉蒲叶,与莲共影。小坐一方清水池,菖蒲细碧洁净,与荷花相依,人也得清凉,与事忘忧,与世不染。  而书斋有菖蒲,苍然几案间,寂之气,幽之韵,悠然相合。人坐案边,翻书页,读月光,清趣洒然。再于山间行走,总不忘学陆游雅兴,溪头寻白石,回家养菖蒲。  办公桌、家里书桌上,十几年一直养着菖蒲。心每烦躁,抬眼看青绿绿的叶子,幽然无语,内心安详。  因为甘于清幽,案上菖蒲,宛如君子,澹远清
申平先生乃全国小小说大家、名家,对于动物的悲悯和热爱是他创作的主题。《兽兽镜》从中学生任灵、关月的视角写起,以具有凹凸镜效果的兽兽镜为主线,“养马比君子”,用魔镜透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空渺而诡谲。小小说告诉我们,人类都有动物的一面,人其实就是高级动物,爱护动物,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  自从捡到那面镜子,中学生任灵的生活就被彻底地打乱了。  也是合该有事,如果不是跟同学躲猫猫,她这辈子根本就不可
摘 要: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教育的组织形式之一,是适应我国人口众多、师幼比例较低等国情,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文章结合课例,针对青年教师集体教学在活动目标制定、活动环节设计及师幼互动三个方面常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  关键词:诊断性教研;集体教学;青年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10-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1
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着不同的梦想和目标,匆匆奔向自己的方向。他們竭尽全力去生活,用行动告诉我:为了自己热爱的,为了未来,不论前方是苦还是甜,不论前方是荆棘丛生还是鸟语花香,都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1976年3月的一天,安徽一个小镇传来了啼哭声,又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不幸的是,他被查出患有小儿麻痹症,这使他变成了残疾人,行动不便,口齿不清。从此以后他便成为同龄孩子嘲笑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