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一个女演员的自白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minying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年底大片《赵氏孤儿》中,海清演的还是个“媳妇”。从“媳妇”到“媳妇”,从配角到主角,从电视剧到贺岁大制作,一切都从那个“不太漂亮的女演员”的定位开始。
  
  这一段,海清很忙碌。一边是再度和编剧六六合作拍摄电视剧《心术》,一边是忙于宣传陈凯歌的贺岁大戏《赵氏孤儿》。海清几乎要被“五马分尸”,她的行程表上,一个月,要跑十几个城市。
  在《赵氏孤儿》中,海清演程婴(葛优饰)的女人,为了保住赵家的孩子,夫妻俩牺牲了自己的孩子。每当媒体问海清如何理解程妻这个角色时,她都会模棱两可地答上几句。私下,她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我有些笨,最怕媒体问我如何剖析角色这类的问题。这问题太大了。”
  总制片人陈红在选定海清时曾说“选择海清的原因是因为她身上有‘接地气’的实在和生动,可信而亲切。”而在电影杀青当晚,陈凯歌为海清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评价海清是“所有演员中表演得最放松的一个”。
  海清,一个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女演员。求学时,经历了以赵薇为翘楚的北京电影学院的疯狂造星氛围;毕业后,历经十年打拼,从女配角到女主角,从电视剧终于进入贺岁大戏。
  把海清置于中国影视圈十年大背景下考量,这个自我定位“不够漂亮的女演员”无疑是一个典型样本。
  
  一个不漂亮的女演员
  海清从小就意识到,自己不够漂亮。
  上小学时,学校做雕像,雕像从脚丫到膝盖所有的地方都是以海清为模特,但是一到脑袋就换成别人,老师说:“你不用来了,换人了。”这件事对海清的打击很大,这是她第一次因为相貌被伤到了自尊。
  那时,海清已经开始在少年宫学跳舞,跳得不好,因为不爱笑,又不聪明,上台总忘记动作。她回忆,自己在学跳舞的同龄女孩中,不是佼佼者,也不招老师待见。
  小学一年级时,一个电视剧剧组到少年宫挑演员,她和另外两个女孩被挑中。最后一轮选拔,那两个女孩因故没来,海清成为了唯一的候选人。第一次接触电视剧,她演一个“小可怜”。至今,她能回忆起导演对她演技的肯定,“导演赞美我‘哭戏演得特别好’。”自那时起,海清就梦想当一个演员,因为当演员可以“不写作业,不上学,还能看电视,打扑克”。
  海清的人生开始有条不紊地朝着演艺的道路发展:12岁进江苏省戏剧学校,17岁进江苏省歌舞剧团,不到两年,她从一名舞者成为了团里最年轻的编导。那时,她前途似锦,团领导把她定位为“未来的顶梁柱,接班人”。她自己却很清醒:歌舞团这种体制内的地方自己绝不可能待一辈子。
  她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在那种环境下,我不能释放自己全部的能量。另外,我无论从肌肉力量,还是各方面条件都不适合跳舞。形体已经无法表达我的内心,我对跳舞没有热情了。”
  1996年9月,海清进入高考补习班,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第二年,她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成为演员黄磊的学生。
  海清感慨说:“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考北影,可能很快会在团里找一个唱歌的或者跳舞的小伙子结婚。以我那时的能力,一辈子也就那样了。”
  海清在北京电影学院求学期间,她的学姐赵薇因为《还珠格格》“一夜走红”,再加上黄晓明、陈坤崭露头角,北影表演系被誉为中国的“造星梦工厂”。对这些暗涌在外部的浮躁情绪环境,海清浑然不觉,求学四年,她除了客串过一个小角色,没有接拍任何作品。
  海清跟《中国周刊》的记者解释说:“我是从歌舞团这种地方走出来的,对人和人之间的复杂性早有接触。所以一到大学,就觉得特别单纯,想好好读书。对于一些不喜欢的人,我可以选择不接触。每个人的成长都必经一些复杂的环境,我只是早经历了,所以,老师喜欢谁,不喜欢谁,我看得很淡。”
  对一个表演系的女孩来说,漂亮意味着有更多机会。海清很早就知道,自己不漂亮。求学期间,她递过简历,四处跑过剧组,但多没有回音。开始,她很失落,但渐渐也习惯被拒绝。有时,偶有剧组通知她见导演,她会本能地问:“为什么啊?”她最怕导演要和她谈戏,因为以自己的长相“谈戏是谈不出来,最好让试戏,一试戏,肯定出彩”。遇到认真的剧组通知她过去试戏,她会“特别感动”。
  求学时的经历直接导致海清毕业后去剧组见导演前,都会问对方要什么样的演员,如果答复是一个特别漂亮的女青衣,她会一口回绝。
  后来成名后,海清曾忍不住问过一个副导演:“你们选演员都会让他们试戏吗?”对方说:“试什么试啊,过来看一眼,不行就算了。”“难怪长得漂亮的好上戏。但凡那时你们让我试戏,我也不会这么晚才红。”海清说。
  北影求学四年,海清一度很彷徨,觉得自己不够漂亮,不够聪明,比自己演戏好的人太多了。她自始至终不敢和老师黄磊谈“未来”,因为“对未来没有任何信心”。黄磊鼓励她:“表演的最终问题是人的问题。你是一个可以演一辈子戏的女演员。”“这起码让我从没自信,变得稍微有点自信。”海清说。
  北影毕业前,海清排演了两出经典话剧《骆驼祥子》和《雷雨》,分别饰演虎妞和繁漪。正式演出那天,导演丁黑在台下。演出结束后,他特地跑到后台,看到海清。很吃惊,说:“我以为你三十多岁呢,没想到这么年轻一个小丫头。”
  后来,丁黑在拍《致命邂逅》前,曾力邀海清出演一个角色。海清想都没想,答复:“不行,我还演毕业大戏呢,我走了,谁演啊?你让其他同学去吧。”
  对于那时的心态,现在的海清很难说清。唯一能确定的是,对于“红”这件事情,她虽盼着,但期望值不高,也做好了一辈子不红的准备。
  
  “不会演戏”的收视女王
  大学毕业后,海清报考人艺话剧院,考了两回都落榜了。考官给她下了判决书:不会演戏,不爱笑,以后拍电视剧都不成。进剧组拍戏,一位导演曾评价她:“只能完成角色,不能给角色添分。”现在回忆起这些,海清说:“我非常感谢那些最初骂我演戏不好的导演,这是上天赐我的礼物。现在,每每遇到我越拍越没自信时,我能够在一种不满的情绪中用仅存的一点自信完成拍摄,且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我很棒。”
  入行头几年,海清过得很拧巴:不喜欢的戏,她拒拍;喜欢的戏,拒绝她拍。她想过转行,比如做服务员,或教老外学中文。窘迫时,兜里只剩几百元钱,不得不买火车票回南京父母身边,怕父母跟着着急,她搪塞说在选剧本。
  香港话剧导演林奕华在2003年前后和海清有过几次接触。他回忆:在成百张照片里,我搜寻出一个名叫“黄怡”的女演员档案。照片里,女孩长发,很清纯。当那个真名叫黄怡、艺名叫海清的女演员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吓了一跳。头发剪得很短,带着自然鬈,穿着单薄的入肩套裙。最特别的,双眼惺忪。她跟我解释说:“自己本来在睡午觉,接到电话就过来了。”
  “慵懒和漫不经心”是很多导演对海清的第一印象。
  海清曾跟记者回忆过,那时,是她状态最不好的时候。最直接的表现是,她发现自己的一个指甲裂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她去协和医院挂了门诊。医生看后诊断:“你这是植物神经紊乱。人在承受极大心理压力后出现的反应,一般飞行员或者公安得这种病比较多。”
  被海清拒绝过的导演丁黑给了她成名的机会。一部《玉观音》的钟宁让她初涉公众视线;紧接着是《双面胶》中的刁蛮上海媳妇。当年,黄磊向剧组力荐海清出演,并叮嘱海清:“一定要接。”为此,海清还推了郑晓龙的《金婚》;真正让海清火起来的是《蜗居》,最初,海清想演妹妹海藻,因为姐姐海萍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人物,演起来挑战空间不大”。结果导演滕华涛按住了她,赞扬她是少数“有能力把海萍这个不可爱人物演得可爱”的演员。
  演《蜗居》时,海清身价不高,还没有买房子。2009年,她狠了狠心,终于一次性付清房款。之后,她的身价开始迅速看涨,从2009年到2010年,她的多部电视剧成为同档期的收视率冠军。海清开始被誉为电视圈里的国民媳妇,收视率女王。很多剧组点名要海清必须上某某某戏。一些人给海清递过剧本时,特意说:“只有你,才能让这个本子起死回生。”
  海清不敢旷工,不敢偷懒,不敢像成名前一样无所畏惧地呈现给外界一种慵懒散漫的形象。她告诉《中国周刊》记者:“过去的压力是经济压力,但现在的压力不比当初。比如我病得特别严重,也不敢停工,怕人说耍大牌。所有的责任都压过来,似乎只有我能拯救收视率。可收视率跟一个演员的演技真的没有关系。”
  前不久,海清回家,看到母亲在看一部电视剧,于是问起这部电视剧好看吗。母亲说:“特别不好看。”海清不解地问:“那你还看?”电视剧《追捕》临开机前,编剧把男二号和男三号合为了一个人。海清不想演了,因为“漏洞百出”,但签了合同,只好硬着头皮演下去,好在最后的收视率“还不错”。“到现在我也搞不懂,为什么一部电视剧收视率能高?”海清说。
  
  害怕“红得发紫”
  7岁,第一次演电视剧,海清成了学校里的名人。但她从没觉得自己是童星出身,因为像“孙佳星、释小龙”才能称之为“童星”;30岁,在拿到金鹰奖最受观众欢迎女演员奖时,她依旧是一副邻家媳妇的模样,咧着嘴,在台上止不住地傻乐。
  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她直言不讳自己这两年多了不少缺点,比如话太密,心太躁,不谦虚,没头脑,还撒谎,虚荣得不得了。“我特别怕成为那种让别人讨厌的人。”海清告诉《中国周刊》记者,“比如我这几年,挺膨胀的,别人一说什么,我立刻打断说:‘我知道了。’很没礼貌。我警惕自己变成这样。”
  有一个关于海清的段子:说她某次出去吃饭,桌上有紫薯,她拿起来往嘴里送,同桌的人祝福她:希望你吃完之后就像它一样红得发紫。她马上吓得放下了,她不想红得发紫,成为某国际巨星。因为出名后,“不自由,空间越来越小,被偷拍,被八卦。父母比以前更担心”。
  前不久,她被曝光“结婚生子”,有媒体批评她刻意隐婚,她不得不回应:“家人是我最后的底线。”接受《中国周刊》记者采访时,她说:“我觉得娱乐圈对女演员的要求比对男演员更高,这样的现象在各行业都存在。男人似乎天生是主宰世界的,女人要想成功就要付出更多。我是受了伤,这是一种生理反应,最重要的是,我要化解这些不满意。”
  她始终希望自己做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在拍《媳妇的美好时代》时,她的搭档是大学同班同学黄海波。那时,黄海波情绪不佳。常常走过来,说:“老海,咱们聊聊。”海清会掰开了揉碎了给黄海波分析利弊。她曾跟黄海波说:“我们本来就是赤脚,白捡来一双鞋,如果需要,我有勇气再把鞋脱掉。”
  也许,她过往的角色也能帮助她更加清醒地面对人情世故。无论是《双面胶》中刁蛮任性的媳妇,还是在《蜗居》中不惜一切代价只为买到房子的海萍,海清屏幕上所展现的女性无一不身陷在难以排解的社会矛盾中,她自评这些角色,能让她更好地面对社会的复杂。
  唯一让她演得开心的角色是《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毛豆豆,她觉得那个快乐的小女人更像自己。但拍戏时,她越接触剧情中那些美好纯真的东西,越会觉得悲伤。“因为在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东西太少了。”
  和海清的第三次接触,约在了新光天地。这日,她为《赵氏孤儿》的红毯活动挑选礼服。她试了一套裙子,有些不习惯;换上裤装,开始变得活灵活现。这两年,她开始有意识地为周遭的团队利益考虑,并逐渐明白:一个女演员,身体是工具,是商品,任何人在你身上的投入都希望有回报。作为女演员本身,走红地毯,出席广告活动都是在行销自己。“我不排斥商业活动,但我始终是一个演员,这是根本。其他价值都是附加值。”
  在新光天地一层,周遭林立着各类大牌的LOGO。海清素面,一副路人甲的茫然状态。走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她自顾自地玩起来:滑步,360度转圈,身体轻盈,依稀可见儿时的跳舞功底。
  忽然,她转过头说:“走红地毯的衣服都是借的,谁要买啊,那么贵。”
  
其他文献
我一向认为,故乡厦门是座安静稚巧之城。等及自己成人,厦门逐渐发展成“时尚旅行岛”时,很多人还叫它“懒城”。此地的久居者和远道而来的旅人对这座城市的看法惊人的一致——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其中不妥。  但是,倘聊发思古之幽情,翻阅厦门历史:自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城以来,它便时遭流寇之乱;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郑成功置兵厦门,与清廷对抗十余载;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期刊
他说他想做一件改变行业和世界的事情,还想影响更多的年轻人。    老辈人说,那些敢于说真话的人总不是什么坏人。但周鸿祎让这个问题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从他创业起,对他的质疑,无止境。  他曾经的老板,雅虎杨致远给他的投资人写信,奉劝投资人别投资他;他曾经的下属背叛他,曾经的合作伙伴也公开劝他,回头是岸。  他看起来似乎并不在意别人怎么说,“责任都不在我。都是商业利益的事情,可以理解”,但又觉得这样说
期刊
杨艺的任务,是每天主动找草根公益组织“聊天”。  “我们希望能为你们提供免费的帮助,包括免费的短信平台、网络宣传、市场营销、人员培训、资金支持等。”  电话那头,迟疑的,一字一字地反问,“真不收钱吗?”  “是,不过,你们要承诺财务公开透明。每月做财报,并公布在网站上。”  说到这里,她就会有点紧张。按照她的经验,话到此处,对方很可能会沉默一会儿,干脆挂断电话,或者问她“有什么目的”。  她要苦口
期刊
徐克的《龙门飞甲》又回到了他熟悉的套路:乱世侠客。3D技术让这部电影足够新颖,武侠片类型又让它足够传统或者陈旧。行侠仗义的故事在中国风行多年,人们还会热衷于侠客的故事吗?徐克的选择是执着还是路径依赖?    游侠  在电影领域,徐克是一个创新者也是一个怀旧的人。  创新多在技术上,此次《龙门飞甲》是首部使用3D技术拍摄的武侠电影。1983年,他大量使用电脑特技拍摄的《新蜀山剑侠》,也可算1980年
期刊
无论赞成者,还是反对者,也都不乏科学的探讨。但让人印象深刻的却是在对设想背后的利益动机的追问下的“围观效应”。     一个有着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这样绝世工程遗产,并创造三峡大坝、南水北调这同样举世绝伦工程的国度,按理说,本不必对于“引渤入疆”这样的“奇思妙想”大惊小怪。  但,11月11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将这一话题引爆之后,迅速成为公共议题绝不匮乏的中国社会的又一大焦点。  在环
期刊
一项创新融资平台的搭建,不仅满足了个体私营企业主的临时用款需求,银行自身的工作方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马连道茶城好像还没进入冬天。周围是零度左右的清冷,这儿却依然气氛热络。  41岁的福建茶商陈建明一边把客人让进小店,一边奉上刚冲好的热茶,脸上的笑暖得几乎能掬出水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通胀,今年采购秋茶时,陈建明遭遇了茶农涨价。不过,这并没有让他怎么犯难,跟往年相比,甚至还多进了几十斤的货。
期刊
中日关系下一步从心理上看,国力的强弱变化不可避免地使得两国的决策层以及国民心理经历一个逐步调试的过程。    2010年9月7日,日本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非法抓扣中国渔民和渔船这一事件(以下简称“事件”),使中日关系遭遇自1972年成功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围绕该“事件”,两国关系出现了新一轮的波动。中日关系下一步怎么走?目前,两国的决策层、学术界和舆论界都不同程度地陷入某种困惑,这
期刊
新一轮重组,让曾经“踏上轻骑,马到成功”的济南轻骑的命运有了续集。这家典型的中国地方名企、不死的ST,是穿上了华丽的外衣,还是被脱光了衣裳?但无论评价如何,资本市场将再也见不到那个叫做轻骑的摩托车王国了。    在轻骑集团员工王志刚(化名)的日记里,2006年12月27日,他这样记载:“耐不住气愤情绪,工人们走向和平路堵住了来来往往的车辆。到了晚上许多工人主动留下来,看守被锁住的两个大门。已打好包
期刊
量化宽松政策(QE2)也许对美经济是“强心剂”,而对中国却无疑是“祸水”,新一轮中美经济博弈的“暗战”正悄然打响。    11月3日,中期选举硝烟未散,美联储宣布重启量化宽松政策(QE2)。此举不仅遭美国内保守和自由两派“罕见”一致的口诛笔伐,在国际上也饱受欧洲和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围攻。伯南克不得不亲自辩驳,奥巴马也被迫出面力挺。QE2也许对美经济是“强心剂”,而对中国却无疑是“祸水”,新一轮中美经
期刊
中国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级差式发展”的路子,这种客观存在导致了商人向着暴利行业涉足,微利的制造业受冷淡。这也必定会导致做实业的人不安心。    如果要给中国经济画一幅素描,一定是冷热两重天。  一方面,炒楼市、炒收藏、炒矿产,甚至炒农作物……诸多领域的游资不断在搅动市场,赚钱的人似乎越来越赚钱,笑声一片。  另一面,实体企业家们周旋在资金、政策、技术创新等各种问题中,忙忙碌碌,还被调侃为“傻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