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堂生活化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生活化的前提
1.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造舒心环境,获取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因而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体积(4 1 1 4)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体积(4 3 1 12)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体积(4 3 2 24)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以及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2.生活意识。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较强,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生活化的关键
新的数学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许多教学内容都创设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例题之外,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加以练习:淘气快过生日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份礼物。于是带着淘气来到了商场,最后淘气看中了一个书包和一盒彩笔,它们的价钱分别是书包32元、彩笔19元。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多少钱呢?“你能估计一下,买这两样东西,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积极地讨论起来。生:我是这么估计的,32和30比较接近,就先把32想成30,19和20比较接近,把19想成20,30 20=50,妈妈大约要带50元。学生用四舍五入的凑整法进行估计,方法正确思路清晰,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评价。接下来和学生一起计算出了准确的结果:32 19=51元。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刚才咱们的估算有点问题。”示意他解释后他说:“我们估算的结果是50元,而实际上买这两样东西要花51元。如果淘气的妈妈也像我们一样估算,只带50元钱就不够了。上次我妈妈带我去买书,估计要花七八十元,我妈妈就要带上100元。多带一些才行,要不然书就有可能买不齐了。而且万一淘气还想要别的什么东西——因为他过生日,他妈妈也许要给他买的。所以只带50元钱就不够了。”说得多好,这个学生把数学真正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在感到意外的同时,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的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模拟生活情景,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圆的认识教学,可以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行驶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行驶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车轮,学生才一致同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这样,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得来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停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产生急于解决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拓展数的范围。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密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和能力。生活化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数学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段开夕.小学数学的“木匠教学法”.教育,2013.9.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生活化的前提
1.服务意识。服务是一种资源,优质服务是创造舒心环境,获取最大效益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因而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长、宽、高、体积(4 1 1 4)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体积(4 3 1 12)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的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体积(4 3 2 24)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以及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2.生活意识。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系统较强,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少,使教材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无法达到同步,导致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搞题海战术,反复机械训练,阻碍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生活化的关键
新的数学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许多教学内容都创设了形象的生活情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在教学实践中,我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百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时,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例题之外,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加以练习:淘气快过生日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份礼物。于是带着淘气来到了商场,最后淘气看中了一个书包和一盒彩笔,它们的价钱分别是书包32元、彩笔19元。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多少钱呢?“你能估计一下,买这两样东西,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积极地讨论起来。生:我是这么估计的,32和30比较接近,就先把32想成30,19和20比较接近,把19想成20,30 20=50,妈妈大约要带50元。学生用四舍五入的凑整法进行估计,方法正确思路清晰,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评价。接下来和学生一起计算出了准确的结果:32 19=51元。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刚才咱们的估算有点问题。”示意他解释后他说:“我们估算的结果是50元,而实际上买这两样东西要花51元。如果淘气的妈妈也像我们一样估算,只带50元钱就不够了。上次我妈妈带我去买书,估计要花七八十元,我妈妈就要带上100元。多带一些才行,要不然书就有可能买不齐了。而且万一淘气还想要别的什么东西——因为他过生日,他妈妈也许要给他买的。所以只带50元钱就不够了。”说得多好,这个学生把数学真正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在感到意外的同时,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
三、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生活化的途径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模拟生活情景,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活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下面是几种常见做法。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实物(挂图)创设情境。如圆的认识教学,可以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辆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老师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自行车行驶在平坦大路上都会像行驶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教师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车轮,学生才一致同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让学生自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动手操作,通过旋转平移方法把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所以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于高的一半。这样,三角形面积公式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得来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编制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借助多媒体,通过图像的形色、声光的动态感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三维动画技术,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停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产生急于解决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和猜想,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拓展数的范围。讨论之后,教师边评价小结边开机,画面上出现孙悟空指着猪八戒的脑袋说:这就要用到分数。你想知道什么叫分数吗?这样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密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和能力。生活化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主源,又不受课本知识的禁锢,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让数学课堂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参考文献:
[1]段开夕.小学数学的“木匠教学法”.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