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媒体时代,集群的回音室效应以新的形式阻碍快递实名制的执行。政策全面推行前反对论调占主导地位是效应起作用的前提;而关键点是使目标群体不顺从:回音室效应将与群体观点相斥的信息排除在外;并且使得政策制定者做出的政策调整被忽视,权威被弱化;政策执行者的努力也同样被回音室里的声音消解,使得快递实名制难以有效执行。
【关键词】 快递实名制 回音室效应 不顺从
快递实名制推行以来,执行却在各省市遇冷,进程缓慢。已有分析是将人作为理性社会人,从利益与风险评估等方面来分析政策难以执行。不可否认,各方利益诉求无法满足是政策执行失效的重要原因,但忽略了网络化时代非理性因素对政策失效的重要影响,可从新媒体下的集群回音室效应看快递实名制为何难以执行。
何谓回音室效应?回音室效应原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以夸张的形式重复,令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就是事实。[1] 在当今,信息围墙被瓦解,公众获得信息的低门槛看似弱化了这种效应,实则不然,新媒体下意见自由的市场,集群回音室效应以新形式出现——意见传染,群体之间相似的意见会在内部被广泛传播,形成对政策的定向认识;并且回音室能对信息起过滤作用,正如埃利·帕里泽在《过滤泡沫》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服务会根据你的个人特征和社会关系,创造出一种近乎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1]。群体所接触到的是其所认可的信息,而与其观点相斥的信息会被有效排除在外。
那回音室效应如何阻碍快递实名制执行呢?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政策全面推行前反对论调占据主导地位。
在推行实名制意见出台之前,浙江地方试点之后,业界人士以及消费群体对其普遍持反对态度。环球快递董事长杜润林讲到“我们快递企业的看法比较一致,公安机关对此要求的初衷我们是认可的,但是不应该因为个别不法分子的违法的现象而让整个行业对此买单” [2]; 网上的论调普遍是“实名制仅是以防范少数的违法犯罪牺牲大多数人的信息安全”。
诸如此类的声音借助互联网,在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意见市场自由,而重复的声音使他们形成对政策的基本认知——实名制作用小;与快递实名制政策目标相符的有效信息被回音室过滤气泡过滤掉,剩下的是政策不利的信息,能得使群体不顺从。而在全面推行快递实名制之前,政策制定者未打破试点时期形成的回音室效应,使得随后实名制难以执行。
在快递实名制执行中,回音室里重复着先前政策试点时的“快递实名没有法律保障”、“快递员不具备鉴別危险品的能力”等声音,使得执行障碍重重。
之前《邮政法》《反恐怖主义法》仅有部分条款涉及到快递实名制,没有法律保障,因而用户如果面对强制实行身份信息采集的话,强化了的声音告诉他们快递实名无法律保障,他们便会选择不正规企业寄快递,同样可以实现他们收寄快递的目的,并且不会有任何惩罚措施。而“不正规的公司”也在这样的声音强化中顺势发展,夺得优势,使得有意执行政策的正规公司压力增大。可以看到,在回音室效应下,目标群体在互动中主动性增强,而对于此类的回音室声音,政策制定者的做法是出台《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快递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提出了专门的规定,但即使政府就互动反馈作出这样的调整,由于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遵循中国官僚体制下的体制规则,监督乏力,使得随后的论调便是“政府仅是规范,缺乏强制力”。回音室声音依然强调的是政府规范缺乏强制性,即便规范快递市场也并不能保证监管到位,因此政策制定者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受到重视,民众依然处于自己的信息流中。由此,可以看到新媒体下的集群回音室使政策制定者调试政策的努力被弱化,使公众对其“能力不足”的认知得到强化,从而导致政策有效执行的资源之一 权威在回音室效应中被弱化。
回音室效应并非只是作用于在目标群体和政治制定者之间,对政策主要执行者也起作用。快递员是快递实名制最后执行者,其同时也是政策的目标群体。回音室对于政策执行者的声音是“快递员并不具有鉴别危险品的能力”。公众自政策试点以来一直持有的声音“即使实名验证又如何,快递员并不能区分白粉与面粉。”回音室的声音倾向于认为政策执行者并不具有与实现防止以快递为载体的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这一政策目标相对应的能力。这也是已有快递实名制难执行原因分析中被忽视的点。这样的声音重复,使得群众同样消解政策执行者的努力,对其不顺从。
快递实名制执行遇冷,不可否认,政策相关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执行监督乏力、技术支持不够是其原因。在新媒体时代,集群回音室效应以新的形式阻碍着快递实名制执行。政策全面推行前反对论调占据主导地位是其起作用的前提;而关键点在于使目标群体不顺从,作用机制是:回音室效应使与快递实名制政策目标相符的有效信息被过滤掉,剩下的是实名制推行的弊端信息;并且使得政策制定者政策调试过程所做出的调整被忽视,使公众对其“能力不足”的认知得到强化,政策执行有效的资源之一——权威被弱化;政策执行者的努力也同样被回音室里的声音消解。在这样的作用机制下,目标群体对政策本身、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不满,使得其不顺从,快递实名制难以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胡冰. 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6):109-113.
[2] 冉宝松. 聚焦快递实名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5):48-50.
[3] 赵衡.快递实名制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N].监察日报,2017-8-19.
[4] 薛立强,杨书文. 论政策执行的“断裂带”及其作用机制———以“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为例[J]. 公共管理学报,2016,13(1):55-61.
作者简介:陈晓琪(1996-07),女,汉,广东汕头,学生,本科,华南师范大学。
【关键词】 快递实名制 回音室效应 不顺从
快递实名制推行以来,执行却在各省市遇冷,进程缓慢。已有分析是将人作为理性社会人,从利益与风险评估等方面来分析政策难以执行。不可否认,各方利益诉求无法满足是政策执行失效的重要原因,但忽略了网络化时代非理性因素对政策失效的重要影响,可从新媒体下的集群回音室效应看快递实名制为何难以执行。
何谓回音室效应?回音室效应原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以夸张的形式重复,令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就是事实。[1] 在当今,信息围墙被瓦解,公众获得信息的低门槛看似弱化了这种效应,实则不然,新媒体下意见自由的市场,集群回音室效应以新形式出现——意见传染,群体之间相似的意见会在内部被广泛传播,形成对政策的定向认识;并且回音室能对信息起过滤作用,正如埃利·帕里泽在《过滤泡沫》一书中提到,互联网服务会根据你的个人特征和社会关系,创造出一种近乎于虚构的量身定制的现实[1]。群体所接触到的是其所认可的信息,而与其观点相斥的信息会被有效排除在外。
那回音室效应如何阻碍快递实名制执行呢?效应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政策全面推行前反对论调占据主导地位。
在推行实名制意见出台之前,浙江地方试点之后,业界人士以及消费群体对其普遍持反对态度。环球快递董事长杜润林讲到“我们快递企业的看法比较一致,公安机关对此要求的初衷我们是认可的,但是不应该因为个别不法分子的违法的现象而让整个行业对此买单” [2]; 网上的论调普遍是“实名制仅是以防范少数的违法犯罪牺牲大多数人的信息安全”。
诸如此类的声音借助互联网,在群体之间形成一种回音室效应,意见市场自由,而重复的声音使他们形成对政策的基本认知——实名制作用小;与快递实名制政策目标相符的有效信息被回音室过滤气泡过滤掉,剩下的是政策不利的信息,能得使群体不顺从。而在全面推行快递实名制之前,政策制定者未打破试点时期形成的回音室效应,使得随后实名制难以执行。
在快递实名制执行中,回音室里重复着先前政策试点时的“快递实名没有法律保障”、“快递员不具备鉴別危险品的能力”等声音,使得执行障碍重重。
之前《邮政法》《反恐怖主义法》仅有部分条款涉及到快递实名制,没有法律保障,因而用户如果面对强制实行身份信息采集的话,强化了的声音告诉他们快递实名无法律保障,他们便会选择不正规企业寄快递,同样可以实现他们收寄快递的目的,并且不会有任何惩罚措施。而“不正规的公司”也在这样的声音强化中顺势发展,夺得优势,使得有意执行政策的正规公司压力增大。可以看到,在回音室效应下,目标群体在互动中主动性增强,而对于此类的回音室声音,政策制定者的做法是出台《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快递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提出了专门的规定,但即使政府就互动反馈作出这样的调整,由于中央与地方的互动遵循中国官僚体制下的体制规则,监督乏力,使得随后的论调便是“政府仅是规范,缺乏强制力”。回音室声音依然强调的是政府规范缺乏强制性,即便规范快递市场也并不能保证监管到位,因此政策制定者作出的政策调整并未受到重视,民众依然处于自己的信息流中。由此,可以看到新媒体下的集群回音室使政策制定者调试政策的努力被弱化,使公众对其“能力不足”的认知得到强化,从而导致政策有效执行的资源之一 权威在回音室效应中被弱化。
回音室效应并非只是作用于在目标群体和政治制定者之间,对政策主要执行者也起作用。快递员是快递实名制最后执行者,其同时也是政策的目标群体。回音室对于政策执行者的声音是“快递员并不具有鉴别危险品的能力”。公众自政策试点以来一直持有的声音“即使实名验证又如何,快递员并不能区分白粉与面粉。”回音室的声音倾向于认为政策执行者并不具有与实现防止以快递为载体的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这一政策目标相对应的能力。这也是已有快递实名制难执行原因分析中被忽视的点。这样的声音重复,使得群众同样消解政策执行者的努力,对其不顺从。
快递实名制执行遇冷,不可否认,政策相关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执行监督乏力、技术支持不够是其原因。在新媒体时代,集群回音室效应以新的形式阻碍着快递实名制执行。政策全面推行前反对论调占据主导地位是其起作用的前提;而关键点在于使目标群体不顺从,作用机制是:回音室效应使与快递实名制政策目标相符的有效信息被过滤掉,剩下的是实名制推行的弊端信息;并且使得政策制定者政策调试过程所做出的调整被忽视,使公众对其“能力不足”的认知得到强化,政策执行有效的资源之一——权威被弱化;政策执行者的努力也同样被回音室里的声音消解。在这样的作用机制下,目标群体对政策本身、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不满,使得其不顺从,快递实名制难以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 胡冰. 新词探讨:回声室效应[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6):109-113.
[2] 冉宝松. 聚焦快递实名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2(5):48-50.
[3] 赵衡.快递实名制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N].监察日报,2017-8-19.
[4] 薛立强,杨书文. 论政策执行的“断裂带”及其作用机制———以“节能家电补贴推广政策”为例[J]. 公共管理学报,2016,13(1):55-61.
作者简介:陈晓琪(1996-07),女,汉,广东汕头,学生,本科,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