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自杀毁了你的企业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th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29日,一名富士康公司员工从其深圳龙华工业园区14楼的宿舍坠楼身亡。这是一个月来富士康公司的第三起自杀案。不光是富士康,近年来包括华为在内的一些著名企业也都曾出现员工自杀的事件,这曾让华为总裁任正非寝食难安。在给员工的一封信中,任正非表达了自己的不解和疑惑:“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员工积极、开放、正派地面对人生?我思考再三,不得其解。”
  当然,更让任正非焦急的,是因自杀事件引起的全社会对华为的讨伐。富士康也因此背上了“血汗工厂”的恶名。员工选择走上绝路,企业有无法推脱的责任。
  
  工作压力,极端事件的主因
  
  2008年央视经济频道和北京盛心阳光心理咨询公司联合做了一个有关职场心理的调查,在对进入“CCTV最佳雇主调查”前20家名单企业的3552名员工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4.4%的员工,在半年时间内曾经有过要自杀的念头,有0.7%的人曾经尝试过自杀。这个数据让我们颇为震惊。
  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近二十多年来,可统计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管中就有1200名死于自杀。2009年《白领健康调查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九成白领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14%的男性白领称“目前压力很大,已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在这些自杀事件中,有男有女,有高管,有普通员工,有挣钱多的,有挣钱少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自杀原因都与工作和生活压力有直接关系。相比过去多数自杀案的直接诱因是情感纠葛和家庭纠纷,这个变化相当明显。
  现在一些媒体会把自杀事件和生活贫困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以日本为例,社会早已解决了贫困问题,政府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但自杀数字依然居高不下,现在平均每年有三万人自杀,按人口平均比中国高将近一倍。在中国每年20万左右的自杀者中,结构也在发生大的变化。以前农村妇女占到了自杀人数的80%,而现在这个比率明显下降。与此同时,职工、尤其是男性职工的自杀比例在不断提高。
  自杀来源于压力,压力来源于社会对人的价值判断。工业化社会总体上给了一种单一的成功评判标准。财富获取上的成功,地位上的成功,被当成人生惟一的奋斗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人生就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在这种价值判断下,大部分人都不得不背上了沉重的压力。
  
  不堪重负的年轻一代
  
  在公司中,由于竞争激烈,加上企业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使得这种对比更进一步被放大。在和别人相比时,人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因此不是失败本身,而是失败感,造就了自杀案的提高和人们普遍的不幸福感。
  当然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都不可能因为员工的压力大而放松对业绩的追求、对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但如果雇主能同时重视在企业文化中注入人文关怀,则有助于将一些恶性事件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以去年富士康的孙丹勇案为例。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大学生孙丹勇从生产线拿到手机,清点数量后暂存。第二天,孙丹勇打开纸箱让提货人确认数量,随后有事离开现场,回来后清点发现少一台手机。寻找无果孙上报了主管。结果孙遭到粗暴对待,三名富士康员工直接到孙丹勇租住房屋搜查,并多次威逼胁迫孙丹勇要其交出样机。
  就这样,一起制造型企业经常发生的货品丢失案,在基层管理者的粗暴操作下演变成了一桩命案。
  而这种粗暴的管理存在于大量企业之中。与以往员工选择忍气吞声态度不同的是,面对着巨大生存压力和成功压力,整个社会的浮躁感强烈地影响着职场新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以往被看成能忍则忍的事件,今天就可能成为导致员工的自杀甚至杀人的极端事件。
  令人担忧的是,不少企业对此却毫无准备,依然延续过去的粗放、粗鲁、粗暴的管理模式。
  
  承担员工的解压责任
  
  自杀是极端个案,虽然在大部分企业中发生的概率不大,但由于员工压力过大导致的组织氛围恶化,工作效率降低却比比皆是。很多企业看似精准、科学的管理制度却并不能创造良好的业绩,原因就在于此。
  除了转变管理理念和方式,一些企业已开始向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购买心理咨询服务。在这些企业里,任何一个员工都可以随时向心理专家求助。这样的服务已经解救了不少有自杀倾向的员工。
  一位从事这项服务的心理学家向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主管非常焦急地给心理专家打电话,因为他坚信自己的下属最近产生了明显的厌世情绪和自杀倾向:该员工曾提到“活着没意思”,后来就连续几天请假,几位与该员工关系较好的同事发现该员工完全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而且连续好几天把自己关在家里闭门不出。
  主管很焦急,希望专家给出一些建议。咨询师建议主管先和员工沟通并向其推荐心理咨询帮助,但随后发现该员工不愿意接受这个服务,于是专家协助主管采取了紧急措施。通过权威机构的介入,在员工同意的基础上,由同事陪同进行精神科的诊断和药物治疗。最后,通过双方的配合,该员工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并自愿进行了进一步治疗。
  最近几年,抑郁症的发生率越来越多,但90%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这些抑郁患者,很可能成为下一个自杀者。企业通过引入心理咨询服务,防患于未然,是一项非常值得考虑的员工福利。
  现在看来,为员工减压,防患于未然,已经不再是一项可有可无的工作。而应当是像企业对劳动安全问题一样对待的基础性工作。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理念的一部分。
  (本文作者系央视经济频道《今日观察》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 源
其他文献
穆藕初与泰罗的信件,竟成泰罗与中国学人交往的惟一书面纪录,特呈中译本首次发表于中国媒体。    比“德、赛两先生”还早!    穆藕初堪称中国管理科学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目前已披露的史料,还没有发现另一位中国学者曾直接求教于泰罗。《科学管理原理》的中译本距泰罗原版仅有五年的时间差,在当时的传播速度下,中国工商业实是走在了当时的世界前列!  而百年前的中国,风雷激荡,暗潮汹涌,有识之士纷纷“邃
期刊
我们无法忘记一张“老照片”,也不应忘记。  一年前,《中外管理》在做“新泰罗主义”专题时,曾着重提到“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鼻祖”——穆藕初先生。几乎在管理学刚刚成为人类一门新科学时,他就已经到“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856-1915)身边学习、考察,并很快以“科学管理”为内核,在中国做出了一批现代民族企业。  穆藕初先生努力的结果是:“科学管理”在中国企业的引进,比欧洲还要早!  而且,“穆氏科学管
期刊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同比增长11.9%,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势头进一步发展。但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一季度经济表现虽然凸显了“保增长”,而依然忽视了“调结构”,这将为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埋下隐患。    该变的都变了吗?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驱动的格局没得到根本改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
期刊
吴晓波曾指出:中国人寻找现代商业的开山鼻祖,往往一不留神就找到“红顶商人”胡雪岩。但殊不知,最早开现代民族企业科学管理之先河的,是在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就开始对西方科学管理进行同步引进和实践的“老海归”——穆藕初先生(1876-1943)。  甚至,“泰罗制”这个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中国企业的“落地”比欧洲还要早。近一个世纪前,穆藕初在美国留学时,就敏锐地意识到刚刚形成的“泰罗制”蕴
期刊
“美国找到了  走出衰退的道路”  美国新增职位数量出现转折,3月份是转折点:非农就业增加16.2万人,创下三年以来最高增幅。之前两个月美国失业率也步入低于10%的回升区间。   奥巴马表示:“美国找到了走出衰退的道路。”美联储也表示:美国经济已温和扩张。  本刊评论:美国的经济史上,陷入末日般经济危机的情况不在少数。每隔10年左右,美国人就会在危机中惊呼“崩溃到来”,但是又无一例外地触底反弹。对
期刊
2010年4月1日,一段最新的iPhone手机新功能视频在网上盛传。在这个短片里,iPhone手机号称安装了谷歌的一项新技术,叫动物语言翻译机。在这个功能的帮助下,只要用手机对着动物录下它的声音,手机就能把它翻译成人类的语言。真是令人惊叹!不过很快大家意识到这是iPhone的愚人节玩笑——一则广告而已。  当然,如果这项技术是真的,那就更令人惊叹了。这下宠物食品的制造商们可以亲自去问一只京巴它到底
期刊
“冻结”房产市场的投资属性、放弃“稳定房价”的政策目标,并且伴随着住房保障化制度的大规模成形,以及在全国的强制性推进,这不仅仅只是一次针对房价的调控!    西南气候异常的同时,中国还有一片同样异常的领域,就是房地产市场。  然而它又几乎与西南大旱同时“获得降水”:4月15日—17日,国务院连续三天出台重磅新政,从二套房贷政策,到“终结地王”政策,再到条条致命的“国十条”。这次,市场“听总理的还是
期刊
全世界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企业组织,是家族企业。如日本的金刚组,它在家族手中维持了14个世纪后才被收购。另一个日本的家族企业栗津温泉饭店,成立于718年,现今已有1292年的历史。  直到今天,全世界最流行的组织形式,仍然是家族企业。它们占全球企业的75%,解决了全球50%~55%的就业,对全球GDP的贡献率达60%,对全球经济的推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这组数字来自国际家族企业学会(Ifer
期刊
在许多消费者还不清楚何为“秒杀”的时候,世界快餐业巨头肯德基已开始轰轰烈烈地推出了特价秒杀优惠券活动,本想将“秒杀”搞得热热闹闹,却没料到最后却成了惨烈的“秒杀门”。   而同时,沸沸扬扬的丰田“召回门”还没有结束;另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惠普也未摆脱“质量门”事件的阴影。  这些“大腕”们都怎么了?丰田生产方式(TPS)、惠普之道(HP WAY)以及闻名世界的百胜集团标准化管理模式,都出问题了吗?  
期刊
沸沸扬扬的丰田召回事件又让企业规模和管理品质的矛盾成为热点话题。“大企业病”似乎成了一道魔咒,我们熟知的跨国巨头几乎都未能幸免,有的甚至一病不起。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使公司成长的最有效的方法不仅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学会“简化”。  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说法。企业越做越大的同时怎么可能越做越少呢?美国康尼格拉食品公司CEO加里罗德金可以称为“简化”的典范,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