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诗鉴赏
蓝棣之
舒婷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舒婷在谈到她的诗友北岛、江河、芒克、顾城、杨炼们时说:远不认为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的命运。舒婷说她受他们巨大的影响,然而她又说她总也深刻不起来。
舒婷这些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随意贴上什么标签。舒婷一再地说她写诗是从写日记、抄诗、写信开始的,她说她只是偶尔写诗,或附在信笺后;或写在随便一张纸头上,给她的有共同兴趣和欣赏习惯的朋友看。舒婷还说尽管她明确作品要有思想倾向,甚至她还牢记住“没有思想倾向的东西算不得伟大的作品”的告诫,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她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
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逻辑;第二,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
《寄杭城》是她发表最早的一首诗,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诗。《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一名民办教师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一步,然而遥远。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这是舒婷诗的一种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诗,还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双桅船》等;
另外一类型是“赠”、“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赠》等,这类诗在舒婷诗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树》、《流水线》也属这一类型。相比之下,后一类型接近书信,前一类型像是独白。从诗的角度说,也许前一类型略胜一筹吧,因为后一类型实际上未经转换或转换得过分容易。《赠》的魅力来自诗中的警句(火、炭、树、土)、形象的刻画、婉转的口吻(多种特殊的句式)和氛围情调。《秋夜送友》有些像书信的分行,《流水线》未经转换,有些直露。《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咏物诗,但寄托深远新颖:“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
《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一个特色。什么是双桅?双桅有什么含义?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我们可以在别的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舒婷的诗友们都不是双桅,而是单个的:岛、河、猴、城等等。有人说过:深刻的都是孤独的。舒婷既然总也深刻不起来,她喜欢双桅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从诗歌艺术技巧来说,中国的格律诗可以说是双桅的,因为它很讲究对仗;西方诗歌里的张力、反讽、悖论也都双桅。最后,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能不能说这是对双桅的哲学阐释呢?每一个读者都有阐释的自由,唯独不可以论断为二元论。
(摘自中国诗人网络)
舒婷诗鉴赏
蓝棣之
舒婷诗集《双桅船》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优秀诗集奖。舒婷在谈到她的诗友北岛、江河、芒克、顾城、杨炼们时说:远不认为他们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的命运。舒婷说她受他们巨大的影响,然而她又说她总也深刻不起来。
舒婷这些话有助于我们理解她的作品,而不要随意贴上什么标签。舒婷一再地说她写诗是从写日记、抄诗、写信开始的,她说她只是偶尔写诗,或附在信笺后;或写在随便一张纸头上,给她的有共同兴趣和欣赏习惯的朋友看。舒婷还说尽管她明确作品要有思想倾向,甚至她还牢记住“没有思想倾向的东西算不得伟大的作品”的告诫,但是在写诗的时候,她宁愿听从感情的引领而不大信任思想的加减乘除法。
由此我们有两点结论:第一,舒婷的诗由于与日记、书信的渊源,她的诗是倾诉性的,大致上吻合于日常生活的逻辑;第二,舒婷的诗是感情的,感情胜于思想。
《寄杭城》是她发表最早的一首诗,但并不是她第一首诗。《船》是一首重要的诗,写一种“搁浅”的感觉,凝聚了作者很多的体验。1972年她以独身子女照顾回城,没有安排工作,产生了一种搁浅的感觉。她连一名民办教师也争取不到,现实和理想之间那不可超越的一步之遥被她感觉到了。一步,然而遥远。于是舒婷写成了《船》这首诗。她终于明白搁浅也是一种生活,那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船》以船自喻,飞翔的灵魂被禁在自由的门槛。在这里,舒婷较好地完成了从生活到艺术的转换,而不是把生活真实直叙于诗中,或把生活的语言分行排列于诗中。这是舒婷诗的一种类型。属于这种类型的诗,还有《日光岩下的三角梅》、《双桅船》等;
另外一类型是“赠”、“送”型,例如《秋夜送友》、《赠》等,这类诗在舒婷诗中也不是太少,《致橡树》、《流水线》也属这一类型。相比之下,后一类型接近书信,前一类型像是独白。从诗的角度说,也许前一类型略胜一筹吧,因为后一类型实际上未经转换或转换得过分容易。《赠》的魅力来自诗中的警句(火、炭、树、土)、形象的刻画、婉转的口吻(多种特殊的句式)和氛围情调。《秋夜送友》有些像书信的分行,《流水线》未经转换,有些直露。《日光岩下的三角梅》是咏物诗,但寄托深远新颖:“越是生冷的地方/越显得放浪、美丽”。
《双桅船》是一首与诗集同题的诗,由此可见它的重要性。舒婷经常把意象成对地放在一起,这或许可以说是她诗思维的一个特色。什么是双桅?双桅有什么含义?在这首诗里,成对出现的意象有:左翼/右翼,风暴/盏灯,你/我,航程/视线,雾/风,昨天/今天,岸/船,告别/相遇等等,可以一直找下去。我们可以在别的诗里很容易地找出“双桅”模式:大海/小船,橡树/木棉,老松/岸柳,火/炭,树/土等等。双桅不是表示内心矛盾或感情复杂,而是渴望交流,期待友情,祈求沟通与理解,相信心灵的来往,说到底,是舒婷种种感情牵挂的流露与外化。双桅很好他说明了舒婷诗的特殊追求与特殊的价值取向。舒婷的诗友们都不是双桅,而是单个的:岛、河、猴、城等等。有人说过:深刻的都是孤独的。舒婷既然总也深刻不起来,她喜欢双桅就是很自然的了。然而,从诗歌艺术技巧来说,中国的格律诗可以说是双桅的,因为它很讲究对仗;西方诗歌里的张力、反讽、悖论也都双桅。最后,哲学的辩证学者认为:事物都是成对的产生,--能不能说这是对双桅的哲学阐释呢?每一个读者都有阐释的自由,唯独不可以论断为二元论。
(摘自中国诗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