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西汉时期经济思想对比性演进,以武帝时期最为深刻。本文立足于汉初无为的自由主义是如何在前期盛极一时,又如何在后期由盛转衰、被干预主义所替代?试图从威权统治、国有经济的角度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道路,以实现动态平衡。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干预主义 动态平衡 威权统治
国有企业
当今中国经济在发展浪潮中实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但如何跨跃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兴盛与经济政策的颁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西汉经济改革中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的兴盛与衰危,分析威权统治和國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总结一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当今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西汉初期自由主义的兴与衰
汉初百废待兴为黄老之学的推行创造了栖息之地,将“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无为而治思想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国家官僚体制机器的转速也降到最低,轻佃租、减赋税等政策成为统治者的宠儿,使汉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环境为民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黄金时机,“无为”意味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让市场经济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做决定。无为而治的思潮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在繁华的经济下却悄无声息的孕育着危机的诞生。
1、中央集权分散化。“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无为政策来源于老子的“小国寡民”:试图弱化、消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把民众的主动权交予天道使民自定,淡化中央和地方、君主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无为而治虽极大化的发挥了人民的主体性、市场的自由性,但也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统治。
2、经济命脉民营化。在黄老之学的自由放任主义观念的指导下,考课钱谷等翔实规划对于国家来说并非当务之急,反而将盐、铁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由民自定,国家经济命脉和关键部门逐渐民营化,如吴国“以煮盐、采矿为业”,蜀卓氏用铁致富。此时的政府财政收入十分拮据。
二、西汉中期干预主义的兴与衰
汉武帝执政时,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经济命脉民营化导致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为威慑朝政、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汉武帝采取了以“轻重论”为指导思想的干预政策,实施缗钱、专卖、平准均输等官营工商业的政策,是国家直接介入商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的控制权。干预经济政策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伟大抱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开创了我国古代宏观调控经济的先河,为解决国家财政不足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当统治者把干预主义视为万用良药时,即使是神药,用的太频繁也就失去了灵丹妙药的功效,反而陷入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1、生产效益低下。武帝当政期间,短期看,官营工商业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长远看,经济干预政策窒息了工商业微弱的发展,一些生活必需品在专卖制度的垄断下,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满足人民需求,难以保障产品质量。
2、中央高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干预主义眼于治理由无为而治经济政策带来的弊端,但对长期经济发展却起到阻碍作用。盐铁专卖抑制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活动,阻碍社会生产和发展,造成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不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导致官僚阶级腐败盛行、人民困顿不堪。
关于国家在经济中的职能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国家的经济职能应是制度的设定者,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游戏规则的裁判员,而不是场外的观众、上场的运动员,国家应保护竞争,而不是无视竞争、替代竞争。
三、实现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之间的动态平衡
若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传承和规律,是可以被借鉴到当代经济发展中来的。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虽然与当今发展背景大不相同,但其改革思想可以应用到新时代的建设浪潮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自由经济转型,从而又激活了是市场还是政府的抉择。我国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而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抉择是受前者的支配和制约。
西汉实行威权主义干预经济的政策行不通,而完全民营化、采取无为而治经过历史的检验也注定失败,因此要寻求两大思潮在经济发展中的平衡点。中国的调控艺术是围绕平衡而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地进行调控,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便是达到动态平衡。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适当压一压干预主义,即邓小平所设计的市场化改革;若市场经济过于自由化,便提升国家干预的力度。对于国家威权统制和国营民营问题也应如此。
1、实现威权统治的动态平衡。中央集权是中国的根基,不可动摇。关键是如何在中央威权统治下使政府管理和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这一点可以效仿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之所以能够盛极一时是与其中央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不可分割。这种做法既维护了中央集权,又有效解决了现有体制弊端,实现中央集权的相对平衡。
2、实现国营民营的动态平衡。国营经济是威权统治的基础,如何在中央集权的大环境下平衡国营民营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继续破除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垄断,改善部分大型国企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部门的现状,以实现国营民营的动态平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当某些领域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应深化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国企的改革。
本文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为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新时代提供历史参照,透过历史的演进反馈来回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激发创造财富的动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开历史陷阱,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颜鹏飞.关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再研究[J].经济学家(国际经贸),2015(01).
[3] 程霖,陈旭东.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价值[N].文汇报,2016—2—26.
作者简介:柔紫薇( 1994- ) 女山西太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研究生课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2018-1-03-25
【关键词】 自由主义 干预主义 动态平衡 威权统治
国有企业
当今中国经济在发展浪潮中实现了从量的增长到质的飞跃,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跨越,但如何跨跃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仍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兴盛与经济政策的颁布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西汉经济改革中自由主义到干预主义的兴盛与衰危,分析威权统治和國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总结一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当今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西汉初期自由主义的兴与衰
汉初百废待兴为黄老之学的推行创造了栖息之地,将“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无为而治思想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国家官僚体制机器的转速也降到最低,轻佃租、减赋税等政策成为统治者的宠儿,使汉初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汉初休养生息的政治环境为民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黄金时机,“无为”意味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让市场经济主体在资源配置中做决定。无为而治的思潮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在繁华的经济下却悄无声息的孕育着危机的诞生。
1、中央集权分散化。“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无为政策来源于老子的“小国寡民”:试图弱化、消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把民众的主动权交予天道使民自定,淡化中央和地方、君主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无为而治虽极大化的发挥了人民的主体性、市场的自由性,但也威胁到了中央集权统治。
2、经济命脉民营化。在黄老之学的自由放任主义观念的指导下,考课钱谷等翔实规划对于国家来说并非当务之急,反而将盐、铁等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由民自定,国家经济命脉和关键部门逐渐民营化,如吴国“以煮盐、采矿为业”,蜀卓氏用铁致富。此时的政府财政收入十分拮据。
二、西汉中期干预主义的兴与衰
汉武帝执政时,地方豪强、土地兼并、经济命脉民营化导致地方与中央对抗的局面。为威慑朝政、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汉武帝采取了以“轻重论”为指导思想的干预政策,实施缗钱、专卖、平准均输等官营工商业的政策,是国家直接介入商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掌握整个社会经济的控制权。干预经济政策为汉武帝建立大一统帝国的伟大抱负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开创了我国古代宏观调控经济的先河,为解决国家财政不足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但当统治者把干预主义视为万用良药时,即使是神药,用的太频繁也就失去了灵丹妙药的功效,反而陷入新一轮的危机之中。
1、生产效益低下。武帝当政期间,短期看,官营工商业为国家财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长远看,经济干预政策窒息了工商业微弱的发展,一些生活必需品在专卖制度的垄断下,经济效益不高,难以满足人民需求,难以保障产品质量。
2、中央高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干预主义眼于治理由无为而治经济政策带来的弊端,但对长期经济发展却起到阻碍作用。盐铁专卖抑制了市场经济的自由活动,阻碍社会生产和发展,造成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不科学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导致官僚阶级腐败盛行、人民困顿不堪。
关于国家在经济中的职能一直是充满争议的话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国家的经济职能应是制度的设定者,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游戏规则的裁判员,而不是场外的观众、上场的运动员,国家应保护竞争,而不是无视竞争、替代竞争。
三、实现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之间的动态平衡
若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传承和规律,是可以被借鉴到当代经济发展中来的。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虽然与当今发展背景大不相同,但其改革思想可以应用到新时代的建设浪潮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自由经济转型,从而又激活了是市场还是政府的抉择。我国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而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的抉择是受前者的支配和制约。
西汉实行威权主义干预经济的政策行不通,而完全民营化、采取无为而治经过历史的检验也注定失败,因此要寻求两大思潮在经济发展中的平衡点。中国的调控艺术是围绕平衡而言,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地进行调控,而宏观调控的最终目的便是达到动态平衡。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弱势,适当压一压干预主义,即邓小平所设计的市场化改革;若市场经济过于自由化,便提升国家干预的力度。对于国家威权统制和国营民营问题也应如此。
1、实现威权统治的动态平衡。中央集权是中国的根基,不可动摇。关键是如何在中央威权统治下使政府管理和决策机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这一点可以效仿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之所以能够盛极一时是与其中央政府管理决策机制的科学性不可分割。这种做法既维护了中央集权,又有效解决了现有体制弊端,实现中央集权的相对平衡。
2、实现国营民营的动态平衡。国营经济是威权统治的基础,如何在中央集权的大环境下平衡国营民营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应继续破除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垄断,改善部分大型国企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和关键部门的现状,以实现国营民营的动态平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当某些领域的经济结构失衡时,应深化体制改革,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加强国企的改革。
本文以史为鉴、以史资政,为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新时代提供历史参照,透过历史的演进反馈来回望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充分释放市场的活力、激发创造财富的动力,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避开历史陷阱,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颜鹏飞.关于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再研究[J].经济学家(国际经贸),2015(01).
[3] 程霖,陈旭东.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现代价值[N].文汇报,2016—2—26.
作者简介:柔紫薇( 1994- ) 女山西太原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经济思想史。
基金项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研究生课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2018-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