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盲生通常运用听觉能力、触觉能力、想象能力来感知外部世界。对于盲生来说,视觉能力的缺失不仅使他们的生活存在很多不便,同时在接收信息的感知过程中也会较健全人曲折、困难。在盲生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展盲生声乐实践活动,帮助盲生顺利的吸纳学习内容是十分必要的。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教师有效运用第二课堂,为盲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开展各项声乐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可以更好的发挥盲生自身优势,帮助盲生深入理解及练习第一课堂所学内容,促进盲生对声乐技能的掌握,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第二课堂;日常练习 深入学习;多元音乐文化学习;舞台实践;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49-03
盲生声乐教学仍然以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为主,在以教师为主讲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其教学过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第一课堂在盲生声乐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但它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第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尤其在小组课中,平均到每个学生的时间更少,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所获信息量少,影响学习的深度;其次,教师主讲、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盲生的听觉、记忆、想象方面的优势没有能够积极的被调动起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没有有效实现;再次,第一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简单的模仿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与创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第一课堂总是重视声音技巧的训练,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往往轻视,这样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忽视艺术素质的培养,疏忽文化沉淀,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局限性,笔者认为在第二课堂有效开展声乐实践,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补充。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合理运用盲生声乐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优化第一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帮助盲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声乐技能的学习,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教师在指导盲生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盲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的设定,帮助盲生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掌握有效学习节奏,循序渐进吸纳学习内容。
一、第二课堂的日常练习
声乐学习中,很多人认为足够的发声和反复练习声乐作品是学习声乐的捷径,殊不知,声乐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思考”。“思考”不仅指的是课堂歌唱过程中的思维提前,也包含了课下的独立思考与总结,以及对于自己的个人声乐潜能的开发与创新。
盲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盲生想象思维的优势,鼓励盲生积极思考。教师根据盲生掌握声乐技术程度,定制盲生每天的练习时间和内容。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要求其在每日课余时间保证50分钟的研习时间,内容包括:呼吸练习、发声练习、作品练习,以发声练习为主,并要求50分钟内保证有25分钟的思考时间,将课堂录音反复聆听,并仔细思考。学生通过聆听录音,对于课上完成好的部分要强化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并思考声音的准确动因。对于不到位的发声状态,学生更要反复聆听录音,深入思考,与准确的声音对比,寻找异同,抓住要点之后再小心仔细地反复加以出声练习,直到找到准确的状态为止。
对于学习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要求其每天保证60~90分钟的研习时间。除了在发声方面注重思考之外,还应对声乐作品着重思考,思考时间自定。思考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思想情感、作品的旋律特征、作品的应用技巧。对于这几个方面的思考成果,前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在具备了知识储备后,后期学生应最终思考和实践如何将成果知识点与实际的演唱相结合,从而声情并茂地演唱,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旋律和音高。
二、第二课堂声乐作品的深化实践
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要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学习。通常针对一首在第一课堂学习演唱的声乐作品,教师可将其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历时一周;第二阶段为作品艺术分析,历时一周;第三阶段为实践演唱,历时四周,此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弹性掌握。
比如,学生在第一课堂上的演唱作品是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在第二课堂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作品的形式、特点、内容、情感进行专门的研究。学生自己可通过各种媒介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所获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通过研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这首歌是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山歌,年代久远;山歌的音乐特点为声调高亢、嘹亮、悠长、质朴,喜用呼唤性衬词相配合的自由延长音,以充分抒发感情;节奏自由,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乐节、乐句或乐段的尾部常出现自由延长音。
第二阶段进入作品艺术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现成的音频资料,多次反复完整欣赏这首作品,让学生在体会作品朴实、自然艺术风格的同时,去感受作品是怎样描绘一个山村农家姑娘热恋中的真挚感情与羞涩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首山歌的内容完美演绎,要让学生在旋律和歌词方面着重进行揣摩,以抓住歌曲的情感主线。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盲生的想象优势,帮助盲生去想象歌词的意境。山歌的第一句第一个音就到达了全曲的最高音,首先就在听觉上抓住了听众,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连绵高山。第二句旋律开始下滑,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焦急不安思念情郎的心理。第三句,以四川方言的音调,模拟老年人的语气又重复出现了最高音,表現出了姑娘的母亲关心女儿的心情。第四句从一个衬词拖腔开始,表现了姑娘害羞、故作镇静、寻借托词的微妙心理。
第三阶段进入实践演唱,引导学生了解这首作品是四川的山歌,语言上自然结合了四川方言的语音语调,只有将这些语调元素巧妙的融合在声腔里,才能将作品的灵魂演绎出来。此阶段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盲生的听觉优势和模仿能力,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各种媒介去聆听四川方言,努力模仿四川方言的语感、语调,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四川方言的语音印象,并努力尝试将获得的语音元素运用到歌曲的咬字行腔上。比如,这首歌的第二句,“手把栏杆(舍)”的“舍”,字面的读音是shè,但如果在实际的歌唱过程中唱成shè,就破坏了歌曲的整体意境,让人莫名其妙。但是,如果按照四川方言唱成shéi,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会让人感觉自然、亲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注意整首作品语言的方言倾向性,要贯穿始终,这样才能更好的塑造好人物形象。 三、第二课堂的多元音乐文化积累与实践
我国地域辽阔,声乐资源多元而浩瀚。对我国优秀多元音樂文化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盲生声乐学习的视野,帮助盲生深入的表达歌曲情感,更可以借鉴其中的声腔技巧,丰富盲生演唱形式,拓展其声乐演唱的可能性。
在第二课堂中,要引导盲生充分运用听觉优势,尽可能多的去欣赏和学习我国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尤其是要对各种形式声腔进行模唱、研究和借鉴。我国的戏曲艺术多强调“依字行腔”,以情引声,一切为情服务,以情来激发声音技巧的展现,注重演唱时字与声两者高度平衡、音乐与语言高度融合。戏曲艺术的润腔方式丰富多样,这些润腔方式的运用,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具有传神的魅力。润腔方式要根据人物、情节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使声音和内容完美融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声音的高亢洪亮。
比如歌剧《玉鸟兵站》选段《我心永爱》中“你是那宽容的天空,将大地的冷暖满抱在怀;你是那飞扬的旗帜,让心灵飘飘荡荡自由招展;你是那信念凝结,壮烈的铁,铸成不朽的诺言”这一唱段,音乐整体在快速中行进,表现了军人挺拔、坚韧、勇敢的形象,歌颂精神贯穿了始终。在第二课堂练习时,要求盲生在开始练习时把关注点放在速度和节奏上,不去考虑别的因素,只把速度、节奏唱准,这样在经过练习之后,盲生会发现虽然唱熟了曲谱,但是会造成机械重复、生硬、苍白的声音状态。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戏曲的抑扬顿挫、紧拉慢唱等润腔技巧融入此段的演唱中。引导盲生演唱时从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开始就要唱得清楚明确,咬字要富有弹性,既要连贯,又不拖泥带水,表现出语气的坚定与敬佩,每句的最后一字形成拖腔,做到字断腔不断,这样乐句之间才能顺畅的衔接,符合语气的发展,声音自然过渡,感情也才能逐步升华。
“我等你回来,我情永在,我等你回来,我心永爱。 我等你,我等你,我等你——回来”这一段是全曲的结束部分,也是整曲的高潮。在盲生演唱这一唱段前,要让学生首先通过欣赏歌剧和查阅资料明确这一唱段演唱时应表现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这一唱段是女主人公面对心上人的离去,痛哭之后深情演唱的一首咏叹调。从与“阿兵哥”的“相约”到“等待”,女主人公对“军人”和“信念”、“奉献”和“牺牲”有了更深的思索,最终升华成她对军人“我情永在,我心永爱”的承诺。在盲生演唱实践时,要让盲生在深刻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基础上,吸取戏曲的依字行腔,做到情感上的连贯,做到句断腔不断,平稳中不断推进情绪,表达出女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痛苦、从容和坚定。在唱到最后“我等你,我等你,我等你——回来”部分,要引导盲生在三个“我等你”行腔上不拖沓,但也不急促,要从心底里说出,音量逐渐加强,最后在“你”字上随着情感自然延长,随着情绪的爆发,唱出饱满的“回来”二字结束全句。
四、第二课堂的舞台实践
声乐艺术是实践的艺术,舞台实践是声乐学习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目前,盲生的声乐教学主要还是围绕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舞台实践的机会很少。
校内舞台实践中,例如学生音乐会,在场地选择上可以是剧场、排练厅、教室,甚至可以是公共区域临时搭建的小舞台;时间频率上可以每月进行。在每个学生演唱完毕后,要求所有学生要对他人的演唱做出评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与点评。教师可在指导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度强调声乐演唱技术细节和具体知识点的方式,通过舞台化的授课,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演绎,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能力。
校外舞台实践,教师可以组织盲生有计划的进行社区慰问演出、公益演出等,在增加盲生舞台实践经验的同时,更在逐一帮助教师检验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好总结反思。积极鼓励盲生参加各类型的声乐比赛,在比赛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炼,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激发学习和钻研热情,提高课后学习效率,与第一课堂形成良性反馈和互动。实践形式除了独唱,还可以进行二重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等,内容可以涉及民歌、歌剧选段、音乐剧选段等。
五、第二课堂艺术修养的习得
声乐教学由于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会更注重声音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忽视声乐艺术修养的学习。实践证明,一个具备了较好艺术修养的歌者才能将其技术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完美的演绎作品。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就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声乐大师,他不光拥有高超的声乐技巧,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声乐成就是在他渊博的艺术修养之上结出的硕果,二者和谐共生,互相促进。艺术修养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夜以继日的沉淀和升华。声乐学习者应该格外重视对自己艺术修养的培养,利用一切学习渠道和资源尽可能多的去获得有益的养分,以滋养自己的声乐学习之路。
比如,盲生在第一课堂演唱的作品是赵元任先生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沉淀,光从歌词的表面去理解,会以为这首歌是一首单纯的爱情歌曲。但是如果歌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就对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作曲家的创作特色具备一定的认识和把握,那么他必然就会较容易地把握住歌曲的艺术形象和音乐特征,更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首歌创作于1926年,歌词是1920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篇,歌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创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后,在内容上潜藏着无限深厚的亲情、爱情、思国之情,既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自由和迫切要求个性解放的内心世界,也暗藏着“五四”时期海外游子独居异乡的爱国情怀与盼望早日学成归来的报国之梦。歌词采用了拟人、回文、对偶、比喻、象征等多种修饰手法。作曲家在曲调部分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京剧西皮原板过门音乐旋律,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
盲生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阅读吸纳知识的方法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修养的习得.所以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盲生尽可能在第二课堂里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去提升艺术修养。比如,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浏览相关的书籍理论,并总结提炼;利用网络上已有的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去研究、吸收、记录相关知识点;多去欣赏和分析各种音乐体裁,拓宽音乐视野;尽可能参与各种音乐形式的实践,亲身体验、实践等。教师要让盲生明白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歌唱者才能更容易地去发现、理解作品的内涵及其创作特色,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充分领会,最终精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声音技术,给作品的形象及音乐赋予更多的、无限的生命力。
盲生的声乐教学与普通声乐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更有效、顺畅的开展教学工作。在盲生声乐实践的第二课堂中,教师只有积极运用盲生的认知优势及习惯,提出合理学习建议,注重知识的递进与积累,增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丰富方法途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盲生对声乐演唱技能的理解和习得,最终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世斌编著.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施敏.学习借鉴昆曲,促进民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 2006(4).
[3] 张春良.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J].中国音乐,2012(4).
[4] 于振明.试论歌剧排演对声乐教学的帮助作用[J].戏剧研讨,2015(12).
[5] 龙有成. “翻转课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4(11).
[6] 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7] 令狐青.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及其自身演进[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3(11).
[8] 李海鸥.艺术歌曲中的永恒经典——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创作特征探析[J].音乐创作,2008(1).
[责任编辑:钟 岚]
[关键词]第二课堂;日常练习 深入学习;多元音乐文化学习;舞台实践;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5-0149-03
盲生声乐教学仍然以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为主,在以教师为主讲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其教学过程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第一课堂在盲生声乐教学过程中起着主渠道的作用,但它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第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尤其在小组课中,平均到每个学生的时间更少,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所获信息量少,影响学习的深度;其次,教师主讲、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较单一,盲生的听觉、记忆、想象方面的优势没有能够积极的被调动起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没有有效实现;再次,第一课堂教学往往使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简单的模仿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依赖性,无法独立思考与创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第一课堂总是重视声音技巧的训练,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学习往往轻视,这样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忽视艺术素质的培养,疏忽文化沉淀,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基于以上局限性,笔者认为在第二课堂有效开展声乐实践,是对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补充。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合理运用盲生声乐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有效的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优化第一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够帮助盲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声乐技能的学习,提高声乐演唱水平。教师在指导盲生第二课堂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盲生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的设定,帮助盲生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掌握有效学习节奏,循序渐进吸纳学习内容。
一、第二课堂的日常练习
声乐学习中,很多人认为足够的发声和反复练习声乐作品是学习声乐的捷径,殊不知,声乐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思考”。“思考”不仅指的是课堂歌唱过程中的思维提前,也包含了课下的独立思考与总结,以及对于自己的个人声乐潜能的开发与创新。
盲生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发挥盲生想象思维的优势,鼓励盲生积极思考。教师根据盲生掌握声乐技术程度,定制盲生每天的练习时间和内容。对于程度较低的学生,要求其在每日课余时间保证50分钟的研习时间,内容包括:呼吸练习、发声练习、作品练习,以发声练习为主,并要求50分钟内保证有25分钟的思考时间,将课堂录音反复聆听,并仔细思考。学生通过聆听录音,对于课上完成好的部分要强化理解,通过反复练习加以巩固,并思考声音的准确动因。对于不到位的发声状态,学生更要反复聆听录音,深入思考,与准确的声音对比,寻找异同,抓住要点之后再小心仔细地反复加以出声练习,直到找到准确的状态为止。
对于学习掌握程度较高的学生,要求其每天保证60~90分钟的研习时间。除了在发声方面注重思考之外,还应对声乐作品着重思考,思考时间自定。思考的内容包括: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思想情感、作品的旋律特征、作品的应用技巧。对于这几个方面的思考成果,前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来获得,在具备了知识储备后,后期学生应最终思考和实践如何将成果知识点与实际的演唱相结合,从而声情并茂地演唱,而不是机械的复制旋律和音高。
二、第二课堂声乐作品的深化实践
在第二课堂中,教师要结合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和学习。通常针对一首在第一课堂学习演唱的声乐作品,教师可将其在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学习,历时一周;第二阶段为作品艺术分析,历时一周;第三阶段为实践演唱,历时四周,此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弹性掌握。
比如,学生在第一课堂上的演唱作品是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在第二课堂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要求学生对作品的形式、特点、内容、情感进行专门的研究。学生自己可通过各种媒介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所获知识点的印象和理解。通过研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这首歌是四川宜宾地区的传统山歌,年代久远;山歌的音乐特点为声调高亢、嘹亮、悠长、质朴,喜用呼唤性衬词相配合的自由延长音,以充分抒发感情;节奏自由,接近自然语言的节奏,乐节、乐句或乐段的尾部常出现自由延长音。
第二阶段进入作品艺术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现成的音频资料,多次反复完整欣赏这首作品,让学生在体会作品朴实、自然艺术风格的同时,去感受作品是怎样描绘一个山村农家姑娘热恋中的真挚感情与羞涩的心理状态,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欣赏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首山歌的内容完美演绎,要让学生在旋律和歌词方面着重进行揣摩,以抓住歌曲的情感主线。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盲生的想象优势,帮助盲生去想象歌词的意境。山歌的第一句第一个音就到达了全曲的最高音,首先就在听觉上抓住了听众,让人们仿佛看到了一片郁郁葱葱的连绵高山。第二句旋律开始下滑,表现出了女主人公焦急不安思念情郎的心理。第三句,以四川方言的音调,模拟老年人的语气又重复出现了最高音,表現出了姑娘的母亲关心女儿的心情。第四句从一个衬词拖腔开始,表现了姑娘害羞、故作镇静、寻借托词的微妙心理。
第三阶段进入实践演唱,引导学生了解这首作品是四川的山歌,语言上自然结合了四川方言的语音语调,只有将这些语调元素巧妙的融合在声腔里,才能将作品的灵魂演绎出来。此阶段的学习中,可以充分发挥盲生的听觉优势和模仿能力,让学生尽可能通过各种媒介去聆听四川方言,努力模仿四川方言的语感、语调,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四川方言的语音印象,并努力尝试将获得的语音元素运用到歌曲的咬字行腔上。比如,这首歌的第二句,“手把栏杆(舍)”的“舍”,字面的读音是shè,但如果在实际的歌唱过程中唱成shè,就破坏了歌曲的整体意境,让人莫名其妙。但是,如果按照四川方言唱成shéi,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会让人感觉自然、亲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注意整首作品语言的方言倾向性,要贯穿始终,这样才能更好的塑造好人物形象。 三、第二课堂的多元音乐文化积累与实践
我国地域辽阔,声乐资源多元而浩瀚。对我国优秀多元音樂文化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开阔盲生声乐学习的视野,帮助盲生深入的表达歌曲情感,更可以借鉴其中的声腔技巧,丰富盲生演唱形式,拓展其声乐演唱的可能性。
在第二课堂中,要引导盲生充分运用听觉优势,尽可能多的去欣赏和学习我国优秀的多元音乐文化,尤其是要对各种形式声腔进行模唱、研究和借鉴。我国的戏曲艺术多强调“依字行腔”,以情引声,一切为情服务,以情来激发声音技巧的展现,注重演唱时字与声两者高度平衡、音乐与语言高度融合。戏曲艺术的润腔方式丰富多样,这些润腔方式的运用,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具有传神的魅力。润腔方式要根据人物、情节来进行处理,这样才能使声音和内容完美融合,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声音的高亢洪亮。
比如歌剧《玉鸟兵站》选段《我心永爱》中“你是那宽容的天空,将大地的冷暖满抱在怀;你是那飞扬的旗帜,让心灵飘飘荡荡自由招展;你是那信念凝结,壮烈的铁,铸成不朽的诺言”这一唱段,音乐整体在快速中行进,表现了军人挺拔、坚韧、勇敢的形象,歌颂精神贯穿了始终。在第二课堂练习时,要求盲生在开始练习时把关注点放在速度和节奏上,不去考虑别的因素,只把速度、节奏唱准,这样在经过练习之后,盲生会发现虽然唱熟了曲谱,但是会造成机械重复、生硬、苍白的声音状态。这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戏曲的抑扬顿挫、紧拉慢唱等润腔技巧融入此段的演唱中。引导盲生演唱时从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开始就要唱得清楚明确,咬字要富有弹性,既要连贯,又不拖泥带水,表现出语气的坚定与敬佩,每句的最后一字形成拖腔,做到字断腔不断,这样乐句之间才能顺畅的衔接,符合语气的发展,声音自然过渡,感情也才能逐步升华。
“我等你回来,我情永在,我等你回来,我心永爱。 我等你,我等你,我等你——回来”这一段是全曲的结束部分,也是整曲的高潮。在盲生演唱这一唱段前,要让学生首先通过欣赏歌剧和查阅资料明确这一唱段演唱时应表现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这一唱段是女主人公面对心上人的离去,痛哭之后深情演唱的一首咏叹调。从与“阿兵哥”的“相约”到“等待”,女主人公对“军人”和“信念”、“奉献”和“牺牲”有了更深的思索,最终升华成她对军人“我情永在,我心永爱”的承诺。在盲生演唱实践时,要让盲生在深刻理解人物内心活动的基础上,吸取戏曲的依字行腔,做到情感上的连贯,做到句断腔不断,平稳中不断推进情绪,表达出女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现实时的痛苦、从容和坚定。在唱到最后“我等你,我等你,我等你——回来”部分,要引导盲生在三个“我等你”行腔上不拖沓,但也不急促,要从心底里说出,音量逐渐加强,最后在“你”字上随着情感自然延长,随着情绪的爆发,唱出饱满的“回来”二字结束全句。
四、第二课堂的舞台实践
声乐艺术是实践的艺术,舞台实践是声乐学习必不可少的实践内容。目前,盲生的声乐教学主要还是围绕声乐演唱技能的教学,舞台实践的机会很少。
校内舞台实践中,例如学生音乐会,在场地选择上可以是剧场、排练厅、教室,甚至可以是公共区域临时搭建的小舞台;时间频率上可以每月进行。在每个学生演唱完毕后,要求所有学生要对他人的演唱做出评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与点评。教师可在指导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度强调声乐演唱技术细节和具体知识点的方式,通过舞台化的授课,重视引导学生对作品整体性的演绎,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综合理解和把握能力。
校外舞台实践,教师可以组织盲生有计划的进行社区慰问演出、公益演出等,在增加盲生舞台实践经验的同时,更在逐一帮助教师检验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做好总结反思。积极鼓励盲生参加各类型的声乐比赛,在比赛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炼,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激发学习和钻研热情,提高课后学习效率,与第一课堂形成良性反馈和互动。实践形式除了独唱,还可以进行二重唱、小组唱、合唱、表演唱等,内容可以涉及民歌、歌剧选段、音乐剧选段等。
五、第二课堂艺术修养的习得
声乐教学由于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往往会更注重声音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忽视声乐艺术修养的学习。实践证明,一个具备了较好艺术修养的歌者才能将其技术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完美的演绎作品。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普拉西多·多明戈就是一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的声乐大师,他不光拥有高超的声乐技巧,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和指挥家,他的声乐成就是在他渊博的艺术修养之上结出的硕果,二者和谐共生,互相促进。艺术修养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夜以继日的沉淀和升华。声乐学习者应该格外重视对自己艺术修养的培养,利用一切学习渠道和资源尽可能多的去获得有益的养分,以滋养自己的声乐学习之路。
比如,盲生在第一课堂演唱的作品是赵元任先生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如果没有很好的文化沉淀,光从歌词的表面去理解,会以为这首歌是一首单纯的爱情歌曲。但是如果歌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就对作品的时代特征和作曲家的创作特色具备一定的认识和把握,那么他必然就会较容易地把握住歌曲的艺术形象和音乐特征,更恰当生动地表现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精神内涵。这首歌创作于1926年,歌词是1920年刘半农先生在英国留学时创作的一首诗篇,歌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创作时期正值五四运动后,在内容上潜藏着无限深厚的亲情、爱情、思国之情,既反映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一些知识分子挣脱封建礼教束缚,追求恋爱自由和迫切要求个性解放的内心世界,也暗藏着“五四”时期海外游子独居异乡的爱国情怀与盼望早日学成归来的报国之梦。歌词采用了拟人、回文、对偶、比喻、象征等多种修饰手法。作曲家在曲调部分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京剧西皮原板过门音乐旋律,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
盲生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阅读吸纳知识的方法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艺术修养的习得.所以在平时的积累过程中,教师要引导盲生尽可能在第二课堂里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去提升艺术修养。比如,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浏览相关的书籍理论,并总结提炼;利用网络上已有的相关视频、音频资料去研究、吸收、记录相关知识点;多去欣赏和分析各种音乐体裁,拓宽音乐视野;尽可能参与各种音乐形式的实践,亲身体验、实践等。教师要让盲生明白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歌唱者才能更容易地去发现、理解作品的内涵及其创作特色,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充分领会,最终精准地表达作品的情感,完美地展现声音技术,给作品的形象及音乐赋予更多的、无限的生命力。
盲生的声乐教学与普通声乐教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教师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更有效、顺畅的开展教学工作。在盲生声乐实践的第二课堂中,教师只有积极运用盲生的认知优势及习惯,提出合理学习建议,注重知识的递进与积累,增加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丰富方法途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盲生对声乐演唱技能的理解和习得,最终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声乐演唱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周世斌编著.音乐欣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施敏.学习借鉴昆曲,促进民族声乐教学[J].中国音乐, 2006(4).
[3] 张春良.歌剧排演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的积极意义[J].中国音乐,2012(4).
[4] 于振明.试论歌剧排演对声乐教学的帮助作用[J].戏剧研讨,2015(12).
[5] 龙有成. “翻转课堂”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戏剧,2014(11).
[6] 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7] 令狐青.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及其自身演进[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3(11).
[8] 李海鸥.艺术歌曲中的永恒经典——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创作特征探析[J].音乐创作,2008(1).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