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从朋友处看到一件珐琅炉,使笔者眼前为之一亮,认为很有必要将此炉介绍给大家,以供鉴赏。此炉通高8.3厘米,口径19.5厘米。炉为圆形(图一),双朝冠耳,三个云头形足。通体白色珐琅地上饰红色、天蓝色、绿色、藕荷色、黄色纹饰,炉腹部饰掐丝珐琅缠枝菊花、石榴花纹。炉底白色珐琅地满饰掐丝云头纹,中心处长方形铜镀金方框内署“大明万历年造”填红釉掐丝珐琅款(图二)。
  


  “珐琅”一词是外来语汇,也有“佛郎”“法蓝”等称谓。珐琅器就是将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固着于金、银或铜胎的表面,经焙烧后而成。根据其制作方法的不同,珐琅器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珐琅器具有金属的坚固性、玻璃的光滑性和珐琅釉的耐蚀性,是实用与美观完美结合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是分别于不同时期在我国出现的。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其原产地在今天的中东地区。公元十一世纪,中东的阿拉伯人已制作掐丝珐琅器了。约在公元十四世纪,掐丝珐琅工艺传入中国。珐琅工艺虽是舶来品,但一经传人中国,即与我国已有的金属制造工艺、镶嵌工艺完美地融为一体,心灵手巧的中国工匠很快掌握了珐琅器的制造技术,所制珐琅器在造型、图案等方面完全民族化,甚至不留有任何外来文化的痕迹。
  


  掐丝珐琅是一种复合工艺品,它由多道工序组成。一般以红铜做胎(少数以金或银为胎),胎子成型后,再用细而窄长的铜丝,根据装饰图案所需,焊接在胎体表面;然后将五颜六色的珐琅釉填入凹陷的花纹之中,入窑焙烧;因其焙烧后凝结的珐琅釉会收缩,所以填釉、焙烧的工序需要重复多次,才能使珐琅釉完全充分地填充在盘丝的凹陷位置;烧好之后,还要经过打磨、镀金等工序,方可成器。正是由于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等原因,故其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
  


  掐丝珐琅工艺与我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玻璃等工艺相比,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的则更少。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中首次记录了珐琅工艺的渊源、特点和用途:“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多为妇人闺阁中用,非士大夫清玩也。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作者曹昭对珐琅器颇有偏见,认为珐琅器只可供妇人使用。但作者也承认“内府作者细润可爱”,道出了皇家珐琅器的精美。《格古要论》是研究我国早期珐琅器唯一的一部文献资料,其中所言即指掐丝珐琅。通过对现存的掐丝珐琅器的排比、研究,可以推断出我国最早的掐丝珐琅实物为元代制品,但存量稀少,弥足珍贵。明代“御用监”为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其中仅宣德、景泰、嘉靖、万历四朝的器物带有官方年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万历款珐琅器15件,其中盘3件、炉3件(图三)、盒3件(图四)、烛台2件(图五)、角端4件(图六)。台北故宫已发表的万历珐琅器只有1件,即口径48厘米的双龙纹菊瓣式盘。瑞士收藏家有一件口径10.5厘米的寿字纹圆盒。其他材料公布的万历款珐琅还有四件,即口径44.8厘米的双龙纹圆盘;直径49.6厘米的花边口大盘,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龙纹盘基本相同,只是尺寸略有变化;缠枝菊花纹六方盒;高18.5厘米的双立耳三足炉。以上是现藏万历款珐琅器不完全的数据统计。万历掐丝珐琅在用途、釉色、图案、掐丝、款识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万历珐琅器在器形和用途方面超越了前代。元代及明早期的珐琅器以炉和瓶为主,器形相对单调。而万历朝出现了尺寸在50厘米左右的盘(图七)、生活用具烛台和典章用品角端。特别是角端的出现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
  就目前所见万历珐琅器而言,即使是同一类器物,也没有完全一样的造型,或多或少都有变化。如掐丝珐琅盘,有圆形、菊瓣形与花边形之区别;炉则有方形、圆形之差异。千变万化的造型增加了人们审美的享受。
  认识并掌握每个时期珐琅釉颜色的变化,是鉴定珐琅器年代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万历珐琅器的颜色有红、白、黄、姜黄、深蓝、天蓝、松石绿、粉红等。其中的粉红色在放大镜下观察,是在白色地上满布点状的红色,二者似乎没有完全融合到一起,而表面看又是柔和的粉红色,这种颜色的珐琅釉是万历朝的独创。松石绿色珐琅釉也是从万历朝始出现的颜色。万历朝所有珐琅釉均失透,不再有元代及明初珐琅透明的光泽。
  万历珐琅器在装饰图案上,较之元代和明早期单纯地装饰缠枝莲纹有了突出的变化,出现了双龙戏珠、双龙捧寿、八吉祥、吉庆有余等吉祥图案,与同时期的瓷器、漆器的图案完全相同。要知道在瓷器和漆器中非常容易做到的笔下生花的做法,在珐琅中难度较大,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在珐琅器中最容易表现的是缠枝莲花纹,而具体地表现龙、鱼等图案则需要高超的烧制工艺。
  元代及明早期珐琅器基本上以天蓝色珐琅地为主,而万历珐琅器出现了以白色(图八)、绿色和粉红色珐琅为地色的装饰手法,增加了珐琅器的美感和装饰效果。
  


  万历珐琅器的手感较沉,说明胎体厚重。掐丝从明早期细丝改为粗丝,加之镀金厚而光亮,愈显富丽堂皇。万历珐琅器在器物底部和主体图案的周围出现了掐丝勾云纹的装饰,成为万历珐琅器的突出特点。
  万历珐琅器在款识的处理上形成了有别于前后任何一个时期的风格。万历朝珐琅器的款识有两种做法,其一为在器物底部正中的长方形方框内掐丝填釉“大明万历年造”竖二行楷书款,只有底色釉颜色的不同,字体均用红色釉,长方框外饰一周各色珐琅釉如意云头纹;其二为阴刻双线“大明万历年造”楷书款。有趣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三件万历款珐琅器的底部被后人动过手脚,在万历款上焊接上铜片,刻上“大明景泰年造”款,以此冒充景泰珐琅。
  文章开始提到的掐丝珐琅炉,其造型比较夸张,双朝冠耳线条流畅,与窄小的炉身相比愈显突出。炉身装饰的一周缠枝花卉纹是对早期单一的缠枝勾莲纹的改进,这种装饰手法也是万历朝特有的风格,与同时期的漆器、陶瓷装饰完全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万历珐琅器的存世量相对于陶瓷、漆器而言非常之少,故此炉弥足珍贵。它是明万历朝御用监制作的皇家用品,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明代万历珐琅器极其重要的实物之一。
其他文献
在当前走势良好的古代书画市场上,作为明末清初一代书画开派宗师的萧云从,其绘画作品的市场表现却开不尽如人意,以雅昌艺术网统计的数据为例:截至2008年7月春拍结束,萧云从书画作品上拍只有87件,成交45件,未成交42件,成交比率为52%,总成交金额为1260万元,平均作品成交价约为28万元/件,平均每平尺约为7.9万元;与弘仁相比在上拍数量、成交比率、平均价格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弘仁书画作品上拍11
期刊
“国家文物局和我们拍卖企业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这两年来,召开的两次全国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别开生面。文物局虽然是我们的管理者,但更像是我们的同志,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文物拍卖市场能够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天津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刘幼铮深有感触地说。  为规范和促进文物拍卖市场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于2007年12月18日首次召开文物拍卖管理工作座谈会。在2008年的座谈会上,国
期刊
谈起宋代陶瓷,首推五大名窑,但是仔细研究后,却发现其中尚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未解之谜,如钧窑、哥窑、北宋官窑及定窑中的绿定等等。我对此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以随笔的形式发表,希望能对学术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钧窑:把故宫传世的钧窑产品定为明初,尚为时过早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术界就有专家提出钧窑应该是金代产品的学术观点,到70年代随着河南禹县钧台窑的正式发掘后,这个问题似乎得到解决
期刊
香港大学位于港岛般咸道,校园内风景迷人,树影婆娑,林阴下典雅的中式和欧式的建筑古色古香,相互辉映,更显幽雅。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就坐落于其中。博物馆由冯平山楼与徐展堂楼的展厅构成,两楼之间设有室内天桥相连接。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博物馆现藏有1500余件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艺术品。  目前,博物馆正在举办“紫艳凝青——琳标堂藏古代钧瓷”展览。远远望去,展厅里灯光幽然,每件瓷器都站在自己的位子上,一点也没
期刊
关于官窑的文献记载,最著名的是南宋人叶寘《坦斋笔衡》中所记的一段:“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釉)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日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元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九《四部丛刊
期刊
2007年11月,明四家仇英《赤壁图》在中国嘉德秋拍以7952万元成交,将中国古代书画拍卖行情推至新高度,成为2005年行情调整后,开始理性恢复的标志性事件。这种态势对今年春拍产生了巨大影响,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匡时国际、北京保利为例,古代书画专场上拍1135件拍品,成交额4.5亿元以上,82件拍品成交价超过百万元。流传有序的拍品续写去年行情,如恽寿平《载鹤图》手卷拍出3696万元。经营古代书画
期刊
今年6月中旬的一天,《文物天地》杂志朱威先生打来电话约稿,希望我给他们写篇关于“官钧”瓷器研究的文章。不晓得朱先生何以找我约稿,当时也不知这文章该怎么写,但我还是答应了,约定1个月后交稿。过后,才感到自己有点冒失。首先,在深圳研究“官钧”瓷器的同仁中,我算不上主角;其次,由于工作变化,或许还有点厌倦,我已基本离开了古陶瓷圈子。虽然也有旧“病”复发的时候,比如对“官钧”瓷器,总想着写点什么,但直到朱
期刊
青瓷的魅力有多大?这是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的,然短短的20年间青瓷竟能在帝王的生活中起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作用的事实,则成了这一问题的最有说服力的答案——北宋晚期,青瓷曾为徽宗的豪华生活锦上添花,而“靖康之难”后,青瓷却又为疲于奔波、居无定所、处境困厄的高宗雪中送炭。    余姚官窑是宋室南渡后第一个继承北宋官窑制瓷传统为朝廷烧瓷的窑口    今人对南宋早期与宫廷有关的窑业生产情况的认知,经历了曲折、漫
期刊
宋代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高峰,当时有名的瓷窑遍布大江南北,百花齐放。虽然明清时代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但其时景德镇一花独放,其他许多瓷窑处于萧条状态。宋代作为中国陶瓷发展的高峰不仅在于它的产量和众多的瓷窑,还在于它独特的审美价值与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的思想及追求。    宋代城市的繁荣是陶瓷手工业发展的大背景    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社会发展的背景,宋瓷的发展也与宋代的城市化及城市的商业
期刊
如果我们仅从民间存世的数量和拍卖的成交价格来看,明清瓷器中能与釉里红瓷器的市场行情相抗衡的唯有清代珐琅彩瓷。明代釉里红、清代珐琅彩,这两种瓷器皆属于明清瓷器可遇不可求的珍品,由于存世数量的稀少,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元代及明初釉里红瓷器公开拍卖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早在1986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时,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纹菱口大盘即创下了1034万港币的高价(图1)。进入90年代,随着艺术品拍卖业的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