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在原有英语专业单一的培养模式基础之上,突破运用新思维和新方法破解目前的难题。基于国内外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以及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项目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者观点
当今社会对双外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多。“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北方组“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家机关、各部委、部分公司、外事外贸单位等139家用人单位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要求:单一外语0%;双外语23%。双外语方向是符合社會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类专业确立培养双外语人才的目标已是当务之急(钱冬梅,2002)。国内许多专家对培养双外语人才持赞同意见。外语教育专家胡文仲(2008)说:“我一直都认为,双(外)语教学在外语院校是大有可为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表示,随着对双外语人才需求的升温,设置“复语型”专业是外语专业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玉华(2003)指出,双语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充分挖掘外语院校自身学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最有效的培养模式。
西方学者对三语习得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国外学者从心理语言学(词汇习得、语种的选择、跨语言影响)、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三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研究。最早对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作用展开研究的Chandrasekhar发现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朱静芬,2000)。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地位和语言距离密切相关,二语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目的语,学习者越有可能使用二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二语在语言类型上接近三语,会促进三语的习得。根据多种语言技能模式,语言迁移不仅指从母语向二语的迁移,还可以是母语知识向三语的迁移。学习者在学习三语时,更倾向于将已掌握的二语知识向三语迁移。另外,研究表明多语学习者在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再学习第三语言表现出认知优势。习得额外的语言会发展一些新的技能,包括:语言学习技能、语言管理技能和语言维持技能。这种语言系统质量的改进会促进多语学习者元语言意识,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以及注意控制能力的发展。正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所言,进行区域研究一般需要学习两门甚至三门语言,因此设置“复语型”即“双外语型”专业方向是一个国际惯例。
二、实践情况
国内双外语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于1981年率先开设西英(西班牙语 英语)双语方向(张绪华,1989),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84年创办了英法(英语 法语)双语班(胡文仲,2008)。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了双外语方向,包括一些外语院校、少数综合性大学及理工院校。各院校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双外语主辅式”。两门外语主次地位分明,在保证第一外语达到专业水平前提下,强化第二外语学习。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及大连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即采用此类模式。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学校将双外语培养目标设定为双语并重,但从具体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看,仍属一主一辅式。第二种为“双外语 专业倾向”。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法英双语 经济学”。除常规的法语和英语课程外,该专业方向还增设了多门经济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与费用分析、金融等。第三种为“多语种复合式”。有数所院校尝试了多语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得以掌握和应用三门以上外语。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四年制老挝语专业,除老挝语外,在第二外语(英语)达到大专水平的基础上,还增设与老挝语相近似的泰语基础课。第二、三种模式对生源要求非常高,目前仅个别院校特定专业实施此模式,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各学校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上也进行了探索。黑龙江大学俄英双语方向采用“双外语沉浸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从俄罗斯聘请教师,将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俄语。再逐步过渡到英、俄语参半的授课方式,直至俄语成为基本的授课语言(郝斌,2005)。这种模式打破了语种界限,尝试语种间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创造了双外语的学习氛围。但该模式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聘请谙熟两门外语的优秀师资是关键。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双外语课程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共同开设了CCDL课程,即Cross Culture Distance Learning(跨文化远程教育),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用英语同日本学生就地区文化差异、价值观及全球社会热点进行即时讨论和深层次交流。目前这种将两门外语、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的课程十分有限。
三、项目主旨
(一)促进培养方案优化
课程设置是将培养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把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转移到“应用型”、“综合性”的方向上来。通过问卷调查,找寻合适的双语课时比例。瞄准市场需求,在现行的英语教学时数内进一步加强语言技能性课程,适当压缩纯语言和文学类课程,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以适应双外语教学为导向。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广大外语教师仅精通一门外语,他们的第二外语只能应付阅读,词汇量有限,口头交际更加困难,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也同样。然而,双外语教学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基础上能够娴熟地使用另一门外语。此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双外语之间、双外语与母语之间的语际对比,而不是两门语言各行其是。这对于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当然,在短期内构建这样的师资队伍对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不现实的,但为了真正体现双外语教学的特色,把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 (三)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
双外语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要重视语言迁移规律,又要采取语言对比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英日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语言迁移情况比后者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母语与英语、母语与日语、英语与日语三种语言之间发生的语言迁移问题;而后者仅表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除语言迁移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日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对日语的干扰或母语对日语的干扰。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双外语专业方向的特点,应采取汉、英、日的语际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
四、项目简介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武汉学院2014级英日双语方向的学生26名。主要调查如下问题:调查对象对现行双外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双外语教学效果评估;调查对象对目前双外语教学的需求及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二)主要问题
对武汉学院外语系采用的“英日双语”培养模式的评价从学制安排、双外语间关系及开设时间、教学目标设定等方面调查学生对所在院系“双外语”培养模式认同度。
英日双语方向有别于传统“外语专业 第二外语”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做了大幅调整,“第二外语”教学成败直接关系到双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对“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相关方面的评价。
英日双语方向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项目效益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武汉学院2014级英日双语方向的学生26名,其中对比研究的平行班有外语系2014级本科生,含商务英语和翻译方向。双语教学的研究拟受益范围为双语学生,但也为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提供借鉴意义。能够帮助促进双语课程培养方案优化,改革课程设置,把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转移到“应用型”、“综合性”的方向上来。
此外,能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出精通一门外语并能够娴熟地使用另一门外语的师资队伍,真正体现双外语教学的特色,把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再者,能够帮助教师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双外语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要重视语言迁移规律,又要采取语言对比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英日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语言迁移情况比后者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母语与英语、母语与日语、英语与日语三种语言之间发生的语言迁移问题;而后者仅表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除语言迁移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日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对日语的干扰或母语对日语的干扰。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双外语专业方向的特点,应采取汉、英、日的语际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
五、思考
武汉学院外语系自2014年9月开始从当年入学的英语专业新生中经过测试选拔了26位学生,试办英语专业(英日双语方向)。这些学生入学前已有6年及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日语是以零为起点的。就学生而言,全新的课程设置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对外语系而言,不同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英日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语言迁移情况比后者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母语与英语、母语与日语、英语与日语三种语言之间发生的语言迁移问题;而后者仅表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除语言迁移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日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对日语的干扰或母语对日语的干扰。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双外语专业方向的特点,应采取汉、英、日的语际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
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部分高校还处于起始阶段,有关双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可供借鉴的实践成果很少,而且研究的重点大多在于双外语的对比教学法方面。此外,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多半是匆匆上场,他们的第一外语比较过硬,但第二外语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双外语语际对比教学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第二外语水平,尽快适应双外语教学,促进我国的双外语专业教学,高质量地培养经济社会急需要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国内高校创办了双外语专业或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模式,这是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06):18-24.
[2]胡文仲.对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2008(05):18-23.
[3]钱冬梅,徐世熙.有关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综合调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39-43.
[4]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05):38-39.
[5]郝斌.从专门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谈高等院校俄语专业的双语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2005(03):5-8.
[6]朱静芬.语言迁移对二外学习者英语写作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0(01):51-55.
作者简介
陈媛(1982—),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文學硕士,武汉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学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学者观点
当今社会对双外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多。“面向21世纪外语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课题北方组“关于外语专业毕业生的调查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家机关、各部委、部分公司、外事外贸单位等139家用人单位对外语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要求:单一外语0%;双外语23%。双外语方向是符合社會需求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在外语类专业确立培养双外语人才的目标已是当务之急(钱冬梅,2002)。国内许多专家对培养双外语人才持赞同意见。外语教育专家胡文仲(2008)说:“我一直都认为,双(外)语教学在外语院校是大有可为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表示,随着对双外语人才需求的升温,设置“复语型”专业是外语专业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孙玉华(2003)指出,双语型人才的培养是目前充分挖掘外语院校自身学科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最有效的培养模式。
西方学者对三语习得的真正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近年来国外学者从心理语言学(词汇习得、语种的选择、跨语言影响)、社会语言学、语言教育、普遍语法等多个角度对三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研究。最早对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作用展开研究的Chandrasekhar发现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朱静芬,2000)。二语在三语习得中的地位和语言距离密切相关,二语在语言类型上越接近于目的语,学习者越有可能使用二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如果二语在语言类型上接近三语,会促进三语的习得。根据多种语言技能模式,语言迁移不仅指从母语向二语的迁移,还可以是母语知识向三语的迁移。学习者在学习三语时,更倾向于将已掌握的二语知识向三语迁移。另外,研究表明多语学习者在掌握第一和第二语言后再学习第三语言表现出认知优势。习得额外的语言会发展一些新的技能,包括:语言学习技能、语言管理技能和语言维持技能。这种语言系统质量的改进会促进多语学习者元语言意识,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创造力以及注意控制能力的发展。正如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所言,进行区域研究一般需要学习两门甚至三门语言,因此设置“复语型”即“双外语型”专业方向是一个国际惯例。
二、实践情况
国内双外语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于1981年率先开设西英(西班牙语 英语)双语方向(张绪华,1989),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84年创办了英法(英语 法语)双语班(胡文仲,2008)。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开设了双外语方向,包括一些外语院校、少数综合性大学及理工院校。各院校培养模式大致可分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双外语主辅式”。两门外语主次地位分明,在保证第一外语达到专业水平前提下,强化第二外语学习。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及大连外国语学院等院校即采用此类模式。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学校将双外语培养目标设定为双语并重,但从具体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看,仍属一主一辅式。第二种为“双外语 专业倾向”。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法英双语 经济学”。除常规的法语和英语课程外,该专业方向还增设了多门经济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与费用分析、金融等。第三种为“多语种复合式”。有数所院校尝试了多语种人才的培养模式,学生得以掌握和应用三门以上外语。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四年制老挝语专业,除老挝语外,在第二外语(英语)达到大专水平的基础上,还增设与老挝语相近似的泰语基础课。第二、三种模式对生源要求非常高,目前仅个别院校特定专业实施此模式,相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各学校在具体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建设上也进行了探索。黑龙江大学俄英双语方向采用“双外语沉浸式”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从俄罗斯聘请教师,将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俄语。再逐步过渡到英、俄语参半的授课方式,直至俄语成为基本的授课语言(郝斌,2005)。这种模式打破了语种界限,尝试语种间的交叉与融合,为学生创造了双外语的学习氛围。但该模式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聘请谙熟两门外语的优秀师资是关键。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双外语课程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共同开设了CCDL课程,即Cross Culture Distance Learning(跨文化远程教育),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上用英语同日本学生就地区文化差异、价值观及全球社会热点进行即时讨论和深层次交流。目前这种将两门外语、两种文化有机融合的课程十分有限。
三、项目主旨
(一)促进培养方案优化
课程设置是将培养方案落到实处的关键,把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转移到“应用型”、“综合性”的方向上来。通过问卷调查,找寻合适的双语课时比例。瞄准市场需求,在现行的英语教学时数内进一步加强语言技能性课程,适当压缩纯语言和文学类课程,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要以适应双外语教学为导向。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广大外语教师仅精通一门外语,他们的第二外语只能应付阅读,词汇量有限,口头交际更加困难,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也同样。然而,双外语教学对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精通一门外语的基础上能够娴熟地使用另一门外语。此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双外语之间、双外语与母语之间的语际对比,而不是两门语言各行其是。这对于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当然,在短期内构建这样的师资队伍对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来说都是不现实的,但为了真正体现双外语教学的特色,把对此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到较高的水平,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 (三)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
双外语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要重视语言迁移规律,又要采取语言对比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英日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语言迁移情况比后者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母语与英语、母语与日语、英语与日语三种语言之间发生的语言迁移问题;而后者仅表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除语言迁移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日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对日语的干扰或母语对日语的干扰。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双外语专业方向的特点,应采取汉、英、日的语际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
四、项目简介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武汉学院2014级英日双语方向的学生26名。主要调查如下问题:调查对象对现行双外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双外语教学效果评估;调查对象对目前双外语教学的需求及建议;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双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二)主要问题
对武汉学院外语系采用的“英日双语”培养模式的评价从学制安排、双外语间关系及开设时间、教学目标设定等方面调查学生对所在院系“双外语”培养模式认同度。
英日双语方向有别于传统“外语专业 第二外语”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第二外语”,教学方面做了大幅调整,“第二外语”教学成败直接关系到双外语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对“第二外语”课程设置及教学相关方面的评价。
英日双语方向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培养目标。
(三)项目效益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武汉学院2014级英日双语方向的学生26名,其中对比研究的平行班有外语系2014级本科生,含商务英语和翻译方向。双语教学的研究拟受益范围为双语学生,但也为英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学习提供借鉴意义。能够帮助促进双语课程培养方案优化,改革课程设置,把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转移到“应用型”、“综合性”的方向上来。
此外,能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出精通一门外语并能够娴熟地使用另一门外语的师资队伍,真正体现双外语教学的特色,把对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再者,能够帮助教师找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双外语的课堂教学方法既要重视语言迁移规律,又要采取语言对比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英日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语言迁移情况比后者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母语与英语、母语与日语、英语与日语三种语言之间发生的语言迁移问题;而后者仅表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除语言迁移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日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对日语的干扰或母语对日语的干扰。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双外语专业方向的特点,应采取汉、英、日的语际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
五、思考
武汉学院外语系自2014年9月开始从当年入学的英语专业新生中经过测试选拔了26位学生,试办英语专业(英日双语方向)。这些学生入学前已有6年及以上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日语是以零为起点的。就学生而言,全新的课程设置对他们而言是全新的挑战;对外语系而言,不同的培养目标,在课程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语言迁移理论的角度来看,英日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教学方法应有别于单一的英语专业,因为前者所涉及的语言迁移情况比后者复杂得多,其中包括:母语与英语、母语与日语、英语与日语三种语言之间发生的语言迁移问题;而后者仅表现在母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迁移问题。除语言迁移外,还有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日语学习中存在英语对日语的干扰或母语对日语的干扰。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双外语专业方向的特点,应采取汉、英、日的语际对比、比较的教学方法。
双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部分高校还处于起始阶段,有关双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可供借鉴的实践成果很少,而且研究的重点大多在于双外语的对比教学法方面。此外,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多半是匆匆上场,他们的第一外语比较过硬,但第二外语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在开展双外语语际对比教学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这就需要从事双外语教学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第二外语水平,尽快适应双外语教学,促进我国的双外语专业教学,高质量地培养经济社会急需要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为了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国内高校创办了双外语专业或双外语专业方向的模式,这是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尝试。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06):18-24.
[2]胡文仲.对才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外语界,2008(05):18-23.
[3]钱冬梅,徐世熙.有关外语专业第二外语课程的综合调查[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39-43.
[4]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05):38-39.
[5]郝斌.从专门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教育——谈高等院校俄语专业的双语教学[J].中国俄语教学,2005(03):5-8.
[6]朱静芬.语言迁移对二外学习者英语写作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0(01):51-55.
作者简介
陈媛(1982—),女,湖南湘潭人,副教授,文學硕士,武汉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