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理论界和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文化性这一特性,从而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很好地回应了这一现实不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理论问题作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生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丰富,本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被大量的科技产品和商业文化挤占,不少人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喊政治口号”、已经“过时”等论调。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就显得迫在眉睫。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也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中的基本话题之一。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宣部等党政机关和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开展“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活动,致力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与发展路径选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多新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发现新课题,抓住新机遇,面对新挑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沈壮海教授的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回应现实问题的巨大理论探索勇气,对以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该著作是一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实效性建设的力作。
纵观全书,作为一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著,沈教授从“文化发展:挑战与应对”,“德教传统:价值与承传”,“文艺育德:历史与现实”出发,抓住“高校德育:境遇与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等三大问题,以三章共计十三节的篇幅来展开论述,既凸显出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注重研究的整体布局,真正实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激活全局的效果。
一 与时俱进 视角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灵魂。当今的时代精神之一就是与时俱进,注重创新研究,我们开展学术研究也应体现这一精神。任何科研成果的价值,或任何著作的价值,都是通过其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创新成果愈多则其价值愈大,反之必然流为平庸之作。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仅有20余年历史的、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成果显著。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回应了一系列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拨乱反正后批了“左”的空头政治,一些人容易产生厌恶政治、不讲政治的认识误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下,最终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经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冷静地总结和反思,克服了重视思想教育不够这个“十年最大的失误”。同时,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等负面影响,在理论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人往往满足于就事论事,乃至摆不脱老生常谈和简单的“标语口号”的俗套,阻滞了探索的深入。
该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观点有新意,在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时,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所涉及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沈教授以文化系统引领自己的学术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历史传统等角度的梳理入手,由此引出自己独具风采的理论阐述,新颖而独特,正如为该书作序的黄钊教授指出的那样:
“细读本书稿,不难发现作者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勇发自己的独得之见。书中关于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时常透射出创新性的智慧火花,因而较好地将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给人以种种有益启迪。”
本书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文化视野”中来探讨,抓住如先进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大众文化等一些文化最基本的类型,分别从不同视角将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结合起来。揭示了不同文化类型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和不同文化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特定表现形式及其规律,并在说明吸纳一定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扩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以人为本 文化化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树立这种科学理念,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精神与学科体系,凸显人文关怀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只有合乎人性、丰富人性、完善人性和发展人性,才能够真正具有实效性,才会有生命力。
张耀灿教授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坚持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出发,不仅是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还是以唯心史观指导的试金石、分水岭,而且,也是区分它是否符合人性化要求、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该书充分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论述文化的育人功能,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从满足人们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出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有效性不仅源于它的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而且源于它的精确性、透彻性和契合性。
本书在探讨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时指出:
“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而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的发挥,是以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前提的……教育之所以能发挥上述功能,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成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个体能够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的过程”。
作者把教育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概括为“文化化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成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将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它不仅揭示了先进文化化人的客观法则,而且增强了我们对先进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定作用的认识,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全书,增强了论述的可读性。
三 国际视野 文化安全
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围绕着文化软实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本书作者具有高度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这方面也下了相当的工夫,其字里行间透射出浓郁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气息。
本书在开篇就论及“文化安全”问题是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指出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性、方向性和主导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据此,作者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性提出了挑战;二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一波三折曲折发展以及与此相应的国际竞争、斗争的日趋激烈和复杂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提出了挑战;三是国内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领域的主导性提出了挑战。作者为了说明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紧紧抓住了当今的时代特点,其中涉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格局”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复杂情况,把“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问题,放在时代格局的视域中来探讨,这就使研究建立在对当今时代有着相应了解的基础上,从而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体现了作者宏观的国际视野。
作者在考察了国际态势后,认为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围绕“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与评判尺度”、“先进文化、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作者指出:
“我们所要发展的先进文化,必须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它要反映、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这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先进文化的相互关系,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先进文化视域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先进文化建设之中,因而从特定角度揭示了先进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我国的文化安全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一定的保障和实现。
四 融汇古今 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文化是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丰厚资源。全书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引经据典,通晓古今,由宏观引人微观,由表及里,避免研究的简单化、庸俗化,以达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效,有益于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度和感染力。
以第二章为例,这一章题为《德教传统:价值与承传》,共包括《德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德教传统:方法论之思》、《德教传统:董仲舒》、《德教传统:陈献章》四节。这些问题既相互联系,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功能、地位。其中,第一节《德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是全章的总纲,从现代社会来阐释了古代经典的价值,具有统率全章的功能;第二节《德教传统:方法论之思》,是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回顾总结,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三节《德教传统:董仲舒》,是探索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的道德教化的思想和方法论体系;第四节《德教传统:陈献章》,着重探索了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自得论”、“静坐论”,对其“作圣之功”的目的论和方法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种安排从宏观到具体,产生了“纲举目张”的良好效应,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的把握,论证较充分,说服力较强。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说:“文化是一种成就,是一种或者天下去占有它,或者它会天天被遗失的一种成就。”对于现实的关切与呼唤是一部理论著作的恒久的生命力的来源,人类学术活动的本质就在于将现实的困惑升华为理性的思考,对人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进行执着的、形而上的探索与追寻。无疑本书对于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书的出版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提高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操作指导价值,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是十分可喜的,定能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期。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德]乔治·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145802/index.html,访问日期:2009年9月12日。
作者简介:吴清,女,1964—,重庆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政治经济,工作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 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渐丰富,本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被大量的科技产品和商业文化挤占,不少人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喊政治口号”、已经“过时”等论调。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性就显得迫在眉睫。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也是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中的基本话题之一。为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宣部等党政机关和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多家媒体纷纷开展“深入回答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活动,致力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个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目标实现与发展路径选择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生命力之所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部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提出了更多新任务和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中发现新课题,抓住新机遇,面对新挑战,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沈壮海教授的著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回应现实问题的巨大理论探索勇气,对以文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一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该著作是一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实效性建设的力作。
纵观全书,作为一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著,沈教授从“文化发展:挑战与应对”,“德教传统:价值与承传”,“文艺育德:历史与现实”出发,抓住“高校德育:境遇与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等三大问题,以三章共计十三节的篇幅来展开论述,既凸显出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注重研究的整体布局,真正实现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激活全局的效果。
一 与时俱进 视角创新
创新思维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灵魂。当今的时代精神之一就是与时俱进,注重创新研究,我们开展学术研究也应体现这一精神。任何科研成果的价值,或任何著作的价值,都是通过其创新成果表现出来的,创新成果愈多则其价值愈大,反之必然流为平庸之作。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仅有20余年历史的、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成果显著。学界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回应了一系列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拨乱反正后批了“左”的空头政治,一些人容易产生厌恶政治、不讲政治的认识误区。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干扰下,最终出现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经过学习邓小平理论,冷静地总结和反思,克服了重视思想教育不够这个“十年最大的失误”。同时,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束缚等负面影响,在理论研究也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人往往满足于就事论事,乃至摆不脱老生常谈和简单的“标语口号”的俗套,阻滞了探索的深入。
该书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观点有新意,在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时,从文化视野的角度,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运行中所涉及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沈教授以文化系统引领自己的学术研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历史传统等角度的梳理入手,由此引出自己独具风采的理论阐述,新颖而独特,正如为该书作序的黄钊教授指出的那样:
“细读本书稿,不难发现作者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勇发自己的独得之见。书中关于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时常透射出创新性的智慧火花,因而较好地将理论研究引向深入,给人以种种有益启迪。”
本书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文化视野”中来探讨,抓住如先进文化、传统文化、艺术文化、大众文化等一些文化最基本的类型,分别从不同视角将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探讨结合起来。揭示了不同文化类型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和不同文化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特定表现形式及其规律,并在说明吸纳一定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扩展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以人为本 文化化人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树立这种科学理念,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精神与学科体系,凸显人文关怀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任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只有合乎人性、丰富人性、完善人性和发展人性,才能够真正具有实效性,才会有生命力。
张耀灿教授指出: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坚持从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出发,不仅是坚持以唯物史观指导还是以唯心史观指导的试金石、分水岭,而且,也是区分它是否符合人性化要求、是否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
该书充分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充分论述文化的育人功能,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要从满足人们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精神需要出发,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有效性不仅源于它的真理性、真实性和先进性,而且源于它的精确性、透彻性和契合性。
本书在探讨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时指出:
“教育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而教育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功能的发挥,是以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前提的……教育之所以能发挥上述功能,成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途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化人的过程,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成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引导个体能够驾驭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的过程”。
作者把教育视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概括为“文化化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实质上是“将人类已经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果转化成为个体内在本质力量、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过程”,“将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它不仅揭示了先进文化化人的客观法则,而且增强了我们对先进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定作用的认识,这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贯穿全书,增强了论述的可读性。
三 国际视野 文化安全
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围绕着文化软实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本书作者具有高度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这方面也下了相当的工夫,其字里行间透射出浓郁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和气息。
本书在开篇就论及“文化安全”问题是无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指出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性、方向性和主导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据此,作者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的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性提出了挑战;二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一波三折曲折发展以及与此相应的国际竞争、斗争的日趋激烈和复杂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性提出了挑战;三是国内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领域的主导性提出了挑战。作者为了说明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挑战,紧紧抓住了当今的时代特点,其中涉及“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格局”等一系列概念,这些概念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今时代的复杂情况,把“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问题,放在时代格局的视域中来探讨,这就使研究建立在对当今时代有着相应了解的基础上,从而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体现了作者宏观的国际视野。
作者在考察了国际态势后,认为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围绕“先进文化的理论内涵与评判尺度”、“先进文化、精神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独到见解。作者指出:
“我们所要发展的先进文化,必须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它要反映、代表和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将促进人民群众思想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要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
这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先进文化的相互关系,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先进文化视域中的表现形式及其规律,集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先进文化建设之中,因而从特定角度揭示了先进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我国的文化安全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一定的保障和实现。
四 融汇古今 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继往开来、自强不息的文化是伟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丰厚资源。全书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文字驾驭能力,引经据典,通晓古今,由宏观引人微观,由表及里,避免研究的简单化、庸俗化,以达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实效,有益于增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民族特色、认同感、丰厚度和感染力。
以第二章为例,这一章题为《德教传统:价值与承传》,共包括《德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德教传统:方法论之思》、《德教传统:董仲舒》、《德教传统:陈献章》四节。这些问题既相互联系,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功能、地位。其中,第一节《德治传统及其现代价值》,是全章的总纲,从现代社会来阐释了古代经典的价值,具有统率全章的功能;第二节《德教传统:方法论之思》,是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在方法论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回顾总结,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第三节《德教传统:董仲舒》,是探索一代儒学宗师董仲舒的道德教化的思想和方法论体系;第四节《德教传统:陈献章》,着重探索了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自得论”、“静坐论”,对其“作圣之功”的目的论和方法论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种安排从宏观到具体,产生了“纲举目张”的良好效应,非常注重学术研究的整体性和关联性特征的把握,论证较充分,说服力较强。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说:“文化是一种成就,是一种或者天下去占有它,或者它会天天被遗失的一种成就。”对于现实的关切与呼唤是一部理论著作的恒久的生命力的来源,人类学术活动的本质就在于将现实的困惑升华为理性的思考,对人的生命意义与存在价值进行执着的、形而上的探索与追寻。无疑本书对于我们今天自觉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书的出版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提高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操作指导价值,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创新和突破是十分可喜的,定能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期。
[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 [德]乔治·凯兴斯泰纳:《凯兴斯泰纳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4]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145802/index.html,访问日期:2009年9月12日。
作者简介:吴清,女,1964—,重庆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政治经济,工作单位:重庆三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