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是每个学子心目中的“象牙塔”,其中的宿舍便是这个塔里最温馨的空间,女大学生宿舍尤如此。从民国初年起到现在,在逾百年的时空里,中国女大学生宿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各具特色,都有记忆。 那么各个时期的女大学生宿舍,都有怎样的变化呢?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时代
民国政府成立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万象更新。就女子教育而言,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作为时代的宠儿们,那时的女学生宿舍在那个时代是相当时尚和讲究的。
当时的女生寝室,与现在的公寓式宿舍相比丝毫不逊色,甚至比现在还前卫。据当年著名的燕京大学校史记载,其女院外部仿中国古典建筑建造的,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等。
每间宿舍四个人,另设专门的相当宽敞的学习区域和阅览休息室,这在我们今天的大学都是很难实现的。当时的女大学生很在意衣着,时髦新潮,她们个个打扮的如花似玉,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去上课,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有印记。
除了读书学习,女大学生们还会去打篮球、桌球、棒球等,当然弹琴、跳舞、唱歌的也很多。作为当时社会上少有的女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提升自己的典雅气质,而学校所做的就是为其提供几近完美的待遇。
五六十年代:飘扬的布拉吉裙
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女大学生宿舍又是另一气象。“十·一”国庆狂欢、黑裤子红补丁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特征,露天电影、下矿井、地下恋爱,成为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新潮生活。
当时的大学更重视课外生活和社会实践,关注庄稼生长的热情甚至超过学业,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女大学生也放下了裤卷,从田里来到大学课堂。
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一边红色激情未去,一边又深受贫穷折磨。那时的清华、北大,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朴素的氛围之中。学校里很少有新建的宿舍楼,多是民国时留下来的老建筑,红砖白瓦,条件相对简陋。
据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后来自述,来上学的女大学生,通常只有一个大包袱,寝室里除了被子、褥子、个人衣服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当时的宿舍基本只有大小之分,大的一般住十多人,小宿舍住八个人。电灯是宿舍里唯一的电器,当时也没有“宿管”,基本上是全开放的,宿舍里的制度规定也不多。
那时每个月15块钱左右的生活费,虽然钱不多,但够花的,偶尔还可以和寝室里的姐妹“进城”看看,给自己添件新衣服,兴致来了还能去逛逛动物园什么的。但基本上出去都靠步行,大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能省则省。
当然学业是最重要的,那时的女大学生都拥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用后来的话说,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大学校园禁止学生谈恋爱,谈恋爱会被人看作不求上进,被学管发现要找谈话的,严重的会被开除,那些朦胧的情意一直到毕业后才敢公开。
“平淡中包含着色彩,朴素中透露着鲜艳。”一名五六十年代的女大学生这样评价她的宿舍生活。
八十年代:宿舍挂着喇叭裤
从1967年到1977年,中国大陆取消全国高校统一考试,让很多优秀学生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千军万马涌上独木桥,大学生宿舍又迎来了新一批女生。
当时,很多大学甚至连专门的宿舍都没有准备好,好多女大学生们住在刚维修过的平房里,十几、二十几个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架子床,上睡一人,下睡一人。
被子和垫褥都是从家里带来的,不少是新的,也有旧的,有的甚至还有补丁。电视剧《雪花那个飘》中,就真实再现了当年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报到时学生一般只带一只箱子,有的是一只大包,里面放着自己的衣物用品。
箱子和包都放在架子床肚的较里面,稍外面放洗脸盆、洗脚盆和水瓶,往往是上下铺合伙,一个买脸盆,一个买脚盆,这样既省钱,又节约了占地面积。
一进宿舍,便能看到横七竖八的拴着绳子,上面晾着毛巾和一些没晒干的衣服。阴雨天是更糟糕的,就是比较干净整齐的寝室,给人的感觉也是杂乱的。
但相比而言,各种设施条件还是比五六十年代有了一些改观。有的学校宿舍中间会有一个铁炉,烧散煤,供冬天取暖用,当然她们也会用来烧热水。宿舍的墙上也开始有了点缀,通常贴了关于经济发展的标语,不过渐渐地更多的女孩子会贴上诸如李谷一、张瑜等当时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歌手的海报。
而这时女学生的校园和宿舍生活很简单,基本上人手一本辞海之类的书,整天背着黄军用包,穿着蓝白主色的衣服,脚登黑色布鞋,时刻保持着“上山下乡”的模样。
九十年代:红日照耀下的白衬衫
这是一个被人怀念最多的时代,虽然电脑、互联网、手机都未普及,但校园生活还是丰富的,西装、收录机已进入了宿舍。
记者的母亲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据她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宿舍,大部分还是和以前一样上下铺,铁架子床。宿舍顶上吊着的白炽灯,而换成“电棒”(日光灯),有的宿舍还会安校园电话,但一般没有卫生间,没有饮水机。
宿舍总体看起来还是有点乱而拥挤的,挂着七七八八的杂物。宿舍的床边摆放着几个老式的桌子,上面有一些像镜子、梳子、面霜、饭盒等等零碎的东西,下面放着水瓶和盆。
来上学时带的东西也渐渐多了起来, 正如电影《致青春》中所描述的那样,回力鞋和梅花牌的运动裤是当时的热品,硫化帆布鞋也是基本上人手必备。
在闲余时间里,女大学生常常会听收录机,有的是随身听,像“爱华”这个牌子,当年很受欢迎,“索尼”太高档,一般学生买不起。
当时风靡一时的健美操也在女生中间流行起来。那时一件健美裤就跟现在女生的靴子一样不可或缺,再穿上白色的运动鞋,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大家有时间就在宿舍里比跳健美操!
每到周末,同学们还会聚在宿舍,一起打牌、跳舞、玩游戏,有的也会出去约会,看电影、溜冰什么的,活动很多。估计现在都还有人恋恋不忘以前任天堂的游戏机和小霸王学习机,那几乎是家庭条好一些大学生的“标配”。
二十一世纪:玩电脑上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女大学一宿舍真的“改朝换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宿舍里的用品也跟着大变。
推开门,进入眼帘的首先还是刷了很多次漆的绿色上下铺的铁架子床,宿舍的中间凑了大约四张栗色的大木桌,上面的摆放已不再是那仅有的稀稀朗朗的东西,开始有序或无序的堆放着笔筒、书、零食、洗面奶等等。桌肚下的水瓶也慢慢换成了现在也有的那种大号款式。
再往顶上看,崭新的节能灯代替了日光灯,四周的墙壁基本上也全都粉刷了一遍,明晃晃的,还反着光。宿舍也开始更新换代,每间宿舍有独立的小阳台,挂着晒衣架;民国时有的独立卫生间也在女大学生宿舍又出现了。
那个时候,女生们之间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业以外的东西,娱乐消息更加吸引她们的眼球。再加上信息设备的发展,很多女孩子到了大二便开始有了手机,大二大三这样开始配了电脑,在宿舍上网。没有电脑的,会去校外找网吧。
宿舍里都有无线局域网,好多大学生就不再想往外跑了,都呆在宿舍玩游戏上网,所谓的宅男宅女就是这一时期产物。男生大部分有游戏陪伴,而女生则开始慢慢被唯美动人的韩剧吸引,剧中的情节和那个高富帅的欧巴成功征服了大片女粉丝,成为女大学生平日里的热门话题。
至于当下,女大学生宿舍又是新的变化,IPAD、智能手机成流行。好多大学生都住进了学生公寓,女大学生的宿舍漂亮了起来,像家般温馨了。有的是三室一厅一卫的结构,宽敞的客厅前,摆着一个矮柜,上面是正常大小的数字电视。阳光从外面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射进来,散发着自然的活力。
再来到寝室之中,从前的铁架子床换成了上床下桌式的,平常的摆放之物也换成像吹风机、电夹板等电器,还有很多瓶瓶罐罐护肤养发的东西。
天花板上不再是单调的灯和电风扇了,当然还是有的。四个双开的吊柜靠着一面墙,再往前,是两个散发明亮灯光的巨大灯管。而另一端,空调的出现更为寝室增色不少。
民国时期:穿旗袍的时代
民国政府成立后,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万象更新。就女子教育而言,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作为时代的宠儿们,那时的女学生宿舍在那个时代是相当时尚和讲究的。
当时的女生寝室,与现在的公寓式宿舍相比丝毫不逊色,甚至比现在还前卫。据当年著名的燕京大学校史记载,其女院外部仿中国古典建筑建造的,在内部使用功能方面则尽量采用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暖气、热水、抽水马桶、浴缸、饮水喷泉等等。
每间宿舍四个人,另设专门的相当宽敞的学习区域和阅览休息室,这在我们今天的大学都是很难实现的。当时的女大学生很在意衣着,时髦新潮,她们个个打扮的如花似玉,穿着旗袍,踩着高跟鞋去上课,成为那个年代的特有印记。
除了读书学习,女大学生们还会去打篮球、桌球、棒球等,当然弹琴、跳舞、唱歌的也很多。作为当时社会上少有的女大学生,关注更多的则是提升自己的典雅气质,而学校所做的就是为其提供几近完美的待遇。
五六十年代:飘扬的布拉吉裙
在共和国成立以后,女大学生宿舍又是另一气象。“十·一”国庆狂欢、黑裤子红补丁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特征,露天电影、下矿井、地下恋爱,成为那个年代大学生的新潮生活。
当时的大学更重视课外生活和社会实践,关注庄稼生长的热情甚至超过学业,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女大学生也放下了裤卷,从田里来到大学课堂。
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一边红色激情未去,一边又深受贫穷折磨。那时的清华、北大,整个学校都笼罩在朴素的氛围之中。学校里很少有新建的宿舍楼,多是民国时留下来的老建筑,红砖白瓦,条件相对简陋。
据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后来自述,来上学的女大学生,通常只有一个大包袱,寝室里除了被子、褥子、个人衣服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外,其他就没有什么了。
当时的宿舍基本只有大小之分,大的一般住十多人,小宿舍住八个人。电灯是宿舍里唯一的电器,当时也没有“宿管”,基本上是全开放的,宿舍里的制度规定也不多。
那时每个月15块钱左右的生活费,虽然钱不多,但够花的,偶尔还可以和寝室里的姐妹“进城”看看,给自己添件新衣服,兴致来了还能去逛逛动物园什么的。但基本上出去都靠步行,大家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能省则省。
当然学业是最重要的,那时的女大学生都拥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用后来的话说,叫“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当时大学校园禁止学生谈恋爱,谈恋爱会被人看作不求上进,被学管发现要找谈话的,严重的会被开除,那些朦胧的情意一直到毕业后才敢公开。
“平淡中包含着色彩,朴素中透露着鲜艳。”一名五六十年代的女大学生这样评价她的宿舍生活。
八十年代:宿舍挂着喇叭裤
从1967年到1977年,中国大陆取消全国高校统一考试,让很多优秀学生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千军万马涌上独木桥,大学生宿舍又迎来了新一批女生。
当时,很多大学甚至连专门的宿舍都没有准备好,好多女大学生们住在刚维修过的平房里,十几、二十几个住在一起。一般都是架子床,上睡一人,下睡一人。
被子和垫褥都是从家里带来的,不少是新的,也有旧的,有的甚至还有补丁。电视剧《雪花那个飘》中,就真实再现了当年女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报到时学生一般只带一只箱子,有的是一只大包,里面放着自己的衣物用品。
箱子和包都放在架子床肚的较里面,稍外面放洗脸盆、洗脚盆和水瓶,往往是上下铺合伙,一个买脸盆,一个买脚盆,这样既省钱,又节约了占地面积。
一进宿舍,便能看到横七竖八的拴着绳子,上面晾着毛巾和一些没晒干的衣服。阴雨天是更糟糕的,就是比较干净整齐的寝室,给人的感觉也是杂乱的。
但相比而言,各种设施条件还是比五六十年代有了一些改观。有的学校宿舍中间会有一个铁炉,烧散煤,供冬天取暖用,当然她们也会用来烧热水。宿舍的墙上也开始有了点缀,通常贴了关于经济发展的标语,不过渐渐地更多的女孩子会贴上诸如李谷一、张瑜等当时深受年轻人追捧的歌手的海报。
而这时女学生的校园和宿舍生活很简单,基本上人手一本辞海之类的书,整天背着黄军用包,穿着蓝白主色的衣服,脚登黑色布鞋,时刻保持着“上山下乡”的模样。
九十年代:红日照耀下的白衬衫
这是一个被人怀念最多的时代,虽然电脑、互联网、手机都未普及,但校园生活还是丰富的,西装、收录机已进入了宿舍。
记者的母亲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据她说,那个时候的大学生宿舍,大部分还是和以前一样上下铺,铁架子床。宿舍顶上吊着的白炽灯,而换成“电棒”(日光灯),有的宿舍还会安校园电话,但一般没有卫生间,没有饮水机。
宿舍总体看起来还是有点乱而拥挤的,挂着七七八八的杂物。宿舍的床边摆放着几个老式的桌子,上面有一些像镜子、梳子、面霜、饭盒等等零碎的东西,下面放着水瓶和盆。
来上学时带的东西也渐渐多了起来, 正如电影《致青春》中所描述的那样,回力鞋和梅花牌的运动裤是当时的热品,硫化帆布鞋也是基本上人手必备。
在闲余时间里,女大学生常常会听收录机,有的是随身听,像“爱华”这个牌子,当年很受欢迎,“索尼”太高档,一般学生买不起。
当时风靡一时的健美操也在女生中间流行起来。那时一件健美裤就跟现在女生的靴子一样不可或缺,再穿上白色的运动鞋,浑身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大家有时间就在宿舍里比跳健美操!
每到周末,同学们还会聚在宿舍,一起打牌、跳舞、玩游戏,有的也会出去约会,看电影、溜冰什么的,活动很多。估计现在都还有人恋恋不忘以前任天堂的游戏机和小霸王学习机,那几乎是家庭条好一些大学生的“标配”。
二十一世纪:玩电脑上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女大学一宿舍真的“改朝换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宿舍里的用品也跟着大变。
推开门,进入眼帘的首先还是刷了很多次漆的绿色上下铺的铁架子床,宿舍的中间凑了大约四张栗色的大木桌,上面的摆放已不再是那仅有的稀稀朗朗的东西,开始有序或无序的堆放着笔筒、书、零食、洗面奶等等。桌肚下的水瓶也慢慢换成了现在也有的那种大号款式。
再往顶上看,崭新的节能灯代替了日光灯,四周的墙壁基本上也全都粉刷了一遍,明晃晃的,还反着光。宿舍也开始更新换代,每间宿舍有独立的小阳台,挂着晒衣架;民国时有的独立卫生间也在女大学生宿舍又出现了。
那个时候,女生们之间开始越来越关注学业以外的东西,娱乐消息更加吸引她们的眼球。再加上信息设备的发展,很多女孩子到了大二便开始有了手机,大二大三这样开始配了电脑,在宿舍上网。没有电脑的,会去校外找网吧。
宿舍里都有无线局域网,好多大学生就不再想往外跑了,都呆在宿舍玩游戏上网,所谓的宅男宅女就是这一时期产物。男生大部分有游戏陪伴,而女生则开始慢慢被唯美动人的韩剧吸引,剧中的情节和那个高富帅的欧巴成功征服了大片女粉丝,成为女大学生平日里的热门话题。
至于当下,女大学生宿舍又是新的变化,IPAD、智能手机成流行。好多大学生都住进了学生公寓,女大学生的宿舍漂亮了起来,像家般温馨了。有的是三室一厅一卫的结构,宽敞的客厅前,摆着一个矮柜,上面是正常大小的数字电视。阳光从外面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射进来,散发着自然的活力。
再来到寝室之中,从前的铁架子床换成了上床下桌式的,平常的摆放之物也换成像吹风机、电夹板等电器,还有很多瓶瓶罐罐护肤养发的东西。
天花板上不再是单调的灯和电风扇了,当然还是有的。四个双开的吊柜靠着一面墙,再往前,是两个散发明亮灯光的巨大灯管。而另一端,空调的出现更为寝室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