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简要介绍了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了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期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歌唱,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即优秀的幼儿教师。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教师少、生源音乐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幼教声乐教学模式做了以下探讨。
一、声乐授课的形式:集体课、小组课、小课及其优缺点
声乐课原有的教学模式是集体课,即全班学生一起上课。这种声乐教学形式有其优点,也有弊端。优点是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教学时间,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发声技能,集中时间解决共性问题,而且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缺点是教师难以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程度。
声乐课中的小组教学模式,根据全班学生的基础条件、个性差异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这样条件差不多的学生可以一起上课、练声,互相学习优点,互相点评、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不过,小组上课也有弊端,教师没有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实情,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师资方面,小组上课需要一个班同一节课几个教师一起上,要投入相当的师资力量。
声乐课中的小课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种上课模式,声乐教师可以“一对一”对学生在发声技巧、气息练习、共鸣运用、歌曲演绎、作品处理等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能调动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发展学习的空间,为学习更专业的演唱技巧,提供了条件并能提高教学质量。不过,小课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课堂需要投入更大量的师资,增加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上课更加紧张、胆怯。而且上课只有一个学生,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竞争,不利于声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少观摩、模仿等。
二、声乐授课的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所以不需要学生有较高深的演唱技能。再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刚入学时,音乐理论知识较差,声乐水平较低,基本是大本嗓,不懂节奏、节拍。所以,入学第一个学期应以大课、集体课为主,主要讲解声乐有关的理论知识、声乐入门、怎样练声、怎样练气息等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乐作品欣赏、声乐入门、儿歌弹唱、名家名曲欣赏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入声乐学习的大门。
到第二个至第三个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乐理知识、视唱、乐谱、声乐练声方法,但学生依旧有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快慢之分。这时,教师要利用“小组”形式,把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划为一组,为各小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就可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接受快的学生可以向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奋进,可以演唱一定难度的歌曲;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抓基础,按照自己的程度巩固基础,这样才能一点点进步。第四学期到第六学期,学生声乐技能都有了一定基础,这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空间,应以“一对一”的小课形式,来进行课堂声乐訓练。这一时期声乐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演唱水平为主。“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生理条件、不同的音乐素质,按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挥才能,尽可能达到更高层次的演唱水平,充分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小课课堂上能够着重解决学生个人在发声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歌唱气息的支持、歌词的咬字吐字、歌唱生理、歌唱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在听觉和鉴别上的能力。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同意义。嗓音条件好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培养他们专业的歌唱能力,提高其演唱水平。条件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降低要求,根据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体现声乐教学的“普及性”。
所以,根据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学校师资力量的现有情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一套“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第一学期以上大课、集体课为主,第二到第三学期以小组课为主,第四到第六学期以“一对一”的小课为主。
总之,声乐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学习,而是一种包含多种教学模式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教学模式“百家争鸣”,但其目标都是从现实过程中总结经验,经过摸索、探讨、论证、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演唱者,输送更多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歌唱,更重要的是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即优秀的幼儿教师。声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中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教师少、生源音乐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幼教声乐教学模式做了以下探讨。
一、声乐授课的形式:集体课、小组课、小课及其优缺点
声乐课原有的教学模式是集体课,即全班学生一起上课。这种声乐教学形式有其优点,也有弊端。优点是能充分、高效地利用教学时间,适合学习基础理论,学习基础发声技能,集中时间解决共性问题,而且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缺点是教师难以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不能全面了解学生具体的学习程度。
声乐课中的小组教学模式,根据全班学生的基础条件、个性差异等,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这样条件差不多的学生可以一起上课、练声,互相学习优点,互相点评、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不过,小组上课也有弊端,教师没有时间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现阶段的学习实情,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在师资方面,小组上课需要一个班同一节课几个教师一起上,要投入相当的师资力量。
声乐课中的小课教学模式,即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种上课模式,声乐教师可以“一对一”对学生在发声技巧、气息练习、共鸣运用、歌曲演绎、作品处理等方面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能调动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为这部分学生提供了发展学习的空间,为学习更专业的演唱技巧,提供了条件并能提高教学质量。不过,小课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课堂需要投入更大量的师资,增加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心理负担,他们上课更加紧张、胆怯。而且上课只有一个学生,学生之间缺少交流与竞争,不利于声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缺少观摩、模仿等。
二、声乐授课的创新:三位一体教学模式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面临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所以不需要学生有较高深的演唱技能。再者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刚入学时,音乐理论知识较差,声乐水平较低,基本是大本嗓,不懂节奏、节拍。所以,入学第一个学期应以大课、集体课为主,主要讲解声乐有关的理论知识、声乐入门、怎样练声、怎样练气息等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乐作品欣赏、声乐入门、儿歌弹唱、名家名曲欣赏等,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入声乐学习的大门。
到第二个至第三个学期,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乐理知识、视唱、乐谱、声乐练声方法,但学生依旧有水平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快慢之分。这时,教师要利用“小组”形式,把基础差不多的学生划为一组,为各小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就可以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接受快的学生可以向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奋进,可以演唱一定难度的歌曲;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抓基础,按照自己的程度巩固基础,这样才能一点点进步。第四学期到第六学期,学生声乐技能都有了一定基础,这时为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空间,应以“一对一”的小课形式,来进行课堂声乐訓练。这一时期声乐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技巧、演唱水平为主。“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其优点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生理条件、不同的音乐素质,按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这样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发挥才能,尽可能达到更高层次的演唱水平,充分发展自己的艺术个性。小课课堂上能够着重解决学生个人在发声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歌唱气息的支持、歌词的咬字吐字、歌唱生理、歌唱心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在听觉和鉴别上的能力。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声音条件的学生来说,具有不同意义。嗓音条件好的学生,教师应重点培养他们专业的歌唱能力,提高其演唱水平。条件较弱的学生,教师应降低要求,根据问题根源“对症下药”,体现声乐教学的“普及性”。
所以,根据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及学校师资力量的现有情况,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探索出一套“三位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第一学期以上大课、集体课为主,第二到第三学期以小组课为主,第四到第六学期以“一对一”的小课为主。
总之,声乐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学习,而是一种包含多种教学模式的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在声乐艺术教育中,教学模式“百家争鸣”,但其目标都是从现实过程中总结经验,经过摸索、探讨、论证、交流,不断完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演唱者,输送更多的优秀音乐教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