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提问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教师做好有效教学的一个重点方法。这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一定的提问方式和技巧,注重有效提问,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 有效提问 原则
引言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很简单也很普遍的教学方法,但要切实做到有效提问,能够真正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必须要遵循相关原则,本文试就高中政治学科有效提问应遵循的相关原则,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清晰性原则
所谓清晰性原则,是指高中教师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无论是在外延上的延伸,还是在内涵上的深化,都应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杜绝相关问题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教师提出的问题越是清晰可辨,就越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相反,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缺乏一定的清晰性,就可能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该立足哪些知识点进行思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造成他们思维混乱,不利于真正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反而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谓的增加一定的困惑。
比如在讲到“因果关系”时,可以针对构成因果关系的两个条件展开提问:其一,时间上要有先行后续关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其二,还要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那么针对这样的两个条件,教师在进行有效提问时可以富有针对性地提出清晰的问题,如:是不是具有先行后续关系的就一定是因果关系呢?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呢?如此一来,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他们会考虑到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在时间上具有先行后续关系,是满足因果关系的条件之一的,但却并非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满足构成因果关系的条件二,其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
二、全员性原则
所谓全员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针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提问,所提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部分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政治学科能够起到培养具有一定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只有针对全员进行提问,才能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提问过程中遵循全员性原则也是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客观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不是为了部分学生服务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他们也同样的具有提升自身成績的强烈动机,因此,只有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才能体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才能切实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教师在日常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所提问题应当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也是有效提问的一大原则。
三、适中性原则
这里所谓的适中性原则,是指教师所提问题难度要适中,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和基础都不可能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学生基础好,有些学生基础差,这是教学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学生的基础,要遵循适中性原则。所提问题难度过大,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丧失信心,这肯定是我们教师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同样,所提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一是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要求,起不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二是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无须思考就能进行解答,久而久之又不利于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有效提问一定要遵循适中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素质分布情况,对所提问题从难度上进合理把握,做到合理分配而又统筹兼顾。
四、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提问题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可否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多时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但一定要把握“度”的问题,如果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引导过多,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如果引导过少,又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思考空间,往往会使得学生的思考偏离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必要的时候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基础方面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有效提问所遵循的主体性原则的生动体现。
五、评价性原则
所谓评价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任务,剩下的都交由学生去思考,而应是在学生思考后,要对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再加之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有些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为此,教师就需要给予这些思考结果合理的评价,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需要积极改正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思考的成果,也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和进步。很多教师对学生思考结果评价过少甚至从不评价,造成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高,最终使得提问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违背了有效提问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孙娟.有效提问,让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5).100-103.
[2]柏桂林.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22).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 郝建军
【关键词】高中政治 有效提问 原则
引言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很简单也很普遍的教学方法,但要切实做到有效提问,能够真正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引导学生正确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点,就必须要遵循相关原则,本文试就高中政治学科有效提问应遵循的相关原则,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清晰性原则
所谓清晰性原则,是指高中教师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所提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无论是在外延上的延伸,还是在内涵上的深化,都应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杜绝相关问题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教师提出的问题越是清晰可辨,就越能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相反,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缺乏一定的清晰性,就可能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到底该立足哪些知识点进行思考,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困惑,造成他们思维混乱,不利于真正地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反而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谓的增加一定的困惑。
比如在讲到“因果关系”时,可以针对构成因果关系的两个条件展开提问:其一,时间上要有先行后续关系,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其二,还要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那么针对这样的两个条件,教师在进行有效提问时可以富有针对性地提出清晰的问题,如:是不是具有先行后续关系的就一定是因果关系呢?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呢?如此一来,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他们会考虑到春夏秋冬四季变换在时间上具有先行后续关系,是满足因果关系的条件之一的,但却并非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满足构成因果关系的条件二,其答案也是一目了然的。
二、全员性原则
所谓全员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针对全班所有学生进行提问,所提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仅仅局限在部分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范围之内,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素质教育要求高中政治学科能够起到培养具有一定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只有针对全员进行提问,才能从整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此外,提问过程中遵循全员性原则也是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客观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不是为了部分学生服务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享有同样的权利,他们也同样的具有提升自身成績的强烈动机,因此,只有针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才能体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才能切实普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教师在日常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所提问题应当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也是有效提问的一大原则。
三、适中性原则
这里所谓的适中性原则,是指教师所提问题难度要适中,任何一个班级学生的素质和基础都不可能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学生基础好,有些学生基础差,这是教学过程中很正常的现象,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学生的基础,要遵循适中性原则。所提问题难度过大,部分基础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往往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他们丧失信心,这肯定是我们教师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同样,所提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单,一是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要求,起不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目的;二是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而言缺乏一定的挑战性,他们无须思考就能进行解答,久而久之又不利于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有效提问一定要遵循适中原则。教师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素质分布情况,对所提问题从难度上进合理把握,做到合理分配而又统筹兼顾。
四、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提问题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可否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很多时候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引导,但一定要把握“度”的问题,如果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引导过多,就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提问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可言,如果引导过少,又不能很好地控制学生的思考空间,往往会使得学生的思考偏离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独立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必要的时候也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和基础方面的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有效提问所遵循的主体性原则的生动体现。
五、评价性原则
所谓评价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并不是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任务,剩下的都交由学生去思考,而应是在学生思考后,要对学生一系列的思考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再加之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有些问题的思考和答案可能千差万别,为此,教师就需要给予这些思考结果合理的评价,哪些是值得肯定的,哪些是需要积极改正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学生思考的成果,也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体会到乐趣和进步。很多教师对学生思考结果评价过少甚至从不评价,造成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不高,最终使得提问失去了应有的效果,违背了有效提问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孙娟.有效提问,让思想政治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5).100-103.
[2]柏桂林.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7,(22).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 郝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