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学校新建了教学楼,硬化了运动场地,教学器材设备逐渐完善,可以说,现在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比城里的差。”南宁市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以下简称镇圩中心校)校长蓝良文与记者分享学校的新变化,言语中透露着喜悦。
近年来,南宁市上林县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以“全面改薄”、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17—2019年,全县共投入资金70 142.51万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促使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水平显著提高。
在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上林县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坚持“一校一品”办学思路,将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讲堂、集中展示会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中,促使优秀文化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019年12月27日,上林县成功举办2019年文明校园暨中小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展示新时代上林校园文化建设的喜人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许。
上林县巷贤中学:
唱响“四六联”壮山歌,歌颂美好新生活
“山清水秀,南宁后花园;洋渡清光,一马平川万里……”浓密的林荫道下,上林县巷贤中学(以下简称巷贤中学)的学生们身着做工精美的壮族服饰,用优美的“四六联”壮山歌(以下简称“四六联”)欢迎进校的客人们。
“这首山歌叫《上林欢迎您》,是学校欢迎宾客的必唱曲目,体现了上林的风土人情,唱出了壮族人的热情好客。”参与演唱的初二学生磨建国对记者说。
上林县巷贤镇是孕育壮族山歌的沃土,当地人盛赞“四六联”像壮锦一样美丽。2012年,“四六联”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15年开始,巷贤中学开设“四六联”校本课程,推动壮族山歌在校园传唱。
“传唱‘四六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体现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巷贤中学教师兰燕萍说。
据了解,巷贤中学的领导班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林人,对家乡文化充满热爱。该校通过聘请“四六联”传承人到校教学、与校外民间社团联合培训、打造“四六联”经典作品等方式,在校园内广泛传唱“四六联”,营造传唱氛围。
韦有创是“四六联”传承人,如今61岁的他每周都会到巷贤中学授课,他的目标是在该校打造一个表演艺术团,培养10—20个“四六联”传承人。学生磨建国就是韦有创大力培养的传承人之一,该生学习能力强、表演到位,在一众学生中表现出色。“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传承‘四六联’的责任心,知道要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这是很难得的。”韦有创说。
如今,巷贤中学的师生们几乎人人都会唱“四六联”,让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从过去不愿开口唱,到后来愿意尝试,再后来兴趣越来越浓,学生们的这一变化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推广是密不可分的。”兰燕萍对“四六联”在学校的推广感触颇深。
时代在发展,“四六联”也在与时俱进,其传唱的内容除了赞美本地的风土人情,还增加了时代元素,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过上了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巷贤中学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只有让学生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三里镇中心校:
传承“渡河公”民俗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渡河公’是纯手工精绣而成的布偶,形象是一个或几个小布人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大南瓜,单人抱南瓜寓意幸福安康,双人抱南瓜寓意相亲相爱……”在上林县三里镇中心校的一节手工课上,学生们举起自己制作的“渡河公”争相介绍道。
三里镇又称“霞客古镇”,因徐霞客在此逗留50天并写下游记而得名。“渡河公”民俗文化源自当地的神话传说,该传说记载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卷四》里,反映了当地人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的性格以及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并于2008年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校以古老多彩的‘霞客古镇’乡土文化为课程资源,将‘渡河公’民俗文化融入校本德育課程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三里镇中心校校长肖绍智说。
为了有效传承“渡河公”民俗文化,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三里镇中心校做了很多探索。“学校通过邀请传承人进校教学、开展学科融合等方式,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渡河公’的内涵和魅力。”该校语文教师卢英花介绍道。
卢英花告诉记者,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将学科教学与乡土文化进行整合,每年都会举办“渡河公”文化节,通过“渡河公”绘画和手抄报比赛、“渡河船”手工制作比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动手能力。同时,该校还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走访“渡河公”传承基地、实地考察汇水河畔有名的明清摩崖石刻,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梁继业是三里镇中心校六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从了解“渡河公”文化,到学习制作“渡河公”,再到进行手工艺创新,他和同学们学得不亦乐乎。“‘渡河公’是三里的特色,我们应该推动它走向大千世界,不断发展它的文化内涵。”梁继业说。
近年来,三里镇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4—2018年,该校连续4年获得上林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一等奖,这与学校推进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肖绍智说。
塘红乡初级中学:
弘扬“龙母慈孝文化”,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
“百善孝为先,这是‘龙母慈孝文化’教给我最珍贵的道理。”上林县塘红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塘红初中)初二学生陈素倩说。平日里,陈素倩会主动陪奶奶一起散步,还会为奶奶洗脚、按摩。“我跟父母的关系也比较亲近,我很爱他们。”她说。 在塘红初中副校长莫乃元看来,陈素倩孝顺的品质与当地的文化熏陶、学校的日常教育密不可分。据他介绍,上林县塘红乡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之源,被称为“慈孝之乡”,“龙母慈孝文化”传承的是龙母仁慈、善良、博爱,以及龙特掘(龙母之子)知恩图报、乐善好施、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我校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故将‘龙母慈孝文化’融入德育课程,致力于办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莫乃元说。
近年来,塘红初中开展了一系列与“龙母慈孝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将其与书法、美术课结合起来,通过举办书法、美术展览等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德观念。
该校学生樊娜娜通过学习“龙母慈孝文化”,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要孝敬父母,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她坦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她与父亲缺少交流,父女关系一度疏远。2019年父亲节这一天,她鼓起勇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她的父亲读完信后很感动地对她说:“你终于敢向我表达了,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次!”这件事让樊娜娜感触良多,她表示:“有些烦恼需要父母分担,有些爱需要大声说出来,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近。”
除了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塘红初中还让这股感恩之风延伸至社会,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到敬老院献爱心、去烈士墓祭扫、到孤寡老人家开展慰问活动。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共同学习‘龙母慈孝文化’,将其精髓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树立和谐文明的时代新风。”莫乃元说。
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
打响“瑶山鼓”,增强民族自豪感
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镇圩中心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穿上瑶族服装,打起瑶山鼓,场面气势宏大,鼓声振奋人心。“瑶山鼓欢快的舞步、明朗的鼓点节奏,寄托了瑶族人民奋发图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校长蓝良文说。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素有“文艺之乡”之称,瑶山鼓、瑶歌、瑶舞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镇圩中心校把“学习瑶山鼓文化”纳入学校文化艺术课程,设置了瑶族传统风俗文化、瑶山鼓击打与制作、瑶族歌曲舞蹈表演等内容,分别由本校教师、“瑶山鼓文化”传承人、镇马瑶山歌艺术团成员等具有民族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承担授课任务。
卢诚是“瑶山鼓文化”传承人,每周都会到镇圩中心校给学生上一次课,主要教授瑶山鼓击打和制作。他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们知道,‘瑶山鼓文化’值得我们坚定地传承下去。”
在卢诚等人的指导下,镇圩中心校掀起了学习击打瑶山鼓的热潮。“除了一些年老的教师,其他同事都会打瑶山鼓,大家一起上场练习,特别热闹。这也影响带动了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该校音乐教师农璐霞说。
甘奥盈是镇圩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击打瑶山鼓,如今击鼓技艺日趋成熟,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上台表演。“击打瑶山鼓既可以傳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又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枯燥,每次表演我都特别开心。”甘奥盈说。
镇圩中心校还创编了《瑶山歌》广播操,以亲切的方言吟唱歌曲,配合带有本土生活特色的动作,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以更好地传承‘瑶山鼓’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蓝良文说。
(责编 欧金昌)
近年来,南宁市上林县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以“全面改薄”、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017—2019年,全县共投入资金70 142.51万元,用于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促使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水平显著提高。
在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同时,上林县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线,坚持“一校一品”办学思路,将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校园文化讲堂、集中展示会等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中,促使优秀文化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2019年12月27日,上林县成功举办2019年文明校园暨中小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展示活动,全方位、高密度地宣传、展示新时代上林校园文化建设的喜人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广大群众的赞许。
上林县巷贤中学:
唱响“四六联”壮山歌,歌颂美好新生活
“山清水秀,南宁后花园;洋渡清光,一马平川万里……”浓密的林荫道下,上林县巷贤中学(以下简称巷贤中学)的学生们身着做工精美的壮族服饰,用优美的“四六联”壮山歌(以下简称“四六联”)欢迎进校的客人们。
“这首山歌叫《上林欢迎您》,是学校欢迎宾客的必唱曲目,体现了上林的风土人情,唱出了壮族人的热情好客。”参与演唱的初二学生磨建国对记者说。
上林县巷贤镇是孕育壮族山歌的沃土,当地人盛赞“四六联”像壮锦一样美丽。2012年,“四六联”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15年开始,巷贤中学开设“四六联”校本课程,推动壮族山歌在校园传唱。
“传唱‘四六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体现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果。”巷贤中学教师兰燕萍说。
据了解,巷贤中学的领导班子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林人,对家乡文化充满热爱。该校通过聘请“四六联”传承人到校教学、与校外民间社团联合培训、打造“四六联”经典作品等方式,在校园内广泛传唱“四六联”,营造传唱氛围。
韦有创是“四六联”传承人,如今61岁的他每周都会到巷贤中学授课,他的目标是在该校打造一个表演艺术团,培养10—20个“四六联”传承人。学生磨建国就是韦有创大力培养的传承人之一,该生学习能力强、表演到位,在一众学生中表现出色。“最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传承‘四六联’的责任心,知道要担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这是很难得的。”韦有创说。
如今,巷贤中学的师生们几乎人人都会唱“四六联”,让这一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从过去不愿开口唱,到后来愿意尝试,再后来兴趣越来越浓,学生们的这一变化与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大力推广是密不可分的。”兰燕萍对“四六联”在学校的推广感触颇深。
时代在发展,“四六联”也在与时俱进,其传唱的内容除了赞美本地的风土人情,还增加了时代元素,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过上了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巷贤中学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只有让学生知道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家国情怀,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三里镇中心校:
传承“渡河公”民俗文化,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渡河公’是纯手工精绣而成的布偶,形象是一个或几个小布人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大南瓜,单人抱南瓜寓意幸福安康,双人抱南瓜寓意相亲相爱……”在上林县三里镇中心校的一节手工课上,学生们举起自己制作的“渡河公”争相介绍道。
三里镇又称“霞客古镇”,因徐霞客在此逗留50天并写下游记而得名。“渡河公”民俗文化源自当地的神话传说,该传说记载在《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卷四》里,反映了当地人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的性格以及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并于2008年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近年来,我校以古老多彩的‘霞客古镇’乡土文化为课程资源,将‘渡河公’民俗文化融入校本德育課程中,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三里镇中心校校长肖绍智说。
为了有效传承“渡河公”民俗文化,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三里镇中心校做了很多探索。“学校通过邀请传承人进校教学、开展学科融合等方式,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渡河公’的内涵和魅力。”该校语文教师卢英花介绍道。
卢英花告诉记者,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将学科教学与乡土文化进行整合,每年都会举办“渡河公”文化节,通过“渡河公”绘画和手抄报比赛、“渡河船”手工制作比赛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动手能力。同时,该校还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学生参观走访“渡河公”传承基地、实地考察汇水河畔有名的明清摩崖石刻,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梁继业是三里镇中心校六年级学生,他告诉记者,从了解“渡河公”文化,到学习制作“渡河公”,再到进行手工艺创新,他和同学们学得不亦乐乎。“‘渡河公’是三里的特色,我们应该推动它走向大千世界,不断发展它的文化内涵。”梁继业说。
近年来,三里镇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2014—2018年,该校连续4年获得上林县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价一等奖,这与学校推进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实际行动承担起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肖绍智说。
塘红乡初级中学:
弘扬“龙母慈孝文化”,涵养新时代良好家风
“百善孝为先,这是‘龙母慈孝文化’教给我最珍贵的道理。”上林县塘红乡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塘红初中)初二学生陈素倩说。平日里,陈素倩会主动陪奶奶一起散步,还会为奶奶洗脚、按摩。“我跟父母的关系也比较亲近,我很爱他们。”她说。 在塘红初中副校长莫乃元看来,陈素倩孝顺的品质与当地的文化熏陶、学校的日常教育密不可分。据他介绍,上林县塘红乡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之源,被称为“慈孝之乡”,“龙母慈孝文化”传承的是龙母仁慈、善良、博爱,以及龙特掘(龙母之子)知恩图报、乐善好施、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我校特别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故将‘龙母慈孝文化’融入德育课程,致力于办一所具有民族特色的农村学校。”莫乃元说。
近年来,塘红初中开展了一系列与“龙母慈孝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将其与书法、美术课结合起来,通过举办书法、美术展览等方式对学生们进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孝德观念。
该校学生樊娜娜通过学习“龙母慈孝文化”,对亲子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除了要孝敬父母,我们还要学会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她坦言,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她与父亲缺少交流,父女关系一度疏远。2019年父亲节这一天,她鼓起勇气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她的父亲读完信后很感动地对她说:“你终于敢向我表达了,这是我最开心的一次!”这件事让樊娜娜感触良多,她表示:“有些烦恼需要父母分担,有些爱需要大声说出来,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近。”
除了教育学生要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塘红初中还让这股感恩之风延伸至社会,每年都会组织师生到敬老院献爱心、去烈士墓祭扫、到孤寡老人家开展慰问活动。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希望学生和家长能共同学习‘龙母慈孝文化’,将其精髓转化为自身的行为,树立和谐文明的时代新风。”莫乃元说。
镇圩瑶族乡中心学校:
打响“瑶山鼓”,增强民族自豪感
每逢节日或重大活动,镇圩中心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会穿上瑶族服装,打起瑶山鼓,场面气势宏大,鼓声振奋人心。“瑶山鼓欢快的舞步、明朗的鼓点节奏,寄托了瑶族人民奋发图强、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校长蓝良文说。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素有“文艺之乡”之称,瑶山鼓、瑶歌、瑶舞在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近年来,镇圩中心校把“学习瑶山鼓文化”纳入学校文化艺术课程,设置了瑶族传统风俗文化、瑶山鼓击打与制作、瑶族歌曲舞蹈表演等内容,分别由本校教师、“瑶山鼓文化”传承人、镇马瑶山歌艺术团成员等具有民族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承担授课任务。
卢诚是“瑶山鼓文化”传承人,每周都会到镇圩中心校给学生上一次课,主要教授瑶山鼓击打和制作。他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们知道,‘瑶山鼓文化’值得我们坚定地传承下去。”
在卢诚等人的指导下,镇圩中心校掀起了学习击打瑶山鼓的热潮。“除了一些年老的教师,其他同事都会打瑶山鼓,大家一起上场练习,特别热闹。这也影响带动了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该校音乐教师农璐霞说。
甘奥盈是镇圩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学习击打瑶山鼓,如今击鼓技艺日趋成熟,经常与同学们一起上台表演。“击打瑶山鼓既可以傳承我们民族的文化,又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枯燥,每次表演我都特别开心。”甘奥盈说。
镇圩中心校还创编了《瑶山歌》广播操,以亲切的方言吟唱歌曲,配合带有本土生活特色的动作,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深入探索,以更好地传承‘瑶山鼓’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蓝良文说。
(责编 欧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