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法研究发现,《周易》规范了“技击”的价值取向;明确了尊重生命的技击原则;提供了“道法自然”的技击养成规律;阐释了“内外兼修”的技击训练途径。
关键词:周易;传统武术;技击
传统文化是武术技击理论的哲学基础。拳谚中讲“拳起于易”,《易经》是解释武术拳理的第一奠基层次,它给作为最底层的武术技击技术提供了最基本的解释框架。由易理来看,传统的武术技击作为操作技术是一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身体技艺。从《周易》开始,“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对武术技击影响深远。后世形成的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周易》,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并对武术技击产生影响,形成了不同文化特色的武术技击内容。
(一)技击与《周易》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其名词概念最早由庄子提出,后世经儒、道、佛三家加以不同阐释,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后世的解释中,认为人与天之间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天之间“同构”、“同类”、“同象”、“同数”、这种存在于个体中的“同”反映的却是整体的“同”,特殊的个体中带有整体的特征。那么,在天与人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应该维持在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状态呢?答案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高度概括了天与人这对世间最核心的矛盾,被赞誉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天”指的是人化的自然,“人”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生命体,即尊重个体生命,又尊重自然,天与人之间要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主要是从整体层面规划和规范技击,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我”与“精神我”的和谐出发,对武术技击形成全面的影响。
首先,《周易》规范了“技击”的价值取向。使用“技击”的出发点、领域以及最终目的,构成技击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周易.大有卦》讲“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意思即使用技击要遵循天地规律,技击的作用是遏恶扬善。《系词》又云“身安而国家可保”。保家卫国成了技击的主要目的。后世儒家发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一理想对武术界同样适用。其次,《周易》所提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正是中华武德的生动描述。在家国面临危机时,君子当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要以宽厚的雄厚和高尚的品德待人待物。
其次,《周易》明确了尊重生命的技击原则。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讲,技击追求“内外兼修”是尊重自我生命;技击追求制服而非杀伤,是生命平等、尊重他人生命的反映。中华武术讲究武德,“先德后艺”、“仁者无敌”等,其实都是呼吁在进行技击服人的同时,要以“以德服人”为主。
再次,《周易》提供了“道法自然”的技击养成规律。《周易》的思想认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的行为离不开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束缚或者说人的行为从启发到实施莫不效法于天地。《系词》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法象莫大乎天地”讲的意思就是人行事,无论大小,要以天地为鉴,顺乎自然。谢远基在《谈<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谢远基.论《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上)[J] .少林与太极,2014,(6).]里认为,“道法自然”在武术技击上的典型反映是:武术的外形和招式“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譬如直接模仿自然界动物行为的象形拳“猴拳”、健身功法“五禽戏”等;也有用自然现象命名武术招式的,“风扫梅花,拨云见日、海底捞月、金鸡独立等。其实,“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武术招法上,而是渗透在技击训练的每一个环节。譬如,有的师傅教导学生习武要“避风”,练习某些功法时要注意面朝的方向等。
地域武术的形成,是武术“道法自然”的典型现象。地域武术特色的形成,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因素,也有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因。武术谚语讲“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这是对区域武术技击特色的概括;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也是地域技击拳法不同的典型代表。从武术器械的选择上,可以说明地域武术特色形成的脉络。少林寺居于少室山南麓丛林之中,故名曰“少林”,少林和尚就地取材,选择以“棍”为武术器械,自是受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当然这里面还有另一层意思,“棍”与有刃的“刀剑”相比,不见血、不杀生,以惩戒教诲为目的,这又与佛家的宗旨是一致的。从少林和尚以“棍”为器械的案例看来,这一现象,与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休戚相关。
最后,《周易》阐释了“内外兼修”的技击训练途径。技击讲求“形神兼修”“形神兼修”的思想,是将人自身当作一个“小宇宙”,“心者身之王,身者心之躯”,练身、练心、身心相合,达到形神兼修。长拳中“手眼身法步”为行,“精神气力功”为神;太极拳讲“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求“易筋、易骨、易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還虚”作为习练形意拳的三种境界等。谚语讲“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说到底,所谓“形”大抵指习练人的躯干肢体,以提高其素质,是外练;所谓“神”,指的是气、意与形相合,并通过“神”来约束“形”,是习练人的精神意志,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等内容,是内修。“形”是原始意味的技击,“神”赋予“形”以文化,使外在的“形”上升到一种武学,提高了“形”的品质和格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为技击广义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2018年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黄新恒(1992-),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
关键词:周易;传统武术;技击
传统文化是武术技击理论的哲学基础。拳谚中讲“拳起于易”,《易经》是解释武术拳理的第一奠基层次,它给作为最底层的武术技击技术提供了最基本的解释框架。由易理来看,传统的武术技击作为操作技术是一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身体技艺。从《周易》开始,“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对武术技击影响深远。后世形成的诸子百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周易》,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并对武术技击产生影响,形成了不同文化特色的武术技击内容。
(一)技击与《周易》
“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起于《周易》,其名词概念最早由庄子提出,后世经儒、道、佛三家加以不同阐释,丰富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后世的解释中,认为人与天之间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天之间“同构”、“同类”、“同象”、“同数”、这种存在于个体中的“同”反映的却是整体的“同”,特殊的个体中带有整体的特征。那么,在天与人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应该维持在一种什么样的理想状态呢?答案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高度概括了天与人这对世间最核心的矛盾,被赞誉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天”指的是人化的自然,“人”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生命体,即尊重个体生命,又尊重自然,天与人之间要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武术技击的影响,主要是从整体层面规划和规范技击,从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我”与“精神我”的和谐出发,对武术技击形成全面的影响。
首先,《周易》规范了“技击”的价值取向。使用“技击”的出发点、领域以及最终目的,构成技击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周易.大有卦》讲“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意思即使用技击要遵循天地规律,技击的作用是遏恶扬善。《系词》又云“身安而国家可保”。保家卫国成了技击的主要目的。后世儒家发展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一理想对武术界同样适用。其次,《周易》所提出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正是中华武德的生动描述。在家国面临危机时,君子当迎难而上、自强不息;要以宽厚的雄厚和高尚的品德待人待物。
其次,《周易》明确了尊重生命的技击原则。从尊重生命的角度来讲,技击追求“内外兼修”是尊重自我生命;技击追求制服而非杀伤,是生命平等、尊重他人生命的反映。中华武术讲究武德,“先德后艺”、“仁者无敌”等,其实都是呼吁在进行技击服人的同时,要以“以德服人”为主。
再次,《周易》提供了“道法自然”的技击养成规律。《周易》的思想认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人的行为离不开自然规律的制约和束缚或者说人的行为从启发到实施莫不效法于天地。《系词》曰:“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法象莫大乎天地”讲的意思就是人行事,无论大小,要以天地为鉴,顺乎自然。谢远基在《谈<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谢远基.论《周易》对中华武术的影响(上)[J] .少林与太极,2014,(6).]里认为,“道法自然”在武术技击上的典型反映是:武术的外形和招式“效法自然、以自然为师”。譬如直接模仿自然界动物行为的象形拳“猴拳”、健身功法“五禽戏”等;也有用自然现象命名武术招式的,“风扫梅花,拨云见日、海底捞月、金鸡独立等。其实,“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武术招法上,而是渗透在技击训练的每一个环节。譬如,有的师傅教导学生习武要“避风”,练习某些功法时要注意面朝的方向等。
地域武术的形成,是武术“道法自然”的典型现象。地域武术特色的形成,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因素,也有地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原因。武术谚语讲“南拳、北腿、东枪、西棍”这是对区域武术技击特色的概括;外家少林、内家武当,也是地域技击拳法不同的典型代表。从武术器械的选择上,可以说明地域武术特色形成的脉络。少林寺居于少室山南麓丛林之中,故名曰“少林”,少林和尚就地取材,选择以“棍”为武术器械,自是受了自然环境的制约,当然这里面还有另一层意思,“棍”与有刃的“刀剑”相比,不见血、不杀生,以惩戒教诲为目的,这又与佛家的宗旨是一致的。从少林和尚以“棍”为器械的案例看来,这一现象,与地域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休戚相关。
最后,《周易》阐释了“内外兼修”的技击训练途径。技击讲求“形神兼修”“形神兼修”的思想,是将人自身当作一个“小宇宙”,“心者身之王,身者心之躯”,练身、练心、身心相合,达到形神兼修。长拳中“手眼身法步”为行,“精神气力功”为神;太极拳讲“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求“易筋、易骨、易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還虚”作为习练形意拳的三种境界等。谚语讲“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说到底,所谓“形”大抵指习练人的躯干肢体,以提高其素质,是外练;所谓“神”,指的是气、意与形相合,并通过“神”来约束“形”,是习练人的精神意志,包括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等内容,是内修。“形”是原始意味的技击,“神”赋予“形”以文化,使外在的“形”上升到一种武学,提高了“形”的品质和格调。形神兼备、内外兼修,为技击广义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基金项目:2018年信阳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黄新恒(1992-),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