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淀区领导对“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三十周年”这次活动非常重视。对中关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是中关村发展史上非常闪光的一页。在中关村核心区建设起步的关键时刻,召开中关村发展研讨会集思广益,聆听各位专家精心的真知灼见,对于中关村核心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年来,中关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截至2010年5月底,仅是中关村海淀园区369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216.88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工业总产值409.78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缴税费140.48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利润总额108.99亿元,同比增长18%,企业R&D经费支出96.78亿元,同比增长17.5%。技术交易额148.51亿元,同比增长22.08%。同期,园区总收入占整个中关村科技园(5074.88亿元)的43.7%,对中关村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1.9%,工业总产值、实缴税费总额及R&D经费支出增长等相关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整体水平。
海淀区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海淀要瞄准世界一流,争做世界第一梯队,尽快树立在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形象;二是在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三是在海淀北部和昌平南部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根据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按照把海淀建设成为“创新引领、高端高效、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的总要求,紧密围绕“四个一批”的建设目标,以服务企业发展为中心任务,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贡献!
北京市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全程见证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最初成立、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科技人员在期间经历的挫折、取得成就的整个过程。
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北京市科协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促进院士专家为首的技术团队,指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升级换代,努力推动在中关村产生和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等重要奖项的激励带动作用,更好发现、培养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的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努力推动在中关村聚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市属学会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育、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努力支持中关村做强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30年前,中关村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等科技人员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科技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号召,创造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由此开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历史先河。此后一个个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不断地涌现,一批批企业创业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很快就形成了享誉中外中关村电子一条街。30年来在北京市政府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政策的影响下,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经受了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环境各种挑战和考验,经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登上北京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伴随着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先后发展成为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成为首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就是要在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跨入三十周年之际总结中关村民营企业发展成功经验,适应首都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研讨中关村今后发展战略,建设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中心而努力。
中关村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它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它首先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它是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它是追求卓越、追求一流的精神。其实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现在崛起中的精神的缩影。纪世瀛先生以一个微弱个体之躯,以一个宏观有展望的、有见识的头脑,在30年前,创办了第一家民营企业。在今天,他仍然在为民营企业发展而努力,用他个人微弱的力量托起这个大会,托起这样的研究,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精神的体现。
我的创新创业之路,概括地说是创新开启创业,创业促进了创新,创新创业互动良性发展。首先是得益于大好的时代,同时也得益于中关村这块创新的沃土,还得益于榜样力量的激励。创新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创新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要转变观念。一般人们认为,传统文化不利于创新。二是研究创新创业。所谓创业,有利于创新,可以指导我们创新。我20多年的探索实践,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探索创新规律,研究创新思维方法,构建创新模式,从而形成仁创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中关村》杂志和各位民营科技企业家友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2003年初,中关村杂志创刊号封面人物就是《中关村》一位民营企业家代表王文京,特别报道也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我们组织过多次关注民营科技经济、鼓励创业经济的论坛和活动;多次刊载过民营企业呐喊者——今天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组织者纪世瀛,他把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经济”奉为人生座右铭;关于中关村创业的新书发布会,纪先生和在座很多中关村民营企业家,也是我们作者。我们一致认为民营经济最具创新活力,是撬动中国经济杠杆、解决就业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未来中国体制改革重要动力。这是因为中关村已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和标本。
三十年大家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成绩卓著很不容易。你们心里清楚,我们也看得清楚——旨在振兴中华。我们制造舆论就是为民请命。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调整结构,解决就业难题,缩小贫富差距,乃至城市化发展都离不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关村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力的先行者,也是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试验田,自然也成为示范区。这是历史赋予中关村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责无旁贷。在这里,我表一个态,《中关村》杂志永远是你们坚定的支持者,是你们的活动平台和发表思想的园地。我也期待,中关村的民营科技实业家们、企业家们再接再励,再出硕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核心区建功立业,我们将和你们一路同行,为你们擂鼓助阵。
在庆祝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三十周年的时候,我有很多感慨。我亲身经历了中关村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全程见证人。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就是两个字:突破。如果没有这个突破的精神,就谈不上创新。如果没有在角落里的第一家的诞生,突破旧体制的“蛋壳”,就没有后来的这么多家。最关键的就是体制上的创新,接着就出现了机制上的创新,这个突破也是非常重要。过去是国营一统天下,但是海淀区政府就大胆支持。海淀区在1984年就已经出了正式文件,明确支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关村创新的关键,仍然在于敢不敢突破,政府有没有魄力。没有一个开明、前瞻、放手、包容的政府,就不可能有电子一条街的诞生。
我们要创新,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是我们中关村创新的任务。我虽然68岁了,我虽然在民营科技界30年了,我愿意和科技界、艺术界、广大的企业界的朋友们一块为中关村创新不懈地奋斗,直到最后。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中关村精神万岁。
中关村的精神是什么呢?我说最主要的是三条,第一条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奋斗精神,第二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第三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1980年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三个人创办了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从此九死一生,摸爬滚打30年。这30年是了不起的30年,是中国发展成功的30年。在座的这些企业家以他们艰苦的奋斗,创造了市场,创造了中关村。只要企业走在需要的前面,就没有饱和的市场,这就是中关村人。
五年前在通县的中秋节,医生宣布纪世瀛还有五个月的时间。我当时拥抱他的时候,他很消瘦,但是精神很好。他朗诵了一首诗。这首诗里头有一句话,“我最后的愿望是用我的余火把下一支蜡烛点燃”。当时一个行将作古之人最后的愿望是用余火把下一支蜡烛点燃。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中关村不同凡响,可是中关村是谁,是多少人奋斗起来的呢?并不是少数人,其中有在座的各位。我尊敬的各位,30年了,你们奋斗,你们经受了风雨,吃到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你们还是成功了。
我特别希望我们民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为民营企业家值值班,或者是看一看,观察一下他们的工作,知道我们的大中小民营企业家有什么甘苦。这样在制定政策、考虑法律法规条文的时候,就会更贴近实际一些,就会对他们帮助更大,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使得他们在路上走得更好。这样,他们会用更加了不起的爆发力投入到他们的事业当中,我们中关村对中国和世界做出的贡献比现在还要大,比现在还要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纪世瀛先生是中关村的创业元老,被称为中关村第一村民。早年历经磨难,开中关村创业之先河,培育新时代的创业者,令人感佩。由纪世瀛先生主编的《创业实战》一书是以纪世瀛和其他著名创业者的创业经历为主,用汗水甚至心血换来的经验教训。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尤为可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关注着这一改革开放之初敢于探索创业的人们和他们曲折生动的故事。我们出版社早已经出版纪世瀛先生的《中关村第一村民的创业传奇》、《创业中国硅谷》,还有相当一批创业故事和教材都在积极地筹划中。我们希望在座这些企业家,能够把你们的经验整理出来,和其他的创业者进行交流和分享,把成功的经验传承下来。
30年来,大家为中关村的建设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为国家经济振兴、科技创新发展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中关村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海淀区被北京市确定国家自主创新区的示范区,为中关村的发展又迎来崭新的机遇。
刚才纪老在他充满真情的发言当中,提了“中关村精神万岁”。我想在新一轮的发展当中,希望我们老中青三代企业家,能够把国家、北京市给中关村的政策优势转变成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取得新的发展的宝贵的动力。特别是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先行先试政策,许多方面还需要大家共同贡献智慧。在这些方面,在新政策载体形成方面,我想要广泛征求和听取大家的意见。
为了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科技创新企业的新发展,海淀区拿出12亿的资金,鼓励和支持在中关村创新创业发展的企业。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北京市共同在中关村创建人才新高地,为引进、凝聚和培育国家创新人才也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另外,近期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对海淀区提出的创一流的意识,要在北京和全国展现海淀区中关村的新面貌,要引领科技创新的新发展。我想这些要求对中关村的发展和海淀区的发展带来新的鼓舞,在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宝贵的机遇。
三十年来,中关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截至2010年5月底,仅是中关村海淀园区369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总收入2216.88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工业总产值409.78亿元,同比增长34.2%,实缴税费140.48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利润总额108.99亿元,同比增长18%,企业R&D经费支出96.78亿元,同比增长17.5%。技术交易额148.51亿元,同比增长22.08%。同期,园区总收入占整个中关村科技园(5074.88亿元)的43.7%,对中关村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41.9%,工业总产值、实缴税费总额及R&D经费支出增长等相关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中关村科技园区整体水平。
海淀区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一是海淀要瞄准世界一流,争做世界第一梯队,尽快树立在全市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形象;二是在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三是在海淀北部和昌平南部建设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根据海淀区委、区政府的部署,按照把海淀建设成为“创新引领、高端高效、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的总要求,紧密围绕“四个一批”的建设目标,以服务企业发展为中心任务,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贡献!
北京市科协作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全程见证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最初成立、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科技人员在期间经历的挫折、取得成就的整个过程。
在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过程中,北京市科协将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和推动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促进院士专家为首的技术团队,指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帮助企业进行产品开发升级换代,努力推动在中关村产生和转化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充分发挥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等重要奖项的激励带动作用,更好发现、培养专业型创新型人才。吸引海外高层次的人才回国创新创业,努力推动在中关村聚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充分发挥科协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和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市属学会与企业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合作研发、人才培育、技术交流等方式,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努力支持中关村做强做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30年前,中关村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等科技人员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科技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号召,创造全国第一家民营科技企业,由此开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历史先河。此后一个个民营科技企业在中关村不断地涌现,一批批企业创业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很快就形成了享誉中外中关村电子一条街。30年来在北京市政府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政策的影响下,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经受了来自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环境各种挑战和考验,经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逐渐登上北京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也伴随着民营科技企业成长先后发展成为新技术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成为首都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我们召开这个研讨会,就是要在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跨入三十周年之际总结中关村民营企业发展成功经验,适应首都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研讨中关村今后发展战略,建设好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为使之真正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技术创新中心而努力。
中关村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它是什么呢?我的理解,它首先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它是勇于探索,努力创新的精神;它是追求卓越、追求一流的精神。其实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现在崛起中的精神的缩影。纪世瀛先生以一个微弱个体之躯,以一个宏观有展望的、有见识的头脑,在30年前,创办了第一家民营企业。在今天,他仍然在为民营企业发展而努力,用他个人微弱的力量托起这个大会,托起这样的研究,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精神的体现。
我的创新创业之路,概括地说是创新开启创业,创业促进了创新,创新创业互动良性发展。首先是得益于大好的时代,同时也得益于中关村这块创新的沃土,还得益于榜样力量的激励。创新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创新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先要转变观念。一般人们认为,传统文化不利于创新。二是研究创新创业。所谓创业,有利于创新,可以指导我们创新。我20多年的探索实践,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探索创新规律,研究创新思维方法,构建创新模式,从而形成仁创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
《中关村》杂志和各位民营科技企业家友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2003年初,中关村杂志创刊号封面人物就是《中关村》一位民营企业家代表王文京,特别报道也是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经济。我们组织过多次关注民营科技经济、鼓励创业经济的论坛和活动;多次刊载过民营企业呐喊者——今天我们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组织者纪世瀛,他把一生写好七个字“中关村民营经济”奉为人生座右铭;关于中关村创业的新书发布会,纪先生和在座很多中关村民营企业家,也是我们作者。我们一致认为民营经济最具创新活力,是撬动中国经济杠杆、解决就业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未来中国体制改革重要动力。这是因为中关村已经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和标本。
三十年大家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成绩卓著很不容易。你们心里清楚,我们也看得清楚——旨在振兴中华。我们制造舆论就是为民请命。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可持续发展经济,合理调整结构,解决就业难题,缩小贫富差距,乃至城市化发展都离不开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中关村是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力的先行者,也是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试验田,自然也成为示范区。这是历史赋予中关村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责无旁贷。在这里,我表一个态,《中关村》杂志永远是你们坚定的支持者,是你们的活动平台和发表思想的园地。我也期待,中关村的民营科技实业家们、企业家们再接再励,再出硕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核心区建功立业,我们将和你们一路同行,为你们擂鼓助阵。
在庆祝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三十周年的时候,我有很多感慨。我亲身经历了中关村发展的全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全程见证人。我今天的发言,主要就是两个字:突破。如果没有这个突破的精神,就谈不上创新。如果没有在角落里的第一家的诞生,突破旧体制的“蛋壳”,就没有后来的这么多家。最关键的就是体制上的创新,接着就出现了机制上的创新,这个突破也是非常重要。过去是国营一统天下,但是海淀区政府就大胆支持。海淀区在1984年就已经出了正式文件,明确支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关村创新的关键,仍然在于敢不敢突破,政府有没有魄力。没有一个开明、前瞻、放手、包容的政府,就不可能有电子一条街的诞生。
我们要创新,做别人不敢做、不能做是我们中关村创新的任务。我虽然68岁了,我虽然在民营科技界30年了,我愿意和科技界、艺术界、广大的企业界的朋友们一块为中关村创新不懈地奋斗,直到最后。生命不止,奋斗不息,中关村精神万岁。
中关村的精神是什么呢?我说最主要的是三条,第一条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奋斗精神,第二条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第三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1980年陈春先、纪世瀛、崔文栋三个人创办了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家民营企业,从此九死一生,摸爬滚打30年。这30年是了不起的30年,是中国发展成功的30年。在座的这些企业家以他们艰苦的奋斗,创造了市场,创造了中关村。只要企业走在需要的前面,就没有饱和的市场,这就是中关村人。
五年前在通县的中秋节,医生宣布纪世瀛还有五个月的时间。我当时拥抱他的时候,他很消瘦,但是精神很好。他朗诵了一首诗。这首诗里头有一句话,“我最后的愿望是用我的余火把下一支蜡烛点燃”。当时一个行将作古之人最后的愿望是用余火把下一支蜡烛点燃。这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中关村不同凡响,可是中关村是谁,是多少人奋斗起来的呢?并不是少数人,其中有在座的各位。我尊敬的各位,30年了,你们奋斗,你们经受了风雨,吃到了不少的苦头,但是你们还是成功了。
我特别希望我们民营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为民营企业家值值班,或者是看一看,观察一下他们的工作,知道我们的大中小民营企业家有什么甘苦。这样在制定政策、考虑法律法规条文的时候,就会更贴近实际一些,就会对他们帮助更大,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使得他们在路上走得更好。这样,他们会用更加了不起的爆发力投入到他们的事业当中,我们中关村对中国和世界做出的贡献比现在还要大,比现在还要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纪世瀛先生是中关村的创业元老,被称为中关村第一村民。早年历经磨难,开中关村创业之先河,培育新时代的创业者,令人感佩。由纪世瀛先生主编的《创业实战》一书是以纪世瀛和其他著名创业者的创业经历为主,用汗水甚至心血换来的经验教训。
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这一点尤为可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一直关注着这一改革开放之初敢于探索创业的人们和他们曲折生动的故事。我们出版社早已经出版纪世瀛先生的《中关村第一村民的创业传奇》、《创业中国硅谷》,还有相当一批创业故事和教材都在积极地筹划中。我们希望在座这些企业家,能够把你们的经验整理出来,和其他的创业者进行交流和分享,把成功的经验传承下来。
30年来,大家为中关村的建设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为国家经济振兴、科技创新发展付出艰辛的努力。同时,中关村被确定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海淀区被北京市确定国家自主创新区的示范区,为中关村的发展又迎来崭新的机遇。
刚才纪老在他充满真情的发言当中,提了“中关村精神万岁”。我想在新一轮的发展当中,希望我们老中青三代企业家,能够把国家、北京市给中关村的政策优势转变成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取得新的发展的宝贵的动力。特别是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先行先试政策,许多方面还需要大家共同贡献智慧。在这些方面,在新政策载体形成方面,我想要广泛征求和听取大家的意见。
为了支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科技创新企业的新发展,海淀区拿出12亿的资金,鼓励和支持在中关村创新创业发展的企业。同时,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北京市共同在中关村创建人才新高地,为引进、凝聚和培育国家创新人才也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另外,近期市委书记刘淇、市长郭金龙对海淀区提出的创一流的意识,要在北京和全国展现海淀区中关村的新面貌,要引领科技创新的新发展。我想这些要求对中关村的发展和海淀区的发展带来新的鼓舞,在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宝贵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