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创新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三年的美好时光。作为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我确实感悟颇深:付出的努力使学生们学会了自主阅读和创意写作,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了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扩大了文化视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为孩子们进入高阶段的学习或步入社会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文知识。回顾教学生涯,如何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并得到收益?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加强情感沟通,创造和谐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初三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沟通。从理解学生,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坚持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以理解、信任为基础,以沟通思想为桥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要求,个性特征,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思想动态等以客观科学为原则,及时对他们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当然也要公正地找出差距,提出希望,经常与学生交换看法,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情绪反映,定期与学生交心谈心,多多听取学生们的建议,师生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融洽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好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从事任何工作的基础。生活离不开语文,只要用心感受,语文无处不在。总之,语文与生活同在,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是铺路石,语文是敲门砖。在语文教学中我常常将身边一些感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使师生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因为情感是沟通的媒介,是达成共识的基础,在正确的情感教育中树立教师的权威,从而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积极向上的浓厚兴趣,从而学习劲头更足,情感更高,课堂回答更活跃。通过长期的尝试,我所教的班级历年中考学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今年中考我班78人参考,平均分达到107.5分(总分120分)。
  2.渗透设疑提问,唤起积极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由此可见,弄清知识源头十分重要。思维中,确实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还问砂锅在哪里”的方法。追根寻源,向来是中外名人求得学问的好方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求知欲望就会应时而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常常是在对疑惑的探索和彻悟带来的快感中培养起来的,有了疑,就有了思考的源。我在教学中注重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理解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摸透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经常设计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比较、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我在讲解《诗词六首》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七个问题:一是《诗词六首》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二是《诗词六首》的艺术特色有哪些?三是《诗词六首》的思想内容涉及哪些题材?四是《江城子·密州出猎》编入《东坡乐府》有何联系?五是《诗词六首》的作者是一群什么人?六是《诗词六首》对后世创作有何影响?七是《诗词六首》有何现实意义?给学生提出这一系列的疑问,也就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这些问题,主要是通过我在讲解过程中结合学生认真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随着一个个疑团的消散,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所以,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解惑,还要找疑设问,这样才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当然在课堂设疑提问时要注意通过设疑解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转变观念,要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与学生交朋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全面发展。
  3.结合教学实践,活跃学习气氛,加强能力培养
  作为初三的语文教学,课时少,文章多,任务重,讲一篇课文如果面面讲到,什么都讲,其结果必然是什么都讲得不深不透,使学生如坠云里雾里,这显然是徒劳无功的,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宏观上加以控制,必须围绕教学大纲要求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这一主轴进行教学,做到有舍有取。舍者,舍其不得不舍之处,取者,取其有利于实践、有利于应用的方面。有得必有失,只有得失相宜,才能突出实践性教学,才能凸显初三语文教学的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按照大纲要求的课程设置标准完成教学计划,同时经常选择一些重要的文章使学生在学习中勤于动手动脑,我在选讲《善待家园》时,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了解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有哪些变化。如今年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等等都是学生既感兴趣又与其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观察、了解,最终会懂得“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因此,加强语文实践性教学,必须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始终与社会上人们共同关心的实际问题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既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又能积累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当今中国社会教育体制中,小班额教学凭借其教学质量高、效率高等优势一直备受推崇,但是由于受到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紧缺的教育资源等社会因素的限制,我国很多地区现在仍在实行大班额教学。尽管大班额条件下的教育存在诸多难点,但若能做到选择合适的方法将难点逐一对应解决突破,大班额教学将不再成为许多老师心目中难以保质保量的制度,因材施教即重要的方法之一。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例对大班额条件下的因材
期刊
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发现问题的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的,引导学生经历“生疑——设疑——解疑”的思维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1.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要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诱导学生发现问
期刊
当一个婴儿从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水晶宫”出生,来到一个完 全陌生的世界时,他的生命形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他们每一个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神奇本能。一般来说,会具有五大潜能:模仿能力:他出生不到8个小时就可以模仿母亲吐舌头;声音定向:在他觉醒的时候,只要你在新生儿耳边10-15cm出发出柔美的声音,他就会将头或眼睛转向你;注视与追视:他会好奇人脸,尤其是母亲的微笑,当色彩鲜艳的物体移动时,他
期刊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形势下,作为现代教育数学教学工作者,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显得至关重要。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我国学术界认为,凡是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是非智力因素。具体说,非智力因素是由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心理因素构成的。  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也就是说,较重
期刊
歌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通过词与曲的结合,来抒发人们对祖国、对生活由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一首高质量的优秀歌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让学生热爱歌曲,唱好歌曲,就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1.让学生多听,首先从感性上认识歌曲小学生唱歌,只是感性上的视唱,不理解词的内涵、曲的优美,人云亦云,呀呀学语。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由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这样就要求我们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加以引导,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贯穿着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学生获得良好的计算技能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而计算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获得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反复练习达到的。需要我们老师从他们入学时就应该认真培养的。面对大多数的小学生的计算困惑,如何才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呢?我觉得应该先分析他们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学生们初学计算时,我们就
期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对家长和老师来说,面临的困难是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西藏高原上农村最好的建筑是校舍,最优美的环境是校园,学校教师学历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仅免费入学,而且包吃(一日三餐,每天每人一杯奶、一份水果)、包住、包学杂费。在美丽的校园里,看到一个个脸颊黑里透红的藏族农牧民的孩子在课堂上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式学习,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课文深刻寓意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文里,有些课文是借物写人
期刊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和本质特征,与科学探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有着优越于传统教学的显著特征。  1.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探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归纳出物理规律,抽象出物理概念,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教学的关键是深刻认识其实
期刊
南宋一位叫杨万里的文人在初春二月里的一天,独自来到原野上散步,看到所到之处无不充满生机活力:柳树、溪流、绿荷、蜻蜓……他内心的愉悦和兴奋也悄悄的涌动。“生机”这一意念顽强的占据了他的内心。于是他从原野这个庞大的背景下分离出符合“生机”这一特征的三样东西:细流的泉水,展翅的蜻蜓,伸展腰肢的杨柳。当他把他们连缀在一起时,他发现,一首诗呈现在眼前:“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