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对《红楼梦》中的老太太——贾母进行研究时,舍弃了一般意义上认为她是贾府的统治者,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另辟蹊径,以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为依据,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红楼梦》中的贾母是否真如后四十回续书中所描述的,破坏了宝黛的爱情,拆散了“木石前盟”。发现无论从自身的性格,还是血缘亲情方面,贾母都不会“弃黛取钗”,黛玉反而得到了贾母更多的爱护。因此,在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中,人物的形象不能做类型化的归类,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关键词]红楼梦 贾母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56-03
仪态万方、声口各异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红学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势在必然,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乃至贾探春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相形之下,贾母这一极重要的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论述贾母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时,前人历来都认为贾母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的、高踞于贾府之上的“太上皇”,是她和王熙凤用“掉包计”逼死黛玉,让宝钗冒充黛玉的名字嫁给宝玉,残忍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在我看来,我们看待一个人物,并不能单因为这个人物的身份就把他类型化,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必须要从人物的性格、爱好等一些细腻的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本文拟从身为一个老祖母的贾母这一人性方面,探讨贾母对宝黛的爱情即“木石前盟”的态度。
一、慈祥的老人——贾母
在传统观点的认识中,贾母是一个很讨人嫌的形象,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说:“贾母对孙儿孙女等等年轻人固然都当作晚年不可缺少的娱乐安慰,看来也都很爱惜,可是若发现了年轻人有入于违反纲常礼教的危险时,她就立刻板起封建正统的脸来。”而王朝闻所著的《论凤姐》中,更是直呼贾母为“老地主婆”,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看法,大抵是因为在程高本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贾母以自己的名义做出了最高的决定——为宝玉娶了宝钗,破坏了宝黛的婚姻。但贾母真的是一个面目可憎、心肠冷酷,只管自己享乐,不顾他人死活的老太太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
贾母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小姐,嫁给了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化,在《红楼梦》一开场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鬓发如银”的老妪,她虽然被大家称为老祖宗、老封君,是贾府的封建大家长,但实际上已经是不管事的了,每日就是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安富尊荣,在牌桌和戏台前打发时间。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不能够单纯从封建家长这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更应该从一个老年的女性这个立场来出发。老人的心灵是孤独的,因此更需要亲情的抚慰。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多么喜欢她的晚辈们围绕在她的膝下,她将孙女们都留在自己这里,姐妹们起诗社,她冒着雪也要去找她们玩一会儿,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见一个喜欢一个,岫烟、李纹、李绮,都是她留在大观园里的,甚至远亲家的姑娘喜鸾和四姐儿,因随家人来贺寿,也被贾母留着住下,还吩咐家人说:“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已经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富有人情味。起码,在这些孙子孙女面前,贾母并不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所以,贾母不可能如续书上所写,对黛玉冷酷无情,将她置于死地而不顾。恰恰相反,贾母一直对黛玉疼爱有加,从来也没有忽视过这个外孙女。
二、贾母心目中的孙媳
在为宝玉选择妻子的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贾母有着最高的决定权,因此,谁更能讨得贾母的喜欢,谁的成功率就大一些。贾母喜欢的和欣赏的是什么人呢?
贾母平时最喜爱凤姐,这是不用多说的,因为她活泼大方,能言善道,总是能把贾母哄得开怀大笑,是贾母的开心果;在丫鬟里,贾母第一喜欢的是鸳鸯,少了鸳鸯,她是连饭也吃不下的。鸳鸯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口角锋芒也是毫不让人的。所以,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一类人,都是性情直率,机灵活泼,能言善辩的。这些女孩子身上,都隐约有黛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宝钗的影子!老太太喜欢黛玉,因为她有讨贾母喜欢的个性和能力。
从亲情上来说,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是她所疼爱的小女儿留下来的惟一的骨肉。黛玉父母双亡,投靠都中的外祖家,一进贾府,自然得到了贾母的万般怜爱。因此,虽然是寄居的身份,但是由于有了老太太的宠爱,林黛玉在贾府里“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脂批也说:“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 ”(二十二回)。如果贾母真如续书中所写得那样极其冷漠、势利,那么敏感多心的林黛玉恐怕早就被贾府摧残掉了,也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部奇书了。
薛宝钗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她自己虽然生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家里是为皇室采办货物的“皇商”,但是她和贾母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感情上已经是隔了一层了,自然不如黛玉与贾母之间来的亲昵。
当然,贾母对宝钗也是很不错的,谁能不喜欢宝钗这个标准淑女呢?当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的时候,就是这位老太太出了二十两的银子,交给凤姐去置办戏酒,宝钗自然也很识情知趣,当贾母问她看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就“总依贾母往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这当然令贾母更加喜欢,于是,贾母有一次就当着薛姨妈的面夸奖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家里的四个女孩儿”,这其中自然是包含有黛玉的,因此,就有人认为,这就是贾母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的一个有力证据。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贾母夸奖宝钗是因为在这之前宝钗先讨好了她:“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精通人情世故的贾母必须要把这个人情返回去,更何况还当着薛姨妈的面,因此,贾母称赞宝钗,不过是一句顺水推舟的场面话,是出于礼貌,并非出自真心。贾母对宝钗的真实看法,我们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她游览大观园,先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和探春的秋爽斋,然后,来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进门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雪洞一般”,再仔细打量一番,发现宝钗的房里“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立即引起了贾母的不满——
……“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并进一步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他们姐妹们”当然指的是黛玉和探春,贾母就是刚从她们的屋子里过来的,换句话说,黛玉和探春是不俗的,而宝钗虽不能说得上“俗”,但她的审美观和贾母却是相冲突的。后来贾母赏了宝钗几样东西,还说:“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得那样珍贵,好像连宝玉都不舍得给似的。可是,鸳鸯却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却原来是堆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找都很难找到的玩艺儿。这原来也不过是贾母的场面话而已。由此对比在潇湘馆里,贾母对黛玉的窗纱略有褪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即命人更换,亲自落实此事,在凤姐拿来一匹样纱之后,仍不忘强调找出银红色的给黛玉糊窗户,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言行态度,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贾母对宝钗再好也是亲戚份上的客气,对黛玉确实真心宠爱。贾母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最后做出的决定,不可能会是“弃黛取钗”。
三、贾母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态度
学术界历来说贾母反对宝黛相爱,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十四回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针对女先儿说的《凤求鸾》的故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贾母向宝玉和黛玉发出的严重警告:“凡是要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都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像贾琏那样‘不论香的臭的’都要,本是无关大礼的。可是一发现林黛玉和宝玉恋爱,这外祖母就对从来爱惜的外孙女残酷无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贾母才做出了最高决策,破坏了宝黛的婚姻。诚然,在这段话里,贾母确实流露出了十足的封建正统思想,竭力维护着封建礼教,但是,这段话是她洞察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后所做出的警告吗?若说是,那为什么老太太不像王夫人的做法一样,要宝玉马上搬出大观园,断绝了宝黛之间的来往,将这段感情及时的扼杀掉,而仅仅是给予不明显的警告?而这种含混的警告显然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一向精明强干的老太太应该不会这样失策,那么,贾母所说的这段话的意味就要重新考量了。
在我看来,作者安排贾母的“论书”,和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中“论画”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文艺观点,由贾母的这一番言论,我们也会容易联想到《红楼梦》第一回里,对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有这样的评论: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比较一下这两段言论,语气虽有所不同,说的却是一个意思,“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破得不过还是那些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旧式小说,是作者文艺观点的表现。同时,这样写,也比较符合贾母的身份,也符合她见多识广的个性,仅凭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够凭此认定贾母反对宝黛的结合。
对于宝黛之间的感情,这个精明的老太太未必没有察觉到,只是这个老夫人不同于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势利、冷酷的封建大家长,她并非一个恪守礼教的老太太。她在当女孩子的时候也是很顽皮的,曾经从枕霞阁上掉了下来,头上被木钉碰出了个坑,现在虽然老了,但根据她自己说的“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因此,贾母对于女孩子们也是极为宽松的,并不以家长的身份进行压制,也没有拿一套那个时代的对女人的要求来把她们教育成“三从四德”的女性。黛玉、湘云、鸳鸯、晴雯,甚至王熙凤都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贾母还是一个仁厚的长者,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好些话说得都不甚得体,贾母并没有嘲笑她,反而说“也是有的”;我们也只看见王夫人等人向外撵丫头,从来也没有看见老太太对哪个丫头疾言厉色过。这样一个比较开明的、心慈面善的老太太,对于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宽厚,她虽然察觉到了宝黛之间的感情,却没有加以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的“心肝肉儿”,从小在一处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将来果真结合了,也必定是一段好夫妻,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贾母才任由宝黛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感情,也正是因为有了贾母的庇护,“木石前盟”才能够存在。
但是仅凭贾母的喜好,我们就说贾母是完全地否定“金玉良缘”也是失之偏颇的。虽然在感情上,贾母是偏向林黛玉的,但是“宝二奶奶”不仅仅是贾宝玉的妻子,是贾家这个显赫家族的媳妇,还是荣国府未来的当家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因此,这么重要的人,不可能仅凭着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必须要找一个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的女子。在这个方面,林姑娘又不如宝姑娘,身为贾府当家人的贾母也深知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她在感情上虽然更中意黛玉,但是在理性上又认为宝钗对这个家族来说更为合适,在两个女孩之间举棋不定,这的确是一个“鱼与熊掌”的选择。
那么,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贾母到底更偏向于哪一方呢?
在书中的第二十五回里,有一处极有趣味的小品,非常值得玩味。宝玉烫了脸,姐妹们都前往怡红院探视,大家聊天,说起暹罗国进贡的茶叶来,大家都说不太好,只有黛玉觉得味道不错,凤姐就跟她打趣道: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这句话看似是对黛玉的打趣,但甲戌本里在这个地方有一条夹批云:“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看来,贾府的上上下下都认为将来宝玉娶的必然是黛玉,这是大家的一致看法,那么,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上至贾母,下至小厮在内。
看来,贾母对“木石前盟”不但不反对,反而还是支持的,这种态度在书中的第二十九回表现最为明显。黛玉和宝玉因为张道士提亲的事情吵架了,闹得宝玉要将那玉砸碎了,表白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抗议。这件事轰动了阖府上下,对这件事老太太的态度是什么呢?老人家居然急得哭了出来,“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贾母称“两个玉儿”是“小冤家”,他们之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等于是贾母亲口承认了宝黛之间的关系,难怪该回脂批云:“清虚观贾母凤姐原意大适意大快乐,偏写出多少不适意事来,此亦天然至情至理必有之事”。“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
有了贾母的肯定,宝黛的婚事,就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不但主子们心里有数,就连仆人也知道得很清楚。贾琏和凤姐的仆人——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玉的婚事时就说:“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是在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最直接、最明确地表示贾母支持的是宝黛的婚事。
贾母对“金玉良缘”又是一种什么想法呢?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贾母欲与宝玉求配宝琴,这也成为了贾母不喜欢黛玉的另一个证据。固然,在此时贾母好像没有选择黛玉做宝玉的媳妇,但是已经提了好多年的“金玉良缘”也没有纳入贾母的视线范围,她选择了宝钗的堂妹薛宝琴。
宝琴是贾母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她一进了贾府,贾母就爱若掌上明珠,“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并把连宝玉都舍不得给的一件凫靥裘给了她,还向薛姨妈打听她的年庚八字,想要为宝玉求配,得知她有了人家才悻悻作罢。贾母是真的想要把宝琴聘给宝玉吗?看她对宝琴的喜爱程度,我们不能轻易地怀疑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但是,大家是有着通家之好的亲戚,彼此间的家事都很了解,宝琴又是和李纨的婶母以及邢夫人的侄女一起进京的,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有可能不知道宝琴已经订婚的事情吗?她干嘛放着好好的“金玉良缘”不要,偏偏向薛姨妈讨已经是许了人的宝琴?这不过是作者所用的一个暗笔罢了,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而且贾母之所以会选择宝琴,主要原因就是贾母喜欢宝琴的年轻心热、说话直率,还爱开玩笑。相比之下,宝琴的性格是更接近黛玉、湘云,而并非宝钗的,这样看来,贾母在宝玉婚事上所作的选择就很明了了。
对于这一点,薛姨妈恐怕也是明白老太太的意思的,于是,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就明确地说出要把黛玉配给宝玉,“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在这里,薛姨妈的目的很清楚,这是她在洞悉了贾母的意思后向黛玉卖人情、套近乎。若说这是为了表明薛姨妈的虚伪、阴险,以薛家母女的行事方式,对于此事必是十分低调的,岂会如此骄傲,到黛玉面前来卖弄自己的胜利?这种种的迹象,无非是要说明,宝黛可成配偶,已经是确凿无疑了,只等着老太太的一句话了。
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有权做出决定,但是她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意见。王夫人自然是不喜欢黛玉的,这从她撵走了“眉眼有点像林妹妹”的晴雯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喜欢的是宝钗,在这个问题上,贾母和王夫人之间是存在分歧的。如果只能二中选一的话,我想贾母还是会选择黛玉的。不过,若是宝钗做媳妇,她大概也无法强烈反对。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贾母早就认准了黛玉,却迟迟不做决定,以至宝黛的心事“终虚化”,落得一人惨死,一人出家的悲惨结局。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贾母形象血肉丰满,鲜活复杂,她开朗、善良,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对孙子孙女们更是怜爱有加,是一个可亲的老奶奶。在对待最疼爱的孙子——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在情感与理智方面左右为难,摇摆不定,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也更符合她的审美要求的黛玉,但谁料到世事无常,在《红楼梦》八十回后,贾母早死,贾府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宝黛的婚事终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2]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
[4]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刘心武.春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7]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
[8]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关键词]红楼梦 贾母 人性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8-0056-03
仪态万方、声口各异的人物形象是《红楼梦》中炫目亮丽的风景线,红学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势在必然,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乃至贾探春等形象有关研究论著、论文很多。相形之下,贾母这一极重要的形象,处于相对弱势的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论述贾母对待宝玉的婚姻问题时,前人历来都认为贾母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的、高踞于贾府之上的“太上皇”,是她和王熙凤用“掉包计”逼死黛玉,让宝钗冒充黛玉的名字嫁给宝玉,残忍地扼杀了宝黛的爱情。在我看来,我们看待一个人物,并不能单因为这个人物的身份就把他类型化,这是不公平的做法,必须要从人物的性格、爱好等一些细腻的方面来进行考察,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本文拟从身为一个老祖母的贾母这一人性方面,探讨贾母对宝黛的爱情即“木石前盟”的态度。
一、慈祥的老人——贾母
在传统观点的认识中,贾母是一个很讨人嫌的形象,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中说:“贾母对孙儿孙女等等年轻人固然都当作晚年不可缺少的娱乐安慰,看来也都很爱惜,可是若发现了年轻人有入于违反纲常礼教的危险时,她就立刻板起封建正统的脸来。”而王朝闻所著的《论凤姐》中,更是直呼贾母为“老地主婆”,厌恶之情,溢于言表。这样的看法,大抵是因为在程高本的后四十回续书中,贾母以自己的名义做出了最高的决定——为宝玉娶了宝钗,破坏了宝黛的婚姻。但贾母真的是一个面目可憎、心肠冷酷,只管自己享乐,不顾他人死活的老太太吗?我不认为是这样的。
贾母是“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的史家小姐,嫁给了荣国公的长子贾代化,在《红楼梦》一开场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鬓发如银”的老妪,她虽然被大家称为老祖宗、老封君,是贾府的封建大家长,但实际上已经是不管事的了,每日就是和孙子孙女们说说笑笑,安富尊荣,在牌桌和戏台前打发时间。因此,我们在看待这个人物的时候,就不能够单纯从封建家长这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更应该从一个老年的女性这个立场来出发。老人的心灵是孤独的,因此更需要亲情的抚慰。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多么喜欢她的晚辈们围绕在她的膝下,她将孙女们都留在自己这里,姐妹们起诗社,她冒着雪也要去找她们玩一会儿,亲戚家的女孩子们也是见一个喜欢一个,岫烟、李纹、李绮,都是她留在大观园里的,甚至远亲家的姑娘喜鸾和四姐儿,因随家人来贺寿,也被贾母留着住下,还吩咐家人说:“有人小看了他们,我听见可不依”。这样的一个老太太,已经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她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也更富有人情味。起码,在这些孙子孙女面前,贾母并不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形象,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奶奶,所以,贾母不可能如续书上所写,对黛玉冷酷无情,将她置于死地而不顾。恰恰相反,贾母一直对黛玉疼爱有加,从来也没有忽视过这个外孙女。
二、贾母心目中的孙媳
在为宝玉选择妻子的这个问题上,毫无疑问,贾母有着最高的决定权,因此,谁更能讨得贾母的喜欢,谁的成功率就大一些。贾母喜欢的和欣赏的是什么人呢?
贾母平时最喜爱凤姐,这是不用多说的,因为她活泼大方,能言善道,总是能把贾母哄得开怀大笑,是贾母的开心果;在丫鬟里,贾母第一喜欢的是鸳鸯,少了鸳鸯,她是连饭也吃不下的。鸳鸯是一个性情刚烈的女子,口角锋芒也是毫不让人的。所以,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几乎都是一类人,都是性情直率,机灵活泼,能言善辩的。这些女孩子身上,都隐约有黛玉的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身上有宝钗的影子!老太太喜欢黛玉,因为她有讨贾母喜欢的个性和能力。
从亲情上来说,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是她所疼爱的小女儿留下来的惟一的骨肉。黛玉父母双亡,投靠都中的外祖家,一进贾府,自然得到了贾母的万般怜爱。因此,虽然是寄居的身份,但是由于有了老太太的宠爱,林黛玉在贾府里“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脂批也说:“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 ”(二十二回)。如果贾母真如续书中所写得那样极其冷漠、势利,那么敏感多心的林黛玉恐怕早就被贾府摧残掉了,也就不可能有《红楼梦》这部奇书了。
薛宝钗是王夫人妹妹的女儿,她自己虽然生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且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家里是为皇室采办货物的“皇商”,但是她和贾母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感情上已经是隔了一层了,自然不如黛玉与贾母之间来的亲昵。
当然,贾母对宝钗也是很不错的,谁能不喜欢宝钗这个标准淑女呢?当宝钗在贾府过第一个生日的时候,就是这位老太太出了二十两的银子,交给凤姐去置办戏酒,宝钗自然也很识情知趣,当贾母问她看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就“总依贾母往日所喜者说了出来”,这当然令贾母更加喜欢,于是,贾母有一次就当着薛姨妈的面夸奖了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家里的四个女孩儿”,这其中自然是包含有黛玉的,因此,就有人认为,这就是贾母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的一个有力证据。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贾母夸奖宝钗是因为在这之前宝钗先讨好了她:“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精通人情世故的贾母必须要把这个人情返回去,更何况还当着薛姨妈的面,因此,贾母称赞宝钗,不过是一句顺水推舟的场面话,是出于礼貌,并非出自真心。贾母对宝钗的真实看法,我们从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携她游览大观园,先去了黛玉的潇湘馆和探春的秋爽斋,然后,来到了宝钗住的蘅芜苑。进门之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如“雪洞一般”,再仔细打量一番,发现宝钗的房里“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立即引起了贾母的不满——
……“使不得。虽然他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们,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我们这老婆子,越发该住马圈去了。……”并进一步说:“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他们姊妹们也还学着收拾的好,只怕俗气,有好东西也摆坏了。我看他们还不俗。”
“他们姐妹们”当然指的是黛玉和探春,贾母就是刚从她们的屋子里过来的,换句话说,黛玉和探春是不俗的,而宝钗虽不能说得上“俗”,但她的审美观和贾母却是相冲突的。后来贾母赏了宝钗几样东西,还说:“我的梯己两件,收到如今,没给宝玉看见过,若经了他的眼,也没了。”说得那样珍贵,好像连宝玉都不舍得给似的。可是,鸳鸯却笑着说:“这些东西都搁在东楼上的不知哪个箱子里。还得慢慢找去。明儿再拿去也罢了。”——却原来是堆在不知道哪个箱子里,找都很难找到的玩艺儿。这原来也不过是贾母的场面话而已。由此对比在潇湘馆里,贾母对黛玉的窗纱略有褪色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立即命人更换,亲自落实此事,在凤姐拿来一匹样纱之后,仍不忘强调找出银红色的给黛玉糊窗户,比较这两种不同的言行态度,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贾母对宝钗再好也是亲戚份上的客气,对黛玉确实真心宠爱。贾母在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最后做出的决定,不可能会是“弃黛取钗”。
三、贾母对“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态度
学术界历来说贾母反对宝黛相爱,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十四回中,“史太君破陈腐旧套”,针对女先儿说的《凤求鸾》的故事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
这段话通常被认为是贾母向宝玉和黛玉发出的严重警告:“凡是要求恋爱自由的青年男女,都是‘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像贾琏那样‘不论香的臭的’都要,本是无关大礼的。可是一发现林黛玉和宝玉恋爱,这外祖母就对从来爱惜的外孙女残酷无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贾母才做出了最高决策,破坏了宝黛的婚姻。诚然,在这段话里,贾母确实流露出了十足的封建正统思想,竭力维护着封建礼教,但是,这段话是她洞察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后所做出的警告吗?若说是,那为什么老太太不像王夫人的做法一样,要宝玉马上搬出大观园,断绝了宝黛之间的来往,将这段感情及时的扼杀掉,而仅仅是给予不明显的警告?而这种含混的警告显然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一向精明强干的老太太应该不会这样失策,那么,贾母所说的这段话的意味就要重新考量了。
在我看来,作者安排贾母的“论书”,和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中“论画”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文艺观点,由贾母的这一番言论,我们也会容易联想到《红楼梦》第一回里,对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有这样的评论:
“……历来野史,或讪谤君相,或贬人妻女,奸淫凶恶,不可胜数。更有一种风月笔墨,其淫秽污臭,屠毒笔墨,坏人子弟,又不可胜数。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且鬟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话……”
比较一下这两段言论,语气虽有所不同,说的却是一个意思,“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破得不过还是那些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旧式小说,是作者文艺观点的表现。同时,这样写,也比较符合贾母的身份,也符合她见多识广的个性,仅凭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够凭此认定贾母反对宝黛的结合。
对于宝黛之间的感情,这个精明的老太太未必没有察觉到,只是这个老夫人不同于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中见到的那种势利、冷酷的封建大家长,她并非一个恪守礼教的老太太。她在当女孩子的时候也是很顽皮的,曾经从枕霞阁上掉了下来,头上被木钉碰出了个坑,现在虽然老了,但根据她自己说的“当日我像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因此,贾母对于女孩子们也是极为宽松的,并不以家长的身份进行压制,也没有拿一套那个时代的对女人的要求来把她们教育成“三从四德”的女性。黛玉、湘云、鸳鸯、晴雯,甚至王熙凤都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个性。贾母还是一个仁厚的长者,刘姥姥参观大观园时,好些话说得都不甚得体,贾母并没有嘲笑她,反而说“也是有的”;我们也只看见王夫人等人向外撵丫头,从来也没有看见老太太对哪个丫头疾言厉色过。这样一个比较开明的、心慈面善的老太太,对于宝黛之间的爱情也是一样的宽厚,她虽然察觉到了宝黛之间的感情,却没有加以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宝玉和黛玉都是贾母的“心肝肉儿”,从小在一处长大,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将来果真结合了,也必定是一段好夫妻,正是怀着这样的想法,贾母才任由宝黛自由地发展他们的感情,也正是因为有了贾母的庇护,“木石前盟”才能够存在。
但是仅凭贾母的喜好,我们就说贾母是完全地否定“金玉良缘”也是失之偏颇的。虽然在感情上,贾母是偏向林黛玉的,但是“宝二奶奶”不仅仅是贾宝玉的妻子,是贾家这个显赫家族的媳妇,还是荣国府未来的当家人,她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家族的名望和声誉,因此,这么重要的人,不可能仅凭着个人的喜好来进行选择,必须要找一个能担当得起这个重任的女子。在这个方面,林姑娘又不如宝姑娘,身为贾府当家人的贾母也深知这里面的利害关系。所以,她在感情上虽然更中意黛玉,但是在理性上又认为宝钗对这个家族来说更为合适,在两个女孩之间举棋不定,这的确是一个“鱼与熊掌”的选择。
那么,在“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之间,贾母到底更偏向于哪一方呢?
在书中的第二十五回里,有一处极有趣味的小品,非常值得玩味。宝玉烫了脸,姐妹们都前往怡红院探视,大家聊天,说起暹罗国进贡的茶叶来,大家都说不太好,只有黛玉觉得味道不错,凤姐就跟她打趣道:
“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李宫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林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讨人厌恶罢了。”说着便啐了一口。凤姐笑道:“你别作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这句话看似是对黛玉的打趣,但甲戌本里在这个地方有一条夹批云:“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看来,贾府的上上下下都认为将来宝玉娶的必然是黛玉,这是大家的一致看法,那么,这其中自然也是包括上至贾母,下至小厮在内。
看来,贾母对“木石前盟”不但不反对,反而还是支持的,这种态度在书中的第二十九回表现最为明显。黛玉和宝玉因为张道士提亲的事情吵架了,闹得宝玉要将那玉砸碎了,表白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抗议。这件事轰动了阖府上下,对这件事老太太的态度是什么呢?老人家居然急得哭了出来,“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嚈这口气”。贾母称“两个玉儿”是“小冤家”,他们之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等于是贾母亲口承认了宝黛之间的关系,难怪该回脂批云:“清虚观贾母凤姐原意大适意大快乐,偏写出多少不适意事来,此亦天然至情至理必有之事”。“二玉心事此回大书,是难了割,却用太君一言以定,是道悉通部书之大旨”。
有了贾母的肯定,宝黛的婚事,就已经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不但主子们心里有数,就连仆人也知道得很清楚。贾琏和凤姐的仆人——兴儿,在向尤氏姐妹介绍宝玉的婚事时就说:“只是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这是在前八十回的《红楼梦》中,最直接、最明确地表示贾母支持的是宝黛的婚事。
贾母对“金玉良缘”又是一种什么想法呢?在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贾母欲与宝玉求配宝琴,这也成为了贾母不喜欢黛玉的另一个证据。固然,在此时贾母好像没有选择黛玉做宝玉的媳妇,但是已经提了好多年的“金玉良缘”也没有纳入贾母的视线范围,她选择了宝钗的堂妹薛宝琴。
宝琴是贾母最喜欢的一个女孩子,她一进了贾府,贾母就爱若掌上明珠,“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并把连宝玉都舍不得给的一件凫靥裘给了她,还向薛姨妈打听她的年庚八字,想要为宝玉求配,得知她有了人家才悻悻作罢。贾母是真的想要把宝琴聘给宝玉吗?看她对宝琴的喜爱程度,我们不能轻易地怀疑这个想法的真实性,但是,大家是有着通家之好的亲戚,彼此间的家事都很了解,宝琴又是和李纨的婶母以及邢夫人的侄女一起进京的,在这种情况下,贾母有可能不知道宝琴已经订婚的事情吗?她干嘛放着好好的“金玉良缘”不要,偏偏向薛姨妈讨已经是许了人的宝琴?这不过是作者所用的一个暗笔罢了,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而且贾母之所以会选择宝琴,主要原因就是贾母喜欢宝琴的年轻心热、说话直率,还爱开玩笑。相比之下,宝琴的性格是更接近黛玉、湘云,而并非宝钗的,这样看来,贾母在宝玉婚事上所作的选择就很明了了。
对于这一点,薛姨妈恐怕也是明白老太太的意思的,于是,在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就明确地说出要把黛玉配给宝玉,“我想着,你宝兄弟老太太那样疼他,他又生的那样,若要外头说去,断不中意。不如竟把你林妹妹定与他,岂不四角俱全?”在这里,薛姨妈的目的很清楚,这是她在洞悉了贾母的意思后向黛玉卖人情、套近乎。若说这是为了表明薛姨妈的虚伪、阴险,以薛家母女的行事方式,对于此事必是十分低调的,岂会如此骄傲,到黛玉面前来卖弄自己的胜利?这种种的迹象,无非是要说明,宝黛可成配偶,已经是确凿无疑了,只等着老太太的一句话了。
在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有权做出决定,但是她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意见。王夫人自然是不喜欢黛玉的,这从她撵走了“眉眼有点像林妹妹”的晴雯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她喜欢的是宝钗,在这个问题上,贾母和王夫人之间是存在分歧的。如果只能二中选一的话,我想贾母还是会选择黛玉的。不过,若是宝钗做媳妇,她大概也无法强烈反对。这样,我们也就能解释为什么贾母早就认准了黛玉,却迟迟不做决定,以至宝黛的心事“终虚化”,落得一人惨死,一人出家的悲惨结局。
在《红楼梦》的人物群像中,贾母形象血肉丰满,鲜活复杂,她开朗、善良,热爱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对孙子孙女们更是怜爱有加,是一个可亲的老奶奶。在对待最疼爱的孙子——宝玉的婚事上,贾母虽然在情感与理智方面左右为难,摇摆不定,但是她还是选择了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也更符合她的审美要求的黛玉,但谁料到世事无常,在《红楼梦》八十回后,贾母早死,贾府发生了重大的变故,宝黛的婚事终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
[2]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3]周汝昌.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2003年.
[4]梁归智.石头记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5]刘心武.春梦随云散.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6]蔡义江.蔡义江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
[7]郭豫适编.红楼梦研究资料汇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年.
[8]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红楼梦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