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君秋先生创立的张派唱腔,依据戏剧情节、人物感情和时代要求、观众偏好,
创设新的板腔,突破原有板腔,创新板式组合,突出对比手法,加快行腔节奏,吸融其它唱腔,把京剧的唱腔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巅峰。张先生的创腔实践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那就是要有丰厚的艺术积累、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张君秋;唱腔;创新
张(君秋)派是继“四大名旦”之后京剧旦行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流派。是京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幼年师从王瑶卿弟子李凌枫,后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嗓音甜润、脆亮,音域宽广,功底深厚,深得前辈艺术家们的赏识和喜爱。张君秋先生以先天的聪慧加之后天的勤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体系—张派。
张君秋先生对“四大名旦”创造的一些新板腔作了较大的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在唱腔中他力求紧密结合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又力求唱腔富有时代特色,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艺术个性和对剧情人物的理解.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聪慧秀美、心灵圣洁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学习京剧流派唱腔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把各流派的唱腔特色用曲谱的形式将其旋律特点呈现于谱面上,使我们能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了解京剧流派艺术。在此仅对张派唱腔音乐在旋律曲谱上的细节体现及相对于其他流派不同的地方做一比较分析,从中探索张派唱腔形成的奥秘,品味张派唱腔的精华。
一、张君秋先生唱腔创新的特点
京剧唱腔是板腔体,有其特定的程式和规范。京剧唱腔的设计,若游离子这些定式,可能就不姓“京”了;而受制于这些定式,就明显缺乏新意了,这也是传统京剧唱腔的普遍缺陷:程式化、类型化,说白了就是雷同化。而张君秋先生则师古不泥古,移步不换形,紧紧围绕情感意境,并结合时代特点及观众偏好,不拘一格,大胆开拓,创制的唱腔既契合戏剧情景和人物情感,又适应时代要求和观众爱好,既多姿多彩、清新华美,又顺乎自然、不离传统的基本规范,真可谓味浓而不落俗,新颖而不怪诞,通过守格到变格实现了唱腔旋律的成功创新。
1、 突破原有板腔
张君秋先生在运用传统板腔的时候,坚持顺乎自然,不拘陈规,灵活变通,频出新意,这种情况几乎是随处可见。《望江亭》中的南梆子,是极其有名的张派唱段。张先生利用南梆子快慢两种节奏之别巧妙地进行衔接结合,创制了十四句之长的大段南梆子唱腔,这在传统京剧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我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一句,开头是南梆子的格式,“当”字后面用了一小节过门,接“允婚事”三個字的腔时就作了很大的变化,将原南梆子格式中的两小节的旋律发展为四小节。“穿红举案”四个字的唱腔,将原南梆子格式中的三小节格式发展为现在的十四小节,使用紧拉慢唱的节奏,衬托着迂回婉转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谭记儿犹豫不决的心情,使内在的倾慕喜悦和外在的端庄稳重和谐地统一起来。
2、创新板式组合
张先生勇于打破传统的板式格律,按照人物的思维变化轨迹,合理灵活地选择并组接板式,精心布局整体唱腔结构。过去的传统唱法大多是由上板到不上板,大段成套板式多由导板(回龙)到大段原板、慢板,最后以散板、摇板封后。而张先生的许多唱段却是由散、摇板开始,逐渐上板。一般说来,人的思维过程本来应该是由杂乱无章逐渐趋于条理化的,用
摇、散板自由节拍表示思维中正在寻找答案,一旦上板,说明剧中人寻得一定的思路了。这比传统的演唱模式更加接近思维的真实。如《望江亭》中的“蒙师傅发恻隐将我怜念”一段,先是摇板,然后上原板,表示自己心灰意冷的情绪。
3、突出对比手法
张先生特别注意并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对比手法,强化唱腔的表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张派特色。这种种对比,如高低对比,字距疏密对比,以及节奏、速度、音量的对比,使旋律起伏,变化多端,但又不失自然流畅,且声音色彩也相当丰富绚丽。这些对比,在张派的唱腔中可以说随处可见。如《望江亭》中谭记儿和白道姑叙话时唱的二黄摇板,到第四句“为的是遗愁闷排解忧烦”,前六字一字一板;后四字上板,很自然地转入快三眼,第个字都有腔,这样,就用字距的疏密构成一种节奏对比。“排解忧烦”先用高腔,后用低腔,形成高低对比。“忧烦”拖腔中先撤慢后催快,又形成速度对比。音色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许多的变化。一句唱腔中作出如此精细的处理,可见张先生艺术手段之丰富和精湛。
4、加快行腔节奏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观众欣赏习惯的变化,张先生把唱腔的节奏也加快了。他认为,现在人人都很忙,唱得四平八稳的,人家都听腻了,慢节奏板式是不受欢迎的。如《望江亭》中的原板,内容是质问白士中书信的因由,就用的是半个过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先生在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对唱腔节奏加快的要求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并不满足于删繁就简的唱腔欣赏,相反,他们不仅要求唱腔节奏紧凑加快,而且要求唱腔创作更细腻,更丰富,更加抒情,更有美感。
二、 张君秋先生唱腔创新的启示
在张君秋先生的创腔过程中,丰厚的艺术积累是其创新的必备基础或必具资本,缺乏这种积累,创颓就缺乏本钱或功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因或动力所在,缺乏这种意识,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京剧唱腔的超越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创作则是创新的必经过程或具体实现过程,缺乏这种态度,创新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圆满的结果和成功。显然,要实现创新,这三者缺一不可。我们要分类总结出“张派”艺术审美规律,探索“张派”独特的艺术见解及声腔演唱特点和规律.继承张君秋大师对艺术处理的开阔思路,并力求在严谨地学习和继承中尝试创新、在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中寻求京剧艺术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浩:《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安志强:《张君秋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吴文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黄山出版社,1987年2月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京剧团有限责仼公司)
创设新的板腔,突破原有板腔,创新板式组合,突出对比手法,加快行腔节奏,吸融其它唱腔,把京剧的唱腔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及的巅峰。张先生的创腔实践为京剧唱腔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那就是要有丰厚的艺术积累、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创作态度。
关键词:张君秋;唱腔;创新
张(君秋)派是继“四大名旦”之后京剧旦行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流派。是京剧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先生幼年师从王瑶卿弟子李凌枫,后拜尚小云、梅兰芳为师。他嗓音甜润、脆亮,音域宽广,功底深厚,深得前辈艺术家们的赏识和喜爱。张君秋先生以先天的聪慧加之后天的勤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体系—张派。
张君秋先生对“四大名旦”创造的一些新板腔作了较大的发展,使之更加完善。在唱腔中他力求紧密结合人物性格及思想感情.同时又力求唱腔富有时代特色,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艺术个性和对剧情人物的理解.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聪慧秀美、心灵圣洁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学习京剧流派唱腔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把各流派的唱腔特色用曲谱的形式将其旋律特点呈现于谱面上,使我们能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了解京剧流派艺术。在此仅对张派唱腔音乐在旋律曲谱上的细节体现及相对于其他流派不同的地方做一比较分析,从中探索张派唱腔形成的奥秘,品味张派唱腔的精华。
一、张君秋先生唱腔创新的特点
京剧唱腔是板腔体,有其特定的程式和规范。京剧唱腔的设计,若游离子这些定式,可能就不姓“京”了;而受制于这些定式,就明显缺乏新意了,这也是传统京剧唱腔的普遍缺陷:程式化、类型化,说白了就是雷同化。而张君秋先生则师古不泥古,移步不换形,紧紧围绕情感意境,并结合时代特点及观众偏好,不拘一格,大胆开拓,创制的唱腔既契合戏剧情景和人物情感,又适应时代要求和观众爱好,既多姿多彩、清新华美,又顺乎自然、不离传统的基本规范,真可谓味浓而不落俗,新颖而不怪诞,通过守格到变格实现了唱腔旋律的成功创新。
1、 突破原有板腔
张君秋先生在运用传统板腔的时候,坚持顺乎自然,不拘陈规,灵活变通,频出新意,这种情况几乎是随处可见。《望江亭》中的南梆子,是极其有名的张派唱段。张先生利用南梆子快慢两种节奏之别巧妙地进行衔接结合,创制了十四句之长的大段南梆子唱腔,这在传统京剧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的“我本当允婚事穿红举案”一句,开头是南梆子的格式,“当”字后面用了一小节过门,接“允婚事”三個字的腔时就作了很大的变化,将原南梆子格式中的两小节的旋律发展为四小节。“穿红举案”四个字的唱腔,将原南梆子格式中的三小节格式发展为现在的十四小节,使用紧拉慢唱的节奏,衬托着迂回婉转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现谭记儿犹豫不决的心情,使内在的倾慕喜悦和外在的端庄稳重和谐地统一起来。
2、创新板式组合
张先生勇于打破传统的板式格律,按照人物的思维变化轨迹,合理灵活地选择并组接板式,精心布局整体唱腔结构。过去的传统唱法大多是由上板到不上板,大段成套板式多由导板(回龙)到大段原板、慢板,最后以散板、摇板封后。而张先生的许多唱段却是由散、摇板开始,逐渐上板。一般说来,人的思维过程本来应该是由杂乱无章逐渐趋于条理化的,用
摇、散板自由节拍表示思维中正在寻找答案,一旦上板,说明剧中人寻得一定的思路了。这比传统的演唱模式更加接近思维的真实。如《望江亭》中的“蒙师傅发恻隐将我怜念”一段,先是摇板,然后上原板,表示自己心灰意冷的情绪。
3、突出对比手法
张先生特别注意并非常善于运用各种对比手法,强化唱腔的表现效果,形成了鲜明的张派特色。这种种对比,如高低对比,字距疏密对比,以及节奏、速度、音量的对比,使旋律起伏,变化多端,但又不失自然流畅,且声音色彩也相当丰富绚丽。这些对比,在张派的唱腔中可以说随处可见。如《望江亭》中谭记儿和白道姑叙话时唱的二黄摇板,到第四句“为的是遗愁闷排解忧烦”,前六字一字一板;后四字上板,很自然地转入快三眼,第个字都有腔,这样,就用字距的疏密构成一种节奏对比。“排解忧烦”先用高腔,后用低腔,形成高低对比。“忧烦”拖腔中先撤慢后催快,又形成速度对比。音色也不是单一的,而是有许多的变化。一句唱腔中作出如此精细的处理,可见张先生艺术手段之丰富和精湛。
4、加快行腔节奏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观众欣赏习惯的变化,张先生把唱腔的节奏也加快了。他认为,现在人人都很忙,唱得四平八稳的,人家都听腻了,慢节奏板式是不受欢迎的。如《望江亭》中的原板,内容是质问白士中书信的因由,就用的是半个过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张先生在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对唱腔节奏加快的要求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观众并不满足于删繁就简的唱腔欣赏,相反,他们不仅要求唱腔节奏紧凑加快,而且要求唱腔创作更细腻,更丰富,更加抒情,更有美感。
二、 张君秋先生唱腔创新的启示
在张君秋先生的创腔过程中,丰厚的艺术积累是其创新的必备基础或必具资本,缺乏这种积累,创颓就缺乏本钱或功力;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因或动力所在,缺乏这种意识,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京剧唱腔的超越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创作则是创新的必经过程或具体实现过程,缺乏这种态度,创新是不可能取得预期的圆满的结果和成功。显然,要实现创新,这三者缺一不可。我们要分类总结出“张派”艺术审美规律,探索“张派”独特的艺术见解及声腔演唱特点和规律.继承张君秋大师对艺术处理的开阔思路,并力求在严谨地学习和继承中尝试创新、在不断地实践和思考中寻求京剧艺术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浩:《张君秋艺术大师纪念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安志强:《张君秋传》,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吴文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黄山出版社,1987年2月版
(作者单位:江西省京剧团有限责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