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能品味到上佳的茶香,无论是对茶叶、用水、配具、炭火等物器的考究,还是对饮茶者的容貌、态度、素养、风度等德行的要求,古人对饮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礼法,并将这些归结为“六境”,即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古人喝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不仅仅是品茶,更是品情趣、品修德、品人生。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精益求精,尽菩尽美。“九难”中就有针对饮茶器具、制茶燃料、煮茶用水及煮茶方式的明确要求:有异味或杂昧的鼎或瓯,不能作为煮茶的用具:有油烟的薪柴和沾染了油腥味的炭,不宜用作制茶燃料;湍急或死水不能拿来用作煮茶的水;操作不熟练,搅激不正确,不能算会煮茶。
古代茶人在煮茶、饮茶时十分注重细节。在茶品方面,求“精品”,陈茶、霉茶、有异物、异味的茶绝不可饮用。他们坚持,“孔子连肉割不正都尚且不食用,更何况像喝茶此般注重滋味的高雅之事。”
在茶器方面,《茶经》中有“二十四器必备”之说,除常用的壶、盏、杯外,更可添置茶池、茶局、瓯注、茶巾、茶荷等器具,以备茶事。古代茶人要求茶器须极洁净,不可有尘垢异昧,最忌俗客用手摩挲。对于现代人而言,饮一杯茶用这么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这是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从如此细腻的享受中体味饮茶乐趣。
古人喝茶对环境和用水也很有讲究。古人认为,只有青山绿水相伴,饮茶才能怡然自得,倘若能身处名山大川最好不过,幽林小筑亦佳。这恰好与《茶经》中讲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契合,凡浑、浊、有异味、异物的水不可饮用。
对于煮茶方式,古人会按照不同的茶品特质遵循不同的章法。六大茶品,各有千秋,茶器有紫砂壶、玻璃杯、陶瓷盖碗之别,水有温、沸、老、嫩之论,投茶有上投、下投、中投之说,因此对不同的茶品,在不同的季节应采用不同的茶器煮茶。
礼仪法度森严
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
所谓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茶人饮茶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但礼法需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但在古人的茶道礼法中,对容貌的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气质上,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以神、情、技动人,显得落落大方,自信灵气。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代就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来形容女子迷人的风姿。在茶道中,姿态比容貌重要,包括坐姿、站姿、跪姿、走姿等基本姿势。
在茶道中,泡茶要有风度,每一个动作均要求美观、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使饮茶者被深深的韵味所感染,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
在泡茶过程中,古人要求表示尊敬的礼节应当贯穿始终,从恭敬的动作上在饮茶者之间传达内心和精神上的互敬互重。通常有鞠躬礼、伸掌礼,以及在民间逐步形成的带有寓意的寓意礼。
从茶道中修养内心
古往今来,饮茶最在意的就是一个“品”字。在宋朝,茶人饮茶坚守一条法则,即“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也就是说,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活、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茶之道。
尽管古人的饮茶礼节繁缛,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但细细琢磨来,古人对茶道的种种考究不无道理,想尝到好茶的芳香和滋味,对水、火、器具、环境都不可得过且过,饮茶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想诸事尽善尽美,每一处细节就都不能马虎。
茶,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帮助人们“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尊重茶礼、恪守茶德。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精益求精,尽菩尽美。“九难”中就有针对饮茶器具、制茶燃料、煮茶用水及煮茶方式的明确要求:有异味或杂昧的鼎或瓯,不能作为煮茶的用具:有油烟的薪柴和沾染了油腥味的炭,不宜用作制茶燃料;湍急或死水不能拿来用作煮茶的水;操作不熟练,搅激不正确,不能算会煮茶。
古代茶人在煮茶、饮茶时十分注重细节。在茶品方面,求“精品”,陈茶、霉茶、有异物、异味的茶绝不可饮用。他们坚持,“孔子连肉割不正都尚且不食用,更何况像喝茶此般注重滋味的高雅之事。”
在茶器方面,《茶经》中有“二十四器必备”之说,除常用的壶、盏、杯外,更可添置茶池、茶局、瓯注、茶巾、茶荷等器具,以备茶事。古代茶人要求茶器须极洁净,不可有尘垢异昧,最忌俗客用手摩挲。对于现代人而言,饮一杯茶用这么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这是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从如此细腻的享受中体味饮茶乐趣。
古人喝茶对环境和用水也很有讲究。古人认为,只有青山绿水相伴,饮茶才能怡然自得,倘若能身处名山大川最好不过,幽林小筑亦佳。这恰好与《茶经》中讲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契合,凡浑、浊、有异味、异物的水不可饮用。
对于煮茶方式,古人会按照不同的茶品特质遵循不同的章法。六大茶品,各有千秋,茶器有紫砂壶、玻璃杯、陶瓷盖碗之别,水有温、沸、老、嫩之论,投茶有上投、下投、中投之说,因此对不同的茶品,在不同的季节应采用不同的茶器煮茶。
礼仪法度森严
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
所谓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茶人饮茶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但礼法需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但在古人的茶道礼法中,对容貌的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气质上,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以神、情、技动人,显得落落大方,自信灵气。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代就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来形容女子迷人的风姿。在茶道中,姿态比容貌重要,包括坐姿、站姿、跪姿、走姿等基本姿势。
在茶道中,泡茶要有风度,每一个动作均要求美观、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使饮茶者被深深的韵味所感染,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
在泡茶过程中,古人要求表示尊敬的礼节应当贯穿始终,从恭敬的动作上在饮茶者之间传达内心和精神上的互敬互重。通常有鞠躬礼、伸掌礼,以及在民间逐步形成的带有寓意的寓意礼。
从茶道中修养内心
古往今来,饮茶最在意的就是一个“品”字。在宋朝,茶人饮茶坚守一条法则,即“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也就是说,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活、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茶之道。
尽管古人的饮茶礼节繁缛,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但细细琢磨来,古人对茶道的种种考究不无道理,想尝到好茶的芳香和滋味,对水、火、器具、环境都不可得过且过,饮茶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想诸事尽善尽美,每一处细节就都不能马虎。
茶,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帮助人们“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尊重茶礼、恪守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