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茶的“六境”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能品味到上佳的茶香,无论是对茶叶、用水、配具、炭火等物器的考究,还是对饮茶者的容貌、态度、素养、风度等德行的要求,古人对饮茶有着一套完整严格的礼法,并将这些归结为“六境”,即择茶、选水、佳人、配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古人喝茶十分强调饮茶者的意境,不仅仅是品茶,更是品情趣、品修德、品人生。
  器具考究 细节严苛
  陆羽《茶经》有云:克服“茶之九难”是对饮茶者的基本要求,从采制到煮饮,都务求要做到精益求精,尽菩尽美。“九难”中就有针对饮茶器具、制茶燃料、煮茶用水及煮茶方式的明确要求:有异味或杂昧的鼎或瓯,不能作为煮茶的用具:有油烟的薪柴和沾染了油腥味的炭,不宜用作制茶燃料;湍急或死水不能拿来用作煮茶的水;操作不熟练,搅激不正确,不能算会煮茶。
  古代茶人在煮茶、饮茶时十分注重细节。在茶品方面,求“精品”,陈茶、霉茶、有异物、异味的茶绝不可饮用。他们坚持,“孔子连肉割不正都尚且不食用,更何况像喝茶此般注重滋味的高雅之事。”
  在茶器方面,《茶经》中有“二十四器必备”之说,除常用的壶、盏、杯外,更可添置茶池、茶局、瓯注、茶巾、茶荷等器具,以备茶事。古代茶人要求茶器须极洁净,不可有尘垢异昧,最忌俗客用手摩挲。对于现代人而言,饮一杯茶用这么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这是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从如此细腻的享受中体味饮茶乐趣。
  古人喝茶对环境和用水也很有讲究。古人认为,只有青山绿水相伴,饮茶才能怡然自得,倘若能身处名山大川最好不过,幽林小筑亦佳。这恰好与《茶经》中讲的“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相契合,凡浑、浊、有异味、异物的水不可饮用。
  对于煮茶方式,古人会按照不同的茶品特质遵循不同的章法。六大茶品,各有千秋,茶器有紫砂壶、玻璃杯、陶瓷盖碗之别,水有温、沸、老、嫩之论,投茶有上投、下投、中投之说,因此对不同的茶品,在不同的季节应采用不同的茶器煮茶。
  礼仪法度森严
  老子《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备故礼仪在,饮茶有礼仪法度,因而成道。
  所谓茶道礼法,主要从泡茶者的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细节上体现出来。茶人饮茶虽无尊卑之分,贵贱之论,但礼法需具备,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胜任。
  每个人的容貌非自己可以选择,但在古人的茶道礼法中,对容貌的要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气质上,来自内心世界的美才是最高境界的。有的人虽相貌平平,但因为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得体的行为举止,以神、情、技动人,显得落落大方,自信灵气。
  姿态是身体呈现的样子。从中国传统的审美角度来看,人们推崇姿态的美高于容貌之美。古代就有“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句子来形容女子迷人的风姿。在茶道中,姿态比容貌重要,包括坐姿、站姿、跪姿、走姿等基本姿势。
  在茶道中,泡茶要有风度,每一个动作均要求美观、圆活、柔和、连贯,而动作之间又要有起伏、虚实、节奏,心、眼、手、身相随,意气相合,使饮茶者被深深的韵味所感染,泡茶才能进入“修身养性”的境地。
  在泡茶过程中,古人要求表示尊敬的礼节应当贯穿始终,从恭敬的动作上在饮茶者之间传达内心和精神上的互敬互重。通常有鞠躬礼、伸掌礼,以及在民间逐步形成的带有寓意的寓意礼。
  从茶道中修养内心
  古往今来,饮茶最在意的就是一个“品”字。在宋朝,茶人饮茶坚守一条法则,即“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也就是说,茶要“新、香、纯”,水要“清、活、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茶之道。
  尽管古人的饮茶礼节繁缛,难免有附庸风雅之嫌,但细细琢磨来,古人对茶道的种种考究不无道理,想尝到好茶的芳香和滋味,对水、火、器具、环境都不可得过且过,饮茶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想诸事尽善尽美,每一处细节就都不能马虎。
  茶,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帮助人们“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尊重茶礼、恪守茶德。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16日,福鼎白茶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签约授牌暨第二届福鼎白茶斗茶赛获奖茶封存仪式上,品品香荣获福鼎白茶斗茶赛所设三个状元奖项中的白亳银针、白牡丹两个茶样的状元。而在2013年的首届福鼎白茶斗茶赛上,品品香也同样以夺得赛事所设五个状元奖项中的三个状元而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两届斗茶赛,品品香斩获五项状元荣誉,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品品香20多年来淡定执着于白茶事业的成果。  企业自创建以来,
期刊
微博源:  @石昆牧:茶友问申时茶,我答:申时是中医概念,为足太阳膀胱经;养身,是否有人理解中医辩证?怎样体质、属性的人,在中时适合怎样属性的茶?如果不了解,只是哗众取宠,甚至,错误过度强调、喝错茶,反而伤身。如果说下午茶,就没有那么多争议,随时随兴。申时茶,从提出至今只是概念,没有实际意义。(9月16日22:40来自iPhone客户端)  刚过完月圆人圆的中秋节,此前劲爆争议的“申时茶”又“风生
期刊
“人间总是有情人,天上人间庆团圆。”2014年中秋节,厦门市最热闹的不是鼓浪屿,而是会展中心。9月8日~11日,受世界资本瞩目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隆重举办。  作为投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茶业展(简称“九八茶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三号馆同期举行。此次荼展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携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贵州省农委、信阳市政府以及三明
期刊
相知  我们相遇了,没有那么多的刻意……  初见她一身的沧桑,却没有朱颜辞镜的小窘,也没有逝雪残浅的幽怨。寂寥的身影,像这一世红尘的过客,低调得没有一丝人间烟火的缘。  知君来世的一方红笺,空白处敞开的一抹暗香,仙侠般隔空合目的三百年修行,凭得风来雨去,湿了鸟翅、折了花枝。  她在等,耐心地等,不温不火地等待着她生命的窗口——她的爱人。  她槟榔的香气,如不理喧闹的微笑:她醇浓的茶汤,厚实,无需声
期刊
2014,是一个平年。但这个“平”不是平庸、平淡无奇,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风风雨雨过后守住的那份平静。其实,这一年不好的事情特别多,空难、船难、爆炸、爆恐、埃博拉病毒……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氛围下,人们内心的宁静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于是,手捧的这盏茶就愈加弥足珍贵。  当茶香飘起时,恍如隔世之感,让人洗心涤烦。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品茶品位品人生”带来的
期刊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
期刊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各省,干旱少雨的北方鲜有种植,在中国历史上也找不到北方植茶的文字记载。上世纪50年代由民间农业科技人员提出“南茶北引”的设想,经过了几十年各地农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不断有北方植茶成功的报道。尤以山东日照等地为最,并已形成产业化的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后,河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书记张占义首先试种,打破了“茶不过黄河、
期刊
喝茶,有人喝出茶禅一味,也有人喝出仙风道骨,还有人喝出仁义礼智,不论喝出什么来,其中不乏一些故弄玄虚之言行,其行被称之为“作秀”,其人被称为“伪茶人”。  在“作秀”者的世界里,举手投足都有可能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外表很重要!  既为“风景”的焦点,“作秀”者的外表怎容忽视?一袭棉麻居士服,穿着圆口布鞋,手上、胸前挂一串菩提、核桃、檀香佛珠,独具古雅幽韵。更有甚者,像拍古装戏似的,穿上唐装宋
期刊
从中国到英国、肯尼亚  18世纪与19世纪的英国,在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中喝茶逐渐成为一件时髦的事,但他们并不像在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那样发展出一套茶道,而是衍生出了茶的社交与社会阶层的区分功能。因此,出现了“高茶”(High Tea)的说法,它模棱两可的意思将在下文中具体阐释。在英国,虽然饮茶的术语、习俗与礼节一直在不时地变化,但茶作为一项恒定不变的社会标识物却一直没有变,它被消费者视为一种饮料,同
期刊
喝茶解渴,品茶舒心。泡茶倒来倒去,倒中有道;喝茶拿起放下,其中有禅。  茶与心的交融是属于个人的。现在,茶艺传达给人太多的东西,例如儒、释、道、太极、武当、琴、香、剑等等。把原本茶的简俭变得复杂起来,奢华起来。许多茶的文字,似乎也越来越虚玄,例如研究陆羽其人,不惜以小说笔法脱离时代的进行臆测或加以神化。研究茶具,不惜在原本是实用功能的紫砂壶上加以种种文化象征的装饰而不堪重负。在培训茶艺员工作上,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