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宋代最火的全民竞技游戏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45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同诗之于唐,词之于宋,一碗茶所映照出的唐宋亦有着别样的风景。
  若言唐人在风炉茶鳆中“煎”出了“茶道大行”的气度,宋人则在汤瓶茶盏里“点”出了雅俗共赏的韵味。较之由皇室贵族及士大夫主导的唐代茗饮潮流,宋代的饮茶之风更加炽盛,尤其是斗茶的兴起与盛行,使茶从庙堂书斋逐步走向瓦房茅舍。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斗茶,又称“茗战”。原本安静的茶汤,因为融入了竞技的味道,而变得喧闹起来。它悄然褪去森冷庄肃的面目,以平易近人的姿态,慷慨地向布衣草民敞开。
  或山野林中,或茅亭野店,或勾栏茶肆,或明轩雅室,或殿堂宫苑,一只茶盏便是茶品一比高下的竞技场,从贩夫走卒到文人雅士,再到帝王将相,都热衷于在一场茶的虚拟战斗中体验激情,寻求刺激。
  于是,斗茶被宋人“玩”成了两宋最火爆、人气最高的全民竞技游戏。
  也许,在重文轻武的宋代,斗茶也最能体现人们“尚武”的一面。
  斗茶由闽人首创
  追溯起来,斗茶并非是宋人的原创。有人认为,斗茶“始于唐,兴于宋”,这多半是受“梅妃”的影响。
  梅妃,原名叫江采萍,是福建莆田人。她不仅是美女,还是慧敏能文的才女,因为生来喜爱梅花而被唐玄宗赐名为梅妃。她的出现,让唐玄宗把后宫四万佳丽都“视如尘土”,而后来的杨贵妃也不过“三千宠爱在一身”。
  《梅妃传》中记载了一次她与玄宗斗茶的经历:
  后上与妃斗茶,顾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任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
  梅妃的聪明睿智,博得龙颜大悦,而且她绝对是个斗茶高手。然而,正史却对梅妃只字未提,关于她的记载多见于笔记及地方志中,梅妃是否确有其人遭到许多学者质疑,而梅妃的真实性正是追溯斗茶起源的“钥匙”。
  不过,据《茶董》记载,“孙可之(孙樵)送茶与焦刑部,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时以斗茶为茗战”,孙樵系晚唐人。另外,同是晚唐的冯贽在其《记事珠》中亦有“斗茶,闽人谓之茗战”的记载。
  尽管上述所引文献多为稗官野史,但可以肯定的是:斗茶是福建人的发明。
  五代时,词人和凝召集身边的爱茶人组成“汤社”,让斗茶终于有了最初的具象:“以茶相饮,昧劣者有罚。”入宋后,斗茶更是在文人的翰墨丹青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
  游戏规则
  既然是“斗”,那么必然就有“斗”的游戏规则。迥异于当代,宋人斗茶斗的不是外形、香气、汤色、叶底等因子,而是茶色与汤花。
  对于茶色,唐人尚青,宋人贵白。宋徽宗赵佶说:“以纯白为上真,青白为次,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且尤为推崇建州“条敷阐,叶莹薄”的“白茶”。茶色为何贵白?明人罗廪道出了个中缘由:“白而味觉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盖茶之精者,淡固白,浓亦白,初泼白,久贮亦白,味足而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则俱得也。”
  汤花是击拂茶汤时在汤面上涌起的泡沫。早在西晋,杜育就诗意地描述道:“焕如积雪,烨如春”,陆羽则称其为“沫饽”。斗茶输赢的评判标准,除了汤色外,更重要的是看汤花的持久度,即“著盏”(亦称“咬盏”)时间的长短或“水痕”(亦称“水脚”,汤花退散后,与盏壁相接的部位露出的茶色水线)出现的早晚,“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因此,绝佳的汤花应是“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
  斗茶激烈的程度,无异于现今的球赛,胜负有时就“相去一水、两水”甚至“一线”间。“沙溪北苑强分别,水脚一线争谁先。”看似细微的水线,往往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
  标准装备
  斗茶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有“火药味”的战斗。茶器就如同武器,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关乎斗茶的成败。
  斗茶的“装备”,在蔡襄《茶录》、赵佶《大观茶论》等宋茶名著中都有颇为详尽的阐述,而在审安老人《茶具图赞》、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及宋人的几种《斗茶图》则有更加直观的展现。
  斗茶之器包括焙茶器(茶焙、茶钤)、碾罗器(砧椎、茶碾、茶罗)、点茶器(茶盏、汤瓶、茶筅)等。
  斗茶“绝招”
  掌握了游戏规则,亮出斗茶的各种“神器”,接下来要比拼的就是斗茶的功夫了。斗茶能不能斗得赢,就要看斗试家们的“武功”是否高强了。
  欲称霸宋代茶界,除了茶要够好,器要够“给力”,至少还得练好以下这几个招式。
  招式一:碾磨。茶粉匀细关系到汤华的品质。在碾磨前,先用干净的纸包裹,用砧椎槌碎,放入茶碾中用力碾成细粉。茶碾的构造很简单,由碾槽、碾轮和碾轴构成。使用时,手握碾轴推动碾轮,将槌碎的茶碾成细粉。曾慥说,“茶家碾茶,须碾着眉上白乃为佳。”其诗云:“碾处曾看眉上白”。范仲淹诗亦云:“黄金碾畔绿尘飞”。茶的匀细度,可见一斑。有时,为了获得更细微的茶粉,碾碎的茶还要放在茶磨上进一步加工。碾磨后,用茶箩反复筛分。这样,在注汤点茶时,茶粉才会在汤面上泛起,汤花才容易凝结成光亮的“粥面”,将茶色发挥到极致。
  招式二:候汤。苏虞说:“汤者,茶之司命。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蔡襄说:“候汤最难”。由于饮茶方式的变革,宋代煎水器具不同于唐人常用的茶鳆。在构造上,茶鳆是敞口的,煎水的全过程都一目了然,而汤瓶几乎是密闭式的,可视度很低,水沸程度的掌握往往只能通过“声辨”。水如果没有煎熟则沫浮,煎得太熟则茶沉。所以,要把水煎得刚刚好,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小心“伺候”着才行。
  招式三:熁盏。这一招虽简单,却不容忽视。熁,即烤。焙盏就是烘烤茶盏,起到预热的作用,类似于今天泡茶时的温壶烫杯。先让茶盏带上一点温度,可以使汤花“发立耐久”,盏如果凉了,汤花在汤面上就浮不起来。   招式四:点茶。“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要修炼成茗战达人,得先把点茶技艺练到炉火纯青。点茶,由调膏、注汤和击拂三项基本功构成。
  其一,调膏。盏预热后,根据盏的容量,用茶杓量取适量碾磨好的茶粉,放进盏里,并用汤瓶注汤调和,以粘稠为适度。用赵佶的话说就是:“量茶受汤,调如融胶”。在这一步,茶水比例的控制很重要:茶少汤多,茶汤就比较稀,汤花容易涣散;汤少茶多,汤花易凝结成“粥面”。
  其二,注汤。《十六汤品》中列举了三种不同手法注出的汤品。最佳的是“中汤”,要求注汤时不缓不急,该注则注,该停则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注汤时臂垂手颤、断断续续的“断脉汤”及忽视茶水比、盲目注盏的“大壮汤”都是不理想的汤品。
  其三,击拂。击拂通常紧跟着注汤,用具是竹制的茶筅,一边执汤瓶注汤,一边“运筅”,轻重、缓急有度地击打拂动茶汤,制造汤花。对于注汤与击拂的有序配合,赵佶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为了点出一盏“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的茶,这位“文艺皇帝”亲授点茶“秘籍”:
  第一汤:势不欲猛,先须搅动茶膏,渐加周拂,手轻篼重,指绕腕旋。
  第二汤:自荼面注之,周回一线。急注急上,茶面不动,击指既力。
  第三汤:多寡如前,击拂渐贵轻匀,同环旋复。
  第四汤:尚啬,筅欲转稍宽而勿速。
  第五汤:乃可少纵,筅欲轻匀而透达。如发立未尽,则击以作之;发立已过,则拂以敛之。
  第六汤:以观立作,乳点勃然,则以筅居,缓绕拂动而已。
  第七汤:以分轻清重浊,相稀稠得中,可欲则止。
  关于斗茶那些事儿
  逆袭篇
  大文豪苏东坡有次和蔡襄斗茶,蔡襄的茶比较好,并且用著名的惠山泉点茶。苏轼的茶稍差点,但他改用竹沥水,得以逆袭取胜。
  女神篇
  杭州官妓周韶是当之无愧的斗茶“女神”。她非常爱茶,藏了不少好茶。她常常和蔡襄斗茶,每次都能斗赢,而且她还能把茶说得头头是道,让蔡襄汗颜不已。
  文艺篇
  蔡襄曾对范仲淹说:“你那首《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这么一句。如今的绝品好荼,茶色都是很白的,翠绿色的是下等茶,请把诗改为‘玉尘飞’、‘素涛起’,怎么样?”范仲淹表示赞同(事实上范仲淹并没有把诗改掉)。
  励志篇
  北宋诗人唐庚,不仅和苏东坡是小同乡,而且也巧合般被贬谪到了惠州。但是,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在那里他与朋友们斗茶,获取身心的快乐,哪怕快乐只是一时。他还为后世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斗茶记》。在这篇文章中,有句话值得细细咀嚼:“吾闻茶不问团绔,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新茶活水,与其说是斗茶的价值观,不如说是一种豁达开朗、随遇而安的人生观。
其他文献
20140904  0,45-0,05-0,10-0,40/1,00-2,30/5,30-15,30  上面这两行字就是茶谱。第一行是泡茶日期,表示2014年9月4日。第二行是这壶茶泡了多少道的浸泡时间。浸泡时间以一组带逗号的数字表示,逗号之前是分钟数,逗号之后是秒数,如0,45表示O分45秒。每个浸泡时间用连接号(-)或斜线(/)分开,用斜线分开者表示隔了一夜再泡。  今天以三帖茶谱述说某一种茶
期刊
经过连日的雕刻加彩绘,外观再涂上厚实的耐热透明漆,总算将创作多时的柚木舢舨壶承完成。正思考着要搭配何种茶壶才更臻完美时,台湾岩矿名家游正民适时来访,还带来了他的岩矿壶新作,让我眼睛为之一亮。  因为带来的两把茶壶,正是他近年致力创作的“台湾系列”野柳岩矿壶组。作品除了壶身有敲碎研磨后的野柳砂岩拍打妆点,更以近年北海岸最夯的地标“野柳女王头”作为壶扭,砂岩与陶土完美的契合,不仅饱含丰富的生命力,更呈
期刊
天已尽黑,三道茶尽。当我离开兰汤小村深处的那座二层砖木老屋时,破水送我至门前小路下坡处,我回头,问道:你看金庸小说吗?破水笑答:看啊。我问:你喜欢小说中哪个人物?破水答:杨过。我有一些意外,但对其大声说:我喜欢风清扬。随后道别。  那天,是我初到武夷山的第三日,远在景德镇修制陶的一位年轻陶作家对我说,武夷山脚下兰汤村有名破水者做手工岩茶,我可去拜访,定当受益良多。如此,只是告知破水其名,全然不知破
期刊
茶与美似乎天然有缘。茶甫一问世,就与美心性相通。一部茶史也告诉我们:茶的衍伸需要美的哺育与涵养,茶正是在美的熏染下不断褪茧化蝶,成就特有的气质与美感;美家族也离不开茶这个成员。茶与美情理相通,虚实相鉴,相得益彰。我甚至觉得,中国茶业发展的隐形线索就是对美的追逐,茶好、水美、器洁、人雅,乃至于每种茶背后美丽神奇的故事等无不是茶叶、茶馆、茶具等产业元素的核心竞争力。惟有这个“美”字,才配展示中国茶的深
期刊
茶的发源地应该是中国无误了。时下雅致些的茶艺居、茶叶店播放多以古曲为主,似乎喝茶听国乐已成为国人的一种思维定式。中国的文化就像《道德经》里说的一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个文化的核心,以此核心发展出来的各门艺术由于根源同属一脉所以总能融会贯通。在国人的观念里茶有着很高的文化内涵,茶马古道、航海这些厚重的历史名词不仅是古道上的车轮印痕,不仅是烟波浩渺海底那一艘艘的沉船,更是一种文化
期刊
2014年9月16日,福鼎白茶陈宗懋院士工作站签约授牌暨第二届福鼎白茶斗茶赛获奖茶封存仪式上,品品香荣获福鼎白茶斗茶赛所设三个状元奖项中的白亳银针、白牡丹两个茶样的状元。而在2013年的首届福鼎白茶斗茶赛上,品品香也同样以夺得赛事所设五个状元奖项中的三个状元而受到各界广泛关注。两届斗茶赛,品品香斩获五项状元荣誉,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品品香20多年来淡定执着于白茶事业的成果。  企业自创建以来,
期刊
微博源:  @石昆牧:茶友问申时茶,我答:申时是中医概念,为足太阳膀胱经;养身,是否有人理解中医辩证?怎样体质、属性的人,在中时适合怎样属性的茶?如果不了解,只是哗众取宠,甚至,错误过度强调、喝错茶,反而伤身。如果说下午茶,就没有那么多争议,随时随兴。申时茶,从提出至今只是概念,没有实际意义。(9月16日22:40来自iPhone客户端)  刚过完月圆人圆的中秋节,此前劲爆争议的“申时茶”又“风生
期刊
“人间总是有情人,天上人间庆团圆。”2014年中秋节,厦门市最热闹的不是鼓浪屿,而是会展中心。9月8日~11日,受世界资本瞩目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隆重举办。  作为投洽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品牌茶业展(简称“九八茶展”)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三号馆同期举行。此次荼展由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组委会携手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共同主办,贵州省农委、信阳市政府以及三明
期刊
相知  我们相遇了,没有那么多的刻意……  初见她一身的沧桑,却没有朱颜辞镜的小窘,也没有逝雪残浅的幽怨。寂寥的身影,像这一世红尘的过客,低调得没有一丝人间烟火的缘。  知君来世的一方红笺,空白处敞开的一抹暗香,仙侠般隔空合目的三百年修行,凭得风来雨去,湿了鸟翅、折了花枝。  她在等,耐心地等,不温不火地等待着她生命的窗口——她的爱人。  她槟榔的香气,如不理喧闹的微笑:她醇浓的茶汤,厚实,无需声
期刊
2014,是一个平年。但这个“平”不是平庸、平淡无奇,我们更愿意把它理解为风风雨雨过后守住的那份平静。其实,这一年不好的事情特别多,空难、船难、爆炸、爆恐、埃博拉病毒……每天总有那么多的灾难发生,同时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氛围下,人们内心的宁静正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于是,手捧的这盏茶就愈加弥足珍贵。  当茶香飘起时,恍如隔世之感,让人洗心涤烦。停下脚步,回归内心,真真切切地感受“品茶品位品人生”带来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