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1]“历史解释”建立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基础之上,同时为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创造条件。因此,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应该建立在其他几个要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客观解释、评判历史现象,最终形成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以人教版历史教材《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探索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路径,并分析“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归宿问题。
一、“历史解释”的课堂实践与探索
《课程标准》(2003)对《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的史学方法论隐喻了一个规则,如果要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2]。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基于时空观念,生成相应的历史解释。
首先,切入那时那地的历史时空。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歌曲《龙的传人》作为导入。1979年,台湾歌手侯德健创作的《龙的传人》风靡台湾,并得到了国民党新闻局长宋楚瑜的高度赞誉。1983年,侯德健从台湾来到北京,《龙的传人》开始在大陆流行,但与此同时,歌曲在台湾遭到禁唱。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到1987年间,台湾地区共计有930余首歌曲遭禁唱,直到1987年才解禁。基于这段历史情境,我设计了一组问题:
A. 侯德健为什么要在1979年创作这首《龙的传人》?
B. 这首歌曲为什么于1983年在台湾遭禁唱?
C. 解禁的时间为什么在1987年?
一首歌,一个人,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折射出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影响。该导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节点的掌握,也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大门。
其次,架构视野宽阔的历史时空。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我展示了三幅地图:
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统一问题的由来。在清晰的空间架构和近代西方国家殖民历史的长时段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本质区别,让课堂教学有更加清晰的时空依托。
最后,聚焦特殊视角的历史时空。战后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台湾问题形成的特殊时空。“台湾与大陆分离,甚至成为反共桥头堡,最大化地符合它(美国)的地緣政治和全球霸权利益。”[3]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中美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我通过展示地图,并向学生讲述从50年代开始,美国构筑的一条北起日本群岛,途径琉球、台湾、南至菲律宾群岛、文莱以及越南的第一岛链。
设计一组问题:
A.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为什么没有顺利解决台湾问题?
生: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干预。
B. 50年代,美国为什么要干预中国统一台湾?
生:美苏争霸,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力量。
C. 美国构筑第一岛链,干预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及其全球霸权。
将台湾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海、南海等地区发生的领土争议及外交博弈,理解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2.转变“历史解释”的主体——以生为本
“‘历史解释’素养的关键是‘解释’,是学生基于对史实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4]因此,“历史解释”的主体应侧重学生。比如,在讲述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A. 你认为台湾民众是否会接受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什么?
生1:会接受,因为老百姓期盼和平。
生2:会接受,因为台湾和大陆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3: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台湾和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
生4: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台湾地区存在差距。
生5: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大陆刚刚结束文革,台湾民众会担心政治环境问题。
生6:民间可能会接受,但官方可能不会接受,因为国共双方存在矛盾。
“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时候,尊重台湾的现状和现行制度,重视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实行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不改变台湾现有的生活方式。”[5]这是当时中共中央的考虑。学生的“历史解释”不仅与历史事实十分吻合,而且恰恰就是当时中央政府反复思考,并最终出台“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原因。
3.生成“历史解释”的目标——家国情怀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这种家国情怀?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环节:
材料一 近期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呈现出一些微妙之处。多数台湾民众对台湾前途走向,认同“不统”、“不独”、“维持现状”。
——《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
材料二 “你是否支持武力统一台湾?”,表示支持的合计89.1%,表示反对的仅占4%。
——《环球时报》2015年大陆民意调查
基于目前的形势,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生1: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加深理解,加强联系。
生2:让更多的老兵能够回到大陆探亲,加强血缘亲情的纽带。
生3:加强两岸政党合作,争取“统派”力量的支持。 生4:加强“一国两制”方针的宣传,让台湾民众了解到这个政策的内涵。
生5: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形成经济上的共赢和发展。
2016年,习近平主席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曾说:“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6]
不难发现,学生讨论后的历史解释,关照现实,具体可行,自然地生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这正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归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将历史解释的主体转化成学生,培养他们历史解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归宿。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向应该重点把握:
1. 回归课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规定来进行历史解释。在原2003年版的《课程标准》中,主要表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2. 回归历史事实
尽管19世纪兰克学派所提出了“再现全部历史真相”的观点受到后来史家的质疑,但毫无疑问,坚持不懈的追求历史真相,依旧不失为一种教与学的终极追求。历史教育者要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真相,这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也是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研究发展的需要。
3. 回归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学是发现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因而对任何历史现象的描述、解释、叙述都要指向对历史发展的结构性、趋向性、本质性的原因及其规律的认识。这也是我们进行历史解释时需要把握的方向。
4. 回归现实问题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曾经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命题。朱光潜先生对此的阐释是“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能引起现实地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实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7]历史解释只有回归现实才具备其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常常从现实角度出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5. 回归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它的内涵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课堂是一个塑造人的地方,历史课堂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回归家国情怀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注释】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212/Class867/Class868/201608/20160805090918_352253.html,2016年8月5日。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釋》,《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
《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2页。
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5期。
廖承志:《统一祖国的历史巨流势不可挡》,选自《廖承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 571页。
习近平讲话:http://www.taiwan.cn/plzhx/hxshp/zhzh/201611/t20161102_11611861.htm,2016年11月2日。
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上海《大公报》星期文艺16期,1947年1月26日。
一、“历史解释”的课堂实践与探索
《课程标准》(2003)对《祖国统一大业》一课的教学要求是:“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铺垫“历史解释”的基石——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的史学方法论隐喻了一个规则,如果要获得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就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去发现‘物’与‘事’背后的决定因素,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审视”[2]。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基于时空观念,生成相应的历史解释。
首先,切入那时那地的历史时空。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歌曲《龙的传人》作为导入。1979年,台湾歌手侯德健创作的《龙的传人》风靡台湾,并得到了国民党新闻局长宋楚瑜的高度赞誉。1983年,侯德健从台湾来到北京,《龙的传人》开始在大陆流行,但与此同时,歌曲在台湾遭到禁唱。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到1987年间,台湾地区共计有930余首歌曲遭禁唱,直到1987年才解禁。基于这段历史情境,我设计了一组问题:
A. 侯德健为什么要在1979年创作这首《龙的传人》?
B. 这首歌曲为什么于1983年在台湾遭禁唱?
C. 解禁的时间为什么在1987年?
一首歌,一个人,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折射出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历史境遇和现实影响。该导入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重要历史节点的掌握,也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大门。
其次,架构视野宽阔的历史时空。关于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我展示了三幅地图:
通过展示地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释”统一问题的由来。在清晰的空间架构和近代西方国家殖民历史的长时段中,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港澳问题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本质区别,让课堂教学有更加清晰的时空依托。
最后,聚焦特殊视角的历史时空。战后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是台湾问题形成的特殊时空。“台湾与大陆分离,甚至成为反共桥头堡,最大化地符合它(美国)的地緣政治和全球霸权利益。”[3]台湾问题的悬而未决,中美关系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我通过展示地图,并向学生讲述从50年代开始,美国构筑的一条北起日本群岛,途径琉球、台湾、南至菲律宾群岛、文莱以及越南的第一岛链。
设计一组问题:
A.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为什么没有顺利解决台湾问题?
生: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干预。
B. 50年代,美国为什么要干预中国统一台湾?
生:美苏争霸,遏制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力量。
C. 美国构筑第一岛链,干预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及其全球霸权。
将台湾问题一步步引入深处,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海、南海等地区发生的领土争议及外交博弈,理解美国所扮演的角色。
2.转变“历史解释”的主体——以生为本
“‘历史解释’素养的关键是‘解释’,是学生基于对史实的理解做出自己的解释。”[4]因此,“历史解释”的主体应侧重学生。比如,在讲述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时,我做了如下设计:
A. 你认为台湾民众是否会接受大陆和平统一方针?为什么?
生1:会接受,因为老百姓期盼和平。
生2:会接受,因为台湾和大陆人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3: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台湾和大陆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
生4: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大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台湾地区存在差距。
生5:不会接受,因为当时大陆刚刚结束文革,台湾民众会担心政治环境问题。
生6:民间可能会接受,但官方可能不会接受,因为国共双方存在矛盾。
“在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时候,尊重台湾的现状和现行制度,重视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实行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不改变台湾现有的生活方式。”[5]这是当时中共中央的考虑。学生的“历史解释”不仅与历史事实十分吻合,而且恰恰就是当时中央政府反复思考,并最终出台“一国两制”方针的重要原因。
3.生成“历史解释”的目标——家国情怀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生成这种家国情怀?我设计了一个探究环节:
材料一 近期台湾民众的统独意识呈现出一些微妙之处。多数台湾民众对台湾前途走向,认同“不统”、“不独”、“维持现状”。
——《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
材料二 “你是否支持武力统一台湾?”,表示支持的合计89.1%,表示反对的仅占4%。
——《环球时报》2015年大陆民意调查
基于目前的形势,你认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来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生1:加强两岸民间交流,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交流,加深理解,加强联系。
生2:让更多的老兵能够回到大陆探亲,加强血缘亲情的纽带。
生3:加强两岸政党合作,争取“统派”力量的支持。 生4:加强“一国两制”方针的宣传,让台湾民众了解到这个政策的内涵。
生5: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形成经济上的共赢和发展。
2016年,习近平主席会见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曾说:“面向未来,国共两党要对民族、对历史负责,坚定信心、勇于担当,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巩固“九二共识”政治基础,坚决反对“台独”,持续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和亲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6]
不难发现,学生讨论后的历史解释,关照现实,具体可行,自然地生成了一种“家国情怀”。这正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历史解释”在课堂教学中的归宿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将历史解释的主体转化成学生,培养他们历史解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归宿。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方向应该重点把握:
1. 回归课标要求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于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规定来进行历史解释。在原2003年版的《课程标准》中,主要表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2. 回归历史事实
尽管19世纪兰克学派所提出了“再现全部历史真相”的观点受到后来史家的质疑,但毫无疑问,坚持不懈的追求历史真相,依旧不失为一种教与学的终极追求。历史教育者要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真相,这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也是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和历史研究发展的需要。
3. 回归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认为,历史学是发现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因而对任何历史现象的描述、解释、叙述都要指向对历史发展的结构性、趋向性、本质性的原因及其规律的认识。这也是我们进行历史解释时需要把握的方向。
4. 回归现实问题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曾经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命题。朱光潜先生对此的阐释是“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能引起现实地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实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7]历史解释只有回归现实才具备其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常常从现实角度出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解释。
5. 回归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追求。它的内涵是指,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课堂是一个塑造人的地方,历史课堂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回归家国情怀理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注释】
叶小兵:《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新思路》,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212/Class867/Class868/201608/20160805090918_352253.html,2016年8月5日。
马维林:《我们赖以认识历史的“时空观念”阐釋》,《历史教学》2017年第5期。
《实现共同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2页。
戴加平:《如何涵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历史教学》2016年第5期。
廖承志:《统一祖国的历史巨流势不可挡》,选自《廖承志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 571页。
习近平讲话:http://www.taiwan.cn/plzhx/hxshp/zhzh/201611/t20161102_11611861.htm,2016年11月2日。
朱光潜:《克罗齐的“历史学”》,上海《大公报》星期文艺16期,1947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