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针对我院急诊护理科室中风险护理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究急诊护理风险需要采取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148例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并将其分为2组,入选研究对象均经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为参照组(n=74)患者提供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护理干预,在分析急诊护理风险的前提下为探究组(n=74)患者提供针对性风险防范措施。结果:与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5.14%相比,探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7.30%明显更高,2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急诊护理风险并采取防范措施有助于降低护理风险,推动急诊救治进程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关键字:急诊护理;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引言
医院急诊典型的特点为患者病情危急、人员流动性大、突发事件频繁、容易引发管理混乱等,这些因素导致护理工作预见性差,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具有较高的护理风险[1]。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急诊分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后续护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具有直接的影响[2]。相关研究表明,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148例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排除失语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或者意识模糊患者、智力障碍或者语言障碍患者。入选研究对象均经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74)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19-59周岁,平均(43.6±5.3)岁,探究组(n=74)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18-64周岁,平均(44.2±5.1)岁。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入选患者经分组后其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任何工作中,制度的建立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有迹可循。对于护理工作而言,科学、完善、合理、创新的管理制度,决定着护理工作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相关领导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结合科室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按照分层级管理将各个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配合相应的奖惩措施,利用现代科技统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数据,将结果计入相关人员的年中考核中,以此规范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操作、纠正不积极、不主动的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秩序;
1.2.2明确岗位职责
科室内的护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执行,所有护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监督,查漏补缺、共同的努力下,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尽可能地减少差错出现。明确护理工作中的个人职责,对交接班制度、查对等制度要严格遵守。为了防止有人在工作中偷闲懈怠、偷懒的情况,采取不定时的抽检制度,以此提高规章制度遵守程度。科室内的护士长,要做好岗位与人员合理分配工作,落实三级管理,在尽量确保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满意工作安排的前提下,尽量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1.2.3加强培训
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保证护理人员有相应的操作技能,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对此,科室内应当加大培训力度。由经验丰富、资质较高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向年轻、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传授经验,确保每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都能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还要开设心理学、法律法规等培训内容。与上级单位、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共同,为科室内护理人员创建对外交流学习机会,以此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1.2.4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医院纠纷事件的发生,均是由于沟通问题。因此,提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降低风险,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让患者减少对医护人员的误解,还可以增强其在治疗、护理中的依从性。资质浅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多向年长者学习,掌握与患者沟通是的技巧,如说话方式方法、眼神、行为等。针对患者不同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等,开展个性化护理方案,以此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与满意度,进而使医院的社会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5對患者进行认知干预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医护工作的认知,是保证医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心内科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一般,无法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无从谈及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护理工作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知干预的重要性。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为期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发展形式等,以此提高患者的认知,使其能够在日后与医护人员充分配合,提高康复效果。
2结果
与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5.14%相比,探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7.30%明显更高,2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诊护理风险引发因素较多,包括以下方面:护理人员无法熟练使用仪器设备而导致抢救延误;护理人员护理技能较差、缺乏足够的急救经验、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等,无法准确判断患者实际病情并采取处理措施,极易出现护理差错;急救过程中未加强个人防护,接触艾滋病、肝炎患分泌物、血液等引发感染;急救设备管理维护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未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易加大医患纠纷发生率;未安排专人管理和维护抢救仪器,存在摆放凌乱以及设备故障等潜在风险,无法保证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且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投诉率,在我国的临床急诊工作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丽丽.急诊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141-141,147.
[2]乌日罕,李博,娜仁高娃.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188-188.
[3]魏群,韩红艳.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5):184-186.
关键字:急诊护理;风险分析;防范措施
引言
医院急诊典型的特点为患者病情危急、人员流动性大、突发事件频繁、容易引发管理混乱等,这些因素导致护理工作预见性差,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具有较高的护理风险[1]。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急诊分诊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后续护理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具有直接的影响[2]。相关研究表明,采用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质量。基于此,本文以我院急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148例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排除失语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或者意识模糊患者、智力障碍或者语言障碍患者。入选研究对象均经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参照组(n=74)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19-59周岁,平均(43.6±5.3)岁,探究组(n=74)男性40例,女性34例,年龄18-64周岁,平均(44.2±5.1)岁。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入选患者经分组后其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任何工作中,制度的建立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让工作人员在执行具体工作时有迹可循。对于护理工作而言,科学、完善、合理、创新的管理制度,决定着护理工作的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因此,相关领导人员应当充分意识到制度完善的重要性,以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结合科室内部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按照分层级管理将各个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明确,配合相应的奖惩措施,利用现代科技统计管理工作的相关数据,将结果计入相关人员的年中考核中,以此规范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操作、纠正不积极、不主动的工作状态,保证护理工作的秩序;
1.2.2明确岗位职责
科室内的护理工作要严格按照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执行,所有护理人员、管理人员要在日常工作中相互监督,查漏补缺、共同的努力下,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尽可能地减少差错出现。明确护理工作中的个人职责,对交接班制度、查对等制度要严格遵守。为了防止有人在工作中偷闲懈怠、偷懒的情况,采取不定时的抽检制度,以此提高规章制度遵守程度。科室内的护士长,要做好岗位与人员合理分配工作,落实三级管理,在尽量确保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满意工作安排的前提下,尽量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1.2.3加强培训
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保证护理人员有相应的操作技能,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对此,科室内应当加大培训力度。由经验丰富、资质较高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向年轻、经验较少的护理人员传授经验,确保每位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都能得到提升。不仅如此,还要开设心理学、法律法规等培训内容。与上级单位、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共同,为科室内护理人员创建对外交流学习机会,以此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不断提升。
1.2.4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医院纠纷事件的发生,均是由于沟通问题。因此,提升心内科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是降低风险,提高管理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让患者减少对医护人员的误解,还可以增强其在治疗、护理中的依从性。资质浅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多向年长者学习,掌握与患者沟通是的技巧,如说话方式方法、眼神、行为等。针对患者不同性格特点、文化背景等,开展个性化护理方案,以此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度与满意度,进而使医院的社会效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2.5對患者进行认知干预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医护工作的认知,是保证医护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心内科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一般,无法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更无从谈及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护理工作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护理人员应当意识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认知干预的重要性。患者入院当天,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其进行沟通,为期讲解疾病的发病因素、发展形式等,以此提高患者的认知,使其能够在日后与医护人员充分配合,提高康复效果。
2结果
与参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85.14%相比,探究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97.30%明显更高,2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急诊护理风险引发因素较多,包括以下方面:护理人员无法熟练使用仪器设备而导致抢救延误;护理人员护理技能较差、缺乏足够的急救经验、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等,无法准确判断患者实际病情并采取处理措施,极易出现护理差错;急救过程中未加强个人防护,接触艾滋病、肝炎患分泌物、血液等引发感染;急救设备管理维护制度、危重患者管理制度以及交接班制度未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易加大医患纠纷发生率;未安排专人管理和维护抢救仪器,存在摆放凌乱以及设备故障等潜在风险,无法保证救治效果。
综上所述,风险因素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应用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质量,且能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投诉率,在我国的临床急诊工作中值得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丽丽.急诊护理风险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5):141-141,147.
[2]乌日罕,李博,娜仁高娃.急诊护理风险的原因及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成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6,(2):188-188.
[3]魏群,韩红艳.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探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5):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