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在必行”:以古典诗词为载体的景点解说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mz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职学生虽然经过多年古典诗词的学习,但积累不多,理解和鉴赏水平有待提升。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教育思想,我运用项目教学法,将文本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收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些优秀诗篇。这是蕴含丰富旅游资源的一个单元:南唐二陵、柳永纪念馆、东坡赤壁、辛弃疾纪念馆、晏殊故居祠堂、李清照纪念馆。对于导游中专班的学生,需要具备撰写、讲解、朗诵、表演等能力。“祖国山河美不美,全凭导游一张嘴”,专业课学习使他们对“讲解”的口语表达形式比较熟悉,本单元“诗在必行:以古典诗词为载体的景点解说”的项目学习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加强其职业素养,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凸显语文的实用性。
  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搜索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景区景点。一课一景,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在两个星期的学习时间内挑选三篇课文,完成“三课三景”的解说任务。下面以《雨霖铃》为例,谈谈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前,以景定向,进行小组人员的分工,完成《雨霖铃》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的学习资源进行《雨霖铃》的学习,完成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的品鉴,然后搜索景区,锁定景点、准备解说。
  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图书馆等了解与柳永有关的景点,并以福建武夷山的“柳永纪念馆”为对象,每个小组挑选其中感兴趣的景点照片,编纂解说词,并用ppt的形式加以呈现。
  第一小组的同学抓住一座楼阁门楣上的“一代词宗”“白衣卿相”进行展开,小组代表这样解说道:“走进了这座仿古建筑。一抬头就见高悬的两块巨大牌匾,一为‘一代词宗’、一为‘白衣卿相’。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门致力于写词的文人。‘白衣卿相’,乃柳永自视为未入仕的卿相。”这位同学能讲解出主要内容,措辞合乎规范,没有语病,但语言不够通俗易懂。师生讨论后修改为:“现在,我们走进的是一座仿宋建筑,古朴典雅,门楣上写着‘一代词宗’‘白衣卿相’。为什么说柳永是‘一代词宗’呢?因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专门致力于写词的文人,他的作品流传广泛,以至有人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白衣卿相’是柳永自称,他说自己是未入仕的卿相。”并由此带出柳永的词《鹤冲天》,师生齐读“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第二组解说的是柳永全身站立像,但学生的解说词并没有体现柳永的气质特征,语言平淡无味,缺乏情感——大家向这边看,这是柳永的雕像,他拿着一本书站在一块大石头旁。经过师生的讨论,解说词改进为:在纪念馆大门前的绿色草坪上矗立着柳永全身站立铜像,他右手拿着书,左手靠背撑着扇子,戴着儒巾穿着布袍,神态潇洒安详,好像在一边行走一边吟诵诗歌。这座铜像高2.6米,四方基座由花岗岩打造成,高1.34米,基座正面镌刻着柳永的生平简介,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抔土还乡碑记”几个大字。下面还有几行碑文写着:“ 公元二○○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抔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
  下面再看第三组解说词:游客朋友,现在展示在您面前的雕像是《雨霖铃》的词意展示。柳永离京赴任时,他的知己为他送别,难舍难分,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
  第四组同学选择的也是与《雨霖铃》的词意展示有关的雕像。这是一幅灰白浮雕,展示了柳永在冷清、凄凉的秋天,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不由得发出“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落寞与感慨。
  古典诗词不仅为景点增色添彩,甚至孕育了景点,为景点旅游提供了深刻的审美文化价值。小组依据ppt依序简介景区,在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整理大量的资料,并准备课堂解说,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景点解说也有助于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
  项目教学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拓宽了学习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45分钟,学生需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需要上网整理信息,课堂只是一个资源共享的中心,學习任务被辐射到了课外。各组同学尽可能去收集有关信息,呈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能力得到实践上的应用,能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深化古诗词知识,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这对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才能专长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
《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成为师生喜爱的经典篇目。这篇游记精巧别致,文短意长,值得仔细玩味。但我们不少老师备课时对该文的研究缺少深度,教学中自然是浅尝辄止;有的老师对该文意蕴的解读仅仅停留在作者的身世遭遇,最多也只分析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笔者以为仅此止步,还只是停留在表层,仅仅触及文章的皮毛与骨肉而已,并没有深察到文章的真正灵魂。  柳宗元在本文难道仅仅是讲述自己曾在永州的
老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篇目,历经岁月沉淀,魅力依旧。笔者认为老舍先生不仅是将北平当做一座城来描写,更是当做一个家来思念,甚至是当做自己的母亲来深爱。  一、一座平和的城  北平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一块圣地,它作为首都,历经数朝,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国际交流中心,是可以和欧洲的“四大历史都城”比肩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作者却并未高山仰止地仰望,而是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地平视。在课文的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歌语言是一种浑然自成的语境,鉴赏诗歌是一种独具风味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既是教学的重点,同样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宁夏地区所用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诗歌篇目虽然几乎每本教材中都有涉及,但缺乏对诗歌整体解读的完整模块编排,这也成了学生在诗歌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学习过的诗歌过少,学生缺乏对诗歌整体的认知,难以进入诗歌独特的意境,难以将诗歌与审美教育
糖,是个好东西,老少都喜欢,而且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成分。它经吸收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给人体提供能量。我觉得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糖”,既是孩子们喜欢的,更是教学所必需的。  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加“糖”,可以助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语文课本里编排了一个“诚信”主题的单元,其中一篇课文是《守信》,講的是宋庆龄小时候为了等朋友到家里来玩而放弃了去向往已久的伯父家,但最后朋友并没有来,她在
人教版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二单元选了韦庄的《菩萨蛮(其二)》,这篇小词读起来非常简单,对于学生而言,在内容的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展现这首小词的特色,让学生能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笔者尝试在自己的教学中加入一点独特的思路,以期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到诗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探究词眼出奥妙,意象分析赏江南  在课堂的一开始,我和学生先用几分钟的时间将这首
先生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中的“脊梁”,这里所说的先生,自然是指鲁迅先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为数不多的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学习的散文,记述了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的生活到三味书屋枯燥乏味但却影响深远的读书生活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历来解读的角度各异,结果也不尽相同。这种多元性体现了文本解读的多重视角。但对于教学来说,有一个视角却不可忽视,那就是学生视角。基于学
能否做到“信”“达”“雅”,是严复提出的三个衡量翻译外文好坏的标准,后又用于古汉语的翻译。综观历年高考现代文表述题的评分规定及学生答题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这也应该是考生回答现代文表述题时,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注意的原则要求。  一、信  “信”,原是要求译文能准确客观地表达原作原文的意思。现代文的考查,本就是就文设题,它要求的也是就文答题,即客观真实地反映原文的内容、情感等,这是准确答题的前提,是首
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们过去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往往把“卫道士”“走狗”“爪牙”等词加诸其身,借以完成诸如“批判”“讽刺”“揭露”的任务。这种从小说的外部出发来进行社会学式的图解的方法,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种方式,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审美一定意义上也是审丑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篇小说,尤其是别里科夫这个人。  这里所说的审美(审丑)是指审视人的情感,考察其情感的表里、强弱、热冷、有无等,探索
人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深谙阅读服务于写作之理。然而,如何建立起阅读与理解分析甚或写作之间的关联呢?常见的做法是鼓励学生做摘抄,写周记。但由机械的“抄”而升华为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却仍有一段遥远的距离,“抄”或“写”得法了,方能由“抄人”脱胎换骨蜕变为“超人”。因此,我常鼓励学生要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完成周记任务,实现由“抄人”向“超人”的跨越,具體方法如下。一、摘抄  1.好词造句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作文写作的四个要求为:丰富、新颖、有文采、深刻。“深刻”这一要求对议论文写作尤其重要。要求学生首先要对事物有深刻的思考、有独到的见解,然后对事物能够深入剖析,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深度挖掘其隐含的社会价值及意义。但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比较肤浅,总是围绕论点表面打转,缺少思辨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的议论文变得更加有深度。  一、思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