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成竹”,孕育精彩课堂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le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儿童,教育教学都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教材”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师进入课堂教学之前,预案设计之时,应如何基于儿童立场,解读“教材”和“学生”,“胸有成竹”地孕育精彩课堂?笔者分别从教材结构、知识来龙去脉、教材价值追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状态、年段特征等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材;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27-03
  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儿童立场。教学的立场同样也应是儿童的立场。
  “教材”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师进人课堂教学之前,在进行预案设计之时,应如何基于儿童立场解读“教材”和“学生”,使学生学有发展,使课堂生成智慧,绽放精彩?
  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对孕育精彩课堂的“节点”——解读“教材”和“学生”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立足文本——教材,孕育精彩课堂
  教材,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之一。教师应当怎样读教材才是基于学生立场呢?
  首先,读教材的结构。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是在运用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解决在课堂外所遇到的问题和事件,或者日后课堂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一年级下册“百以内加、减法”知识编排如下(纵向):
  加法和减法一 加法和减法二
  两位数加一位数 不进位 进位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 进位
  两位数减一位数 不退位 退位
  两位数减两位数 不退位 退位
  在这两个单元中。计算法则把知识联系起来。基于对知识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相关内容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横向联系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基本的计算技能,还经历了“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结构化过程,发现这些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次,读知识的来龙去脉。教材是文本,往往以静态方式呈现结果(结论)或基本计算方法,难以呈现结论的产生过程或计算方法(法则)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也像教材那样处理。学生的学习难以知其所以然。教师需要清晰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能引导学生发现理解。
  《分数除以分数》:量杯里有9/10升果汁,茶杯的容量是3/10升。这个量杯里的果汁能倒满几个茶杯?算式9/10÷3/10。学生可以借助容积单位间的关系转化成整数除法:9/10升=900毫升,3/10升=300毫升,900÷300=3(杯);可以根据商不变性质转化成整数除法:9/10÷3/10=(9/10x10)÷(3/10xl0)=9÷3=3(杯),那教材中的算法:9/10÷3/10=9/10xl0/3=3(杯),依据是什么呢?还是商不变性质,只是运用方式不同,将除数转化成整数1,也就是:9/10÷3/10=(9/10xl0/3)÷(3/10xl0/3)=3÷1=3(杯)。读懂了来龙去脉,在教学过程中就不是简单地讲授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方法的尝试、比较、辨析中,从本质上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第三,读教材的价值追求。以“加法交换律”为例,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加法交换律”,还可以此为载体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和结构意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有:
  (1)生活现象:
  借助一个现实情境或故事,比如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引入,得到:3 4=4 3。
  (2)引发猜想:
  是不是只有3 4才等于4 3呢?其他两个数相加有没有这样的规律?
  (3)举例验证:
  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来验证一下吗?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学生举出很多例子,有一般数有特殊数;有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有整数、小数、甚至分数等等。
  (4)归纳规律:
  比较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建立数学模型。
  选用“现象—猜想—验证—归纳”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亮出了数学知识中最智慧的部分,作为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在经历这些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猜想”能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创生过程,激起学生对现象进行主动探究的欲望。以此为“引线”,可以让学生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验证”,让学生自己举例丰富了表象材料的积累,范围较广地进行“不完全归纳”。可见,教师的定位既有知识目标,还有学习方法的目标。这样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了规律性知识的探究过程,充分地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善于主动地猜想与类比的习惯,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主动投入。
  二、立足主体——学生,孕育精彩课堂
  1.读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程的实施都是以一定的学习内容作为载体的,作为老师,需要从儿童立场考察,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怎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呢?需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小数乘整数》:水果超市最近新进了两种水果,西瓜每千克0.8元。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0.8x3可以怎样算呢?如果就直接切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应付,效率低下也就在情理之中。如果先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可能转化成小数加法用0.8 0.8 0.8=2,4(元),也可能根据人民币单位问的进率把0.8元先化成8角,再用8角×3=24角。最后把24角化成2,4元,甚至有学生预习或者从其他途径知道还可以用0.8x3=2.4(元)。这些不同的方法都可以解决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但比较发现0.8x3=2.4(元)最简便,所以我们要学习它。为了学会这样的方法,从学生的角度看,他就有了理解算理的需求,只有算理清晰了,方法才会内化,才能正确应用。如果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
  2.读学生的学习状态
  同一单元有不同课时的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储备以及活动的经验等,会随着学习状态的变化而变化。例如:“5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在学习前,学生初步掌握了乘法计算的方法,口诀学习的过程,为本节课的学习迁移奠定了基础;在“1~4的乘法口诀”的学习时,学生经历了“选材料、写算式、编口诀、找规律”的过程,为本课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步骤过程的保障;在“1~4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乘法口诀的规律,同时体悟了发现规律的方法,为本课 规律获得提供了方法支撑。当然对上述结构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之间也会存在差异,这些都是课堂的资源。在对学生状态的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思考递进性目标的设计。
  学生在类似内容的学习中有着不同的学习要求,似曾相识又有不同,基于已有,又需要“跳一跳”才能获得新知。学生有能力继续学习但又不是简单重复,不断提升的要求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积极状态(见表1)。
  
  3.读学生的年段特征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逐步积累,能力逐步提升,经验逐渐丰富,因此,不同年段的学生对同类内容的学习方法、学习方式又有所不同。就“探究规律”而言,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发现规律,要从大量的材料中感知,如“余数小于除数”的规律,可以分组设计除数相同的几组算式,先研究除数是5的情况,通过具体的算式,让学生感知除数是5的算式有很多,但余数只有4种情况,所以除数是5,余数最大只能是4,进而得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猜想。然后引导学生计算除数是其他数的、有序排列的除法算式(如除数都是2的一组算式:2÷2,3÷2,4÷2,5÷2……20÷2;还有除数是3、4、6、7、8、9等数的几组算式),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四年级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前期规律探究的过程,自主经历“发现猜想、确定范围、举例验证、获得结论”,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和教师的举例相对于二年级学生要减少很多。
  再如,《混合运算》“为什么先算乘后算加”的内在原理,在三年级让学生探究学生并不热心。但如果在五年级,学生热情相对会高,研究过程也会顺利一些。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年段特征。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能力有了积累,当教师提起这个问题时,他们也有一定的能力理解探究的意义和过程,所以一下来了兴致。探究过后,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算理的内涵。可见同样的问题,不同年龄的学生对它的认知度、兴趣度是不一样的,初学计算时,学生也许对“为什么”的需求没有对“怎样做”来得强烈。学了一段时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站在更高的平台俯瞰时,追根究底的愿望会更强些。这要求我们更细致地研究每个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数学课堂。
  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守着一扇从内开合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我们的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确立儿童立场,从多维度、多层面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世界,并在此基础上想方设法地去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人民教育,2007(23).
其他文献
摘要:国际最负盛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10年11月29日发布了一份长达126页的教育报告:《全球进步最快教育体系因何持续进步?》(How the world’s most improved school systems keep getting better)。这份报告在全球五大洲选取了20个教育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回答了教育体系之所以成功的许多问题,并给我们的教育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麦肯
2007年,新课程改革的诸多方面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痼疾仍然未见明显改善。  在我校,诸多问题引发思考:  我们没有办法教会每一个孩子想要教给的内容,许多老师仍然变本加厉地“教”,却很少探讨为什么难以“教”会;  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条件许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学会想要学习的内容,许多老师却没有真正扎扎实实地研究“学”,很少探讨孩子为什么能够“学”会;  学校试图遏止孩子学业负担
摘要:教法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有效性是“三教七管”教学模式追求的目标,其中“三教”旨在规范教师的“教”,保证教师“教”的正确规范,“七管”意在科学规范的秩序中,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成长。“管”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代表着“育”,也代表着一种“艺术”,不是刻板也不是墨守成规,它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将教师的管理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管是教育还是管理都离不开一个“爱”,教师要爱学生
摘要:教师评价之所以复杂,在于教育教学本身的复杂,在于构成与影响教育教学各种条件、因素的多样,在于教师文化属性的独特性与演变。这些多维性构成要求对教师评价做出一种整合的、灵动的分析与评价。这种分析评价,不仅有技术上的要求,也有社会、学术和文化的要求。文章引入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概念,分析在教职公共使命式微的背景下,评价主体的态度抉择,旨在倡导以分层与自主评价相结合的新型教师评价样式。  关键词:发展性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的革命,是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升教育水平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工作要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优先部署,用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讲的这番话,指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世纪以来,教育信息技术开始在
摘要: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饲养活动课程开发的核心就是从问题到行动的动态实践进程。环境准备、探究方式、表征内容、延伸形式等饲养问题的逐步解决,可帮助幼儿建构有益经验,积累学习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动态实践中,饲养活动课程的开发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饲养活动课程真正适应幼儿,增进幼儿经验。  关键字:饲养活动;课程开发;问题;行动  中图分类号:G6
在实际教学中,口语交际教学主要存在着两种倾向:  一是注重表达,忽视交际。主要出现在独白类、介绍类、议论类的交际话题教学中。如《说说我的家》、《我喜欢的一句名言》等话题,学生事先准备好文稿,上台脱稿或照稿说,教师主要对表达内容、说话仪态方面做点评后结束教学。  二是注重表演,忽视交际。主要出现在交往类、表演类话题教学中,如《打电话》、《问路》等等。学生带着各种头饰热热闹闹地表演之后,教师稍作表演和
摘要:教育信息化为教师建构知识、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促进了教研方式的转变。文章针对溧阳区域内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通过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青年教师E团队,在区域青年教师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区域教师的研修策略,创新了E时代背景下区域内谋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教师研修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内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
一  “俞玉萍,我让后勤人员把校园里的枯树枝桠都堆在一起了,什么时候你可以开个篝火晚会。”张炳华校长在办公楼前碰到我的时候,笑着对我说。“真的?”我几乎要跳起来。篝火晚会,那是我梦寐以求却从没想过能变成现实的梦啊。  “校长,我的教室里想要书橱,我的学生会有很多很多课外书的。”我理直气壮地站在他面前,那是在刚放学的暑假。新学期,我发现教室已经改造成我理想中的图书馆,整整一排墙上,都是一格一格的书架
摘要:教师“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同时,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等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及改革,把培养“反思型教师”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教师“反思”首先要在思维态度上有所改观,才会有实质性的突破。依据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尝试论述培养反思型教师的思维态度的重要性及方法。  关键词:反思;反思型教师;反思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